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舒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5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截至2021年底,我国市场主体数量超1.5亿户,比2012年增长了2.8倍,其中企业达4842.3万户,增长1.7倍,99%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然而,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小、产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升,特别是融资难问题,仍然困扰着许多中小企业。
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发展水平、发展环境、发展时期或阶段的不同,对中小企业界定的标准也不统一。在我国《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中,主要从企业人员数量、营收水平和资产总额三个维度对中小企业划分设置了指标,其中企业从业人员数量指标,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均采用的划分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企业规模大小,营业收入指标可以从企业经营水平上反映企业规模,资产总额则在企业所持资本上反映企业规模。同时,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类型的不同,结合行业特点对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进行了具体的制定和明确,因此较为科学有效。
我国中小企业具有数量多、规模小、行业涉及面广的特点。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各个行业均有中小企业,在农业、餐饮业、制造加工业和零售批发业中更是尤为集中。中小企业投资建设的主体既包括个人也包括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等。由于以上特点,我国中小企业还具有设立较为容易,经营较为灵活的特点。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在我国许多地区和地方,中小企业是重要的发展支撑,能够推动农村地区城市化发展进程。目前,随着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取代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众多中小企业依靠灵活性、行动力强的特点,在科技创新、高新技术方面发展迅速,为我国技术创新做出了贡献。此外,中小企业一般生产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不强,防范风险能力较弱,缺乏筹融资能力。
企业资金的来源一般可以概括为内源和外源两种。企业内源资金是指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结果自产的资金,包括留存收益、股东资金和折旧等,是通过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具有原始性、自主性、风险低等特点,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企业外源资金是指从企业外部吸收其他经济主体储蓄,从而转化为企业自己投资获得的资金,包括贷款、通过商业信用获得的资金等。一般情况下,随着企业的发展及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当内源资金无法满足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时,就需要借助外源资金来进行补充。下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企业外源资金角度看,中小企业融资主要受金融机构设置的融资条件影响。金融机构对于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信贷政策,由于商业银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在放贷时,金融机构往往会通过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资本充足率、财务状况等来评估企业信誉度,考虑风险程度和承受力,这些都会明显影响贷款的发放,中小企业绝大部分不具备中小企业融资这方面的优势,这无疑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因而也需要国家在政策上有较明确的规定和倾斜。
虽然外部因素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很大,但内部因素更不容忽视,并且内部因素影响企业融资状况的原因往往不止一个。部分中小企业的成立和经营时间短、资产和资金规模都较小、涉足的产业相对传统老旧、产品市场竞争力本身就不强,这些原因使企业在市场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当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时常难以及时作出有效应对,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对此类企业不敢轻易发放贷款,担忧贷款收不回来,也有客观原因。
同时,部分中小企业性质是家族式企业,普遍存在经营和管理薄弱问题,由于较为松散自由、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导致内部控制不完善甚至缺失、财务会计制度也不健全,存在财务数据混乱、不真实、不准确,信息透明度低等问题,这些都会导致无法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正规、充分、可信,足以证明企业资信良好的材料和依据。信息不对称也大大降低了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可能性和积极性。
与大型企业比较而言,中小企业抵押担保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歇业倒闭风险大,贷款违约律高,甚至有的中小企业对于债务的认知意识差,存在恶意违约逃避债务清缴等情况。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为避免影响整体的贷款还款情况,银行金融机构面对中小企业融资,不得不设置较高信贷“门槛”,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规范中小企业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完善立法立规势在必行。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定义、流程、注意事项,有利于科学有力地进行规范管理,使相关企业和部门在执行时有据可循,有标准可依,为我国中小企业通过民间融资开辟合理、有效的途径。在中小企业信用方面通过法律的手段进行约束,一方面约束企业信用;另一方面约束信用中介的执业规范,使得我国信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信用保障前提和良好的法律支撑。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信用评级标准,从准入、考核、监管等方面,倒逼企业规范管理、提高信用度。同时,规范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及结果,防止评级标准不一致、评级结果被更改等。另外,监督部门还可以通过适当地惩罚和激励措施,防止中小企业提供虚假信息,鼓励守信行为。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相比大企业来说较窄,应当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我国近年来一直在发展普惠金融,针对中小企业的普惠金融业务应进一步推进,提高契合度和便捷度。大型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资金、业务等优势担起普惠金融主力重任,引导农村银行、信用社等在内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发挥数量多、分散各地,能够更好服务本地中小企业的长处,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的普惠金融服务。充分理解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对贷款流程予以完善优化、提质增效,使评估更加透明,贷款手续更加简化,放款速度更加快捷,还款方式更为灵活,以支持中小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平稳过渡、生存发展。
另外,可以对中小企业加大互联网金融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更优的线上服务平台。同时,及时收集中小企业情况数据,运用大数据对企业所处行业、地区、发展周期等进行发展展望和分析,并将数据分析结果反馈至中小企业,以帮助其加强对融资信用的认识,增强中小企业对于融资工具的选择,为中小企业指明提高融资信用度的方向。
1.坚持诚信经营
诚信经营是立业之本,中小企业应逐步向透明化管理方式转变,从自身方面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提高企业信任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中小企业想要在市场上顺利获得融资,“诚信”是根本。应坚决杜绝对财务数据的弄虚作假,虚假财务数据的出现,发生财务核算混乱等问题。在不能及时偿还借款时,应积极正视问题,寻找解决之道。借而不还或逃避问题只会影响日后的融资。中小企业还应重视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公开性等,按法律和监管要求及时披露各项信息,向信息透明化发展,远离公私不分明、“暗箱操作”等违法违规行为。这样一来,企业在融资时即可充分发挥信息资本在企业融资中的作用,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难题。
2.完善治理结构
中小企业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样股东对公司生产经营管理能够有效进行控制、激励和监督,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合理的协调和制衡,防止企业内部管理者做出违背股东利益的决策,防止出现各类人员侵吞资产等行为的出现。良性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公司业务的更好开展,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以及持续发展。
3.健全内控体系
内控建设贯穿于企业整改和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中小企业也不例外。从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完善,是中小企业要清醒认知并必须要做的事情。然而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对内控体系建设实际上不够重视,体系建设不完善,各项工作脱离管控会使企业面临巨大风险。中小企业应在财务管理、主营业务、人员管理等多方面建立内控管理制度,并根据发展执行情况不断细化,同时加强内部培训宣贯,营造企业良好管理氛围。内控建设可为中小企业内部秩序、工作效率的提升提供保障,出资人或机构对于管理到位的企业会更加认可,更愿意出资。
4.推进信息化建设
就中小企业对于公司的整体发展、盈利、规模扩大来讲,信息化的建设一般相对滞后,但是合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中小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因此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发展能力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可以在创业阶段引入客户关系管理和财务管理系统,推进企业客户管理和财务信息化建设。随着公司的规范化发展,还可以推进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的对接,建立公司OA系统;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也有能力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时,再探索智能制造和互联网一体化系统的建立和使用。通过对公司整体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提高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通过良好的公司管理水平来为企业的融资创造更好条件。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不断优化政策、强化支持力度,创新中小企业金融体系,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从而推动中小企业向好、向前发展。从中小企业自身的角度来讲,需要通过增强自身实力,提高企业信用度,加强企业融资管理,这样才能促使企业提高融资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