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的新发展

2022-02-17 10:07成,朱
关键词:世界市场双循环格局

胡 博 成,朱 忆 天

(华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7)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世界市场波诡云谲的变化,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和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市场带来的深刻影响及冲击,党和国家在前瞻预判基础上做好了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准备。立足出口不畅和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企业家座谈会、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多个重要会议和场合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2],这为深化认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深层关联逻辑提供了指导思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国内市场转型升级,特别是应对国际市场不确定状态的指导方针和科学指南[3]。

梳理学界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可以发现既有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世界市场的关系:一是聚焦“什么是双循环发展格局”的研究,主要包含战略涵义、价值意义以及内容分析[4]等,这构成了深化认识和研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创新发展世界市场思想的前提基础;二是关注“为什么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研究,主要包括形成背景、理论基础、核心指向[5]等,这是阐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创新发展世界市场的深层机理;三是围绕“要怎样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主要包括激活社会活力[6]、拓展消费和投资[7]、加快企业技术创新[8]、重构产业链[9]、建设统一大市场[10]等方面,这是在现实举措方面深化理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创新发展世界市场思想的依据。客观审视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现实,国际社会仅有极个别封闭国家依赖国内经济循环,绝大部分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国际市场循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全面参与世界市场、建构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的同时,成功将中国形塑成了世界市场中最大规模、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纵深交融发展使得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日益发展成为世界市场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社会的市场”。尽管现有研究已解释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缘何成为以及怎样成为应对国内特别是国际市场变化的科学战略,并且现有成果已不同程度触及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世界市场之间的关联逻辑,但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基础的世界市场理论仍需进一步发掘,即需要在把握新发展格局与世界市场思想的逻辑关联基础上形成科学应对之策,这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究领域需要重点阐释和研究的理论问题。

“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资本运动的现实逻辑,世界市场内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并构成其生存条件。”[11]商品交换的扩大、国际贸易的繁荣以及世界市场的扩张,是资本生产方式对世界分工体系的本质要求和现实规划。换言之,基于全球化形成的世界市场构成了资本获取剩余价值的现实场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蕴含的矛盾借此跨越国界扩展到了不同民族主权国家之间。为了获得和维护资本增殖利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主导权争夺、地缘政治冲突等成为世界市场的常见表现形式。近年来影响世界市场发展的逆全球化潮流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从深层机理看逆全球化主要是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之间获利能力失衡带来的阶段性世界市场调整。根据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理论,资本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将继续存在,资本为实现增殖目的而扩张的秉性依然会持续驱动商品交换、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发展,就此而言“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1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和国家面对世界市场阶段性调整,全面采取举措激活国内市场主体优势,探索为深度参与国际市场塑造更强劲竞争优势的重大战略。事实证明,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底气来自国内市场,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的凸显将有力带动国内与国际市场的互动,即内主动、外赋能的双循环目标在全面提升世界市场的竞争力[13]。就此视角而言,双循环是以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为指导,立足国际国内市场变化提出的新发展格局。从理论渊源看,马克思世界市场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基础;从现实回应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应对世界市场困境的科学方案;从实践发展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和国家立足21世纪国内外经济发展现实,续写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新篇章的鲜活体现。

二、理论渊源:世界市场思想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方式拓展到全球各地、世界市场快速扩张发展的年代,他在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扩张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世界市场形成、运行和发展规律的思想体系,为新时代应对世界市场变化、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和国家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逆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应势而谋、顺势而为、重塑中国参与世界市场竞争优势的重大战略决策。立足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审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有助于深化认识和把握世界市场的最新发展动向,而且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机制基础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分析起点

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不是偶然因素诱发的,而是人类社会从封闭地域民族国家走向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产物,其形成发展有着重要的机制根基。第一,国内市场发展是形成跨越民族国家界限之世界市场的前提基础[14]。工业大生产在迅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基础上,推进了国内市场的快速形成发展,为资本跨越国界走向世界市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确切地说,没有多个民族主权国家国内市场产业的积累发展和各自参与全球分工的合作竞争优势,就不可能形成世界市场发展,更不可能出现结束孤立发展状态的世界历史。“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15]562,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程度取决于各自生产力发展水平,民族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其在世界市场中的交流频次和强度。第二,以集市、城市兴起和“新航路”开辟为代表的市场需求及竞争,是实现资本从国内市场走向世界市场的重要现实条件。近代西欧地区集市、城市不断兴起,这直接反映了当时民族国家内部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趋势,为国内市场的兴起发展奠定了现实物质基础。消费驱动了机器化生产应用水平的提升,为民族国家参与世界市场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动力机制保证。第三,“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它的伴侣和结果”[16]。一方面,世界市场中不断扩大的需求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形成的前提;另一方面,世界市场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扩张的必然结果。“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17]264

站在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高度来审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发现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机制基础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分析起点。改革开放40多年来形成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深化对外开放,与世界市场良性互动形成的,同时这也是新时代中国参与世界市场合作和竞争的独特优势,更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国内市场基础。在马克思研究视域中,世界市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分工体系之上的世界各国经济贸易交流体制,它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来自资本全球扩张。21世纪世界市场依然是以资本全球扩张为动力基础的分工体系,逆全球化是世界市场出现了影响发达资本快速增殖获利的因素,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影响了世界市场的正常国际贸易开展。以此出发,意在调整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发展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对世界市场发展困境的科学行动指南。

(二)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物质条件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指导基础

各民族在孤立封闭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物质基础主要是用来满足本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一般很难有富余剩余劳动产品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高频次的经济交流。工业革命以来的大工业生产方式让民族国家生产力获得了普遍发展,各国物质积累足以支撑建立超越地域边界的普遍性交往关系,自此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开始快速形成发展。第一,资本和资本主义生产需要不断突破地域和主权限制扩大再生产。获取剩余价值是资本增殖的唯一目的,为更多更快更好地占有剩余劳动价值,它需要在雇佣劳动基础上源源不断地占有原材料,同时要以最快的速度将产品销售出去。资本增殖的前提是有持续性的原材料供应及充裕的市场空间拓展,这是世界市场得以形成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第二,大工业生产是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生产力基础。相较于农业生产,工业化生产方式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不仅让各民族为生活必需品发愁的封闭发展状态成为历史,而且发明创造了能够加快推动世界市场发展的交通和通讯工具,进一步提升了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加速度。“由于交通工具的惊人发展——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17]554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进一步推动世界各民族相对孤立生活状态的终结,各民族真正进入了实体意义上的世界市场。第三,工业化生产方式从西欧扩展到了世界各地,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型生产方式。以农耕生产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主要以满足各民族的自我发展需要为主,很难有充足剩余劳动参与世界市场交换。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全球布展,使得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农耕民族快速进入了工业化社会,即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普及,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必要物质保障。

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物质条件,是新时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指导基础。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建立的完备工业体系,以及改革开放后深化利用资本和市场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市场发展需要的物质条件之间有着深层关联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一穷二白”,通过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建立起的完备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参与世界市场交换、承担“世界工厂”角色奠定了物质前提要件。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资本和市场配置资源、组织生产,为融入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参与世界市场贸易竞争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保障。面对世界市场出现的新变化,新时代中国必须重视物质基础条件的持续优化完善,畅通国内国际市场互动交流机制,为世界市场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发展动力,为世界经济繁荣做出中国贡献。

(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历史作用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现实基点

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实践活动之一,以此为基础人类社会真正进入了世界历史发展阶段。世界历史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超越民族主权国家边界限制的经济交往活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重塑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样态。第一,世界市场的全面开启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15]566在资本主义国家“枪炮殖民政策”以及廉价工业产品的双重冲击下,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地区沦为被动承担原材料供应地和工业产品倾销地的角色,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得以加快推进。第二,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提升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总体治理水平。在世界市场发展的推动下,各民族国家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互动交往关系,世界日益成为能够相互影响的整体。“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18]问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引发了日益严重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危机。伴随着世界市场的纵深发展,各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作用和影响得以提升,调整优化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公平合理方向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第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为全球化提供了重要载体。全球化和世界市场都是资本为实现增殖扩张的产物,资本扩张需要不断扩大市场,由此民族国家建立了普遍性交往,形成了世界性市场。在世界市场中,不同资本持有者基于利益追逐和分配需要,进一步形塑了价值生产和利益分配的全球化格局。就此而言,世界市场是全球化发展得以实现的载体,全球化是世界市场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和规模的规律必然。

马克思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指出,人类走向世界历史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规律定在。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将必然向更加公平合理化方向发展,同时全球化进程还将进一步加快。近年来逆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改变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增殖空间的本性,在世界市场阶段性调整后,世界还将全面开启新一轮的全球化发展进程。为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重视世界市场出现的阶段性调整,把握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历史发展机遇,有效发挥国内大循环的主体作用,通过以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为代表的重大战略,不断积蓄参与新一轮全球化的竞争优势。概言之,世界市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配置资源优化生产的重要场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正视利用和发挥世界市场的积极历史作用,并以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指向,为世界市场发展贡献中国力量[19]。

三、现实回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应对世界市场困境的科学方案

世界市场是资本和资本主义持续打破地域边界、向外扩张的历史必然结果。尽管世界市场形成以来经历了众多掣肘其持续发展的战争、瘟疫、危机等困境,但世界市场都经过阶段调整后进入了更快发展阶段。近年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时有爆发,深层冲击了全球化发展进程。如何回应逆全球化对世界市场发展带来的困境,成为世界各国都必须认真研判和科学应对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拥有最大的消费群体、最具潜力的市场发展前景,同时承担着“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的角色,有责任更有义务为世界市场困境化解贡献中国方案。“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是党和国家立足国内外市场发展变化,为中国面对世界市场发展困境开出的良方。从现实回应来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科学方案,主要体现在应对世界市场中逆全球化发展潮流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以及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个方面。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应对逆全球化潮流的科学路径选择

逆全球化潮流的表面原因是多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与贫富差距分化、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夹杂在经济形势低迷中具有政治诉求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有着直接性关联。深层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积累的爆发,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为追逐更多的利润,不顾世界经济发展和各国人民的生活现实,制造超出了经济发展实际的“经济泡沫”,即国内资本逻辑张力和全球资本积累结构失衡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20],世界经济进入衰退发展阶段,由此逆全球化潮流开始出现并不断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强化。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总体现状看,逆全球化是多种因素耦合形成的,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持续提升,围绕完善优化全球治理体制表达了新的吁求;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和影响相对降低,资本的全球获利能力降低加之国内社会矛盾的持续爆发,在全球范围开展战略收缩行动;以拉美地区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因长期陷于“中等收入陷阱”,抗议甚至动乱活动时有爆发,他们试图通过国内抵制抗争以改变在国际分工中的相对弱势地位,世界市场中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逆全球化潮流。事实说明,发达资本主义在逆全球化潮流中表现尤为“亮眼”,英国“公投脱欧”、美国特朗普政府提出“美国优先”等,严重阻滞了全球化的正常发展进程。以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为代表的摩擦事件陆续出现,多边协议以及重要国际政治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机制明显呈现出了被削弱的趋势。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美国等政府甚至明确提出用专项财政预算支持产业回迁,严重冲击了跨国资本直接投资的积极性,对世界贸易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逆全球化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冲击和影响是最为直接的,统筹考量全球产业调整对中国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安全风险,优化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循环的关系,成为新时代调整发展战略、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重要前提。一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试图以“釜底抽薪”的产业断供形式,阻挠乃至中断中国崛起进程。长期以来美国打着“人权”口号,不断向世界输出“普世价值”思想观念,严重破坏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良性发展态势。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中国在综合国力、生产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发展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但代表大资本、金融资本的美国政府试图阻挠中国和平崛起进程。近年美国在以芯片为代表的高科技产品领域断供,不仅严重冲击了中国通讯产业发展的优势,而且威胁到了通讯产业供应链的安全。二是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逆全球化,阻滞全球化的开展速度和进程[21]。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再次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敲响了警钟,部分产业决不能简单基于成本和技术考量进行全球布局,部分国家主张从产业安全角度出发,重新规划本国产业布局,甚至以“真金白银”鼓励海外产业资本回归本土。一言以蔽之,重塑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必将成为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各国都需要面对的历史趋势。

从保护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安全出发,必须进一步突出强化国内市场的主体地位,以国内市场优势的发挥,全面形成与国际市场的相互促进发展。为此要立足国内外形势变化,以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制度体系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参与全球分工的制度优势[22]。就此,科技创新战略和核心技术突破是有效弥补全球分工劣势的重点,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是应对逆全球化发展潮流的科学路径选择。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科学策略选择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为有效遏制疫情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党和国家按下了“停工停产”的“暂停键”,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因疫情防控一度出现了临时性中断。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化传播,国内相关产业先后承受了国内国际市场多轮次生产中断的影响。就目前来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没有得到完全有效控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断时间呈现出了中长期发展趋势,这严重削弱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参与世界市场积累的贸易红利效应。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党和国家全盘统筹经济和安全的辩证关系,将强大的制度优势转化成了治理优势,取得了国内疫情防控的成功。需要引起警惕的是,新冠肺炎疫情不仅让发达经济体陷入经济复苏无望的困境[23],而且也影响了国内消费需求的预期,出于经济发展担忧的消费日趋保守,国内产业的升级发展速度也减缓。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在疫情防控方面的不力,严重冲击影响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直接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整体投资减少、局部贸易的中断。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相关预测,世界经济总体面临下行压力增大、需求减少,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即使疫情结束后世界经济仍然难获得快速恢复[24]。为此中国必须直面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市场的冲击,科学研判疫情影响下的世界市场变化以及对中国出口造成的影响,前瞻性采取有力举措,以强化国内市场大循环来化解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冲击首要在塑造国内市场优势,“做好自己的事情”[25],全面挖掘、释放、激活国内市场潜力,畅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环节,确保国内市场循环畅通,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不确定性影响的关键所在。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走向,贸易堡垒化、分工收缩化、经济低迷化改变了世界市场的纵深发展形势,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市场造成阶段性影响和深层冲击的现实背景,新时代党和国家提出要重视发挥国内市场大循环的主体作用,迅速出台了政策引导统筹疫情防护和经济发展,妥善处理了世界市场带来的压力和动力关系,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全面打通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互动交流通道,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基础形成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科学策略。

总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应对世界市场变化的核心策略,为发挥国内市场主体作用、建构国内国际市场双向互动的经济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新发展格局不仅对恢复国内经济发展、重塑国内产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实践指导价值,而且有助于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超大体量国民生产总值优势,为稳定繁荣世界经济发展、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指导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科学实践指南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不仅让中国在“整体性意义上的世界市场”中获得了快速发展,而且让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意义上的市场”。尽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出发点在国内市场,但今天的国内市场已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国内市场已然是世界市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此意义而言,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应对世界市场困境的重要举措。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奇迹。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的贸易争端也暴露出了掣肘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即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依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成的工业体系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建立起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出口优势产业结构,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承担着“世界工厂”角色。从世界生产分工体系看,以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国际市场循环的基础上的,容易受发达资本话语操控和价值分配影响、在世界市场分工中是不占优势地位的。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西方发达国家牢牢掌控研发和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同时最大程度地把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世界市场形成了“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分工模式。出口导向型经济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惯性,长时期发展容易忽视国内市场在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作用以及原创型创新和自主品牌意识的培育。一旦国际市场环境某些因素出现变化,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国家就会陷入被动式应付状态,拉美地区正是因此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并且长期不能走出。以“芯片”为代表的卡脖子技术瓶颈,正是世界市场出现变化暴露出掣肘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当然还必须认识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物质需要,同样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化供给侧改革实现经济发展从出口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新时代中国实现“强起来”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产业结构升级是党和国家立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和国内市场变化需求,发挥高质量经济对国民经济体系的牵引作用,重塑经济发展优势的经济发展行动指南。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在创新驱动国内市场发展方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更侧重强调在国际市场出现阶段性变化背景下,发挥国内市场主体作用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高质量发展意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物质生活需要,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形成国内市场的良性循环格局,有效对冲世界市场阶段性变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换言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意图在直面全球价值链调整,通过中国产业结构转型换代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的升级[26],重新塑造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为将来更高质量更大范围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做好前期准备。

四、未来导向: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创新发展21世纪世界市场思想

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是对资本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全球布局的理论透视,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新时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支撑。以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为理论出发点,需要立足21世纪世界市场发展的种种问题特别是中国参与世界市场的现实需要,继承发展创新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和国家立足国内外市场形势变化,以前瞻性思维应对世界市场发展困境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从创新发展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的角度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话语的重塑和创新发展,新时代要在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同时创新发展21世纪世界市场思想。

(一)要坚持世界市场思想理论指导与世界市场现实发展问题的合一

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国内双循环是内在有机统一于世界市场的系统,因此以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解决世界市场面临的现实发展问题,可以在理论和现实良性互动中推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换言之,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构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现实经济发展问题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构提供了实践支撑。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着辩证互动逻辑,理论只有不断观照现实才能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现实只有遵循理论指导才能不断校验理论以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如此,在理论和现实良性互动的上升发展态势中,可以全面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实现经济良性发展。

从理论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诊治经济发展问题的良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遵循的指导思想[27]。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科学指导思想。马克思以资本和资本主义全球发展为基本研究对象,揭示出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与世界市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逝世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关注到了世界市场最新变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揭示了世界市场“中心-外围”结构带来的不平等现象,但他们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寄希望资本主义生产体系自身作出调整,本质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的误解、曲解,严重影响和弱化了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的科学表达。新时代梳理和厘清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澄清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逻辑和世界市场的内在关联以及负面效应等问题,有助于从宏观角度理解受逆全球化和疫情影响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可以更深刻体悟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市场存在的困境[28],从而为新时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从现实发展问题角度看,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抓住世界市场变化造成的现实问题,对进一步畅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重塑国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优势具有重要价值意义。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参与世界市场的实践经验来看,国内市场和消费始终占主体地位,国际市场和消费主要起到对国内市场延伸和补充的作用。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市场要维持稳定发展,重塑国内市场经济大循环的基础优势,必然会逻辑体现在世界市场中。为此重视逆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市场造成的影响,充分发挥国内经济大循环对国际市场困境的对冲作用,成为立足国内外经济发展现实的必然选择。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大循环绝不是封闭起来搞建设,而是为应对对外开放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问题,在充分发挥国内市场优势的同时,提升外资水平利用质量和数量,加强科技合作和交流,全面畅通优化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互动机制。

(二)要坚持中国本土经济发展智慧与世界市场宏大视野的兼顾

作为新时代中国主动强化国内市场同时深刻影响世界市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以中国经济发展现实和全球经济发展困境为基础形成发展的理论主张,而且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的,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战略性举措,因此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深刻改变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为此新时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要兼顾中国本土经济发展智慧和世界市场宏大视野。

从世界市场发展视野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市场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但资本主义长期陷于经济发展泥淖,现实证明其主导的世界市场已然呈现出衰颓之势。根据“两个决不会”原理,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市场发展模式依然具有一定生命力,同时不容否认的是,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资本主义生产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不断掀起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严重损害了世界市场的正常发展进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科学认识资本主义主导的国际市场的发展困境,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市场确实存在不平等的剥削性同时还存在着种种危机[29],但危机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市场发展模式走向了消亡。未来随着疫情的缓解,受疫情重创的世界市场将在一系列政策中得以恢复乃至扩大生产。可以预见,疫情之后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将在世界市场中发生更深层次的互动,因此新时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要有深邃的世界视野,未雨绸缪地做出前瞻性预测和调整,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发展战略,重塑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从中国发展智慧来看,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的积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制度架构,为保障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了“保驾护航”作用。事实证明,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驾驭资本参与世界市场竞争,呈现出了比资本主义更强大的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利用世界市场实质是通过世界市场配置资源,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走向未来理想社会积淀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深度参与世界市场发展进程中,实现了从比较发展优势到国际国内市场双向互动的升级[30],为世界市场注入了更为公平更为合理的价值理念,为世界经济提供动能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积累了宝贵的中国智慧,为新时代锚定建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参与世界市场提供了重要价值指引。

(三)要重视新发展格局的顶层设计与基层贯彻执行的联动

回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既重视发展规划设计也重视基层贯彻落实,即顶层设计和基层执行联动机制是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密钥。毫无疑问,新时代中国是世界市场中最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同时“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31]10。换言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需要充分“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而且还需要“把握工作着力点”[31]13-14不断强化基层贯彻执行力度。顶层制度设计是新时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根本依据,基层执行是保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效能。

从顶层设计来看,新时代经济建设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展开的,特别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中需要高度重视顶层制度设计在经济发展中的规范指导意义。只有尽可能完善的顶层制度建设,才能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长远保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国内外经济发展现实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在理论层面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的创新,将此全新的经济发展范畴有效落实到实践中,必然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以顶层制度设计为贯彻执行提供宏观保障。这意味着顶层制度设计要充分考量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点”和“横剖面”,既要拓展和深化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宏伟蓝图,还要紧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程中以“需求”“创新”为代表的关键节点,从而不断为基层落实落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指导性原则。此外,还要在充分吸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经验基础上,充分体现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顶层制度设计的前瞻性,以战略性和长远性的规章制度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保障。

从基层执行来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得以落地生根的关键在基层执行贯彻的能力。要保障顶层制度设计有效转化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动能,就必须要重视基层在贯彻执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方面的作用和效果。中国具有广袤的地理空间和巨大差异的人文空间,要保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效果,关键在基层执行过程中能够因时因地地做出科学决策。当然基层贯彻执行必须要坚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基本准绳,为此要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不断强化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容、意义的领悟和认同,在对新发展格局政策内容内化基础上,全面提升落实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工作效率。

五、结 语

新时代中国全面参与世界市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积蓄力量的目标向度,设置了国内市场地位足够强大的前提,这也就是说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在国内市场。换言之,也只有内生于、根植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双循环”才符合改革开放的大逻辑[3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发展遭遇阶段性困境提出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唯物史观的演绎升华[33]。为此,新时代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世界市场思想,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理论指导。在深入分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应对世界市场发展困境科学决策的基础上,本文初步形成了从统一思想指导和问题导向、兼顾中国智慧和世界视野、联动顶层制度设计和基层贯彻方面推动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和创新发展21世纪世界市场思想的思路。未来随着创新发展战略的深入贯彻落实,国内大循环的主体作用必将为中国参与世界市场创造出更有竞争力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中国也必将为世界市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经济空间和发展动力支持[34]。

猜你喜欢
世界市场双循环格局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重构与发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
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的提出与理论内涵
用现代化史观浅析世界市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