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珍,王渭玲
(1.内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2.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物质主义最初是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世界上除了物质及其运动之外别无他物。[1]牛津字典将物质主义定义为热衷于物质的需求和欲望而忽视精神层面的东西,完全以物质兴趣为基础的一种生活方式、观点或倾向。Belk认为物质主义价值观指的是“非常重视世俗财物的拥有并以其为生活重心”[2]。Richins和Dawson在对价值观和物质主义的研究进行总结之后,将其定义为“一生中对拥有最重要事物的一套中心信念,某种物质的拥有是个人生活中满足或不满足的来源”[3]。虽然不同的学者都从各自的角度阐释了物质主义的概念,但从已有文献来看,多数研究者都沿用了Richins和Dawson的定义。
近年来,研究者对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越来越感兴趣。Kasser 等人的研究指出,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能通过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但更多的研究者关注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个体的负面影响。研究发现,物质上的富足并不是生活满意和幸福的充分条件,那些具有较高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往往表现出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减少[5-6],人际信任、社会支持的下降[7],以及更严重的焦虑、抑郁和孤独感等心理问题[8-9]。根据Schwartz 的个体价值观体系的维度划分,物质主义价值观属于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人格和成就的生活价值观,它容易与责任感、慈善、奉献等强调集体主义导向或自我超越的生活价值观产生冲突,这种冲突会导致个体产生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10]。因此,诸种价值观、意识、观念等不是完全孤立、毫无联系的,它们共存于一个相互联系的等级结构中。
研究表明感恩与物质主义价值观显著负相关,感恩水平越高,物质主义价值观越低[11-13]。根据感恩的拓宽建构理论,感恩能使个体更好地感受到社会中积极的一面,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感受到更强烈的主观幸福感,提高解决一系列负面情绪或事件的能力。如Mc-Cullough 认为,感恩作为一种慢性情感特征和一种更为短暂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减少对物质的挣扎和欲望,从而减少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14]。尽管如此,物质主义价值观和感恩两者之间的关系仍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其中可能还存在其它一些影响因素,如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方式、朋辈群体、家庭经济资源等。为此,只有将物质主义价值观与感恩的关系放在更为广泛的环境背景中进行考察和分析,才能更全面理解其关系机制。
作为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与心理特质,人格对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影响。感恩的形成有赖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同时感恩又能有力地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15]然而目前却少有研究关注到人格对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引入人格这一重要变量,既为当前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实证研究提供一些补充,也为学校丰富和完善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研究提出如下假设,假设一:物质主义价值观和感恩显著负相关;假设二: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人格显著相关;假设三:物质主义价值观对感恩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假设四:物质主义价值观通过人格的中介作用影响感恩。
本研究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四川和陕西两地四所高校的615 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03 份(97%)。其中男生269 人,女生334人;大一年级134人,大二年级149人,大三年级150 人,大四年级170 人;城镇学生337 人,农村学生266人。
1.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MVS)
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是目前该研究领域使用最多的量表,由Richins 和Dawson 于1992 年编制。该量表原共有18 个题项,包括“以财物定义成功”“以获取财物为中心”和“以获取财物追求幸福”三个维度。后来,李静和郭永玉等人对原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进行了中文版的修订,删除了原量表中的5 个题项。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修订后的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结构拟合度较好,有着良好的心理测量学属性,可以用以测量我国大学生的物质主义价值观。[16]为此,本研究采用修订后的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共13个题项,采用Likert5级评分。本研究进行了同质性信度分析,总量表的Cronbach’s α 为0.829,三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系数在0.794~0.857之间。
2.大五人格量表(NEO-FFI)
大五人格量表是由McCrae 和Costa 在大五人格理论基础上编制的。[17]本研究采用由杨坚、戴晓阳等翻译和修订的中文版大五人格量表简版。简版共有60 道题,采用Likert5 点计分,包括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自觉性五个分量表。本研究前测结果显示,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系数为0.809,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在0.726~0.846之间。
3.六项目感恩量表(GQ-6)
采用由McCullough 等人于2002 年开发的用以测量大学生感恩倾向的六项目感恩量表,共6个题目,测量包含了被试在感恩上情绪体验的频率、强度和密度上的差异。该量表采用Likert7级评分,1 表示非常不同意,7 表示非常同意。其中第三题与第五题为反向计分。得分越高,感恩倾向越高。[14]研究表明,六项目感恩量表有着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次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781。
由研究者对测试员统一培训后,采用集体施测,自愿匿名填写,当场回收问卷。运用SPSS22.0首先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分析缺失值,然后做描述性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采用Harman 单因素检验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显示,特征根值大于1 的有15 个因子,首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2.0%,小于40%的临界值。说明研究没有出现单一因子解释绝大部分变异量的情况,研究数据的同源误差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此次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对所调查的603 名大学生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及各维度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以获取财物为中心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均显著。通过获取财物追求幸福仅在性别上具有极显著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 多重检验结果显示,物质主义价值观在生源地上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P<0.01),通过获取财物追求幸福在生源地上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1);以财物定义成功和以获取财物为中心在生源地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进一步事后多重检验表明,在以获取财物为中心上,农村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城市大学生(P<0.05)。整体而言,城市大学生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及各维度得分都最高。详见表1和表2。
表1 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n=603)
表2 物质主义价值观在生源地上的差异分析(n=603)
从变量的相关分析发现,物质主义价值观及三维度与感恩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水平越高,感恩水平反而越低。这一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一。感恩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与外倾性、宜人性和自觉性显著正相关,与开放性相关不显著。
物质主义价值观及三维度与神经质、宜人性和自觉性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外倾性相关不显著,部分验证了假设二。这为进一步考察人格的中介作用提供了支持。分析结果详见表3。
表3 物质主义价值观、人格与感恩的相关矩阵(n=603)
为了进一步探讨物质主义价值观对感恩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物质主义价值观对感恩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18,SE=0.032,P<0.001,高物质主义价值观预测低感恩水平,验证了假设三。但物质主义价值观仅能解释1.4%的感恩的变异,意味着在物质主义价值观对感恩的直接效应不明显,存在其它变量影响着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物质主义价值观对感恩的回归分析
根据温忠麟等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18],外倾性与开放性不符合中介效应检验的条件(外倾性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相关不显著,开放性与感恩相关不显著)。研究以物质主义价值观为自变量(X),以大五人格为中介变量(M),以感恩为因变量(Y),构建三个方程Y=c*X+e1、M=a*X+e2与Y=c’*X+b*M+e3,对神经质、宜人性和自觉性五种人格在物质主义价值观和感恩之间的中介效应逐一进行了检验。为了减少额外变量的干扰,检验前对预测变量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结果详见表5。
表5 人格在物质主义价值观与感恩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n=603)
1.以神经质为中介
物质主义价值观能够有效预测感恩(β=-0.188,P<0.01)和神经质(β=0.226,P<0.001)。在进一步控制神经质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感恩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0.063,P>0.05),而神经质对感恩的预测显著(β=-0.244,P<0.001)。即神经质在物质主义价值观和感恩之间完全中介作用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是29.3%。
2.以宜人性为中介
物质主义价值观能够有效预测感恩(β=-0.188,P<0.01)和宜人性(β=-0.248,P<0.001)。在进一步控制宜人性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感恩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0.062,P>0.05),而宜人性对感恩的预测显著(β=0.225,P<0.001)。即宜人性在物质主义价值观和感恩之间完全中介作用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是29.7%。
3.以自觉性为中介
物质主义价值观能够有效预测感恩(β=-0.188,P<0.01)和自觉性(β=-0.170,P<0.001)。在进一步控制自觉性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感恩的预测作用不显著(β=-0.064,P>0.05),而自觉性对感恩的预测显著(β=0.326,P<0.001)。即自觉性在物质主义价值观和感恩之间完全中介作用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是29.5%。
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具有较高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较多;物质主义价值观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的物质主义价值观整体上显著高于男生,这与许燕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5-7]。向来,男性被更多期望成才成功,身负更重的家庭希望和个人抱负并努力构建自己的未来。有调查发现男生在就业择业时,首先更多考虑的是个人事业问题,即以该职业能否体现个人价值、能否获取更多财富从而为家庭的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出发点。而与男性相比,女性对外在美的关注度更高,购物消费逐渐成了她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19]。从生源地上看,物质主义价值观存在显著生源地差异,城市大学生的物质主义价值观最高,其次是县城的,农村的最低,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生源地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消费需求、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有关。农村大学生家庭经济收入整体水平较差,懂得挣钱的不易和辛苦,大多有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而城市大学生成长环境更优越,更多体验享受新事物,对于服务类、精神需求类的消费逐渐增多,应及时加强引导[20]。
物质主义价值观及其三维度与感恩均呈显著负相关,且物质主义价值观能够显著负向预测感恩,表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感恩有负面影响,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只有不断追求内在生活目标,才能走向健康和幸福,实现健康发展。物质主义价值观是一种外在价值驱动,过度关注对外在财富、名利的占有,不利于个体基本需要的满足,也不易体会到真正健康和幸福的生活。这些心理特点,与感恩这一关注个人成长、社会福利等内在目标的积极人际情绪相悖,因而较高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会削弱感恩水平。
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宜人性和自觉性都呈十分显著的负相关。根据大五人格的定义可知,宜人性人格高的人表现出乐于助人、善解人意和富有同情心的特点,倾向于适当合理的消费需求和成熟稳重的物质财富态度,物质主义价值观普遍更低。自觉性人格高的人表现出态度严谨、行为自律、有责任感的特点,有更理性的物质消费和更理智的财富观,这样的人物质主义价值观更稳重。
感恩与宜人性和自觉性人格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与Aghababaei、Wood 和徐金英等的研究结论相似[21-23]。宜人性人格较高的人,在生活中天然会赢得更多家人、朋友或老师的帮助和关爱。他们不仅会从善意的角度来理解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对来自家人朋友等的帮助和关爱有更深层次的感知和体验,同时也会对他人报以善意,感恩水平更高。自觉性人格较高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具有诚实守信的特点,往往将他人对自己的帮助铭记于心,并在适当的时候做出回报的行为,这样的人感恩水平更高。总之,健全的人格有利于感恩意识的培养,而较高的感恩水平又可以说是健全人格的有力支持和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将物质主义价值观对感恩的影响进一步拓展到了人格的作用上,研究发现神经质、宜人性和自觉性三种人格在物质主义价值观和感恩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预示着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塑造正确的物质主义价值观。
1.以神经质为中介的分析
物质主义价值观和感恩都作为个体观念、态度和精神层面的内容,其水平与神经质人格倾向高低是有密切关系的。物质主义价值观更高的人,更多的关注自身利益,对身外之物的欲求更多,会表现出更多的冲动、极端和不良情绪反应,经常性的情绪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神经质人格。神经质人格倾向越高,行为处事过于躁动不够稳重,面对他人与社会给自己的帮助和恩惠不敏感,对恩情体验不深刻,因而感恩水平就不高了。从现实生活来讲,较高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会造成严重的神经质人格倾向进而导致个体感恩的缺失和错位。
2.以宜人性为中介的分析
与神经质不一样的是,宜人性与自觉性两种人格是五种人格中值得被推崇的,与人们正向积极方面的精神内容相关。为此,宜人性与自觉性在物质主义价值观与感恩之间的中介机制是相似的,也是最能体现以人格作为中介来进行研究的意义的。
物质主义价值观较高的大学生,往往将物质拥有作为重要目标,凡事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极大地削弱了宜人性。大学生的宜人性人格倾向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不合群,总是独来独往,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中总是处于边缘和外围,不被他人尊重和接纳,不受喜欢和欢迎。在这样低宜人性人格的影响下,大学生内心就会缺乏温暖情感的获得,就不善于以善之心度量他人之善,更不愿以善之心做出善行,其整体的感恩水平当然也就更低了。
3.以自觉性为中介的分析
当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水平较低时,在对待财物、追求财物的问题上是不冒进的、不极端的、理性的。这样的观念与态度潜移默化的规范和提高了自觉性人格,使得个体在方方面面都更有意识去组织去规范。这样的大学生更容易得到家人、朋友、老师的帮助与肯定,同时懂得感念他人恩情,因此感恩水平更高。
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整体而言,女生的物质主义价值观高于男生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存在显著生源地差异,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最高,其次是县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最低。
物质主义价值观与感恩呈显著负相关,物质主义价值观对感恩有负向预测作用。
神经质、自觉性和宜人性三种人格在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对感恩的影响上发挥着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分别为29.3%、29.5%和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