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玉,韩晓,何志芳,席改卿
(邯郸学院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河北省杂环化合物重点实验室,河北 邯郸 056005)
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企业用工率的不断饱和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升高,使得用人单位在招聘专业人才的同时加码了对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考察,从而进一步弱化了能力不足、“眼高手低”的学生就业的问题[1]。而且目前对于大学生的高校就业培训专业性不强,社会的保障体系也不够完善,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2]。2014年12月11日,教育部党组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就强调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精准发力,鼓励创新,稳步推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3-4]。化学工业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工产业的发展,为化学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极为广泛的就业前景,医疗卫生、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环境资源利用等行业的化学品应用研发、安全管理、质量检测等工作中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化学已经贯穿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提升生活质量具有极大的裨益[5-7]。
那么如何在化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整合资源实现化学专业大学生的一体化就业问题呢?针对该问题,我们通过对当前化学类专业就业现状的分析研究,探索和讨论了化学类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提高及就业定位问题,以期望对化学类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资料。
自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要想有用一份比较合适的工作,本科生学历已经成为了最基本的敲门砖。但同时,国家每年增长的大学生人数已经从2014年的727万人增长到了2021年的909万人,不断膨胀增长的毕业生数量背后是不容乐观的就业现状。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近8年大学生毕业数量 单位:万人
就国家经济发展建设的趋势,国民经济依然是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医药、材料、能源等领域对化学专业人才仍有大量需求。但是从化学类大学生的就业范围来说,大多数的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等不论公司大小,主要围绕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江浙等发达的地带,毕业生首选北上广深等经济发展突出的地点,造成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的三、四线小城市及乡镇企业普遍出现招不到大学生的场景,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出现了就业压力过大、就业机会分配不均的现象。
目前高校都设有创业中心或者就业处等相关的职能部门,目的就是上传下达,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外部及内部问题,保质保量的完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然而就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即创中心、二级学院就业管理办公室、辅导员老师、毕业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信息传递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就业服务意识,对于化工、制药、环保、检测等行业的了解知之甚少,往往会出现各种“碰头会、照片会、形式会”,真正的就业帮扶不到位。
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一直有辅导员老师陪伴左右,辅导员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毕业后就业去向等问题。部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引入了“导师制”等制度为学生安排指导老师,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这对于毕业生的工作计划,人生规划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毕业生除了考研升学的,大部分的就业流向多以企业为主。从化学专业毕业生的求职难度上分析,他们在毕业时一般都会得到1~2份录用通知,但是往往由于工作地点的区域性、工资待遇、工作时间无法与其期望相符而最终放弃。大城市高房租、高消费,无形中就使得高薪资腰斩,频繁的跳槽现象频繁出现,而那些低薪资的就业者往往最终只能成为一个过客;但对于扎根城乡企业的大学生来说,经过企业的培养,他们则更容易成为企业的骨干,发展的中坚力量。
当然大学生就业成功因素最重要的是个人的素质能力,相比社会关系、身高、长相、性别、社会资源等因素,在校内参加就业创业、挑战杯、化工设计大赛、化学知识竞赛、科普知识竞赛,提升个人竞聘能力更有价值。
从化学类专业的育人目标不难发现,化学类大学生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实事求是的实验探索精神品质。
在目前就业市场中,学历就是一块“敲门砖”,拥有高学历至少第一眼会吸引招聘者眼光。虽然大家都说学历不能代表一切,但是在这个现实社会中你拥有高学历侧面就代表了你的优秀程度。化学类专业较之其他专业更注重实践能力,因此在化学类的大学生教育中,对于师范类毕业生,在大四上学期一般会安排到合作实践的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担任任课教师,把在学校学习的师范教育技能运用到实践中。非师范的化学类毕业生一般会安排实习实训,通过“金工实习”等对接企业的技能训练计划,提升他们的知识实践能力,提前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此外,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不可忽视,化学化工行业不景气,一些中小型企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倒闭;一些企业开始精简合并岗位,这也无形中提高了企业对人才需求,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压力和就业的难度。化学类大学生毕业走向基本有以下几个方面:就业、考研、考编、西部计划、入伍等。毕业季的双选会上,大部分大学生选择了一次性就业;当然也有一定大学生选择在国家春季、秋季的2次征兵时间段应征入伍;此外还有少部分选择了“二战”考研,公务员、事业编等。对于这一部分的学生来说,通过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知识,确实有益于他们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其中不乏个别大学生人云亦云,跟风考研,不单单浪费了最好的就业机会,也给自己的家庭社会造成了不稳定的因素。
刚进入社会的化学类大学生属于“行业小白”,在择业过程中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完全满足企业事业单位的岗位需求,他们除需要运用好专业知识及技能应对工作外,还需提升处理事务人际关系的应变能力。此时的实践,就是化学类专业大学生累积经验的机会,反馈学习的理论。在这个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企业需求的是经验丰富、专业性强、上岗即能发挥作用的人才。凡事要讲求速度和效率,速度让我们占得先机,效率让我们获得有效回报。
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国内经济发展基本稳定,但是化学、医药、化工企业的对外出口和进口贸易仍受到严重限制。大学生刚毕业,大多数会选择北上广深作为第一工作地点;二线城市天津、杭州等地现在也成了热门的择业地点。省会城市及自己的家乡成为了最后没有选择的落脚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最后这种情况的出现呢?
大学生、研究生人才引进政策力度大,如天津放宽了本科生就业落户政策,这对于引进外地生源具有极大的优势。尤其是在现阶段的高考制度下,这无疑吸引更多学子积极追求通往大学的“金钥匙”。
现阶段,在国家大发展的形势下,大中型国有企业正在试行改革,部分事业单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不断缩减毕业生需求量。化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及部分江浙一带的工业园区。致使除经纪发达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因此国内绝大多数省份近几年都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政策,如山东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带动化工产业园区发展。但是部分省份地区的三线、四线城市在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后,只停留在政策层面,“不深入、不落实、不到位”,对于人才引进后的个人发展、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制度体系,总会出现“管理跟不上,制度管不了,咨询问不到”等问题,也成了各地区人才引进工作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毕业生进入北上广深大城市工作既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工作待遇,也可以在社会、医疗保障等方面获得比较好的资源;即便他们在工作1~2年的时间后选择跳槽,大城市也具有较多的同一类型企业,这无形之中增加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同时劳动者也可以通过机构、组织等参加知识技能培训,提升自己的内在价值。而三、四线的内陆城市往往公共基础差,不具备便捷的交通条件,生活质量低,在人才流动的背景下,城镇的化学类企业结构单一,对于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致使经济发展落后的城市地区出现了引进不到人才,引进了人才留不住的现象。
企业要在政府的人才引进政策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发展壮大,同时提高人才的生活质量,大胆革新,善于用人,培养骨干。改变中小型化学化工类企业普遍存在高校毕业生不愿引、引不进、留不住的被动局面。
就业指导的作用上的分析研究,现在大学生的课程中,具有专业导航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设计等课程,然而大多数大学生表示这些课程对自己帮助不大或者没有帮助。毕业生认为学校应多提供第二课堂的实践机会,增加社会实践、实习机会,学校应根据化学类等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调整专业配置,加强就业服务工作。同时高校的就创中心或者就业处等相关的职能部分,学院的就业办老师、辅导员应该紧密联系,形成团队合力,真正把就业帮扶工作落到实处,保质保量的完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由目前化学类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现阶段化学类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是严峻的。人数多、专业分工细,成为行业就业竞争力加大的关键因素。因此,经济社会建设与国家政策在不断的向大学生倾斜,为大学生提供就业补贴,开放绿色通道,增设就业岗位。部分地区相继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想要缓解就业形势紧张带来的压力,要切实“深入到位,落实到位,解决到位”改善化学类大学生地域发展需求不平衡的就业问题。同时化学类大学生应需要自我调控,从自我出发来应对人力资源市场变化,定位好自己的工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