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雨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刻总结了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战略意义,深刻阐释了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深化了对建设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规律性认识。
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回顾我们党关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对深刻领会第二个答案有承前启后、鉴往知来的意义。
第一次亲临“共产党的世界”
1945年7月1日,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24周年纪念日,延安天气格外好。在延安机场,一行十来人正在边等待边交谈着。如果历史在那个时候给他们一个特写镜头,就会看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中共中央領导人,正在等待一架从重庆九龙坡机场飞来的载着国民参政员的专机。
中午1时许,飞机降落至延安机场。此行飞抵延安的参政员有章伯钧、褚辅成、黄炎培、冷遹、傅斯年、左舜生,这是他们第一次亲临“共产党的世界”。
此时抗日战争进入尾声,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整个世界上反对法西斯侵略者的神圣的正义的战争,已经取得了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中国人民配合同盟国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时机,已经迫近了。但是中国现在仍然不团结,中国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危机。这个“危机”是指,由于蒋介石坚持独裁政策,国共谈判已于当年3月间停止。此后,蒋介石策划召开国民大会和参政会,企图以民主外衣掩盖其独裁统治的真实目的。对此,中共严正声明,绝不参加国民大会。
一时,国共间局势紧张,内战阴云笼罩。
参政会中的民主党派人士不愿见和谈之门关闭,6月2日,黄炎培等人致电毛泽东、周恩来,希望两党尽快恢复商谈,促成团结。6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复电黄炎培等人:“诸先生团结为怀,甚为钦佩。由于国民党拒绝党派会议,坚持召开包办分裂之国大,已进一步造成内战危机。诸公的热心呼吁,倘能使当局觉悟,放弃一党专政,召开党派会议,商组联合政府,并立即实行最迫切之民主改革,我党无不乐于商谈”。同时,毛泽东致电王若飞:即使无具体内容,只来参观,亦应欢迎之。延安方面也期待,可以由参政员将真实的延安和共产党形象展示给世人。
由此,延安之行才在仓促中成行。王云五因病未能成行,实际到达延安的只有黄炎培等6人。
“政府好像对每一个百姓的生命和他的生活是负责的”
黄炎培一行到达延安后,这里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新鲜。他们要看什么,要看哪里,不需要提前打招呼,也不需要人带领,只管自己去看去感受。
最先使他们感到新奇的是,延安欣欣向荣的景象。街道整洁,有大规模的商店,如联合木器厂,有给机关供应衣食用品的供应店,有书店、医院、大学,还有自然科学院。各种生活所需物品、服务一应俱全。人们的精神面貌向上而振奋,男女都“气色红润”,既没有“面带烟容而颓唐”的人,也没有游手好闲的“二流子”。当地女子流行剪齐耳短发,穿蓝色或白色土布衣服,与上海、重庆身着旗袍的摩登女子形成鲜明对比,却愈发显现出一种健康蓬勃的美。
更让他们受到震撼的是,“政府好像对每一个百姓的生命和他的生活是负责的”。这是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参政员们不曾料想到的:有医疗队巡回给百姓看病,有银行负责资金调剂和扶助,妇女生产包括婴儿的养育费用都由政府支付,体弱者或老人也会得到政府的保障。同时,这种“负责”不仅仅体现在执行层面的“平均”“共产”上,在更为深层的制度层面,这里“一切设施都切合一般的要求,而绝对不唱高调,求理论上好听好看”。例如,延安当时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而并非分田。这是由于贫农的要求“不一定在自有其田”“只在乎有田可耕”,采用这样缓和的而非激进的政策,可以在抗日大背景下团结最大多数人,巩固根据地,形成抗日力量的最大化。
“如坐春风中”
黄炎培一行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以及极高礼遇。这一点从一个侧面便可印证:延安为参政员准备的早餐有鸡蛋、牛奶、小米粥、馒头,甚至还有“大碗装的白塔油(奶油)”。这在当时物质条件极为困难的延安是十分难得的。
在欢迎宴会上,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向参政员们致欢迎词:“中国抗战民主的事业,应该是中国人民自己起来解决的。我们相信6位先生求抗战胜利、谋全国民主、团结的精神,是同我们一致的。”
毛泽东等人给黄炎培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厚重朴实,沉静文雅,这打破了一行人对“国民党一直以来对‘红匪的嚣张跋扈的宣传”的印象。这些中共高层领导人,正如同延安这里的气质一样,活泼稳健,踏实朴素。
黄炎培在著作《延安归来》中反复提到两点质朴,一是红军将领的质朴,“只觉得在座各位高级将领,一般定以为飞扬跋扈得了不起,哪里知道一个个都是朴实稳重,和我平时的想象完全两样。和贺龙同桌谈天,就有这种感想。像朱德的厚重温文,更不用说了”“鼎鼎大名的各位高级将领,外面没有见过的,总以为个个都是了不得的猛将,说不尽的多么可怕。哪里知道天天见面谈笑,真是古人所说‘如坐春风中”。
另一点的质朴,便是经过整风运动后延安所呈现出来的踏实、质朴的氛围。在这里,摒弃唯书本论的本本主义,主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与黄炎培等人交谈中,毛泽东毫不避讳谈到整风运动。“中共作风,到民国三十一那年转变的。那时党悟到过去种种错误,错误在中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毒……没有看见中国,看见的只是书架上马克思主义等书。”同时,毛泽东还谦逊地说,“我们很愿意向老百姓学习”“我们很愿意使仅有书本知识的人,回到实际工作里去”。这是一个已有80多万党员的大党领导人所说的话,没有自负与自傲,充满恳切的气息。黄炎培感慨地说,我们应该知道中共政治作风已变了。不是变向别的,而是变向平凡。
在延安的所见所闻,使黄炎培看到一个充满活力的延安,这和重庆的腐败形成巨大反差。这里政治民主,富有生机,社会井然有序,民众安居乐业。
千古佳话“窑洞对”
2022年10月2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延安,瞻仰革命圣地。在杨家岭毛泽东同志旧居墙上的一张已经发黄的照片吸引了众人目光。照片所摄的,正是1945年7月初,毛泽东等人到机场迎接前来考察的黄炎培一行的场景。
1945年7月4日下午,毛澤东在与黄炎培交谈中问到他此行的感想,由此产生了著名的“窑洞对”,又称“延安对”。黄炎培提出: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对此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给出的回答。这回答具有举重若轻的气魄、决胜千里的远见,时至今日对党的建设都起着重要的警示作用。
从重庆题诗到延安会客室里的《岁朝图》
在中共中央所在地杨家岭的一间会客室里,挂着一幅沈叔羊所作、黄炎培题诗的画作《岁朝图》。看到这幅画,黄炎培既吃惊又惊喜。原来,抗战时期,民盟创始人之一、民主爱国人士沈钧儒的三子沈叔羊在重庆举办个人画展。其中一幅名为《岁朝图》的画引起观展者黄炎培的兴趣。他即兴挥笔在画上题诗一首:“喧传有人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早在红军长征时期,国民党诋毁红军在茅台镇酿酒池里洗过脚。而这首诗正是对这一诽谤的一个幽默批判。一向重视统战工作的周恩来听闻此事,立刻要求工作人员将此画买下,辗转送至延安。
备受触动的黄炎培回到重庆后,用半个月时间写出《延安归来》一书,在大后方引起轰动。初版两万册,几天内销售一空。在中华民族面临历史性选择的重要关口,这本书向全国人民特别是国统区人民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延安,展现了一个令人深感亲切、有着光明前途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风貌。
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从第一个答案到第二个答案,此间相距77年,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探索。一个回答诞生于中国共产党独立执政前夕风雨如晦的日子,另一个回答升起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已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正奋起的历史交汇点上。一个是枕戈待旦、未雨绸缪,一个是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所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但正所谓“明者防患于未荫,智者图患于将来”,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忧患意识、为民情怀、奋斗姿态从未更改。
百年沧桑,中国共产党恰是风华正茂;激浊扬清,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自我革命。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以伟大的社会革命促进伟大的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又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赶考之路。“考试”仍在继续,我们决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倦怠思想和自满情绪,更需加倍努力,踔厉奋发,紧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