祝合良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市 100124)
2020年,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变化,加之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和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简称“双循环新格局”)。2020年9月9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指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离不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强调,中国经济要转向高质量发展。因此,在双循环新格局时代背景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研究“十四五”时期现代流通体系如何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党中央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以来,大家普遍认识到,无论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还是从现实基础来看,双循环新格局战略的提出都具有客观必然性和重大深远的战略意义。从历史逻辑来看,新发展格局是遵循现代大国经济崛起一般规律的产物;从理论逻辑来看,新发展格局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高质量发展理论一脉相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从现实基础来看,中国经济过去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为全面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格局奠定了供给基础、需求基础和制度基础,新冠肺炎疫情及全球经济格局的加速变革为全面启动新发展格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对于双循环新格局的战略内涵、要义、本质、关键及其与之前发展格局的区别,人们还存在不同的认识,甚至还存在一些误区。目前比较突出的是,一些人将双循环新格局与双循环混为一谈,还有人片面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而忽视“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从理论上来看,在1988年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之后不久,就有学者提出了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战略。例如,徐桂华[1]就提出了中国经济“内外循环,双轨联动”的发展战略。他认为,在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的环境下,中国经济发展应该搞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而且要以国内循环为基础。从实际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是在“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两个循环并存的模式下不断发展的。
那么,2020年4月党中央提出的双循环新格局与之前的发展格局相比有何不同,双循环新格局新在何处?笔者认为,双循环新格局至少有五大新变化。
一是发展的重点有新变化,更加注重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双循环新格局完整的表达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无论从中央文件的表达,还是从近年来中国经济循环的趋势来看,我国经济循环的重心都已经发生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一度主要依靠国际大循环带动增长,特别是2006年外贸依存度达到历史高点64.5%,不过之后逐步回落,到2020年已经回落到31.6%,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2020年的不到2%[2],国内大循环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循环的主体。因此,双循环新格局发展的重点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强调内需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强调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强调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双循环新格局重点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要轻视或放低国际大循环,更不是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从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来看,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讲,“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都是经济循环发展的重要内容,具有绝对的重要性。在双循环新格局中,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性相对提高。与双循环新格局相比,之前的发展格局更强调发展“国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的重要性相对更加突出。
二是发展的关键有新变化,更加注重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3]由此可见,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关键在于,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贯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保持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和产业关联畅通运行。为此,在双循环新格局形成过程中,一方面要像重视生产一样高度重视流通,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4];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这意味着科技创新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是关键的关键。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走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之路。与双循环新格局相比,此前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抓生产,扩投资,发展外贸和外需,相对忽视交换、分配和消费。
三是发展的基础有新变化,更加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党中央多次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为此,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中小企业要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之路,以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性,减缓国际环境不确定性造成的冲击。与此同时,在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中,要特别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与双循环新格局相比,此前发展格局的基础在于发展,相对而言忽视安全性,缺乏足够的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稳定意识和应急准备。
四是发展的本质有新变化,更加强调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3]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提出:“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3]。这就意味着,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把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到新发展阶段后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同时,中央一再强调,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双循环新格局相比,此前的发展格局在本质上更加强调对外开放,甚至有一段时期还强调以国内市场换国外技术以求发展,对自主创新和自立自强认识不足。
五是发展的理念有新变化,更加强调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3]。这就意味着,双循环新格局是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推进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全面而深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可以形成强大发展合力,促进双循环新格局加快形成,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与双循环新格局的发展理念相比,此前发展格局的理念相对比较单一,长期以来过多注重总产值和经济数量增长。
流通业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和最活跃的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早在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要发挥现代流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随着国内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流通业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发展现代流通业和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2012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第一次提出要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2013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以下简称《分工方案》)提出,要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规则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畅通高效的内贸流通体系。”2016年11月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部门联合发布的《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推动从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2020年9月9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指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离不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任务。”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是打通双循环关键堵点的必然要求。”2021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再次强调,要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在我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同时,理论界也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但目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理论界对现代流通体系都有不同的说法和理解。
要认识和理解现代流通体系的内涵,首先要认识和理解流通体系的内涵。流通体系,也称流通系统,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流通专家日本林周二于1977年在《流通革命》第50 版补充增订版当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流通系统作为一个体系,是兼有制度系统(社会系统)与实体系统(物理系统)两个方面的社会综合系统。如果从工程学的角度解释的话,前者是流通系统的软件,后者是硬件。”[5]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流通界一些学者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界定了流通体系。如合力荣[6]认为,“流通体系是从生产企业经由批发、零售环节到消费者的垂直关系中的商品流通社会结构”;田村正纪[7]认为,“流通体系具有零售环节、批发环节和交易关系三个方面的特质”。
从日本的情况来看,日本的流通体系主要是随着日本的四次流通革命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其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日本第一次流通革命,使日本流通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实现了由传统的生产者主导、以零散专门店形式进行的流通向现代流通方式的转变;第二次流通革命,随着消费者主导权的确立,强调信息功能和物流功能,推动流通体系进行全面变革,形成了生产、流通与消费融为一体的水平协作双向通行的流通体系;第三次流通革命,通过流通业内部组织结构和发展战略的大调整,使得日本的流通体系朝着规模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第四次流通革命,通过从服务性流通向创造性流通转变,使得日本流通体系正在朝着“四流合一”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流通体系”一词是在20世纪80年代流通改革中提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流通体系”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流通体系一般被理解为一个国家从总体上看的流通模式和流通制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传统流通向现代流通转变和发展,现代流通体系的概念开始出现。2012年8月,在国务院发布的《流通体制改革意见》中我国政府部门第一次提出要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者,对现代流通体系的内涵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1.政府部门对现代流通体系有四种不同的说法
(1)直接称为“现代流通体系”。如前所述,2012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流通体制改革意见》提出,要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2013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分工方案》提出,要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2016年11月商务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的《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推动从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2020年9月9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指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离不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任务”[4]。
(2)有时称为“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如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八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着力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二是积极完善生产资料现代流通体系;三是加快健全工业消费品流通体系。
(3)有时称为“内贸流通体系”。如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规则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畅通高效的内贸流通体系”。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健全内贸流通统一开放的发展体系;二是健全内贸流通规范有序的规制体系。
(4)有时称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并将它视为现代流通体系的一部分。如2020年9月9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指出,要建设五大现代流通体系:一是要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二是要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三是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四是要强化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加快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4]。从政府部门对现代流通体系四种不同的说法来看,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说法,至于现代流通体系的内涵可以深入研究。
2.理论界对现代流通体系有不同的理解
目前理论界对现代流通体系的内涵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洪涛[8]提出,现代流通体系是由七大横向流通体系、五大纵向流通体系和六大保障体系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有机组织的整体。七大横向流通体系包括农产品流通体系、生产资料流通体系、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生活服务流通体系、商务服务流通体系、信息服务流通体系、再生资源流通体系;五大纵向流通体系是指从基础层次到高层次的纵向流通体系,包括流通组织体系、渠道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六大保障体系指为流通提供保障的体系构架,包括财政体系、税收体系、融资体系、保险体系、信息预警体系、国家储备体系。
黄国雄[9]认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包括十个方面:一是建立与完善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流通产业运行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社会商品需求体系;三是以城市市场为主体,建立双向开拓的商品市场体系;四是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渠道体系;五是完善服务体系,构建宜居环境;六是建立以横向流通为主要形式的商品批发体系;七是构建多元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八是建立各有特色的城市商业体系;九是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市场体系;十是创新发展,完善业态体系。
王先庆[10]提出,现代流通体系包括全球流通渠道体系、组织结构体系、战略支撑体系、贸易流通方式体系、流通价值体系”五个方面。
王晓东等[11]认为,流通体系是与供给体系相对的概念,相较于供给体系所承载的价值生产职能,流通体系的关键性差异在于价值实现。流通体系是供需匹配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不可逾越的中间阶段,是市场体系的中心枢纽,但对流通体系的界定不必大而全,现代流通体系从功能分区上可细分为物流体系、批发体系和零售体系三大子体系。
祝合良等[12]认为,从国外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现代流通体系是指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流通实体系统和流通制度系统。主要包括三大体系:一是由现代流通主体、流通客体、流通载体和流通方式构成的现代流通运行体系;二是由流通基础设施、流通标准、流通信用、信息监测服务、商品应急储备、市场应急调控等构成的现代流通保障体系;三是由流通管理体制、流通政策、流通法律法规、市场营商环境等构成的现代流通规制体系。现代流通运行体系是现代流通体系的核心,现代流通保障体系和现代流通规制体系是现代流通体系的支撑。纵观世界流通业的发展,随着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消费革命的不断发生,现代流通体系会相应发生重大的变革。
党中央明确指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这一决策是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的。从工业化演变的规律来看,工业化早期,主要是以生产为主导,流通体系的主要功能以实现商品价值、促进生产为核心;工业化中期,主要是以消费为主导,流通体系的主要功能以满足消费、扩大内需为核心;工业化后期,主要是以流通为主导,流通体系的主要功能以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为核心,流通越来越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如今中国经济正处于新型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同时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流通的主导作用日益显现。因此,在双循环新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将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是非常明智的。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现代流通体系也必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双循环新格局必然会对我国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提出更多新的要求。
双循环新格局构建更加注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为强化内需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必然要求实行扩大内需战略。2010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有所回落,但消费量级在不断提升。2015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创新高,每年以3 万多亿的规模在增加,如图1所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供需动态匹配能力将大大提高,中国经济稳中求进、持续向好的局面不会改变,消费市场平稳增长的局面也将持续。随着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不断释放,消费和流通的作用将比之前作用空间更大。流通是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引擎,因此在双循环新格局下,现代流通体系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从而带动消费发挥基础性作用,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不断释放消费潜力。
图1 2007—202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率
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关键在于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保持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和产业关联畅通运行。与之前的发展格局相比,双循环新格局更加注重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这就需要现代流通体系发挥关键性主导性作用。一是针对当前经济循环领域的赌点和痛点,发挥现代流通体系的疏通功能,确保经济循环畅通无阻;二是以消费为导向,充分发挥现代流通的先导和主导作用,利用现代流通方式和现代流通技术,通过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助力大规模精准定制生产,做到供需精准匹配,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要。
党中央多次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在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中,特别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把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这就要求现代流通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好基本的稳定市场功能。为此,一方面现代流通运行体系要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方面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流通保障体系要发挥好稳定市场的保障功能,做好前瞻性、应急性储备工作。
双循环新格局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把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与之前的发展格局相比,更加强调科技自立自强。这就要求双循环新格局下的现代流通体系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自主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此,现代流通体系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利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契机,加快流通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技术,提高现代流通运行体系的质量,尤其是提高现代流通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流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我国要以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与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衔接,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扩大进口和深化对外开放,让中国成为世界中心市场,也需要国际化的现代流通来连接。
双循环新格局是在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更加强调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地位。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这就要求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此,在我国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流通产业要从之前的以模仿发展为主转向注重创新发展;要从之前的区域流通发展不平衡、城乡流通发展不平衡、流通结构发展不平衡转向多方面协调发展;要从之前偏重经济效益的发展转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应相互兼顾的共同发展,大力发展绿色流通;要从之前市场分割下的流通发展走向全国统一市场的开放型流通发展。同时,要从之前主要吸引外资流通企业走进来转向积极鼓励我国流通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从而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发挥关键作用;要从之前以利己主义为主的流通发展转向共享共富的现代流通发展。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应当以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数字化、国际化、品牌化为导向,加强现代流通运行体系建设;以前瞻性、战略性为导向,加强现代流通保障体系建设;以法治化、规范化为导向,加强现代流通规制体系建设。
1.以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数字化、国际化、品牌化为导向,推动现代流通运行体系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时期,我国提出了以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为导向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思路。“十四五”时期,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在“十三五”发展思路基础上,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浪潮、流通国际化和品牌化趋势,为弥补我国流通业国际化和品牌化短板,可以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数字化、国际化、品牌化为导向,推进现代流通运行体系高质量发展。
2.以前瞻性、战略性为导向,推动现代流通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亟待以前瞻性、战略性为导向,通过流通基础设施体系、信息监测服务体系、流通标准体系、商品应急储备体系、市场应急调控管理体系五方面发展推动现代流通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流通基础设施体系。通过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健全地区规划与协作机制等措施,完善商品流通网络基础设施,加强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水平。二是大力发展信息监测服务体系。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建设集流通商品信息管理、安全监控管理、人员信息管理、资源信息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于一体的信息监测服务体系。三是加快完善流通标准体系。通过强化标准制定保障流通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发挥市场化标准优势驱动流通业创新,通过鼓励技术标准实施提高流通业效率,通过推进信用标准建设提高流通信任度。四是不断完善商品应急储备体系。通过加强商品应急储备硬件、多层次多元化商品应急储备制度、商品应急储备资金机制等,不断完善商品应急储备体系。五是增强市场应急调控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市场应急治理、市场安全治理、市场秩序治理,确立市场防控管理制度、市场应急管理标准、市场应急监管机制,通过制定市场应急托底预案、应急处理机制、应急安全保障,增强市场应急调控管理体系。
3.以法治化、规范化为导向,推动现代流通规制体系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亟待以法治化、规范化为导向,通过流通管理体制、流通政策、流通规制性法规三方面的完善,推动现代流通规制体系高质量发展。一是完善流通管理体制。流通管理机构应当合理配置规制权力,举行定期、不定期的听证会、协调会,建立规制机构间信息共享机制。二是完善流通政策。流通规制机构必须建立流通规制审查制度,定期对规制的内容、方法,政策制定的流程及效果进行全面审查,提高流通规制效率。三是完善流通规制性法规。强调法规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立法时广泛听取意见,通过法律来确保各机构配合,形成健全的流通规制性法规,提升政府规制效率。四是完善流通信用体系,建立社会监督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市场良好的规制职能,规范流通企业信息披露,确保流通信息公正透明、及时准确,提高流通业信用程度。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十四五”时期我国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应当着力于流通主体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加强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提升流通渠道现代化水平;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商品流通大通道;加强流通载体建设,引导商品交易市场优化升级;进一步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提升流通市场环境品质。
1.加强流通主体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
要发挥现代流通体系对双循环新格局的战略支撑作用,关键是提高流通主体的国际竞争力。为此,要充分依托强大国内市场优势,加强流通主体建设。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兼并、收购、合作、连锁化、集团化、纵向一体化等多种途径实现规模经营,通过资产重组和股份改造等方式增强自身实力,培育一批有资金实力、技术实力、市场实力、品牌实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
2.加强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提升流通渠道现代化水平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为加强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一要依托大国经济优势,深化对外投资合作,优化全球资源配置,积极主动参与供应链国际合作与治理,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供应链企业;二要加快培育具有现代供应链运营能力的流通企业,支持企业进行全球供应链布局;三要拓展现代供应链技术的应用范围,提升供应链管理技术水平,以创新推动供应链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四要完善供应链信用体系、供应链标准体系、供应链融资体系、供应链信息共享体系、供应链发展配套条件等供应链支撑保障体系;五要加大对供应链管理服务业的财税支持力度,保障供应链物流服务仓储用地,构建多层次现代供应链人才体系,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培育发展供应链管理服务业;六要加强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监管防范,有效应对供应链中断风险,积极化解供应链风险。
3.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商品流通大通道,确保经济循环畅通无阻
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关键在于保持经济循环畅通无阻,现代流通体系要发挥关键性支撑作用,必须做到商品流通畅通无阻。为此,要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商品流通和经济运行提供保障。根据我国流通保障体系现状,一是加大对现代物流体系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性扶持力度,加大流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力度,整合资源构建多层次现代流通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二是强化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把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纳入公共投资范畴,提升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数字化水平;三是通过改进建设投入机制、完善政策机制、提高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规范推进公私伙伴关系、增强区域规划与协作等优化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
4.加强流通载体建设,引导商品交易市场优化升级
一是优化发展商品交易市场,提升交易市场在管理、营销、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竞争力及数字化和体验化服务水平;二是转型升级商品交易市场,推动商品交易市场逐步向营销中心、设计研发中心、企业总部转型,创新发展集展示交易、研发设计、现场体验等于一体的主题型商品交易中心;三是推进业态融合与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发挥交易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作用。
5.进一步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提升现代流通环境品质
一是深入推进“数字化+政务服务”,营造便利高效政务环境,提升政府服务企业效能;二是放宽市场准入,增强流通业民间资本投资,加大减税降费落实力度,营造开放的流通业投资贸易环境;三是精准制定流通业政策,建设政策信息发布平台,建立便捷申请兑现机制,营造高效精准政策环境;四是提升创新创业公共服务水平,搭建创新创业落地应用场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营造优越创新创业环境;五是集聚高端人才资源,壮大流通数字化服务,扩充市场空间资源,营造市场化资源要素环境;六是建立完善的信用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增强企业司法保护力度,营造公平诚信法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