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盛玫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妇幼保健院 赣州 341000)
慢性宫颈炎患者临床表现为腰骶疼痛、白带异常增多、接触性出血、性交痛等,严重时可引起患者发生输卵管炎症,增加不孕风险,有研究指出,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诱发慢性宫颈炎的重要因素,极易累及宫颈病变组织,若HPV感染致病因素持续存在,慢性宫颈炎发生癌前病变的风险增加明显[1~2],因此选取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预后尤为关键。针对慢性宫颈炎伴HPV感染,西医治疗常采用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抗病毒、免疫调节等治疗方案,虽很大程度上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部分患者常因治疗不彻底,会出现反复发作现象[3]。中医学认为慢性宫颈炎伴HPV感染是因脾虚湿毒蕴结导致,从这一角度出发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4]。抗妇炎胶囊为中成药,具有抗炎、抗菌、止血镇痛等作用,在部分妇科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5]。本研究观察了抗妇炎胶囊在慢性宫颈炎伴HPV感染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对患者致炎因子水平、HPV病毒载量及转阴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68例慢性宫颈炎伴HPV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年龄18~37岁,平均(25.36±1.85)岁;病程5~18个月,平均(12.25±2.05)个月;孕次0~4次,平均(2.85±0.52)次;病情分级:轻度20例,中度9例,重度5例;病变类型:单纯型12例,颗粒型15例,乳突型7例;HPV类型:低危型10例,高危型24例。研究组年龄18~40岁,平均(25.43±1.89)岁;病程5~20个月,平均(12.31±2.09)个月;孕次0~4次,平均(2.89±0.55)次;病情分级:轻度18例,中度11例,重度5例;病变类型:单纯型13例,颗粒型16例,乳突型5例;HPV类型:低危型12例,高危型22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分级、病变类型、HPV类型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KMY-20210315)。
1.2 入组标准(1)纳入标准:慢性宫颈炎西医诊断符合《妇产科学》(第8版)中有关诊断标准[6];中医诊断符合《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有关诊断标准[7],主证:带下增多且性状异常;次证:小腹胀痛,外阴瘙痒,小便赤短,口苦;舌质苔脉:舌偏红,苔黄腻,脉象滑数;慢性宫颈炎伴HPV感染经实验室全型HPV-DNA分型及定量检测HPV-DNA确诊阳性;纳入对象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伴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恶性疾病;伴生殖系统感染,如滴虫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等;合并血液系统、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入组3个月前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哺乳、妊娠期女性;过敏体质;伴精神疾患或正在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月经失调或有不明原因不规则阴道流血。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国药准字S20020103)治疗。直接将本品植入阴道后穹隆接近宫颈口处,睡前用药,每次1粒,隔日1次,月经期间停止用药,15 d为一个疗程。研究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联合抗妇炎胶囊(国药准字Z20025698)治疗。抗妇炎胶囊口服,3粒/次,3次/d,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给药方式与对照组相同。给药均在月经干净3 d后,用药前均使用0.5%高锰酸钾外用片(国药准字H37022233)稀释液冲洗外阴、阴道,治疗期间均禁止坐浴、性生活,饮食清淡。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1.4 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8]。治愈:宫颈病灶(糜烂、充血等)、临床症状(小腹胀痛、外阴瘙痒、白带异味等)消失,HPV转阴;显效:临床症状及宫颈病灶显著改善,HPV病毒载量减少超过60%;有效:临床症状及宫颈病灶改善,HPV病毒载量减少30%~60%;无效:未出现上述情况或病情进展。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致炎因子。入院次日清晨、治疗后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高速(3 000 r/min)离心10 min后留取上层清液,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3)病毒载量。治疗前、治疗后用宫颈拭子法搜集宫颈移行带区上皮细胞,经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法检测HPV病毒载量,并对比两组患者HPV转阴率。(4)复发情况。治疗结束半年,于门诊检查患者是否复发,治疗有效的患者复查时若为阳性即判定患者复发。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s)表示经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致炎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IL-1β、TNF-α、IL-2、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β、TNF-α、IL-2水平均下降,IL-10水平升高,且研究组IL-1β、TNF-α、IL-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致炎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致炎因子水平比较(±s)
IL-10(μg/L)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研究组组别 n IL-1β(ng/L)治疗前 治疗后TNF-α(μg/L)治疗前 治疗后IL-2(ng/L)治疗前 治疗后34 34 t P 3.85±1.25 3.82±1.23 0.010 0.921 1.65±0.52 0.70±0.23 9.742 0.000 12.20±2.41 12.18±2.38 0.034 0.973 6.45±1.52 3.80±0.80 8.996 0.000 2.93±0.75 2.90±0.72 0.168 0.867 1.42±0.38 0.80±0.24 8.044 0.000 15.20±3.56 15.17±3.52 0.035 0.972 18.82±5.25 28.01±6.75 6.267 0.000
2.3 两组病毒载量比较治疗前,对照组和研究组病毒载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研究组病毒载量均下降,且研究组病毒载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病毒载量比较(×105cps/ml)
2.4 两组HPV转阴及复发情况比较研究组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HPV转阴及复发情况比较[例/例(%)]
HPV病毒可由直接接触感染黏膜与皮肤,诸多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可在短期内将病毒逐渐清除,但当患者合并宫颈炎时,上皮细胞损伤,抗感染、免疫功能下降,HPV形成持续性感染,HPV感染又加重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炎症加重且迁延反复。另需要注意的是,慢性宫颈炎伴HPV感染极易激发宫颈上皮发生恶性转化,特别是合并高危型HPV感染患者[9]。现阶段针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方法中,物理治疗对患者生殖功能影响较大,且治疗后复发风险高;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作为局部干扰素栓剂,可在短时间内迅速融化,且均匀分布在阴道穹隆与宫颈处,广谱抗菌、抑制病毒复制、修复炎症损伤病灶、抑制细胞增殖等作用显著,可增强机体内单核吞噬细胞与自然杀伤细胞的吞噬与杀伤作用,继而达到全面控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的目的,但远期疗效不理想[10~11]。
中医认为慢性宫颈炎伴HPV感染隶属“赤白带、带下过多”等范畴,多是由于体质虚弱、湿热瘀毒引起外邪入侵、带脉失固、气血瘀滞,治疗应以活血化瘀、健脾益气、清热解毒等为主[12]。抗妇炎胶囊是由益母草、黄柏、苦参、艾草、连翘、当归、乌药、赤小豆、扛板归等中药组成。益母草清热解毒、调经活血;黄柏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主治热淋涩痛、湿热带下;苦参具有清热燥湿功效,主治阴肿阴痒、湿热带下;艾草具有抗菌消炎、温经止血、提高免疫力作用;连翘具有消肿散结、清热解毒功效,主治热淋涩痛;当归调经补血、活血止痛,主治月经不调、血滞、经闭痛经等;乌药具有温肾散寒、行气止痛功效,主治寒凝气滞、胸腹诸痛;赤小豆清热解毒;扛板归利湿消肿、清热解毒、散瘀止血。方中苦参、扛板归共为君药,共奏解热止带、清热燥湿功效,黄柏、连翘、益母草共为臣药,在强化君药药效的同时发挥利水消肿、祛瘀止痛作用,余下药物共为佐、使药,增强行气祛瘀、利水消肿、补血的功效[1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病毒载量均下降,且研究组病毒载量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提示抗妇炎胶囊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治疗慢性宫颈炎伴HPV感染效果显著,利于减低HPV病毒载量,提高转阴率,降低复发风险。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IL-1β、TNF-α、IL-2水平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抗妇炎胶囊利于缓解慢性宫颈炎伴HPV感染患者炎症状态。血清IL-1β、TNF-α、IL-2等致炎因子可促进血管生长因子、诱导趋化因子、肿瘤生长因子等释放,诱导并加重炎症状态,与宫颈炎伴HPV感染患者病情进展相关;IL-10作为抗炎因子,主要抑制致炎因子释放,血清中高水平在宫颈炎伴HPV持续感染中利于HPV逃逸[14]。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抗妇炎胶囊具有抗菌抗炎、镇痛止血功效,利于抑制、消灭大肠杆菌、衣原体,抗病毒效果显著[15]。综上所述,抗妇炎胶囊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栓治疗慢性宫颈炎伴HPV感染患者效果显著,利于改善其炎症状态,减少HPV病毒载量,促进病毒转阴,降低治疗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