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体系构建研究

2022-02-18 12:31王思霓
创新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预警产业链评估

李 政,王思霓

(1.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2;2.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建议》)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指导思想纳入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列出专章并作出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更是多达3次提出并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问题。

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和我国迅速崛起,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益复杂,贸易保护主义和霸凌主义有所抬头。个别国家通过技术垄断和封锁对我国一些产业和企业进行恶意打压,使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受到威胁。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可见,确保产业链安全稳定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现实选择,也是我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必然要求。

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紧密连接,任何一个环节的稳定和安全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整个产业链,也会阻碍经济循环的顺畅运转。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经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既是全球产业链各环节分工的受益者,更是重要的贡献者。但对于国际贸易的过度信任与依赖,导致我国部分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关键核心技术面临“卡脖子”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在逆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我国产业链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维护我国产业链安全稳定,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必须加快构建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体系。

2 产业链安全的内涵与特征

目前学术界对产业安全问题关注较多。现有文献主要从产业控制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总体安全观三种视角对产业安全进行分析界定。产业安全中的“产业”特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和敏感性产业。从产业控制力角度看,产业安全表现为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的控制力,即本国资本对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部门拥有自主权或控制权,具体指拥有对经济发展所需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的控制权。从产业竞争力角度看,产业安全主要是指本国产业相对于国外产业具有竞争优势或处于领先地位,强调维护一国产业安全的关键在于提升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以确保主要产业生存发展不受威胁。从国家总体安全观的角度看,产业安全具有动态性,是指在全球市场竞争背景下,本国产业不会受到损害或者威胁,不被外国资本封锁或者控制,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有研究基于产业安全建立了多种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态势观察与研究报告:2001—2002》一书通过分析中国科技水平、经济条件以及国际关系,建立了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何维达(2003,2007)建立了基于产业国内发展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控制力的中国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景玉琴(2004,2006)构建了基于产业国内环境、产业竞争力、产业控制力三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李孟刚(2006)在借鉴何维达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加入了产业政策环境这一评价指标。朱建民(2013)综合以往评价指标,构建了包含产业竞争力生成能力、产业控制力、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依存度等在内的产业安全“五因素模型”评价指标体系。李妍(2018)从创新生态系统角度出发,运用系统思维方法,构建了基于产业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能力、产业恢复能力和产业控制力的产业安全“五因素模型”。刘志鹏等(2018)着重于技术安全角度,以控制力、发展力和保障力为框架评价我国技术经济安全。美国国防部于2018年发布了《评估和强化制造与国防工业基础及供应链弹性》报告,将美国国防工业存在的风险归纳为政府财政削减与开支不确定、制造能力和产能下降、政府业务和采购实践破坏、竞争对手国家工业政策变动、STEM和贸易技能劳动力缩减5种。

相对于产业安全,学术界对于产业链安全问题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产业链安全的内涵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产业链安全涉及资源安全、供应链安全、关键核心技术安全和装备技术安全等多个方面。根据美国白宫发布的报告,对海外原材料供应和他国制造业生产的依赖是威胁美国产业链安全的最主要因素。赵福军(2019)认为,产业链安全是对应于产业链风险的概念,是指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不存在价格风险、供应风险、质量风险、技术风险以及行为风险等各种风险。盛朝迅(2021)认为,产业链安全可控是指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产业整体附加值和全球价值链地位整体提升。中金研究院认为,产业链安全主要是指一些产业受到外部冲击后恢复生产的能力。张义博(2021)综合产业安全概念之后提出,产业链安全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具有控制力和竞争力,能够有效保障本国重点产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安全评价体系由产业链竞争力、产业链控制力和产业链发展环境等3个一级指标构成。

综上所述,产业链安全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主要产业在产业链整体上的稳定性、可控性与抗风险能力,包括抵御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国际封锁等外部冲击能力。产业链安全性总体上取决于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具体而言,主要取决于以下3个方面:一是产业链关键环节产品和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对外依存度与自主创新能力;二是产业链各环节关键资源、原材料及市场的可获得性;三是产业链关键技术、资源、市场的可替代性及储备与备份情况。产业链安全与产业安全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针对产业而言的,都体现抗风险能力和自主可控性。不同之处在于:首先,产业安全主要针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和基础产业,如粮食、能源等,而产业链安全涉及面更广泛、更复杂;其次,产业链安全更突出强调产业中关键环节和技术的可控性,而不是整体产业的可控性,同时也更突出产业链整体的安全稳定性,在这一链条中涉及诸多不同产业,而不是某一具体产业;最后,产业链安全更加突出外部风险对一国重要产业上下游关联关系的影响,也更加突出一国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国际竞争力。产业链安全通常和供应链安全相提并论,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前者更侧重产业技术经济关系视角,后者则更侧重企业微观主体供需关系视角。

产业链安全具有战略性、动态性和相对性等特征。其中,战略性是指产业链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是国家经济安全在中观产业层面的体现,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产业链安全问题。动态性是指产业链安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动态调整和变化,不同发展阶段对产业链安全的重视程度和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一些产业链在当前可能是相对较安全的,随着风险的不断积累或各种要素和条件的变化,该产业链可能会处于不安全状态。从我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涉及并且应该更多考虑产业安全问题,但为了尽快实现经济起飞,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安全以换取发展。而进入新时代和新发展阶段,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跃升、资源禀赋的变化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产业链安全问题则变得日益重要,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相对性是指产业链安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一方面,对于产业链安全的范围不能无限扩展,而应该有合理边界;另一方面,伴随着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与细化,各国产业链和供应链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经难分彼此,要求一个国家所有产业的产业链以及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均实现绝对安全既不现实,也不必要,只能在有限范围内追求相对安全。因此,维护我国产业链安全,需要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有优先顺序。首先要确保关系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产业和对国家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总体上比较安全,其他则根据产业对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的重要性酌情给予关注。

3 构建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体系的必要性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维护产业链安全既是提高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必然要求。重要产业的产业链安全对于我国实现稳定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我国产业链安全状况做出科学动态评估、建立预警监测体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3.1 动态监测“卡脖子”技术数量和种类的现实需要

维护产业链安全,第一要务是实现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减少对国外技术和产品的过度依赖,攻克“卡脖子”技术。我国虽然已经形成规模庞大、门类齐全、具有较高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但是一些领域仍然存在技术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差,部分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和元器件自给率不高、严重依赖进口等一系列问题。2018年,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的调研,在生产所需的130余种关键基础材料中,我国有32%的关键材料仍为空白,52%严重依赖进口。当年,《科技日报》对工业“四基”涉及的35项“卡脖子”技术进行梳理,发现我国在射频器件、芯片、医学影像探测器、真空蒸镀机、高端轴承钢等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基础电子元器件领域还没有实现自主可控。2019年,在电子设备制造业,我国95%的计算机和服务器处理器所需的高端芯片以及70%的智能终端处理器存储芯片依赖进口,自给比例仅为3%,这使得我国当年芯片进口总额高达3 040亿美元。在装备制造业,高铁设备中需要的制动装备、高强度螺栓等零部件,80%以上依赖进口;高档数控机床、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生产线上,有超过95%的生产和检测设备依赖进口。发达国家一旦实施“断供”,将会对我国产业链安全产生重大冲击。例如,2018年美国对中兴通讯公司进行制裁,导致中兴无法开展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暴露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危险。在工业软件、行业技术基础方面,我国也存在明显短板。在操作系统、电子设计自动化等领域,我国与国外行业巨头之间的技术差距在20年以上。近年来,美国减少并限制与我国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领域的技术合作,对我国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建立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体系,可以动态掌握国内在关键技术领域存在的明显短板,预警国外技术封锁与禁运可能对我国产业链造成的威胁与损害。只有认识到技术短板的存在,才有可能提出针对性的措施,进而通过有效途径掌握核心技术,真正保证我国产业链的完整性和控制力,把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3.2 提高产业链韧性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劳动分工日益深化,产业链上不同生产环节分布在全球各地,不同国家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脆弱程度也同时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掌控全产业链、提高产业链韧性和抗冲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全产业链的掌控一方面表现在具有抵御产业链中断的能力,在发生重大冲击和重大灾害时保证产业链不中断,以最小的损失平稳度过冲击;另一方面表现为恢复能力,在发生产业链中断时能够通过有效路径使其迅速恢复到稳定状态。我国通过低成本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嵌入到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并进口关键材料和零部件以弥补国内供给能力的不足。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的供应链造成严重冲击,且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使得国际物流运输资源短缺,进口产品入境受阻,大大增加了供应链“断链”风险。目前国内有多种战略性资源面临本土供给短缺问题,存在“断供”风险。例如,我国原油进口规模逐年扩大,2018年达到4.62亿吨,截至2020年末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72.6%,远远超过50%的国际公认安全警戒线;铁、铜、铬、镍、钴等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85%、88%、90%、80%和95%。确保战略性资源的安全供应是保障我国产业链安全的必然要求。面对我国重要能源资源呈现出的储备规模小、对外依存度高、消费需求巨大等现实状况,“十四五”规划特别明确要对能源资源安全做出战略部署,强调补齐短板、多元保障、强化储备,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在进口输入型供应链方面,根据世界投入产出表的数据,2018年我国进口货物中间品总额达0.62万亿美元,占全部中间品投入的7.34%,其中计算机和电子光学部门对于中间品的依存度最大,达到18.42%。分行业来看,在我国的进口零部件中,电子通信行业占比79.48%,装备制造行业占比11.59%,交通运输设备行业占比7.75%;分国家来看,我国在供给端对欧美发达国家的进口依赖程度较大,在化工、汽车、机械设备、计算机和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中间品方面,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为主要进口来源国。一旦发生外部冲击致使供应链“断链”,将严重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建立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体系,可以多维度地将全部产业链相关信息纳入监测系统中,通过对信息进行技术分析并加以利用,全程密切监测各条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未来发展能力和“断链”恢复能力,在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增加对全产业链的掌控力。当出现突发状况时可根据预案有效应对,提高产业链的韧性和抗冲击能力。

3.3 强化“底线思维”的必然要求

维护产业链安全已经成为我国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新发展格局下维护产业链安全需要贯彻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强化底线思维,坚持自主创新,增强忧患意识,善于转危为机,确保产业链安全。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国家安全、强化底线思维进行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在面对重大风险时,习近平总书记常常使用“防范化解”这一组合模式,坚持保持危机意识与提升化解能力相统一。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的开班仪式讲话中强调,科技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科技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推进与完善科技安全预警机制研究工作。针对产业链安全来说,强化底线思维就是建立与完善产业链安全常态化评估与预警机制,有效评估可能威胁国家科技安全、经济安全的风险。面对逆全球化趋势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必须强化“安全畅通”理念,建立涉及技术封锁、供应链断裂、经济打压等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指挥与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我国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提升产业链整体的安全性与畅通性。

4 构建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体系的思路与关键环节

构建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体系要有战略视野,并经由一定的流程来实现。通过量化模型进行动态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开展预警工作,并利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调整合有关资源,运用国家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进行备份、防御和科技公关,进而推动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升级以及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4.1 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体系构建的战略视野

过去40余年,我国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进步以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为主,在全球产业链低端获取有限利润。随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发达国家开始限制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以及科技资源的对华输出,这对我国的产业链发展模式造成严重冲击。总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突发性自然灾害等都对我国产业链安全提出了挑战。因此,构建和完善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体系成为维护我国产业链安全、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4.1.1 树立底线思维,重视产业链上已有专利技术的积累。对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垄断优势且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领域和环节,我国应该坚持底线思维,对可能威胁我国产业链安全的重点领域集中攻关,确保我国产业链在面临断链、重大自然灾害等极端压力情况下仍然具有足够的韧性与安全性。国家应该统筹相关部门、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梳理各个产业链的“卡脖子”技术,建立产业链安全发展图谱;通过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开展全面客观的分析评价;通过建立重点发展清单对风险点进行动态研判和分类管理。

4.1.2 强化领跑思维,寻找“突围技术”,构筑产业链优势。过去,我国产业链发展模式以赶超导向为主,这种模式在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十分适用。但是伴随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冲击以及逆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单纯的赶超模式不利于我国产业链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也不利于我国在维护产业链安全时赢得主动权。因此,维护产业链安全应该通过动态监测与评估产业链当前的状态,确立未来新的增长点,强化领跑思维,对前瞻性产业和关键技术提前布局,通过换道超车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维护产业链安全的战略视野

4.2 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与流程

从系统流程上来看,一套科学、完整、高效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体系应该包括如图2所示的几个部分。首先,应该在确定安全预警目标的基础上建立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再遵循客观性、系统性、科学性、可测性等原则,建立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已有文献,可以从产业链创新能力、产业链竞争能力、产业链发展能力、产业链恢复能力、产业链控制能力等角度综合评价,开展全面分析评估。其次,建立产业链安全信息搜集网络,由国家统筹各个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以及企业共同搜集相关数据,汇总到产业链安全信息数据库。再次,根据已经建立的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产业链中的关键节点和链路的安全状况进行识别,通过这种评估与监控,可以将整个产业链面临的风险最小化。接下来,根据评估结果和预警信息,对已经出现或者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到早发现、早应对,集中力量制定解决对策和调整方案。最后,根据底线思维,对于发达国家已经具有垄断优势且我国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赶超的节点和链路,应该精准设计与培育备份系统,确保在面临突发极端情况时我国产业链具有足够的韧性和抗压能力。

图2 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流程

4.3 产业链安全预警目标的识别

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对产业链的内涵和特征进行分析,其次需要在行业专家、技术专家、企业家等的帮助下全面梳理我国重要产业和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以此确立产业链安全预警目标。本文在综合以往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如下重点产业链的识别标准,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产业链安全预警目标识别模型

一是产业的战略性。属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对国家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核心技术所在产业。其中,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主要包括粮食产业,煤炭、油气、电力等重要能源资源产业,国防安全产业,生物安全产业以及食品药品产业等。关键核心技术所在产业是指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技术所在的产业,包括人工智能、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航天科技等产业。

二是产业的支柱性。能够对产业链安全产生重要影响的产业,往往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大,可以形成强大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能力。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产业的支柱性不仅体现在产业的现有规模,还应该包含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三是产业的基础性。具有较大关联度和波及效果的产业往往属于基础性产业或处于自然垄断地位的产业,其自身的安全状况能够广泛影响相关联的产业。保障这些产业的安全发展可以为整个产业体系提供坚实基础和充足资源,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和安全性。

四是产业的自主性。自主性主要体现为某一产业链上中间产品的进口额度和外贸依存度。维护产业链安全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如果我国在某一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与国外有较大差距,且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专利护城河,具有较高垄断程度,而我国在短时间内难以缩小差距,只能依赖于进口。那么一旦发生技术封锁、战争或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供应链中断,就会直接对我国的产业链安全造成重大冲击。

五是产业发展的引领性。产业链安全状态是动态发展的,所以必须考察产业的未来成长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下,必须充分考虑战略导向型和前瞻引领型产业的未来布局,构建产业链安全发展的非对称竞争优势。

4.4 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应用

基于产业链安全的内涵与特征以及产业链安全预警目标识别标准,本文在综合以往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见表1)。根据这一指标体系首先可以对重要产业链和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和量化分析,对可能产生的风险点动态研判并建立基础大数据平台,找出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点,识别并弥补安全漏洞;其次利用指标体系指导下一步预警监测和强链补链工作,为由政府、企业、研究智库组成的评估委员会提供决策依据;最后通过具体指标对标不同国家产业链,明确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持续锻长板、补短板,通过提高竞争能力维护产业链安全。

表1 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5 构建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体系的政策建议

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依靠专门的组织机构,还要建立和完善相关运行机制及政策法规体系。

5.1 建立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的组织与管理机制

高效的组织与管理体系是产业链安全评估与预警监测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应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安全管理体系。一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改变现在松散的评估与预警监测组织体系。国家统筹各个相关部门联合建立一个常态化的产业链安全预警监测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对外交事件、不可抗的自然灾害等导致的产业链安全问题进行战略决策与公共治理。完善的产业链安全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可以从根本上保障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预警监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二是建立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企业在内的“四位一体”保障体系。其中,政府主要发挥宏观调控、战略组织管理、信息服务等职能。行业协会对本行业的国内外市场发展态势更为熟悉,可以建立本行业产业链数据库,加强对产业链安全的监测;另外,行业协会还在中观层面起着桥梁作用,应落实宏观调控政策,鼓励公平竞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对产业安全进行有效监督。科研院所通过开展基础材料、共性技术研发工作,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和控制力。企业在微观层面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打破外部技术控制与封锁,进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5.2 完善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的运行机制

在建立组织机制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的运行机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供给,改变产业链中各个主体衔接不畅、各自为政、运行混乱的局面。针对不同类型产业链、不同“卡脖子”问题进行分类识别与管理。首先,在信息搜集阶段,应建立自下而上的产业链安全信息搜集渠道和数据库,将产业链安全信息及时准确向上汇总,为下一步判断与预警提供依据;其次,在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阶段,运用系统、科学、严谨的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体系进行准确分析;最后,在准确评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警戒状态制定分级应急处理措施与未来发展战略。

5.3 建立产业链安全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健全的产业链安全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是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监测机制的制度保障。在政策设计上,要兼顾宏观战略规划与微观政策制定,将产业链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置于科技政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制定的前面,尽快完成产业链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编制,以明确的制度保障产业链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监测体系运行的可持续性。面对不同的产业链风险,协调运用紧急状态法、灾害状态法、反垄断法等政策法规,发挥其有效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预警产业链评估
烽火台:军事预警体系的关键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超级秀场 大风预警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地方立法后评估刍议
评估社会组织评估:元评估理论的探索性应用
360度绩效评估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探析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卷烟工业企业产品质量预警机制的建立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