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帆
1987年初,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厂厂长会议上明确提出电影发展方向要“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到1989年,我国电视剧领域进一步强调主旋律的创作导向,重视主旋律电视剧的制作,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开启了新篇章与新征程。“主旋律电视剧作为电视剧中典型的表达主旋律价值观的优秀剧集,其定义界定随着特定的时代条件变化、丰富、完善,符合主旋律电视剧的题材也在不断拓宽之中。”[1]新时代的主旋律电视剧是以意识形态为导向,注重教育理念,功能性强而娱乐性较弱,与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紧密结合,主要表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注重教育理念,弘扬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人民美好精神风貌的作品。
进入21世纪后,《亮剑》《潜伏》《焦裕禄》《士兵突击》《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等优秀主旋律电视剧的出现并受到欢迎与关注,2017年,现象级反腐题材主旋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横空出世,刷新近十年电视剧收视纪录。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主旋律电视剧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质量与口碑极佳的作品,为电视剧行业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到如今的建党一百周年,《大江大河》《在一起》《山海情》《觉醒年代》等电视剧火热荧屏,抗疫、扶贫、现实主义题材与“理想照耀中国”系列献礼剧等不同类型的主旋律电视剧层出不穷。以《功勋》为代表的主旋律电视剧展现了一大批榜样英雄人物从不同领域对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打破了大众对于传统主旋律电视剧中榜样形象“伟光正” 的固有看法,将新时代榜样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更加多元化与立体化。
贴近现实生活的人物身份往往使得榜样形象能够在银幕上站稳脚跟。主旋律电视剧通常对主人公身份符号进行缝合,将其事业层面的身份与家庭层面的身份进行双重建构,但是大多数对事业层面的身份建构过于浓墨重彩,而对家庭层面的身份建构过于轻描淡写,使事业与家庭层面的剧作比重过于失衡,造成观众对待主旋律电视剧中榜样人物一致“伟光正”的刻板印象。《功勋》打破了这一固有的人设壁垒,对榜样形象在事业与家庭层面的篇幅刻画实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使两个身份符号产生共振,共同构建人物矛盾关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达到双重建构的目的。
“泛情化是主人公的性格、动作、命运和其行动的环境、所得到的社会评价以及影片叙事的情节、节奏和高潮都以伦理情感为中心而被感情化。”[2]电视剧《功勋》的主创团队摒弃了模式化、脸谱化的传统人物叙事套路,避免了人物形象固有的扁平化,倡导主旋律电视剧人物表达的泛情化,将宏大的内容叙事进行艺术化的打磨,主张以人性化的角度去思考并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拉近观众心理与榜样形象的距离。《无名英雄于敏》单元中,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在艰苦环境中隐姓埋名,解决了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前期攻克氢弹理论研究的三年困难时期,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必须要严格保密。于敏常年在外研究导致妻儿搬家后回家却不找到家人,甚至再次见面连儿子都反问“你找谁”。在儿子于辛得知这就是自己的爸爸时,孩子客气地问“你好,能不能带我去放风筝”,言语交流的陌生与紧张将父子之间的距离感体现得淋漓尽致。类似这种看似平淡实则情感饱满的戏剧冲突,将于敏的奉献与牺牲,家人的付出与支持,在一种对比与反差中层层蓄力,鲜明地凸显出榜样人物的人性化,更加强烈地传达出英雄人物身上蕴含的精神和力量,使观众更加感同身受。
“许多新主流电视剧努力塑造生机勃勃的青年群像,抓住每个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完整呈现在电视荧屏中,力求每个人物形象的立体和丰满。”[3]主旋律作品中的榜样形象想要表达得更加多元化立体化,力图构建出“千人千面”的圆形人物,这需要化大道理为身边事,变机械说教为言传身教,立足于现实内容,以现实意义的细节来丰富榜样形象的建构。《无名英雄于敏》 中对于敏与妻子孙玉芹的感情细节描绘很好地渲染了夫妻之间的情感内容。妻子知道于敏工作比较忙,在大半夜可能要临盆的情况下,只身一人拿盆背包步行去医院生孩子;妻子重感冒发烧病倒在床,于敏到医院却因不了解症状,院方不给开药,只好空手回来让妻子硬是用冷水降温;在听到氢弹爆炸的广播后,于敏言语举止间尽显对家人的愧疚和歉意,“你是功勋!”四个字更让妻子感到无比自豪。除此之外,在剧中那个年代,普通话还没有完全被推广,每个人都使用浓重的方言交流,这些自然且真实的细节处理彰显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赋予榜样形象情感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平凡生活中的情感化细节勾勒出性格立体、有血有肉、富有人情味的人物,将榜样形象塑造得更完善丰富,贴近受众,令人信服。
《功勋》对于敏的刻画处理,一方面表现出于敏在事业层面为国献身的默默无闻,另一方面在家庭层面着墨颇多,既有于敏对家人复杂的无言关爱,又有妻子默默承担一切,忍受着流言蜚语,为了家庭而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这种对事业与家庭身份符号非程式化的建构,将榜样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进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人物塑造是指一个人的一切可以观察到的素质的总和,是一个使人物独一无二的综合体,外表、行为举止、语言和手势风格、性别、年龄、智商、个性、态度、价值观、住在哪儿、住得怎样。”[4]区别于以往单元献礼剧,《功勋》以“人物”为核心,没有过分展现榜样人物的整个成长与发展历程,集中阐述英雄丰功伟绩与高光时刻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物传记片的独特魅力。总导演郑晓龙谈道:“我们不追求把每个功勋人物写成长篇传记,而是截取他们人生最有华彩的一部分。”[5]《功勋》以单元剧的形式,破个体而立群像,既有对榜样人物的群像建构,又在每个单元内对人物进行集体化的塑造,不论是主人公的榜样形象塑造还是配角人物的侧面烘托,两者都是在特定背景下,英雄人物的气质传承与时代精神的体现。
《能文能武李延年》在大量硬核的战争戏份中还穿插了生动可看的文戏,赋予每个角色鲜明的性格特点,将我军指导员最优秀的素养、勇猛的战斗精神与温暖的人文关怀,都在李延年这一形象上投射了出来。剧中骁勇善战和足智多谋的李延年不仅仅是他自己,更是代表了我军散作满天星的指战员们,李源、张排长、陈衍宗、罗厚财、八班长、王文书等人物群像性格各异。酷爱军械却贪财的战士罗厚财,被人怀疑汉奸,却非但不思想落后,反而想成为一名战斗英雄,最终操纵坦克与敌人对轰同归于尽,为战友解决了两辆坦克的死亡压迫;小安东从“逃兵”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他们并不是代表他们自己,更是代表了我军千千万万的优秀战士。榜样人物的事迹和贡献令人感动的同时,其背后所表现出的主流价值观念与时代精神承担了传递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以李延年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在战场上所表现出的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亦体现出新中国零容忍帝国主义侵犯我国领土的坚决态度,抗美援朝的胜利正是这样一个个通过群像塑造下的鲜活人物以命相搏换来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功勋》中不平凡的英雄也很“平凡”,他们离观众并不远。李延年在烽火连天的前线能和战士打成一片,既能指导思想,又能冲锋陷阵,在最危险的战场从未退缩;黄旭华与妻子因理发结识,九十多岁依然保持着让老伴理发的习惯;张富清整日奔波在外,为生活困难的群众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自己的家一下雨却变成了水帘洞;屠呦呦生病卧床,心中仍然惦记着青蒿素,惹得一向温柔的丈夫满脸严肃不高兴。剧中既展现了功勋人物真实的人生经历,也让观众看到了这些英雄模范最生活化、最接地气的一面。
“平凡”的英雄在关键时刻,又是不平凡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深潜”在人生大海中,终生报国不言悔;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历经无数次的试验失败而成功发射探月卫星,在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唯一一位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首倡“男女同工同酬”的申纪兰、展示研发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全过程的屠呦呦,以及为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不懈奋斗,实现“禾下乘凉梦”的袁隆平……《功勋》中的榜样人物群像化塑造深入人心,他们面对重重困难挑战的探索精神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领悟他们的伟大事迹与精神,有助于人民群众提高文化自信,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功勋》中八位获得“共和国勋章”的榜样人物,包括著名的科学家、医学家、战斗英雄与全国劳动模范等。主演王雷、雷佳音、佟大为、周迅等优秀的年轻实力派演员,饰演功勋人物青年时期的角色,以青年视角对话观众进行叙事,与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互动。主创团队摒弃了人物传记中的传统“高大全”的片面视野叙事,在人物形象建构中更多的采用当下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将理想、精神等概念融入剧中人物的日常生活,台词与场景中不时充满诙谐幽默的烟火气息。
在《功勋》一分半的片头中,巨大的“共和国勋章”的背景下,各个单元中的人物面带微笑,依次从画框中走出,八位主演容颜一点点地变老,逐渐变成功勋人物现实生活中的样子。“变脸” 特效仿佛让观众看到了功勋榜样们鲜活地朝人群中走来,他们也曾经都是有血有肉的平凡青年人,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成就了祖国的美好未来。“《功勋》片头把整部作品的精神内涵浓缩在短短数十秒中,功勋前辈们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看到他们逐渐老去,观众不禁喟叹岁月流转、沧海桑田,由此产生由衷的敬佩与感动。”[6]与此同时,《功勋》在每个单元的片尾处,融入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将剧中主演与现实人物通过叠化转场过渡,播放功勋人物的影像资料与“共和国勋章”授予仪式的背景音乐,并加入画外音与文字解说,集中展示功勋人物的成就与祖国建设发展的伟大成果。当代青年观众透过荧幕微观视角,走进榜样内心世界,在观看与凝视过程中建立起身份认同,感受榜样所传递出的年轻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拉近与人物形象的心理距离,实现个体与榜样形象的心灵互动。
《功勋》当中八位获得“共和国勋章”的榜样人物在那个时代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为国为民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未来。他们把个人的生命理想与家国发展时代背景融为一体,以个体层面小视野转换成国家层面的大格局,将主流价值观念渗透其中,展现出家国同构与命运共轨的精神力量,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观众。在大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生命轨迹与家国之间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主旋律电视剧中的榜样形象也正召唤着青年群体当勇立潮头、拼搏进取。
新时代的主旋律电视剧教化性趋向缓和,人物形象建构更加多元,将个体的整个成长历程融入到国家与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使个人的生活轨迹与家国命运之间构成隐喻关系,以小博大,从细节中释放哲思,并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深入渗透,用更加年轻化的视角去展现英雄人物平凡与隐秘中的伟大。在新的时代精神召唤下,主旋律电视剧的剧作类型多样化,人物塑造也需要符合新时代语境下的创作观念,为未来主旋律电视剧行业的榜样形象建构提供创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