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于益
起鱼,闽南话,那是船归航后,鱼货从大船上搬上小舢板或竹筏,再转运到浅滩处,最后由搬运工们搬上岸进行买卖的过程。
“船到了,等下就要起鱼了。”这是儿时最期待,也是最开心听到的话。起鱼,意味着船已顺利归航,在那个以捕鱼为生的年代,是满载家族的希望回来了,也是船长父亲回来了。为了卖个好价钱,起鱼时间有时会选在凌晨五六点,有时会选在下午三四点。而我,只要不上课,总会早早地跟着家族人沿着沙滩从锦尚走到东店码头等渔船起鱼,那里有专门的鱼市场。我的口袋里偷偷塞着从家里厨房搜来的母亲买菜时装回来的塑料袋子,母亲则满心欢喜地在家里张罗着给父亲弄吃的。
有一次,记得也是在凌晨。
“准备好了,鱼开始出仓了,可以起鱼了!”对讲机里传来父亲熟悉的声音。“我要跟,我要跟!”我一边跳着喊着,一边奔向沙滩,快速地蹚过浅滩的海水,顾不上已湿透的裤管,努力地爬上小舢板,向大船驶去,迎着海风。过了五六分钟,我们便靠近了大船,踩着挂在大船侧面的轮胎,那是防撞用的,我使劲儿翻越爬上了大船。这是第一次远离海岸,第一次在茫茫大海中飘荡着,也是第一次遇见海水是浅绿色的且清澈透明,然不见底。“你怎么跟上来了?”忙碌中的父親忽地抬起头看到我,既惊喜又略带责备地说着,“船上东西多,小心点儿!”“嗯,会的。”我立即答道,站在旁边看着,生怕父亲要我立即返岸,幸好没有。大人们开始接起力来把出仓摆放在大船上的鱼一筐筐、一盘盘(长方形的铁制盘子,闽南语叫冰盘)地搬上小舢板,有序地叠放在一起,似乎忽略了我的存在。“少年家,这个给你,赶紧包起来。”顺着声音我转过头去,原来是邻居家的一位水手,他从装满虾的盘子中,拿了三只给我,个头儿足足有两个拇指那么粗。“这个好,孩子吃了大补。”他补充道。我开心地从口袋中拿出一个黑色小袋子装了起来,当然父亲没看到。后来,父亲告诉我,那叫花虾(闽南语),在当时价格还是比较贵的,还责备着为何没告诉他。舢板装满第一批鱼货后,我和父亲跟着舢板先回岸,父亲不让我继续留在大船上。
浅滩处,早有搬运工们在那儿等待着我们的到来。这是这座海边小镇独有的一道风景。搬运工们都是由周边村庄的中年妇女自发组成的,力气大得很,不输男人。每每听说有船只归航,她们都会过来揽活儿,坐在码头等候。她们分工明细,配合娴熟,两人一组,搬运一筐或一盘,不停往返,直至搬运完毕,拿到工钱,继续坐在码头谈笑风生,等待下一艘船只。
码头早已聚集了大量闻讯赶来的鱼贩们。见到渔获上岸便蜂拥而至,各自寻找自己喜欢的猎物。他们或俯身翻看鱼的新鲜度,或直接下手抢筐,或高声讨价还价;长辈们也忙得不可开交,或称鱼,或谈价,或登记收钱。而我,立马变成了一个哨兵,不断地环顾四周,注视着每个鱼贩,看看是否有鱼贩趁忙拿鱼,而未上称的,或者在抢筐过程中是否有鱼掉落的,又或者未及时登记付钱便匆匆离开的。当然,最有趣和在意的还是捡漏,鱿鱼、虾、螃蟹都是我的猎物,鱼贩们和长辈们都不会在意那一只从鱼筐的筐眼中逃出的鱿鱼,也不会在乎摇晃中从鱼盘边缘趁机跑掉的那一只虾或螃蟹。但是,我欢喜,因为那会是我的一顿海鲜大餐……
一阵忙乱过后,鱼基本卖光了,只剩下自留的和鱼贩们挑剩下的那部分。码头暂时又渐渐地恢复了平静,静得能听见尚未苏醒的海浪的鼾声,是的,待到下一只船归航时,又将喧闹起来。长辈们将鱼分成了五份,各家自行选择一份装袋,然后离开。
父亲提着沉甸甸的一袋鱼,我跟在他的后面,蹦着跳着沿着沙滩往家的方向一深一浅地走去。无暇欣赏海边日出的美景,任凭初升的太阳,和煦地照在脸上,照在身后沙滩上那串一大一小的脚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