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鹤
(三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中共党史是一部披荆斩棘、栉风沐雨的奋斗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就科学运用党的历史经验作出过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1月11日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正确判断形势、科学预见未来、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思想武器,更好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期待与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机遇,主动担责。
读史使人明智,知往可以鉴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2]党在任何时期都注重党史学习教育经验总结与实践体验的双向融通,肯定被教育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激发被教育者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主动性和效能感,为开展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内容和方法借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我们明辨是非、保持斗争精神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2]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伟大斗争史,在坚定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大方向上,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立场坚定,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坚持去伪存真、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动力源泉。
总结过去是为了积聚经验和力量,从而更好地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2]百年风雨兼程,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始终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更是要以党的奋斗史为标尺,坚定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开创中华民族更美好的未来。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既有利于助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解决,又能有利回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这一重要论断再次强调关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意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都会产生决定性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影响也同样广泛而深远。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影响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向,主要表现为高校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于思想政治服务与思想政治产品的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而言,作为受教育者的新时代大学生,他们成长于祖国繁荣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愿意也渴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然而,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的灌输,缺乏情感的共鸣,在进行理论讲解的过程中过于宏大而遥远,使学生觉得无所适从,因而容易丧失对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兴趣和信心。
党的奋斗历史就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教科书,展现了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历程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建设历程,本身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其蕴含的正能量对于塑造大学生的精神品格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师用讲故事的方式缩小时空距离、拉近师生距离,有利于润物无声地走入学生心田,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从党的历史中寻找成长的力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矛盾的解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进一步坚定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脚步。然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并非坦途,也要跨越许多“娄山关”“腊子口”。因而,“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4],必须培养信念坚定、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于拼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培养“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责无旁贷地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也必然要勇于接受来自各方的阻力与挑战。从国内方面看,历史虚无主义改头换面,借助“纪念”“揭秘”“内幕”等手法,随意编造历史、裁剪史实,妄图达到否定中国革命、否定革命英雄、否定中国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险恶目的;从国际方面看,西方资本主义资本逻辑指导下的意识形态借助宣扬“民主、自由、人权、正义”等,为阻碍我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寻找借口。然而,处于“拔节孕穗”时期的高校大学生,由于历史积淀不深、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误导。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共党史中真实的历史事件、舍生取义的革命英雄、催人奋进的革命精神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的回击。与此同时,中共党史所彰显的党的初心使命,也有利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时代,为肩负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高校大学生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育人目标。
党的历史内涵丰富,不仅承载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与经验,也为党的自我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坚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引领,需要把中共党史全方位融入思想政治育人大课堂,通过故事明理、文化熏陶、社会实践等方式铸魂育人,推动高校大学生践行使命责任。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培养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积极进取品格的主渠道。在思政课中讲好中共党史故事,有利于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事例把政治理论讲深讲透,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理解党的决策、认同党的理论、坚定“四个自信”。讲好中共党史故事,提升课堂教学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需要师生齐心,多点发力。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素养,提高讲好党史故事的能力。“理想的教学体系应该有精彩故事来补充,善于讲故事应该是教学的基本功”[5],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做学习和践行中共党史的典范。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6]思政课教师需要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夯实理论基础、丰富知识储备、更新育人理念、践行育人使命。为有效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课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不同的授课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党史故事有机融入教学内容,确保党史故事服务教学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优化讲解党史故事的方式。党的历史本身是一部主题鲜明、情节生动、内容丰富、人物真实的故事集合,既有革命时期的斗争故事,也有建设时期的拼搏故事,还有改革进程中的创新故事。思政课教师在讲述这些故事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情感,模仿故事人物的语气和神态,营造故事氛围,创设故事情境,增加党史故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不仅如此,思政课教师还要善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借助图片、影音等教学载体,使学生在丰富视听感受的同时,实现情感的共鸣。
其次,高校大学生要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学习党史的自觉。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其人生黄金时期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高度吻合。因而,提升文化素养,厚植爱国情怀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意义深远。作为青年中的骨干力量,国家和民族进步与复兴的生力军,大学生不仅要在专业学习中用功刻苦,获取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社会的专业技能,还要胸怀理想,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学生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体,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论从史出”,肯下功夫读经典和文献,有意识地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探索经验教训,寻找学习榜样,获取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讲授中学”到“讨论中学”、从“向老师学”到“学生互学”的转化。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7]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启迪学生心智,丰富学生情感,浸润学生品格,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获得感。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用好党史资源,可以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着手。其一,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挖掘并运用好党史元素。就校园环境而言,可以结合地方红色文化特色,设计高校校园文化景观,引导学生了解校园文化景观背后的党史故事。利用学校宣传栏、电子显示屏、校园广播等宣传载体,推送“党史中的今天”,使学生在学习故事中感受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不仅如此,可以发挥师生特长,创作反映党史事件的美术作品和书法作品,丰富校园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就校园资源而言,可以丰富图书馆有关党史资料的馆藏资源,及时收集补充文献信息资源,方便师生及时查阅学习。不仅如此,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党史学习虚拟仿真实验室,最大程度地还原特定的历史场景,使学生在参与互动中感受党史学习的魅力。其二,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推进并运用好党史题材。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就要求在开展校园活动中既要做好政治引领,又要兼顾人文关怀,使学生在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活动中得到教育与启发。为解决学生党史知识不足、理论素养不强等问题,可以通过开设系列党史教育专题讲座、引入党史故事宣讲团、聆听老党员的亲历故事、学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使学生在专家学者解读党史的过程中“求真”。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微博、QQ群、微信群、企业微信群、学习通等交流平台,设计党史故事讨论主题,让学生在充分交流中“明德”。除此之外,针对大学生思维活跃、勇于竞争等特点,还可以开展党史故事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比赛、大学生讲思想政治课比赛、大学生微电影比赛等活动,展示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彰显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之美。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总结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并以此为基础不断续写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百年奋斗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奋斗历史。”[8]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做到“心有所信”,还要做到“信有所行”,最终“行能致远”。因而,在学好党史的同时,大学生还要领会党史承载的中国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一是走访红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精神洗礼。大学生通过参与走访红色纪念馆、名人故居、英雄纪念碑、烈士陵园等社会实践活动,实地感受党的奋斗艰辛,加深对党的历史的了解,进一步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问题。二是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感知科学家精神。在科研过程中,大学生通过田野调查、数据分析、课题组研讨、论文撰写等环节,体会做好科研工作是一项艰辛、严谨、奉献、求实的系统工作,不是“拍脑袋”的结论,因而更能加深对于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黄大年等科学家的科技报国故事的理解和认同,激发专业学习和创新求实的责任心。三是主动参与基层锻炼,传承艰苦奋斗精神。大学生要走出校园,深入到人民生活中去,在基层一线摸爬滚打,艰苦奋斗,努力把自身理想与人民需要、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才能百炼成钢、脱颖而出。比如:师范专业的学生要以张桂梅、张玉滚、孙浩等全国教师楷模为榜样,积极参与地方支教活动,了解当地的教育需求和孩子的受教育情况,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明确教师的神圣职责与使命,从而坚定职业选择;医学专业的学生要不怕累、不怕苦,扎根基层医疗机构,把为守护当地老百姓的健康作为自己的使命;退伍大学生要忠于使命,到祖国需要的部队基层踏实工作,立足岗位做出应有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让新时代的大学生“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认清目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使命,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力量,坚定许国报国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