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珩(吉林开放大学)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必需的自然资源,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生态环境污染严重,需加强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担负着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责任,其中,高校的思政课程便是水资源保护的最佳教育途径。由蒋涛、秦素粉、胡红梅等编著的《水文化教育导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一书,以“水”为核心,强调水文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该书作为一本高校通识课程教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程基于水资源保护视域的教学路径探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有利于高校思政课程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通读全书,其具有以下显著特色:
该书以中华传统文化所构筑的独特水思想为主导,以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文化变迁为脉络,深入探讨了不同水文明视域下传统水思想所提炼出的古代哲学思想,这有利于扩充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思政课程教学路径的探究产生了极大影响。该书提供了大禹、王景、潘季驯、靳辅等大量古人的治水事迹,以及施疲秦之计建“万世功”的郑国渠、“古堰历千年,至今犹伟岸”的都江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的京杭大运河等伟大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工程案例为高校思政课程提供了重要的教学资源。基于水资源保护视域的高校思政教学路径,将水思想融入教学实践中,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借助该书让学生自主了解水文化、水资源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提出自己对水资源保护的看法,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水资源保护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水作为自然生命的依托,与人类的生活和文化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关系,其内涵已经逐步渗入到人类思想文化之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水文化和治水精神。对于高校思政教学而言,其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内容与水文化所传递的文化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甚至在哲学方面存在相似的价值取向。通过对该书有关水文化的解读,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的同时,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积极正向的价值观。针对水资源保护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借鉴大禹治水等古代先驱的治水经验,将水文化与治水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教学指引,促进学生对于水文化及水资源保护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对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和文化传承信念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书归纳罗列了人类从古至今的重大水利工程和治水实例,以及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节水实例。在思政教学中,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基础,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具有重大影响,教师可通过参阅书中古人节水、驭水的优秀范例,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教学模范,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基于水资源保护视域的高校思政教学,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明白节水思想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生活习惯。此外,该书介绍的关于节水带动沙漠农业腾飞这一重大突破性工程,与我国新时代水利精神紧密结合,对高校思政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综上所述,该书基于水文化的发展脉络,着重描述了水文化遗产中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现象。高校可提出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这对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和文化传承信念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水资源保护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学的宗旨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该书所蕴含的思政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性。书中还强调了人水和谐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水资源保护视域下的思政教学路径探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