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芳 梁绮雯 王雅洁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2020年9月,教育部等9个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1],这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落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顶层设计的重要文件,也是步入新发展阶段国家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创新。为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如何从课程建设落地提质培优、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怎样推进教学课程改革是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2]。本研究遵循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匹配、教学方法与学生认知规律相契合,依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对高职“临床检验基础”课程践行改革。
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现代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即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是指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反映学习者和学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学习的情境性概念提炼于建构主义者的情境性认知观点。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情境性,认为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的、可感知的活动中,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真正为人所了解。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相关的社会规则、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现在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因此,本研究对“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设计进行改革,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改革。
“临床检验基础”是一门适用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经行业和岗位调研分析,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将该课程确定为必修专业核心课,开设在第三学期,内容是医学检验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也是学生能够胜任企业和基层医疗工作的基础。
首先,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以前基本上是本科教学的缩减版,教学过程通常围绕教材的章节顺序展开,与岗位工作对接不够紧密。其次,教学过程多是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讲授理论后,在实训室进行实操讲解演示,然后学生模仿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学生被动式学习。最后,虽然现阶段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形成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但仍存在形成性评价过程量化不足且不能有效地对接岗位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将阻碍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目标的实现。本次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解决以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创新建构富有职业教育特色、能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
前期对行业进行广泛调研,专业教师走访医院检验科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并多次组织实践专家研讨会,通过一线技术专家分析确定临检岗位工作职能,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是能够按照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要求顺利采集血样标本,并利用仪器对人体血、尿、便、体液等进行常规检查。其次,选择岗位工作任务,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培养核心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临床检验基础”课程的模块设计,由岗位需求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再次,根据岗位工作,梳理课程内容知识点,建设并进一步完善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编制更符合教学特点的活页式教材。最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做到教学内容中的每个知识点的理论和相应的实践技能结合,理实一体化,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课后通过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最终达到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以及与企业(行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目标。同时,教学团队与医企应保持定期沟通,教学内容的选择尽量满足实践的发展需求,深入发掘行业“新技术”,使行业动态能够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把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临床检验基础”和“寄生虫检验”两门课程进行重组,将原来的“48+108”学时,整合成现在的144学时;将“寄生虫检验”部分内容融入“血液”“尿液”及“粪便检验”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将教学内容设置为“血液检验技术”“尿液一般检验技术”“粪便一般检验技术”“体腔积液及分泌物检验技术”“细胞病理学检验技术”五个模块,每个模板进一步分解成若干个项目,根据项目内容,提炼对应项目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及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与临床实际相符的场景,学生代入式、沉浸式体验学习,从临检岗位工作者的角度来完成学习任务[4]。本课程共设计了18个学习情境,涵盖了临床检验工作岗位的所有工作任务。例如,在设计“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创设贫血患者小丽就医的情境,并通过播放一段场景视频,描绘了患者小丽由于头晕、乏力、面色苍白而就医的事件,以此启发学生思考小丽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些症状,引导学生说出“贫血”,再顺势导入新课内容,学习怎么检测贫血。通过这种情境链接,将临床上的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学生的课堂学习任务,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紧密对接岗位工作,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的目的。
教学设计围绕两条线路展开,一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另一条就是立德树人。任何一门课程的目标最终都是育人,培养社会、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更要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尚的职业追求,在医学检验这个岗位上还需要有共情的能力以及人文关怀等。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对能够开展实训的教学内容采用理实一体的模式,在理实一体教室展开教学,纯理论的内容依然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延展教学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讲授法、情境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小组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设计成“导入学习项目—制定学习方案—教师评价方案—学生实施方案—教师现场指导—学习效果评价”六个步骤。下面以“模块一 血液检验技术”中的“白细胞计数”项目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具体教学实施过程见表1。
表1 “白细胞计数”项目教学实施案例
依托职教云平台,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以能力为核心、知识技能为基础,采取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单项能力考核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形式。其中,过程考核占60%,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课程活动参与情况、任务完成度、团队协作、实操考核等方面。过程考核标准公开透明,并实时反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目标考核占40%,采用考试的形式着重考核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综合运用所学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打分、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得学生的反馈,反馈信息用于本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和优化。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将育人的目标贯彻到整个设计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通过真实案例落实到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观、严谨的科学精神、崇高的职业素养、生物安全、人文关怀等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和职业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予以积极的引导,为其融入社会奠定基础,为国家培养有用、能用的人才。
一方面,与企业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不断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保证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内容、案例更贴合实际工作过程,解决课程内容更新与实际岗位工作不匹配的问题,避免新技术、行业发展动态不能及时体现在课程内容中,改善人才供需侧失衡的矛盾;另一方面,引入真实案例,将思政元素通过如“盐溶于水”的形式融入专业课教学中,避免说教,解决课程思政刻意、生搬硬套的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的引领。通过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高素质医学人才。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作为一个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专业,每年都向医疗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在行业内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今,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蓬勃发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发生了转变。由过去的以医院、疾病控制中心、血站、计划生育指导站以及相继成立的各种形式的专科医院为主要工作单位,转变为现在有一定比例的毕业生进入第三方检测公司工作。随着检验行业的发展,未来企业会成为医学检验技术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学生未来主要从事日常检测或技术支持工作,两者工作性质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因此,落实课程改革,建立长效的校医企沟通机制,坚持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观,突出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注重通过行业及岗位分析,使课程体系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并能够根据产业和经济结构变化适时调整更新。本次课程改革正是从“临床检验基础”这门专业课出发,使课程内容去学科化,以临检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学习内容。在教学设计中以临床真实案例创设情境,模拟真实工作过程,学生在探索任务的同时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培养行业需要的人才,改善人才供需侧失衡的问题,同时帮助学生更顺利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