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 卓幼义
校企合作就是将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资源进行交互,将企业的运营机制和岗位需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通过协调、互动和分享等长期合作模式,达到高效人才培养成果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无缝对接的目的。
据调查目前大多数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仅仅停留在企业接收在校实习生的形式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到岗参加实践,存在较多的痛点,例如学生无法给企业创造收益,企业却花费较大人力物力承担较高的风险对实习生进行培训,又没有相关国家或政府政策给予支持,所以企业愿意给实习生支付的劳动报酬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较低的劳动报酬不能满足学生的消费需求,因此刚开始实习会面临诸多挑战,在校培训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不能无缝对接,所以就会出现职业院校每年培养大量一线技术性人才,而汽车维修行业后市场技术性人才仍面临严重紧缺等现象。
校企合作如何深入开展,真正实现“校企共赢”是诸多院校一直在探索的话题,笔者认为校企合作的运作必须具备一定的保障机制,只有完善的校企合作运作保障机制才能打破传统、校企合作才能长久、深入、共赢。
(1)校企合作缺乏法律保障。《职业教育法》仅概括性说明了校企双方的义务,但缺乏实践性和可参考性,所以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国家应出面完善相关的《职业教育法》相关条例,明确并约束企业、行业、学校等相关责任与义务,校企合作有法可依,定会往更加健康的发展。
(2)校企合作缺乏运作机制保障。校企合作过程,企业从人才需求和培养的角度出发,愿意接受“工学交替”的部分实习生,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企业承担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承担一定的安全风险,让人失望的是培养的技术人员刚能为企业创造效益,企业面临的却是人才的流失,高风险、高成本的投入得到的回报甚微。
(3)培养质量需督导,企业需政策支撑。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性人才是否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目前仍需要行业与政府的督导,培养的学员依旧是传统的单一性的考核评价体系,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的制订无关联,教学质量与用人需求无法融合,校企合作没有资金支撑与运维。另一方面企业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却没有相对应的优惠政策及奖励制度给予支撑,因而企业仅仅停留在简单接收几个实习生的浅层面上。
途虎产业学院与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共建产教融合基地,为保障该产业学院能够更好地运作,我们进行了如下设计(图1):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为途虎产业学院提供校内教学场地、专业师资队伍,并配套实习实训环境和学生管理相关配套资源;途虎养车将投入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品牌技术资源、教学设备实习和就业资源相关配套资源并对产教融合基地进行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同时我们共同邀请东莞市汽车行业协会为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的评价进行监督,并向政府相关单位申请相关的税务优惠政策,实现校政企共赢,为社会绿色健康稳定繁荣发展添砖加瓦。
图1 途虎产业学院有效运作保障机制的设计
(1)学生管理相关配套资源。途虎产业学院位于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学生宿舍楼旁,学生在校园内就能体验真实岗位工作情境,学生在综合实训期间统一由教师组织签到并带领到工作岗位,采用轮班次到学校食堂就餐,实训结束后回到学校宿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用餐困难,住宿管理困难等问题。
(2)配套实习实训环境。学校为途虎产业学院提供校内教学场地,该场地是符合产教融合基地建设的场地,途虎产业学院建于学校内,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企业入驻相关设备设施,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并对外开放运营,企业很大程度上节约场地租金的支出,企业入驻相关设备可实现对外运营、学生培训、师资培训、员工培训等功能。
(3)专业师资队伍保障。针对企业师傅技术精湛但不擅长课堂教学、校内教师懂教法但动手能力缺乏等问题,如何让一流的技能流入课堂,企业师傅与校内教师相互取长补短一直是校企合作中的难题。途虎产业学院的落地将“双师”进驻课堂,我校教师和途虎技师在接受途虎内部技术培训后利用晚课期间共同为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我校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得以提升,企业技师在课堂的教法与学法尺度上得以掌握,在“双师资”培训下的学员听得进,能消化,领要点,懂实践,实现多方位共赢。
(4)激励制度。在校晚课培训36学时后,学生会进入到“工学交替”阶段,学生会进行为期30天的企业跟岗实践课程,把课堂放入企业,进行“师徒”结对,由师傅带领学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结合相对应的激励考核制度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分为出勤率、工作态度、工作效益、理论考试(企业规章制度等)、实操考试(5选2),每项分数各占20%,评选每期途虎优秀学员,并颁发途虎产业学院优秀学员荣誉证书(全国通用),奖励证书可作为途虎连锁经营店的培训依据,可在全国任何一家店面直接安排上岗,免去岗前培训。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考核方式,结合全国门店通用认证的培训证书,激励学生融入企业,融入岗位,迅速成长。
(5)品牌技术资源。截至目前,途虎养车包含超2 000家工场店及13 000家合作店在内的线下服务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超过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5座城市,如此庞大的业务依靠的是品牌资源的效应,同时也存在技术性人才岗位紧缺等现象,通过了解途虎养车每年可为我校汽车技术学校实习生提供超过200个工作岗位,包括美容、维护、客服、配送、收银等多类型岗位,大品牌管理规范、学生对口就业有落实,同时学生已经慢慢成为公司骨干力量。
(6)课程标准和岗位需求相配套。依据常见的岗位工作任务,在途虎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校在核心专业课汽车二级维护课程做进一步完善,以典型工作任务:更换机油三滤、轮胎更换、制动系统保养、四轮定位及车辆常规保养项目进行深化,已经建立以途虎养车内部培训标准为依托的教学资源,包含培训ppt、预检项目、操作视频、规范工单等。
同时对在校途虎班学生实行“111”培养模式。即开学初为期1周的见习了解,通过该过程初步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工作岗位性质等,明确在校学习目标;进而在第二学期开展为期1个月的跟岗实践活动,通过“工学交替”过程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论证,为更好地在课堂实现查漏补缺;在最后开展为期1个学期的顶岗实习,通过体验、跟岗、顶岗过程,学生对企业的情感态度从认知、了解、熟悉的过程慢慢地变化,此过程可解决企业留住人才困难、员工工作不稳定等问题。
目前产业学院师傅在学生的培训课程方面受限,产业学院的对外经营,企业师傅面对的工作业绩与薪资水平关联,师傅更多的是以谋生为主,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对学员进行培训,建议公司在奖励机制方面有相对应的体现,其次学校能给予企业师傅一定的课酬补贴,鼓励企业师傅在工作之余为学生进行更多的辅导。
其次,在企业的优惠政策方面还需完善,企业在培训职业院校的学生,企业课堂的开展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税务及其他政策方面应当给予适当地倾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