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星 宇小兵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工程伦理问题的出现,更加呼吁改变已有的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观开始盛行,并成为对研究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理念引领。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工程伦理教育
自18世纪40年代机器大工业开始取代手工業以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急剧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随后,西方世界又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解放,更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当所有人为此无比振奋的时候,1968年4月,罗马山猫科学院齐聚了来自全世界的多名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等,他们在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后,共同关注了人类所面临的发展困境问题。之后,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对世界性的发展问题,包括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等予以了反思。罗马俱乐部和《增长的极限》对西方增长发展观的担忧和反思,震惊了西方世界,推动了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增长发展观是自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种发展观。增长发展观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他提出了人性善恶的两面性,并形成了“经济人”和“道德人”两种面目。“经济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利主义,尤其在市场经济中,它会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获得经济利益。在《国富论》中,他认为当每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遵从本心,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市场就会将人的自利心引导成为能够积极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增加的力量。因此,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国民财富的增长,这一观点也成为之后主流发展观的主要内容,GDP、GNP等经济增长指标就成为衡量一国、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针。然而,它只关注物质财富的增长,忽略了人类自由、精神文明、生态优化等经济发展的其他内容,造成只关注经济发展却破坏环境的后果,“有增长无发展”情况层出不穷。
在《增长的极限》对增长发展观进行研究和批判的同时,雷切尔?卡逊在长期研究杀虫剂对环境、动物、人类伤害的基础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这本书直面给世界粮食生产带来巨大利益的农药,受到了相关生产部门的强烈抨击,也深深震撼了全世界的人们,极大地促进了各地环保运动的兴起。从民间环保力量的加入,到后来政府层面的积极推动,使得可持续发展观得以迅速成为世界主流发展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增长发展观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愈演愈烈,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需要,为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们开始反思以国民财富为目标的增长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1987年,“可持续发展”概念被正式使用,意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将这一概念应用于社会发展,便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其核心理念是将社会发展、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认为发展不应只关注经济领域的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加,还应将社会、自然、人类自身都关注在内,构建一个人类既能满足自身需要,又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好地协调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共同体。它追求的目标是既使每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又不伤害其他人包括自然的自由发展;既追求社会公正,又不对子孙后代的发展造成危害;既追求经济发展,又将社会发展、生态发展关涉在内。这种发展观,更符合人性的需求,符合发展的内核,符合事物的本质,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成为当下盛行的主流发展理念。
二、可持续发展与工程伦理教育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影响较广的发展理念,逐渐深入到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也为高校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方向。
1.可持续发展是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
工程是人类的一种造物的活动,它直接与社会财富密切相连,体现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然而,在工程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知识和技术不完备、人们的预期等影响,使得工程实践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探索性,其后果往往会超出预期。因此,在工程实践中,经常会发生资源浪费、破坏环境、利益分配不公正等问题。根本而言,发生以上问题,是由于人类在工程活动中未能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问题,而这正好属于工程伦理的研究范围。工程伦理教育其实就是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选择道德行为,如何全面地评价工程实践。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下流行的主流发展理念,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整体进步、自然环境保护作为终极目标,能够为高校工程伦理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内容与方向。
2.工程伦理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工程伦理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着工程从业者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并影响着工程的成效及价值导向。作为工程伦理教育,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通过了解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工程实践,让学生在面对工程伦理困境时能够作出正确的合乎道德的行动。因此,工程伦理教育是培养具有伦理精神的工程从业者的必然之路,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及路径选择
美国学者戴维斯提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一是强调伦理意识,二是加强对伦理规范的认知。但是,由于现在工程活动的复杂性,工程从业者还需要培养良好的工程决策能力,也就是要把伦理意识和伦理规范具体落实到解决工程实践面临的伦理问题上。因此,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及路径选择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培养工程伦理意识
工程伦理意识并不是工程从业者先天具有的,而是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实践,经过一定的锻炼,后天培养起来的。高校的工程教育应当纳入伦理教育这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必修课或选修课多种方式,开设工程伦理课程,将“把人类的健康、安全置于首位”这一工程师的首要义务通过课程讲解深入到每位研究生的内心,让每个未来的工程从业者都能在工程实践之前,提高其对工程伦理问题的敏感性,这是他们在工程实践活动中能够积极面对和有效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重要前提。
2.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
工程伦理规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工程从业者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它体现着这一行业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也是工程从业者在面对伦理困境时,指导自身做出正确行为的依据,是工程从业者的行为导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准则等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予以讲解,让学生在制度中明确和厘清工程师的责任和要求,以在未来的工程事件中真正规范其行为。
3.提高工程伦理决策能力
对于工程从业者而言,在工程实践中会面对如雇主、承包商、施工人员、业主等诸多利益主体,也会面临人际关系协调、工程利益分配、自然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因此,仅仅依靠固定的伦理规范有时候难以处理所有的问题,尤其在面对伦理困境时,就需要工程从业者能够在伦理规范之外寻找问题解决的答案,这便是工程伦理决策能力。当今时代,已经进入到大工程的阶段,无论是技术问题还是利益关系都空前的复杂,已有的伦理规范往往不能够适应一些新的工程实践的要求。因此,工程伦理决策能力也成為工程伦理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首先,可以在课堂上分专题进行“荣耀与责任”、“价值利益与公正”、“环境保护”、“职业道德”等内容的讲解,通过讨论关于责任、价值、公正、环保等伦理问题,在学生内心中建立起基本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敏感性;此外,还要注重实践教学的作用,强化产学研合作,让研究生在课堂外积极投入工程实践,在实践中感悟伦理困境,增强道德敏感性,理解工程伦理规范,提升工程伦理决策能力,让工程实践能够真正推动可持续发展,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PR
本文系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21年度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风险社会背景下硕士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模式研究”(2021YJSJG11)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正风等编.工程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肖平.工程伦理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余谋昌.关于工程伦理的几个问题[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4]潘建红.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刍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5]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可持续发展是唯一选择[N].2013-09-13.
(作者简介:张晓星,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