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怡
(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215512,江苏常熟)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高质量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各行各业都对应用型技能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2019 年,李克强总理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哈尔滨市考察时,就曾表示:我国技能型人才缺口高达2 000 万。众所周知,技能人才大部分来自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而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493.47 万人,技工学校毕业生98.4 万人,毕业生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下面对技能型人才缺口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2014 年8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2015 年8 月,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特别是在2019 年,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加速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其中,国务院印发的“硬核”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 条”)第一句话就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明确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国家政策如“雨后春笋”,从事职业教育的相关人士都一致认为职业教育步入了快车道,迎来了黄金期。但是,笔者认为过于乐观。
一是国家政策存在时滞效应。就以现代学徒制为例,自2014 年6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到2018 年8 月1 日,教育部确定第三批194 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其间历时整整四年,对于某些原本基础薄弱、资源相对缺乏、发展整体滞后的“后发型”职业学校来说,往往“远水解不了近渴”,加之若要正式全面施行,一系列的准备,耗时更是以年为计。而作为地方企业来说,地区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不符合企业相关标准要求,自然不会被招入企业,久而久之导致了“用工荒”的出现。二是法律法规制度不到位。从国家层面来看,现代学徒制、企业学徒制、职教20条,都是一些导向性和建议性的措施、方案,不同于法律法规,没有强制性作用。仅有的《职业教育法》中的条款对于政府、企业、学校责权利的规定过于笼统、形式化,施行过程中无具体的操作实施细则,因而三方均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导致三方参与度不高,形成的后果是学生毕业就失业。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深受孔孟思想的熏陶,而其包含着大量重学术轻技艺的思想,长此以往,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社会氛围,从我国盛行上千年的科举考试、古代等级制度——士、农、工(其中“工”,因古代没有工业,所以泛指干活的工人和匠人)、商,可以一窥全貌。根深蒂固的思想影响到了现代依然没有消退,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首先政府观念层面。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职业院校的招生工作历来都是处在整个招生工作的末尾,待所有普通高中招收完毕后方可招录。虽说分数不能决定一切,但根据笔者多年的招生经验来看,确实在很大程度反映了一个学生素质。加之受到近年普通高中扩招政策的影响,来职业院校的学生的层次每况愈下,在社会各界形成不良影响。原本招生工作是职业院校向社会各界宣传自身的一个好机会,如此一来,反而事与愿违。其次学校观念层面。初中是职业院校学生的来源地,在绝大部分初中教师观念中,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最终归宿就是职校,而他们是不可能推荐成绩优异、素质较高的学生来职业院校就读的,而职校教师受“名次越后越差”的惯性思维的影响,大部分招生老师在招生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消极、懈怠,对于生源的状况也是见怪不怪,甚至自己对职校教师的身份也缺乏认同感。再次是家长观念层面。学生家长选择职校大部分是无奈之举,若在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二者之中选其一,相信大部分家长会选择普通高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家长眼中,职业院校就是低水平、低层次的,妥妥的普高“备胎”。最后是学生观念层面。受以上三方面观念的影响,大部分进入职校的学生,从主观上就放弃了学生应具备的学习属性。笔者曾对所带的班级作过一个调查,结果如下所示:44.78%的学生认为需要学习,为将来就业作准备;49.25%的学生认为完全不需要,就是来混日子的;5.97%的学生认为稍微学点就可以。以上结果表明,至少将近一半的学生不符合职业院校的学生标准。政府、学校、家长、学生自己都对职校生抱有歧视眼光,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哪个企业愿意招纳?
相较于以上两方面,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层面出现的问题尤为严重。首先是教师方面。目前,职业院校招聘教师,大部分地区实行和普通教育一样只招应届毕业生。虽然2019 年教育部门发布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自2020 年起,除“双师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毕业生外,基本不再从未具备3 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应届毕业生中招聘,但已经在任的教师无企业工作经历这一突出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教师对于教材知识的理解依旧囿于理论层面,如何真正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其次是教材方面。一是现在很多职业院校的教材主编均为院校的教师或者相关方面的专家,这些教材重视规范性,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且涉及面又很广,导致许多本就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晦涩难懂,时间一长,必然会导致学生弃学。二是教材更新缓慢,有些教材长时间使用,教学内容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改变,有的甚至就是换了个封面,内容与其他版本丝毫不差,根本做不到与技术更迭与时俱进。三是教材重理论轻实践,教材的内容基本是理论知识的解释和讲述,涉及实操方面的内容寥寥无几,学生学了只知道叫啥,不知为啥,导致实践运用困难。最后是教法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一批又一批的职业教育方法,如模块课程、能力本位及人格本位课程、项目式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但笔者认为,形式无论如何多样化,若是本质上无法做到与企业实践深度融合,最终的结果还是学生局限于“纸上谈兵”,不具备行业竞争力。
上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下至地方政府、学校,都要充分认识到政策部署落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负起各自的责任与承担义务,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防止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确保政策尽早落地生根。修订《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制度,明确政府、企业、学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责权利,使参与各方受到法律保护和约束。出台与现代学徒制、企业学徒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相匹配的具体实施细则,增加可操作性强的条款,让各参与方执行有目标、有方向,从而提高其参与积极性。有了法律保障,有了具体细则,政令畅通无阻,政策的利好优势才能最大化地发挥,而后反哺于政府、企业、学校,使三方“各得其利”,长此以往,形成机制,各方各司其职,最后学生质量稳步上升,自然会逐步缓解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窘境。
传统观念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轻视犹如顽疾,需要我们去大力整治。如何“药到病除”?
笔者认为根源应从社会舆论方面进行改变。上世纪90 年代初期,职业院校学生由于有“包分配”等各项政策利好的加持,当时招生的情况相当火热,大家争先恐后地挤入职业学校。而自1998 年开始,随着种种利好的消失,职业学校逐渐“门可罗雀”,生源质量日益下降,因而政策倾斜加分是扭转社会舆论的一条必经之路。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上高中时,笔者考入职校,同村一同龄人考上普高,三年职校生涯中,笔者不止一次看到或听到邻里乡里在背后的指指点点,初中老师的冷嘲热讽,同村高中生的横眉冷对,情况直到笔者考入大学才得以平息,由此可见,其他未像笔者幸运考入大学的职校生是怎样的一个境遇!如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恰恰是一个契机,全社会应多层级联动,从国家到地方,层层贯彻落实,让政策实实在在地执行下去,让社会大众看到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决心。如此,家长、学生再也不必担心因为在职业学校上学而觉得低人一等,“我为职校生而光荣”口号才能喊得有底气。去掉观念的“桎梏”,社会认同、家长认同,那么职业院校的生源便如活水源源不绝。学生认同自己身份,进入学校后便不会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端正了心态,调整了态度,精气神的状态便与普高生无异,再加上职业院校与生俱来的技能优势,用人企业在招人时,自然第一时间将目光汇聚在职校生身上。
学校教育层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发展不畅,必然导致出口的学生质量下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正是一剂良方。如何更有效落实“三教”改革?
第一,引导培养现有教师团队,严格把关人才招聘、引进。“三教”改革中,将教师放在第一位,便是开宗明义地阐述了“教师”在三教改革中的主体地位。俗话说:“有其师必有其徒”。教师教学水平、自身素养、职业精神在3~5 年的教学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改革要从现有教师和新进教师两方面着手。现有教师大部分学生时代接受的是普通教育,缺乏职业教育理念,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因此,学校层面应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通过专家讲座、学习交流、培训研讨等方法强化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学校和企业组织开展紧密合作,让在职教师扎扎实实做好企业轮训工作,并且要配套相应的考核和奖励机制,避免轮训流于形式。对于新进教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要求“具有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笔者认为确实可以缓解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短缺的问题,但关键是要严格把好“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关口。首先,3 年工作经历必须与所招聘专业相关;其次,工作经历应当真实,不可弄虚作假;最后,工作所在企业必须为行业翘楚,且需由相关教育部门认证。
第二,开发符合学校、企业双元需求的教材。首先,教材的编写不能让职业院校的教师“单兵作战”,需要吸收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参与,并且及时地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之中,使教材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与时俱进,既解决了教材内容落伍陈旧的问题,也让擅长理论规范的教师和注重实践的企业专家“双元”编写团队效果最大化。其次,教材内容的编写注重趣味性,并引入大量企业实践实例,且配套相应的插图,比如最近新提出的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如此,既考虑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学情,又大大减小学生理解教材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最后,教材编写不是图一时之“快”,必须做到“久久为功”。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行业技术日新月异,教材编写团队应与企业长期保持联系,密切关注行业动态。
第三,探索与职业技能融合的教学方法。一是“双师”教学。这里的“师”,一个是学校教师,一个是企业师傅。由学校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企业师傅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相应的任务,并在一旁言传身教,既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也使其适应企业环境。二是轮岗教学。企业有不同的岗位,学生也有不同兴趣和天赋,契合学生兴趣和天赋的岗位方可让学生“留得下,呆得住”,这一过程,在踏上就业岗位时去试错,必然劳心劳力,在学生时代就进行轮岗实践,那么,学生毕业时,既是个合格的学生,又是符合企业标准的学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