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领导权威塑造路径的三重维度

2022-02-17 13:02刘春德
关键词:官德清正廉洁权威

刘春德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领导权威不是欺上瞒下的耍官威、摆官架,而是领导者使组织成员信从的力量和威望。恩格斯指出“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一致的行动”[1]。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领导者个人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的综合体现。对领导权威塑造的有效途径进行研究、提升领导者的领导权威、树立领导者良好群体形象,有助于巩固提高党的领导权威和领导力、提升政府的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2]。在我国古代社会,领导者塑造领导权威有不少好的方法路径和智慧结晶。学者们聚焦古代领导者的“官德”“民本”“廉政”等相关问题,分别进行研究阐述,产出了丰富成果。但是,基于“官德”“民本”“廉政”三重维度,系统探讨古代领导权威塑造路径及其现代启示的论述比较少见。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专题探讨,以期对当下有所借鉴。

一、我国古代领导者塑造领导权威的方法路径

经过长期的探索,古代领导者维护领导权威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实施系统,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 修“官德”,以德立威

所谓官德,是指领导者行使权力过程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领导者应具有的职业道德、思想品格和精神风范的综合。我国古代官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公畏慎勤,清俭和节,仁爱宽恕,平明志友,谦正忍敬,直智实达,淡静藏谨,温恭让学。在古代,我国传统上是一个崇尚德治的国家,有十分丰富的文献资料对“官德”进行阐述,并强调立德修身和官德的重要性。《礼记·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3]这一段饱含古代圣贤智慧的至理名言,也正是古代领导者崇尚官德、立身行事的生动写照。他们把“立德修身”看作是“齐家治国”的基础与核心,认为人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进而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公正和谐。

为官之道,德在其首。古代领导者为政以德更被看作是传统官德最根本、最主要的特征。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还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4]这里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意思是说领导者治理国家施以德政,就像天上的北极星,满天的星辰都紧紧围绕着它。这说明,好的领导者不仅要有出色的才干,还要具备较高的德行。同时,它也表明领导者修炼养成高尚官德,以德行施政,忠于职责,多为百姓做好事,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领导者具有高尚官德能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人、影响人,从而在老百姓中产生很高的威信,也就是古人常说的“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

在古代,重视修养官德、以德立威的领导者典型很多。他们对自己的德行修为,有着严格的要求,即使俸禄优厚,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即便拥有权利,却懂得谨慎用权,为民做主,深受百姓尊重拥戴,真正树立起让百姓信服的领导权威。经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塑造出三国时期辅佐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就是一位官德高尚的典型历史人物代表。他德才兼备、忠君爱国、忠诚事业、赏罚严明、躬身力行,具有立身行事、处世为人的高尚道德品格,形成一股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生前身后都广受人们尊崇。隋唐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魏征,之所以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就在于他敢于直谏、忠心辅国,帮助唐太宗李世民创下“贞观之治”。李世民对其也高度赏识,尊其为矫正己过的“人镜”。李世民留下千古名言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5]他的直言劝谏源于其高尚的人品官德,也为其赢得了最负盛名的杰出谏官的美誉。

(二)重“民本”,爱民树威

“以民为本”“政在得民”是我国古代领导者倡导的重要从政价值理念。《尚书》最早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之所欲,天必从之”[6]的政治观。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7]荀子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8]337。到西汉初年,贾谊明确使用了“以民为本”的概念。他提出:“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他还警告领导者:“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故君以知贤为明,吏以爱民为忠。故臣忠则君明,此之谓圣王。”[9]以民为本主要包括民为邦本、爱民如子、富民利民和为民做主等内容,这是我国古代领导者治国的重要遵循。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古人深知,百姓与之则兴,百姓非之则危,百姓背之则亡。《荀子》指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8]27《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说:“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10]说明领导者的权威来自于百姓。在古代,领导者爱国忠君亲民,勤政廉洁奉公,心怀天下苍生,如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黄宗羲“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11]。无不彰显了领导者以人为重、以民为先、以民为本的思想和情怀。宋太宗选摘《令箴》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颁于州县,作为警示或勉励官员的戒石铭。其大意是官员的俸禄来源于人民,虽然百姓容易欺负,但是上天却难以欺瞒。十六个字简明扼要又不失深度地指出了“为官之道”在于以民为本、忠诚担当。

在古代,坚持以民为本,实心为民,担当为先的典范不胜枚举。古代那些在政治实践中凡是把发展民生作为要务,心中常念百姓,用心倾听百姓心声,又虚心接受批评,用情为民排忧解难的领导者,往往既能受到百姓的拥护爱戴,也能得到朝廷重用赏识。西汉宣帝时期,就曾涌现出一位官员,后来被《汉书》开列为“第一循吏”,他就是渤海太守龚遂。龚遂为官时,对百姓的利益十分重视,他积极地赈济受灾百姓,劝课农桑,并施以教化,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干部,治域内一派升平景象。另一位,就是为人熟知的唐朝宰相狄仁杰。他之所以被后世称为“唐室砥柱”,一方面在于其为官一生,刚正不阿,从来都不媚上、不阿贵;另外一方面,就是他的体恤百姓、以民为忧。在其担任大理丞的一年中,认真公正地处理一大批前任遗留下来的案子,竟然无一人申冤上诉,充分彰显其爱民如子、为民请命的为官本色。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一生为官清正,体恤民情。正德年间,庐陵县境朝廷赋税繁重,百姓怨声载道、叫苦不迭,县衙内经常被百姓挤得水泄不通。王阳明上任后,屡次为民请命,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时,每次到新的地方上任,他都让衙役们扛着两块高脚牌子作为引队的先导,木牌上书箴联一副:求通民情,愿闻己过。此联言语简练,寓意深刻,既是安民告示,又是施政宣言,表示自己愿意体察民情,乐意让众百姓监督自己的行为举措,有缺点不怕百姓提出。正是因为他广开言路、亲民爱民,对自己严格要求,所以政绩突出、声名良好,是百姓拥护的“好官”,是古代领导者的“楷模”,被后世所铭记。林则徐在出任江苏廉访史时,则亲自书写该联,悬于官署大堂之上,用以自警自励。

(三)尚“廉洁”,以廉生威

“廉”被古代的领导者奉为立身处世之根本。先秦政治家管仲在《管子·牧民》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12]他把礼义廉耻上升到维持国家政权的四中纲领的高度,认为在四维中尤以廉耻最重要。宋代的苏轼在《六事廉为本赋》中指出,“事有六者,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盖尚德以求全”[13]。他认为,为官之道以廉为首,廉洁不保,再大的功劳也毁于一旦。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廉耻》指出,“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14]。士大夫是国家的领导者阶层,若不知廉耻,就是整个国家的耻辱,把对领导者要廉洁从政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新高度。

廉能生威,也能立威。古人说,公生明,廉生威,意思是为官公正,才能使政治清明。为官清廉,才能在百姓中树立威信,才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也就是说,所谓的“官威”不是横眉冷对下属和百姓得来的,而是一贯廉洁奉公的言行慢慢积累起来的威信。为此,明朝山东巡抚年富书写一则《官箴》,内容是“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15],也成为明清以降领导者引以自戒的座右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曾涌现出不少清正廉洁的领导者。北宋名臣包拯,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他在任上推行一条鞭法,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打击豪强,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屡平冤假错案,并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深得民心,遂有“海青天”之誉。清代于成龙,宦海生涯20余年,在罗城治盗、湖北平匪、福建平冤、直隶救灾,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康熙亲自为其撰写碑文,称其“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此外,还有东汉的“悬鱼太守”羊续、“四知先生”杨震,隋朝的“五代清卿”袁隶修,明代的“二不尚书”范景文等等。这些古代的领导者,能够坚守廉洁自律的品格,诱惑面前不为所动,权势面前没有畏惧,自然而然地树立起个人威信,使官场同仁十分信服及深受老百姓爱戴,千古传为美谈。

二、古代领导者维护领导权威的现代启示

我国古代领导者以德立威、爱民树威、以廉生威的生动实践,包含了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总结形成的维护领导权威的智慧成果,为当下树立和巩固领导权威、推动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一些启示。

(一)以德为先,借鉴古代官德修养的方法

古人云,“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厚则威高,德不厚则威不高”“做官先做人,从政先立德”。当下,“官德”作为领导者职业生涯的标尺和影响一生的无形准绳,常常作为“试金石”,用来检验领导者素质的高低;同时,也作为“风向标”“导向仪”,用来标示党风政风、社会道德风尚的好与坏。“官德”优劣关系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影响着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好坏。领导者作为组织的形象代表,必须首先成为道德的楷模,才能在组织成员中享有威望。

“官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贵在修,贵在常修。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修身立德,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予以重视,在很多重要会议和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要修“官德”。具体来说,就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做人必须修养高尚的“人品”,为官要时刻葆有纯正的“官德”。这就要求领导者,从古人身上汲取养料,“常修为政之德”。在实践中,不能把做人与做官割裂开,要统一起来;在做好人的过程中,努力完善自我人格,为从政筑牢基石;在做好官的过程中,努力提升政德境界,努力践行为民服务宗旨。

首先,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领导者要认真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魏征敢于直言善谏等人的先进事迹和修养品德的方法经验,学先进、找差距,提高自身的官德修为。

其次,要从古代优秀的官箴著作中汲取营养,升华精神。古代的官箴书,是用来专门记录领导者为官从政所应遵守的官德规范、领导者为官的箴言以及人们对领导者劝诫的一类文献。官箴书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虞人之箴》。唐朝时期,官箴书编写官方化,标志是武则天下令编写《臣轨》。明清时期,官箴书数量大增达四百多种,且内容丰富,集历代官箴书之大成,以薛瑄《从政录》、杨显《牧鉴》、吕坤《呻吟语》、陈宏谋《从政遗规》《学仕遗规》、汪辉祖《学治臆说》、刚毅《居官镜》等为代表。要认真学习古代官箴书的官德思想,通过读经典、读原著、读源头,并在深学深悟、常学常新上下功夫,修炼个人官德。

最后,要勤修常修与实践躬行相结合。领导者要像古代先贤那样,把修官德当作一辈子的事,不懈追求,永不自满,经常打扫思想上的灰尘;要深入社会、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实践中修炼官德,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以民为本,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领导权威意味着责任和担当,不能有了权力就任性,以权压人耍官威,标榜地位炫权力。领导者要真正使权威名副其实,就要从古代领导者“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民本”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对人民充满仁爱之心和真挚感情,全心全意给人民带来福祉,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就真正拥有了领导权威。若领导者恃权威而高高在上,以权压人,以权谋私,必然不为人们所尊敬和信服,最终也就无权威可言。习近平总书记在传承我国“民本”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深刻阐发了“以人民为中心”[16]的发展思想,进而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为树立维护领导权威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当下,领导者弘扬“民本”思想,在实践中维护领导权威,就是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植根于人民之中,以勤政爱民来孕育领导的声望和权威。

(1)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古人讲,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注重防范化解脱离群众、动摇根基的风险”[17]。作为领导者,要永怀人民至上的赤子之心,秉持“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敬民亲民爱民为民情怀,坚决杜绝权力观扭曲、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本位思想,砍掉一些官腔、官架、官派,多多践行廉洁、担当、务实。

(2)敢于担当,为民请命、为民做主。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戏剧《七品芝麻官》中有句台词,叫作“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共产党干部的境界和责任感,总不能连一个封建社会的七品官还不如[18]。作为领导者,如果对百姓遇到的困难熟视无睹,对民众遭遇的冤屈麻木不仁,为民做主、为民担当就是一句空话。领导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珍惜使命,不负重托,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尽心尽力干好工作。

(3)心里装着群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领导者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9]奉为指南,矫正权力观、政绩观,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解决群众困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经常走进群众中间,拉家常,谈工作,听意见,送温暖,解忧难,让老百姓吃住行旧貌换新颜,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只有顺民意、得民心、为民谋利,才能激发出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以廉为首,领导者永葆清正廉洁的本色

“廉者,政之本也”,清廉是一种美德,是为民之志,是为官之本。领导者如果在廉洁奉公上经不起考验,就无法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威信。要彻底杜绝想当官又想发财的念头,切实做到慎独、慎欲、慎微,洁身自好,存正祛邪,增强防腐拒变的“免疫力”。

(1)把清正廉洁作为价值追求。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治理国家和稳固政权的基本支柱。古人讲,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对古代的领导者来说,清正廉洁的声誉名节,是一生追求的价值定位,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当下的领导者,要弘扬清正廉洁的优良传统,从古代先贤身上传承清正廉洁的优秀品德。树立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把清正廉洁作为对自身品德修养的自觉追求,作为让人们评判自己行使权力、为官德行的重要标准,严于律己,清廉简朴,公正无私,积极践行,努力将清正廉洁的价值标准外化为清廉自守的自律行为,树立廉洁、勤政、爱民的榜样。

(2)坚守清正廉洁的底线要求。俗语说,“严是爱,松是害,严管是厚爱”。清正廉洁是底线,领导者要知敬畏。古代领导者朱熹、杨震、叶存仁等,在其观点言论中饱含对道德、权力的敬畏和对自律、慎独的追求。朱熹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20];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21];叶存仁说,“不畏人知畏己知”[2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23]领导者只有敬畏党纪、敬畏国法、敬畏群众、敬畏权力,才能戒惧贪欲、谄谀、美色,才能守住政治底线、法律底线、纪律底线、道德底线和职业底线,才能抱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做人做事、行使权力,才能真正让人民信服,让群众点赞。

(3)保持清正廉洁的领导本色。打铁还需自身硬。清正廉洁,是立身之本、为人之道,是一个领导者应有的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当好官,就要绝了发财的念,不能一心想着权力和金钱,这是很危险的,心里要时刻装着老百姓的利益。作为领导者,要始终对自己严之又严,过好权力、金钱、美色“三大关”,时刻绷紧理想信念这根弦,不断筑牢思想防线,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要秉持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增强责任担当,以上率下,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要洁身自好,一身正气,不须臾谄媚,不贪图小利,敢于善于同腐败现象作斗争。

三、结 语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4],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当前,只有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规律,科学构建领导者权威,不断提高治理效力和效能,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公信力,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和拥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25]。新时代新征程,要从古代领导者维护领导权威的丰富实践中汲取经验养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者提出的“为政以德”三大标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尤其“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过得硬”[26],坚持以德立威、爱民树威、以廉生威。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领导者依靠道德层面的自我约束来塑造权威可以作为手段之一,还必须注重发挥法治的积极作用,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统一,让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在推进传统权威去魅化基础上,领导者依法依规执权用权,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为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猜你喜欢
官德清正廉洁权威
孟子的官德思想及当代启示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清正廉洁得民心
清正在德,廉洁在志——“清正廉洁作表率”评论之一
本色做人,初心为政——“清正廉洁作表率”之二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
讲廉洁 重家风 构建公司清正廉洁的为业环境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全面从严治党需加强官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