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摘 要】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影视行业的发展更加多元化,观众的审美也呈现多样化态式,由此涌现了大批从表现手法、叙事视角到传播方法都让人耳目一新的历史题材纪录片。互联网加速了科学技术与影视艺术之间的融合,两门学科互相影响交融发展,促进了我国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新,为纪录片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关键词】历史题材;纪录片;多元化发展
随着网络纪录片的兴起与发展,纪录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受众群体在逐渐扩大的同时也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国内纪录片创作者也开始转换创作思路,将用户思维应用到纪录片的创作当中,视频平台逐渐成为纪录片传播的主阵地。国内纪录片抓住机遇破局发展,其中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式。
一、突破“边界”,创新发展
纪录片作为一种非虚构的叙事艺术,真实性一直都是其发展的第一要义和根基。在传统的纪录片创作中,基于纪录片“真实”的属性,是否“虚构”成为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界限。不管是法国的“真实电影”、美国的“直接电影”,还是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亦或是格里尔逊的“画面+解说”的表现手法,都是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追求。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纪录片在经历了政论化纪录片时代、文学化纪录片时代、纪实主义纪录片时代之后,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当代,从艺术手法到内容层面都初步显现出纪录片边界模糊的现状。[1]我国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也逐渐脱离“教科书式”的科普模式,开启跨界创新之旅。
2019年历史题材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在腾讯视频播出,此纪录片突破了与剧情片之间的界限形成了新的纪录片类型——剧情纪录片。剧情化处理也成为纪录片新的创作趋势,而剧情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叙事的跌宕起伏,以及对悬念的设置,也就是在叙事的过程中更加突出戏剧化和故事化。《风云战国之列国》邀请了国内一众演技派的演员,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之上,通过演员的合理想象对历史人物进行更加贴合当下时代环境的演绎,通过对战国七雄燕、赵、魏、韩、齐、楚、秦等各个国家的英雄人物的性格气质以及其国民的民风气质的演绎来推动历史事件的演进,以探索各国兴盛衰弱的国家密码。通过叙事顺序的调整以及情景再现与解说相融合的表现手法,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了纪录片剧情化的叙事创作。
再来看动画纪录片《大唐帝陵》。《大唐帝陵》作为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其动画元素的加入开创了中国历史题材纪录片新的美学形态。动画纪录片对于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弥补历史资料的匮乏和合理想象等具有天然的优势,此外,动画纪录片在影像表达的可视性方面更具张力,通过数字技术为受众展现不一样的大唐盛世。历史题材的动画纪录片拉近了历史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也大大收缩了历史与年轻受众之间的疏离感,达到了寓教于乐的艺术效果,为中国纪录片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020年8月腾讯视频推出了国内首部名画真人番纪录片节目《此画怎讲》,《此画怎讲》取材于国内美术史上的14幅人物画,将情景剧的模式引用到纪录片当中,在固定的情景环境中让历史名画中的人物“活”了过来,用真人带入画中人的身份和语气帮助受众了解名画背景知识,加深对历史名画的了解,甚至带领受众进行艺术鉴赏。《此画怎讲》将情景剧与纪录片相结合,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进行创新性的改造,赋予名画以鲜活的生命力,为历史文物题材纪录片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极佳的创作经验。
同为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古墓派:地下驚情》在保持传统纪录片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在叙事模式上进行了创新探索。其创作者开始尝试突破线性叙事模式,而采用去中心化的叙事模式,将考古的历史知识转化为互动节点,设置互动环节,削弱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厚重感,让考古变得生动有趣。创作者通过在纪录片中加入游戏的互动环节,增加了受众在观看过程中的参与感,并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吸收到很多考古和化学方面的知识,深受广大历史爱好者的喜爱。互动纪录片最大的特点是其互动节点的设置,《古墓派:地下惊情》作为我国首档互动纪录片尝试在纪录片和游戏之间找到平衡的共振点,让受众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也能够找到在游戏中才能体验到的沉浸感和自我满足感,从播出效果来看这次尝试还是较为成功的。该片在优酷上线之后也得到了很好的反响,稍有遗憾的是因为技术原因的限制,《古墓派:地下惊情》所能使用的终端较少,在网页等系统终端中还无法上线互动版本。但至此,互动纪录片正式落脚于我国纪录片领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新发展也呈现一种日新月异的态势,不管是剧情纪录片的“跨界创新”还是互动纪录片的“融合创新”,亦或是动画纪录片“美学形态的创新”,又或是将情景剧的模式融入“史实”进行展现,都是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者为迎合当下受众年轻化而进行的创作思维的转变。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不仅承担着记录功能,其在推广与普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认同感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也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多元化创新发展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二 、历史话语的当下表达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因为纪录片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迎合受众多样化审美需求,历史题材纪录片在表达方式上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和努力。在传统的纪录片表达方式中“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更多的是属于限制性的叙事视角,而格里尔逊的“画面+解说”则是全知性的叙事视角。我国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大多采用画面+解说的全知性叙事视角来进行呈现,而对于剧情化的纪录片来说全知性叙事方式是自相矛盾的。《风云战国之列国》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创作者以史实作为根基,在保证了该片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同时,在叙事手法上以全知视角引入,使受众快速进入剧情,然后运用限制性的叙事视角通过情景再现的演绎方式来进行戏剧化和故事化的叙述,在叙述过程中结合少量的画面+解说来设置悬念推动故事的发展;其次,《风云战国之列国》还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手法,在影片的开头将结局先抛给受众,然后其利用解说词留下疑问,设置悬念,在叙事的过程中采用了历史评说加上剧情演绎的表现手法,以真人表演的方式来呈现历史事件,让受众耳目一新,很好地激起了受众的观看欲望,也让史实变得更加灵活有趣。
我国历史题材的纪录片除了剧情化的处理以外,一部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者也有意在创作过程中削弱历史的宏大与厚重,尝试采用较为轻便简洁的表达方式来迎合年轻受众的观看习惯和审美需求。比如《如果国宝会说话》以及《中国》等都有意避开繁琐的叙事方式所带来的历史压迫感。其中《如果国宝会说话》将文物从历史的长河中抽离出来,将其放在幕布或背景简洁的环境下进行展示,抓住碎片化表达的纯粹性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文物带到受众面前,在片头采用“叮铃、叮铃,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瞬间将历史的厚重感驱散,为该片奠定了欢乐有趣的基调,其五分钟时长的设定也符合当下年轻用户碎片化的观看习惯。
而纪录片《中国》则用再现的方式进入历史人物的日常生活当中,将镜头聚焦在各时期思想的核心人物之上,通过演员的情景演绎再现孔子、老子、嬴政、刘彻、 拓跋宏、杨坚、阿倍仲麻吕等历史人物,来讲述中国的千年恢弘历史。在叙事上,《中国》的创作者没有采用剧情化的演绎方式而是通过演员去台词化的表演,将演员的情景演绎与解说词融合在一起,利用情景的空间营造加深了时间跨度和空间的纵深感。把传统戏剧舞台的假定性融入纪录片的叙事当中,化繁为简,为受众带来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在满足受众的情感与文化期待的同时也传播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让受众对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代代更迭和传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年轻化的表达方式也成为历史题材纪录片创新的法宝,《此画怎讲》的创作者不仅采用了情景剧的叙事方式,还在单集的内容当中融入了当下热点的社会话题及网络流行用语,将历史知识用趣味性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最自然的状态融入当代年轻人的圈层当中。如:《中国》在采用“去台词化”再现方式的同时,启用周涛、何炅这样的知名主持人来进行配音;《大唐帝陵》采用了动画的表现方式;《此画怎讲》对网络流行用语的使用;《如果国宝会说话》碎片化的表达方法;《风云战国之列国》的剧情化处理,都是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者基于当下纪录片受众年轻化和网络用户的观看习惯来进行创作思维和表达方式上的改变。
虚构电影利用非虚构作品“相关的策略”是为了放映效果的真实,而非虚构电影利用虚构电影的技巧是从影片的可视等方面考虑,但是非虚构电影的真实性并不因为叙事方法的变化而改变。[2]比如《中国》在表达过程中,就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了创作者的合理想象,在讲述的过程中运用了主观的叙事视角。
三、跨界协作提升有效传播
在当下,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互联网用户都身处信息的洪流当中。融媒体环境不仅使纪录片的行业生态发生了改变,也使得整个媒体形态发生了改变,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纪录片创作者面对这种改变除了在表现手段和创作思维上进行创新之外,还表现在将纪录片的宣传和发行也融入到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随着纪录片受众的年轻化,微博作为年轻用户的集聚地,已成为新媒体平台中最主要的纪录片宣传阵地之一。微博成立了#微博纪录片联盟#话题,其阅读量已经达到144.5亿余次,其话题讨论量达到了989.6万余次。
在网络上,多平台“跨媒介”互动协作已经成为纪录片传播的常态,纪录片《中国》在传统媒体湖南卫视和新媒体平台芒果TV首播结束的同时,芒果TV同步上线了明星配音版本的《中国》。该版本邀请了白敬亭、邓伦、欧阳娜娜等当红明星来进行配音,并且在微博进行宣传。该版本播出后,其话题#群星配音版中国#以6665.6万阅读量登上微博热点话题榜第二。[3]群星配音版《中国》运用明星效应为纪录片的传播助力,#纪录片中国#也由此登上主话题榜的第一位,总阅读量达8.9亿。[4]
網络视频平台逐渐成为纪录片传播的主流阵地,在头部视频平台中纪录片的品牌化明显增强,为延续纪录片的热度进行“跨内容”创作,出现“IP纪录片”和“纪录片N代”,纪录片的品牌化有利于维系纪录片的受众粘度,也有利于提升纪录片的有效传播,增加纪录片的社会影响力。以新媒体视频头部平台为例,其中优酷推出的古墓派系列中《古墓派:地下惊情》是该系列的第四季,前三季为第四季的成功积攒了人气。而芒果TV的纪录片《中国》也是以季播的形式,在第一季的宣传过程中,由于《河西走廊》得到广大受众的追捧,其背后的创作团队也受到一众用户的青睐。《古墓派:地下惊情》和《中国》受到用户的追捧与其创作团队品牌化的经营息息相关。
《中国》在播出期间频频登上微博的热搜榜,也进一步唤起了互联网用户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情,提升了年轻受众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它的成功也说明优质的内容对增强纪录片传播力的作用,而传播力度又是一部纪录片实现其影响力的途径。
在百花齐放的新时代,有一部分纪录片创作者开始着手于纪录片“跨形态”的创作,比如短视频纪录片、动画纪录片、互动纪录片等等。这种“跨形态”的纪录片创作也是基于对年轻受众审美喜好的迎合。除此之外,还有一批纪录片凭借优质的核心内容和宣传手段试图打破行业壁垒,进行跨产业传播,开始了纪录片衍生品的开发,这使得线下的宣传也变得格外灵活,除了可以利用公交、地铁、电梯等传统广告之外,还可以利用多种合作模式。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哔哩哔哩爆火之后,随即推出了一系列的故宫衍生产品,如故宫口红、故宫文创产品、故宫盲盒等。而《中国》播出后的衍生系列也不应局限于书籍,而应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深入到年轻用户的日常生活当中,形成更加持久的宣传力,比如衣服、丝绸、手机壳、包、餐具以及饰品等。
结语
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纪录片的主阵地转向网络平台,纪录片的创作主体在不断增大,视频平台的多元化也给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历史题材纪录片不断创新发展,承担起了其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凝聚了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在荡气回肠的历史文化中构建出华夏民族独有的精神面貌,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建构起中华民族的大国形象。
注释:
[1]赵曦.真实的生命力——纪录片边界问题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9.
[2]景秀明.纪录的魔方: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51-52.
[3][4]数据来源于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CDRC×微博一周纪录片报告(2021-01-04~2021-01-10).
(作者:河北传媒学院研究生院2019级艺术(广播电视领域)硕士)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