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与高二历史知识衔接点的“融通”教学

2022-02-17 08:35:52储天虎浙江省安吉高级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航海技术罗盘高二

◎ 储天虎 浙江省安吉高级中学

高一与高二历史知识衔接点,是指同时覆盖高一和高二课程,并且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强化的知识点,大致可分为重复型、渗透型和延展型三种类型。历史知识纷繁复杂,“知识的类型是教师选择、运用、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的主要依据。”[1]对不同类型的历史知识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进行历史知识分类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对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等,均有重要价值。笔者拟以高二教材选择性必修二《水陆交通的变迁》一课教学为例,略谈对高一高二历史知识衔接点进行“融通”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温故知新,助力学生对重复知识点加深理解

“新航路的开辟”这一知识点,在高一教材中是以一个单元呈现,即《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分两课内容加以阐释: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动因、条件和过程;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而在《水陆交通的变迁》一课中,则是以100多字的话语加以呈现:“15世纪末16世纪初,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此外,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2]寥寥数语,交代了新航路开辟的大致经过和影响,与高一教材一个单元的内容相比,显然是相当简略的。教材编写者之所以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采取温故知新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新航路”新在何处,即与传统的商路(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相比,哥伦布等人开辟的航线乃是全新的航路。然后追问学生一个问题:既然已有航路,为何还要开辟新的航路呢?学生不难回忆出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即商业危机,也就是奥斯曼帝国阻断了传统的商路,继而得出其它一系列因素,如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是经济根源和物质条件,欧洲社会兴起的“黄金热”是社会根源,基督教的传教需要是宗教因素,造船技术的提高、知识的进步等等,是客观条件。接着展示新航路开辟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此时可以对比高二教材,将这块内容用高一教材的相关知识点加以丰满。最后引导学生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学生可以回忆高一学过的相关内容,能从对世界的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等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在这里,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高二教材的这句话:“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不难发现,这是从全球交通的角度对新航路开辟的评价。这样,学生对新航路的评价问题,便多了一个视角的认识。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巩固,加上新的学习内容,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知识点有了更加丰满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已学知识和新学知识进行重新建构,以获得新知的过程,也是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提升的过程。

二、铺垫知识,指导学生运用旧材料解决新问题

与重复型知识点相比,渗透型知识点虽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渗透型知识点不仅是在高一必修教材和高二选择性教材中都有呈现,而且呈现方式都很简略,学生仅靠某一教材中的简略表述是很难对其有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这一知识点,在高二选择性必修教材《水陆交通的变迁》一课中,有正文呈现:“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海船载重量、抗沉性能明显提高,磁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也有小字“史料阅读”(选自吴自牧《梦粱录》关于“海商之舰,大小不等”的阐述),以及“磁罗盘24位图”及相关文字说明。[3]而在高一教材中,正文中仅有“造船技术也不断提高”这么一句话,但提供了三幅图,分别为“13世纪末14世纪初的新型航海图”、“14世纪的星盘”和“明朝的罗盘”,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有正文段落,也有小字呈现)。[4]不难发现,两本教材关于这一知识点的阐述都不是很详细,但相互渗透明显,具有很好的互补作用。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采取铺垫知识的方式,即指导学生在用好高二教材相关材料的同时,也将高一教材中的相关材料拿过来作为新知学习的知识铺垫,以在对材料的分析、解读中获得新认知。

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重大进步”时,既运用了高二教材“史料阅读” 和“磁罗盘24位图”的材料,又引用了高一教材的“星盘”“罗盘”“新型航海图”等图片及相关文字材料。高二教材“史料阅读”材料如下:

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

——吴自牧《梦粱录》

在学生初读一遍这则史料之后,笔者简单介绍了一下《梦粱录》,指出该书是宋代吴自牧所著的笔记,是一本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是一部反映临安的城市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史籍。通过简介,学生大致了解了这则史料的时代背景;初步认识了宋代高超的造船工艺,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之感油然而生。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造船工艺进步”的表现,笔者要求学生厘清材料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海商之舰”造船工艺高超的。学生回答“大者”“重等”和“钻风”等三个方面。这种回答显然过于表面,但需要指出的是,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可能在初读时就能深入材料进行仔细分析,所以得出浅显认识实属正常。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材料的其它细节,如造船用料的多少、桨橹的多少、载人的多少等等。经过这番分析,学生认识到,造船工艺的进步与否可从船身大小、用料多少、运载量多少、桨橹的多少等方面加以考量。

造船工艺的进步与航海技术的进步不是一回事,却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应该说,没有造船工艺的提高,航海技术也很难有很大进步。但是,航海技术的进步还需从其它层面加以考量,例如怎样应对航行过程中遭遇的具体问题,如看不见海岸,迷失方向,怎样避免暴风骤雨,等等。这就需要考虑航向指引技术、航海图的绘制技术,以及气候水文知识的掌握等方面内容。为此,笔者引用了高二教材“磁罗盘24位图”和高一教材的“星盘”“罗盘”“新型航海图”等图片,以及相关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航海技术的提高。

高二教材上的“磁罗盘24位图”和高一教材上的“明朝的罗盘”,前者侧重阐述中国罗盘针定位方向的精准,这从它“采用24字方向法,每个字相当于15度,后来再加上两字之间的夹缝针,合共48向,每向精确到7.5度”[5]可见一斑。而后者强调的是“中国的罗盘传入西方”,对西方航海技术的提高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14世纪的星盘”阐述的是另外一种测定方向的办法,即“通过测量太阳或北极星与地平线的夹角来确定方位”,是对中国罗盘的补充和发展,也是新航路得以开辟的重要技术条件。高一教材上的“新型航海图”,“呈现海岸海域地貌,布满航海用的放射状罗盘方位线”,正是中国指南针和西方“星盘”等仪器应用于航海的重要成果。另外,高一教材还在正文部分明确指出,“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相信大地是球状的,有关季风和洋流等方面的地理知识日益丰富,懂得选择风向最有利的季节出海航行。”[6]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比较和理解,学生认识到航海技术的进步可从指南针的应用和改进、航海图绘制的日渐完善、地理知识的丰富等方面加以思考。不难发现,学生在两本教材相关材料的汇合分析当中,形成了对“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进步”的新认知,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得以提升的过程。

三、启发思考,引导学生在问题解答中拓展新知

如果说重复型知识点和渗透型知识点属于高二选择性必修教材与高一必修教材交叉知识的话,那么延伸拓展型知识点,则是高二独有的,它们在高一教材没有显性的存在,却是在高一教材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延伸。在高二选择性必修二教材《水陆交通的变迁》一课中,中国汉代对海洋探索的成就,波利尼西亚人在太平洋诸岛活动,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等知识点,就属于这一类。由于这些知识点对于首次学习本册教材的学生而言,基本上都是全新的,但他们却是“新航路开辟”这一知识点的拓展和延伸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已学知识切入,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在问题解答中拓展新知识。

例如,对于古代历史上外国人的海洋探索,学生显得非常陌生,这主要是因为他们首先对活动在相关区域的民族就不是很清楚。比如,波利尼西亚人是什么人?维京人又是干什么的?所以,笔者在这些知识点的教学中,首先展示了波利尼西亚人和维京人的简单介绍(包括民族习性、目前人口情况、历史上活跃的地区,等等),然后将他们对海洋探索的图示加以展示,并要求学生带着图例仔细审读,并联系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加以联系思考,提出问题:新航路的开辟有没有历史经验的条件?学生通过回忆高一时的学习内容,可以回想起如下表述:从13世纪开始,伊比利亚半岛的居民就尝试从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等岛屿获取木材、粮食和糖等资源。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顺着这个思路下去,学生从新航路开辟历史经验的角度思考,对波利尼西亚人和维京人的海洋探索会有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飞跃。

综上所述,对于高二历史课程与高一课程中存在的大量知识衔接点,教师基于知识的分类,对不同类型知识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助于顺应高中学生学习层级和学习能力递进式增长的一般规律,提升课堂效率,优化教学效果,以切实推进历史学科关键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落实与培养,以及推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

【注释】

[1]顾长明:《知识的分类及教学的选择》,《江苏教育》2021年第18期,第1页。

[2][3][5]教育部:《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69—70页。

[4][6]教育部:《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34—35页。

猜你喜欢
航海技术罗盘高二
高二期末考试模拟卷(A卷)
高二期末考试模拟卷(B卷)
大学生素质拓展与航海技术实践教学融合路径探索
航海技术专业双语教学主线设计
水运管理(2018年4期)2018-06-27 09:51:26
以多元化就业为导向的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珠江水运(2017年21期)2017-12-12 21:32:10
2017.2新高考高二英语配送练习参考答案
不宜上课
2016.11新高考高二英语配送练习参考答案
印尼《罗盘报》之中国国家形象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2
苍蝇脑中有“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