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甘肃省泾川县东街小学,甘肃泾川 744300)
单亲家庭,在当前的新时代浪潮发展中,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观念,随着社会结构不断调整、人口快速流通,传统的宗族意识已经被新时代观念所打破,这一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早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但是当前社会,由于社会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以及单亲家庭教育的家庭条件限制,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会接受不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有时会因为处于不完整的家庭而出现一些如自卑、极端、叛逆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多种不良行为习惯,导致在不良的行为习惯上走上错误的道路。基于此,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就需要结合社会现有的资源改变这一现状,应当结合家校共育模式,促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打开家校沟通的大门;借助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活动抚慰孩子不安的心灵,从而转变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积极的行为观念。
2022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国家教育部门负责家庭教育指导的职责规定上升到法律层面。作为在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现代教育体系,关注、推动、促进家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义务,更是责任。而在区域层面,做好家庭教育发展相关的顶层设计无疑最为关键。具体来说,如今单亲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单亲家庭教育仍旧会出现一些问题。
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亲或母亲的陪伴,无法在成长过程中获得足够的关爱,难免导致学生出现孤单情绪。尤其是他们看到其他孩子在双亲的陪伴下,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参加各种学校组织的活动,脸上洋溢的喜悦笑容和幸福感,都是单亲家庭学生所无法体会到的。尤其是在目睹其他家庭完整的同学,那种心中苦涩和辛酸,往往都是难以言表的。一些不善言辞的学生会把这种情感深深藏在心里,导致紧闭心中大门,不爱与人交往,沉默寡言,而严重者会导致与同学产生矛盾,极其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1]。
事实上,因为单亲家庭的学生没有获得足够的父母关爱,导致许多学生会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而没有有效培养自身的完整心理。尤其是一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见到单亲家庭争吵,或者是因为在单亲家庭中没有获得足够的温馨和关爱,导致出现大量的不良情感反应,比如心理脆弱、心理获得失调、情绪化、易激动等,不仅导致家庭关系失调,而且可能这些不良情感会成为潜在的交际矛盾,长期如此,导致内心情感失调,造成人际关系失调。
通常情况下,如果学生长期生活在单亲家庭,由于缺少来自双亲的关爱,很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性格没有获得良性发展,比如无法同父亲一起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或者是无法参与一些体育经济活动;而缺少母亲的陪伴,可能会导致学生不能获得足够的家庭技能,或者是生活技能培养不足。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大量受到单方面的培养,而导致学生不能得到全面的培养,而没能平衡父母之间的生活技能培养,从而会导致生活能力的提升不平衡,学生成年以后无法有效适应社会发展。
由于缺少父母亲一方的陪伴,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一些不健康心理情绪,严重时会导致因为缺少双亲关爱而讨厌父母,将一切自身情绪上的不安和局促归咎于家庭。产生这种情况,根本在于学生的成长之路过于单一,在没有接受到足够的家庭关爱下,也没有接受到足够的外部情绪,在最佳的情感培养上缺少双向或多项交流[2]。但是,由于学生处于单亲家庭,父亲或母亲一方确实无法改变,所以可以从多向情感交流着手开展工作,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情绪反馈。
因此,为了从根源处解决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从心理和情绪上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可以结合游戏互动,利用家校共育模式组织互动游戏,让学生可以在游戏中感受到更多的情绪反馈,纠正由于单亲家庭产生的单一化成长情感。在进行家校互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心理建设环节融入其中,引入一些情感类互动环节,通过隐性的话题环节引导学生将内心的小秘密说出来,避免学生长时间缺少家庭沟通而将大量的心里话都藏在心里,长期这样导致心理压抑,不愿与人交流。同时,在进行家校互动环节时,可以引入一些亲子游戏,家长能通过孩子的表现及时给予帮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父亲或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也能让学生在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关心下感受到完整家庭的温馨氛围。比如活动“二人三足”,学生拿着带子从起跑线开始,跨过跨栏跑向家长,把带子交给家长,家长用带子将两人靠近的两条腿扎紧,此时两人三足走向终点,谁最先到达终点谁胜。在紧张刺激的游戏中,通过和家长配合,不仅促进了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而且还巩固了家庭关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母进行自我教育,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光辉榜样,一切关于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之所以部分单亲家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在于缺少父母一方的陪伴,学生大致在成长过程中不仅没有足够关心,而且父母一方因为忙于工作而无暇分身更关照自己的孩子,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心理慰藉和关怀。鉴于当前家庭中许多学生缺少必要的情感关怀,所以就应该从源头入手,从提高对学生的心理关怀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成长路上不孤独,世界充满爱[3]。
因此,构建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通过从多方面给予学生关怀,增强对学生的关注度。例如,学校方可以利用现代比较流行的信息实时通信技术建立家校合作群,定期为学生家长反馈一些学生在学校内的学习状况,而学校方面也可以通过家长渠道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下滑时,学校教师就可以通过家庭回访了解具体情况,从而有针对地作出调整。同时,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和教师沟通获得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具体表现,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日常课堂表现、人际交往情况以及成绩变化,追踪学生近期的生活和学习动态,便于分析具体原因对症下药。在家校通信群里,教师也可以经常推送一些高质量的家庭育儿文章,供家长阅读和学习,不仅为单亲家庭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路径,而且在学习过程中避免因为各种家庭代沟而产生家庭矛盾。另外,有效的家校共育沟通机制,不仅是贯彻落实单亲家庭教育的一场及时雨,也是学校方面展示教育并主动承担建立指导家庭教育服务的出色成绩单。如果只靠课堂教学,孩子学会更多的知识或许不是难事,但要让和谐的家校氛围水到渠成地成为孩子成长过程的助力,还需要学校、家庭之间精诚协作。
学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在学校中度过,所以家长经常会因为缺少对孩子的了解而导致无法有效沟通,有时候学生在学校遇到一些难题,人际关系不和谐、学习成绩下降等,都不会选择和家长沟通。比如一些性格比较腼腆的学生,因为不愿意为家长增添负担,所以即便遇到了一些矛盾,也不会直接向家长倾诉,而是选择自己默默承受;而一些性格比较急躁的学生,在遇到一些矛盾的时候可能会把问题的矛头直接指向家庭,由此导致家庭矛盾升级。因此,建立校园心理辅导工作室,可以在学校内通过一系列的评估、预防、心理纾解等工作,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矛盾问题。通过开设一系列的心理辅导工作,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单亲家庭学生经常存在的性格自卑、孤僻、极端心理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心理辅导,从而在基础层面减少学生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4]。在具体工作上,教师可以定期去心理辅导工作室进行调查,了解前来接受咨询的学生都出现过哪些心理问题,从而可以经过大量取样了解具体的成因和纾解对策,在实际开展教学工作时才能有条不紊,实施更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同时,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定期前来观摩和学习,为家长怎样关心孩子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通过一些案例可以了解当自己的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时该怎样解决,让家长双方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对孩子进行情感层面的弥补,使家庭环境更加和谐。另外,学生在前去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室咨询时,通过和心理教师沟通,可以将平时不愿意和自己父母说的心里话倾诉出来,教师才能了解平时学生的烦恼在哪里,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并且进一步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家长,实现家校共育模式的有效进行。借助校园心理辅导工作室,更加便于通过大量采样提出针对性建议,学校和家庭双方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做出教育调整,显著提升学生健康成长。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非常关键,因为家庭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果家庭氛围足够浓郁,那么学生就会在健康积极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拥有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反之学生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出现自卑、消极、暴躁等。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通常都渴望双亲能够陪伴在自己身边,并且能够在各种节假日期间参加活动,获得父母的认可和鼓励。但是由于单亲家庭的原因,学生不可能同时获得父母双方的关怀,导致出现心理负担,不断压抑自我的心理诉求。例如,在开家长会期间,教师会发现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比一般家庭更多,而且心理健康问题趋于多样化,导致学生的成绩也会普遍低于一般家庭。这直接反映了单亲家庭的学生会因为缺少父母双方陪伴而存在孤独感,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心理困境。
因此,教师可以及时和单亲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为家长布置一些家庭作业,鼓励家长多和自己的孩子谈心,并且有机会时可以一起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增加彼此之间的沟通和活动机会,为学生从家庭责任、情感陪伴、心理辅导等多层面做出家庭教育调整。同时,在家庭中也可以让学生多参加一些家庭劳动,在劳动中感受一些乐趣。并以集体辅导与个别指导的形式对单亲家庭孩子进行特殊指导,共同探讨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另外,教师可以不断针对单亲家庭的教育反馈进行记录,根据学生在学校内的人际关系、学习成绩等向家长反映,从而可对学生在家庭、学校的动态关系作出总结,并且根据总结及时调整教育工作。或者是以成长记录为主线,制作学生成长纪念册,将孩子的阶段性成长过程送进家庭,在体验中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在互动中增进亲子关系。并以此形成区域平台、课程引领,或者是以学校阵地为基础,辅有教师指导、家长主角、学生主体的新型家庭教育指导运行机制。家长在与老师、学生的共同交流中,增添了家校、亲子更多的沟通话题,不再围困于学习成绩、课业完成这个主题,更能够成为多元价值的推广者。因此,只有不断跟进单亲家庭学生的动态变化,才能结合学生的家庭状况做出心理健康评估,从而通过家庭关爱与学校教育相融合的方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增添动力[5]。而且,学校能够极力发挥主导作用,从机制平台队伍建设及课程开发等各方面为家长赋能。
综上所述,单亲家庭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在于家庭,学校的教育工作也同样重要。只有通过家校合作,共同教育才能保障学生获得足够的心理和情感关怀。通过开设一系列的家校合作,从学生个体心理成因作出分析,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家庭、学校两方面做出教学调整,鼓励学校和家庭密切沟通,才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性变化,从而在有效的家校合作共育模式下给予学生更多地关怀,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