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敏
(郑州大学 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1)
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运转与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馆员参与科研工作是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提升业务质量的重要支撑。因此,图书馆员的科研成果不仅是衡量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高校科研总体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1]。郑州大学正处于“双一流”建设发展关键时期,为有效发挥图书馆在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中的关键支撑作用,以郑州大学为例,分析了郑州大学合校以来2000—2021年图书馆馆员发表的期刊论文,通过数据分析客观评价了郑州大学图书馆的科研水平与发展动态,并就现存问题提出建议。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限定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以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图书馆”为检索目标,进行跨库检索,去除无效,共得到论文525篇。进行统计分析,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发表趋势、发文作者、期刊分布、研究主题分布、基金情况等客观描述,以揭示郑州大学图书馆馆员的学术研究现状,并探讨科研能力提升的相关途径。
图书馆员的论文产出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图书馆的科研能力。本文对郑州大学图书馆近20年的论文产出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2000—2013年发文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13年发文量最高,发文49篇,其次是2008年的39篇,2013年之后发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17年降为最低点,之后有所回升。总体来看,2000—2021年总发文量为525篇,平均发文量为25篇/年。年发文量超过20篇的年份大部分集中在2007—2016年,总篇数326篇,平均发文量为32.6篇/年。纵观总体趋势,发文量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周期性,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产出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跟当前河南省内图书资料系列的职称评定要求条件也有一定的关系。
图1 郑州大学图书馆论文年发文量及累计发文量
将525篇研究成果按发文作者统计,发现发文总数10篇及以上的作者共有14位(见表1),总发文量为205篇,平均发文14.6篇,占总发文量的39%。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崔波研究馆员,共发表27篇论文,占发文10篇及以上作者发文总数的13.2%,远高于人均发文量15篇/人。通过对作者调查发现,发文量10篇及以上的作者职称均为研究馆员或副研究馆员,这一现象表明,郑州大学图书馆馆员发文主要集中于职称较高的人员,也充分说明学术研究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发文10篇及以上的作者学术年龄较长,其发文量与学术年龄基本呈正比关系。但也有一部分人员因为退休、职称评定结束、外在原因等因素而终止学术研究。
表1 发文10篇及以上作者及发文量
对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载文量最大的5个期刊分别是《河南图书馆学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图书情报导刊)》《情报科学》《图书馆学研究》和《大学图书馆学报》,其载文量分别约占总文献量的14.8%,6.5%,4.0%,3.2%,3.2%。载文量大于10篇的期刊有11种(见表2),载文量共计247篇,占总文量的47%,说明馆员学术成果发表的期刊相对集中,多为图书情报类,此外还有社会科学、信息技术类期刊。
表2 载文量大于10篇的期刊及载文情况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它通常被用于对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衡量。本文根据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八版)》对数据中的核心期刊统计,发现共涉及核心期刊20种,载文量为205篇,占总文献量的39%。其中,载文量超过10篇以上的核心期刊有《情报科学》《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论坛》《图书馆学研究》,部分核心期刊载文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部分核心期刊及载文情况
基金论文指由国家、省级或各类基金组织提供科研经费而产生的论文,是科研项目实施和结题成果的重要体现,一般代表本学科具有一定新颖性、前瞻性、有深度的研究成果,统计分析基金论文可以了解学科的重点和研究趋势[2]。对525篇论文进行基金资助情况统计分析发现,有基金资助的期刊文献共178篇,占总文献量的33.9%。基金资助最多的是2015年,达到29篇,其次是2016与2013年,均为20篇,其总体趋势与总发文量趋势一致。由论文基金资助情况看出,高校图书馆员之间的论文合作比较有限,图书馆员与院系等其他科研单位之间也缺乏合作,而各个高校之间图书馆员的合作基本不存在。研究表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到图书系列职称评定要求的影响,要求规定参加职称评审的论文需要独著。该规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馆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应在以后的职称评审条件中进行适当调整,以便提高馆员科研合作的热情与积极性,进而产出更多的研究成果。
主题词是作者研究方向和论述要点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一篇论文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主题词出现的频率,可以探究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对文献主题词聚类分析(见图2),发现频次较高的为“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与“阅读推广”。这表明图书馆员所发表的文章多集中于图书馆学的研究,也有部分文献指向阅读推广与数据分析、信息服务。与《我国图书馆与情报学领域研究的发展轨迹与热点关切(2011—2020)》[3]一文中的研究热点对比分析,发现郑州大学图书馆员的研究热点与图情领域的研究热点基本保持一致,大都集中在图书馆创新发展、阅读推广、文献计量、图书馆信息管理与服务等。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员的研究也有自己的特色,有些论文是在个人或机构的研究与工作实践基础上撰写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大数据及“双一流”背景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图书馆资源(包括知识库、数字资源、开放获取资源)建设、图书馆空间重塑、人工智能在图书馆的应用、智慧图书馆建设等。
图2 研究主题分布
通过对郑州大学图书馆员的科研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分析,可以看出馆员的科研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研究主题紧密契合图情领域发展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有个人工作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导向作用。但相比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图书馆的科研实力还是相对较弱,具体表现在科研持续性不够、高质量科研项目不多、研究分散、缺乏科研团队领军人物等。这不仅与图书馆长期以来的“重服务,轻科研”思想有关,还与馆员的人员结构、专业素养、科研意识、政策指导等因素有关。
有研究显示,图书馆正式职工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4]。近年来,随着退休职工人数增多,郑州大学图书馆员的人数也在不断下降,这是科研产出力不高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图情专业人才、高学历人才的短缺,使得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得不到优化,从而阻碍了科研的开展。虽然最近几年新进馆的人员包含不少硕士、博士,但大部分专业不属于图书情报专业领域,缺少科研工作必需的基本专业素养,对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相对思路不够清晰,导致科研产出与合作程度不足,从而影响整个图书馆队伍的科研产出能力。
影响科研产出能力的原因之一,在于对图书馆员的科研工作认识存在偏差。(1)对图书馆馆员科研工作重视度不够,认为图书馆只要做好本职服务工作即可,没必要花费大量精力与时间做科研;(2)认为科研工作只是少数需要评职称的馆员个人活动,学习、钻研课题会影响正常工作。有的馆员认为图书馆领域科研属于纯文科理论研究,无法理论联系实际工作,不像教学科研岗位有数据支撑可以做到研究有理有据,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对工作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缺乏探索的精神与主动性,无法开展科研工作,从而影响科研产出。
科学研究要实现整体水平提升,不仅研究成果数量要有增加,更要注重学术成果质量的提升。结合现状,提出以下几点提升图书馆员科研能力的途径。
教育部在2015年12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版,提出“高校图书馆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5]。这表明图书馆正逐渐由服务性机构向学术性机构发展转变,科学研究水平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与革新。因此,高校应重视图书馆的发展,提高对图书馆科研的重视。在人才引进方面,充分考虑图书馆科研现状,积极引进图书情报领域的专业人才,优化人员结构。图书馆自身要打破传统的“重服务轻科研”观念,分析不同学科背景的馆员优势,组建科研团队,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具有不同学科背景、既能服务本职工作又可以开展图情专业领域研究的学科馆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熟悉业务基础;组织馆员轮流出馆研学,增长见识;增强馆际交流与合作;关注图情领域研究热点,紧跟学术动态;结合工作实践,发掘研究契机,拓展研究思路。
强化科研意识,需要转变图书馆员的思想观念,突显科研的重要性。图书馆正在由传统的服务型机构转变为集科研、教学、服务于一体的学术性机构。图书馆员要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和科研支撑,必须具备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必须意识到以科研促进服务,以科研引领工作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6]。馆员要做到工作与生活协调发展,对图书馆事业产生使命感,努力追求在图情领域钻研得更深更远,而不是仅仅停留于现有本职工作。
培养科研能力,首先要加强业务与理论学习,为科研开展打好基础。结合本馆实际工作,制定培训学习计划,统筹学习时间,优化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成效,为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其次是鼓励馆员申报各级科研项目,设立馆级、校级的科研项目。从小项目、子项目入手,通过查找文献、梳理思路、填写申报书,到数据调研、分析整理、成果总结等一步步实践,积累经验,培养科研能力。加强馆员之间、与院系之间的科研合作,虚心向有经验的馆员、教授学习,开拓视野,激发兴趣,不断提升科研能力。
构建科研氛围,积极宣传本馆的科研成果,推选一批科研成果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增强馆员的成就感。图书馆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负责人员宣传各类项目申报工作,积极跟进项目进展情况,主动宣传本馆科研成果,扩大图书馆的学术影响力,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邀请专家对科研选题、项目申报、文献归纳、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环节进行指导,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建立起良性的科研氛围。组建一批由学术带头人带领的科研队伍,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结合实际工作,形成不同学科方向的科研梯队,带动图书馆的整体科研氛围良性循环发展。
建立奖励机制。一方面学校和图书馆要提高对图书馆科研工作的重视,对积极申报课题并获批的各级各类课题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使项目能够顺利开展并得以完成;另一方面,对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果的馆员,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比如以论文形式发表的成果给予报销版面费,或在年度考核的时候发放一定的奖金等。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正在加速驱动图书馆的变革。高校图书馆,尤其是“双一流”高校图书馆,要以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图书馆由服务型转向研究型的发展之路,努力提升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地位,推动图书馆业务向纵深发展。图书馆要充分认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科研工作不仅是馆员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是图书馆专业性的重要体现。将图书馆业务与科研工作两手抓,使科研工作融入馆员工作的日常,持续提升图书馆馆员的科研能力,推动图书馆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