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生成性教学模式的内涵、重点与实践探索

2022-02-16 12:40:44李东坡贾新媚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课堂

李东坡,贾新媚

(兰州大学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建设,要求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注重教材体系的完善、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方法的创新改进,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其中,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生成性教学恰好切合时代发展背景,契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学好思政课的自觉性,突破传统预设性思政课教学的桎梏,把握高校思政课的高度、深度和温度,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一、高校思政课生成性教学模式的科学内涵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思政课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2],而生成性教学正是思政课具体到教学模式层面的创新之处,更为关注真实的课堂状态与生动鲜活的教学过程,以发展性的内在价值理念宏观把控全局,深入研讨“教师—学生—文本”立体化的交互策略,具有丰富内涵与深刻意蕴。生成性教学将思政课放置于“不断涌现生成,未完待续”的格局中[3],不再假定教学有恒定不变的本质,而是敢于突破传统固化的思维定势,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消解了传统的本质主义“固定存在”状态,呈现出思政课本身“一切将成”的应然状态,达到让思政课“活”起来的目标追求。

(一)秉持“动态进行”的过程性观点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4]生成性教学秉持的观点是倡导“正在进行时”的过程状态,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化学反应。思政课的视角关注点放在觉察教学过程中各主体的表现状态上,即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状态和整体教学的存在状态。一方面,学生课堂状态的积极与否,折射出大脑是否在线、思维是否灵敏、思路是否连贯,反映出学生是否具有自觉性。学生大脑的关注度放在思政课的内容呈现与价值观的影响上,不偏离思政课学习的轨道,不游离思政课的课堂,遵循“知识消化—能力转化—价值观内化”渐次演绎的规律,达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思政课的最佳状态。学生应全过程紧跟教学思路的指引,及时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并向教师抛出问题和困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生成质疑内容的新思想,实现思维火花的碰撞。另一方面,教师在生动的过程中展现自身活力、散发魅力的同时影响着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其教姿教态教法、师容师言师行关系着整个思政课教学过程的顺利推进。动态生成是在充盈着生命气息的、师生同感共悟的课堂上生成的[5],教师要视教学为“本质未定,一切将成”的状态,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主动融入与学生为一体的思政课堂,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思路引导、内容分导和正确价值观的利导,实现水到渠成的教学生成效果。总体而言,教师应立足于课堂整体,着眼于教学动态变化的存在状态。思政课堂由多个教育要素综合建构而成,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教育要素协同联结、共同作用在实体性的课堂教学平台上展现发挥,在无形的教学轨道上有序运行,实现各自状态的积极发挥,最终建构成一个生动的思政课堂整体。

(二)构建“螺旋上升”的发展性理念

生成性教学的内在理念是以发展的势态呈现课堂的应然图景。生成是一个无限发展的变化过程。观照思政课教学、教师与学生,教学改革更新不断,人的发展永无止境,均呈现无限生长的状态。教学内容需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目前,思政课教材随着国家形势变化不断进行更新、调整和修改,以适应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生成性教学在思政课教材更新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政热点,以发展性的理念将“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与时代现实进行观照、比较和考量,常讲常新,实现新质内容的生成与飞跃。与此同时,注重教育内容变化与大学生群体思维的适切性与匹配度。受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思维处在复杂多变的状态,外界良莠不齐的信息奔涌而来,生成性教学以紧跟潮流的新型方法、借助数字载体的手段、融合智能化手段的教学资源,在各类智慧教学工具和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与有效的大数据驱动,是教学技术实践的重大创新。针对大学生的成长背景、教育经历和性格特点,生成性教学借鉴启发法、灌输法的优点,借助数字技术的教学载体,辩证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推动思政课教学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发展性理念贯穿于思政课教学的生成逻辑中,是教学有效生成的理念指导,是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载体与时俱进的价值旨归。

(三)深研“积极对话”的交互性策略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是教学的应然状态,互动是教学生成之源[6],多维教育要素的灵动交互是生成性教学模式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学体系中多维度交互主要指师生主体、教材文本客体、网络媒介介体、课堂环境环体等多边要素共同架构的立体化的互动模式。营造良好的交互模式需要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开展深入的交流对话,构筑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生的关注点与兴趣点方面,教师要调动学生互动的积极性,开展生动有趣的议题探讨,进而生成对话的索引。教师应贴合思政学科特质,设计链条式的议题探究活动,开展积极状态下的各教育要素的互动交流,注意正确方向的引导,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师生进行深层次的内涵式对话,从而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师生共同的思维模式上生成新的质变。在对话的质量与效度方面,注重对话主体、形式与内容的生成逻辑。思政课的互动探讨要有价值观层面的目标导向与针对意义,具体到对话主体、对话形式与对话内容的深入。在多人协同的对话主体共同参与下,于动态生成的对话形式中,引导出凸显培育时代新人意义的对话内容。在师生关系的建构方面,亲其师信其道,要营造平等、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马丁·布伯认为:“原初词‘我—你’则创造出关系世界。”[7]生成性教学打破过去教师单向灌输与学生被动接受的失衡天平,重新建构起教育要素的交互空间,使师生在多维空间的网络媒体(如学习强国、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下进行跨时空互动,由对象性的“我—他”转化为互动性的“我—你”密切联结的和谐关系。师生的有效联结,是思政课生成的重要表征,有助于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生成新的信息与资源,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二、高校思政课生成性教学模式的重点关涉

生成性思维不是抽象的观念性的产物,更为关注具体的教学生活,强调内容的科学性、人的主体性与过程的动态性。生成性教学不是虚空方法论意义上的空中楼阁,而是真实存在着的面向现实生活和世界的教学模式。生成性教学的落地需要聚焦教学内容、教学主体与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进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性、建设性、实效性与针对性。

(一)注重内容渗透的学理性,保证正确方向

思政课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其内容的学理性渗透是生成性教学的基础依托。思政课不同于其他一般的专业课程,需要讲清楚理论、讲透彻思想、讲明白道理。以学理性为抓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水平的方向[8]。生成性教学模式既注重流畅的学理表达,又加强深刻的学理阐释,还开展反复推敲的学理论证和学理探讨,更注重以理服人,实施坚实有力的学理说服。教师应立足于教材的深耕细作,依据全国统编的思政课教材和教学大纲,构建“核心内容+横向联通”的点线面相统一的课程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聚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进行横向联通,以学理性方式实现学生价值观上的思想启迪,打造思政大课、思政金课、思政好课、思政新课与思政亮课。与此同时,教师更要注重渗透方向的把握,提升教学内容的站位高度、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站位高度即立场要坚定,态度要坚决,眼光要高远。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入浅出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态度坚决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促进思政课对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励志奋斗教育、求真笃行教育与知行合一教育,实现其对他们的价值塑造和精神感召的生成性思想引领。理论深度即内容的理论性与思想性要深邃。用大历史观分析史实,进行具体而微的逻辑论证与历史流变的动态分析,从历史语境中生成丰富的知识积淀与深刻的理论思考。情感温度即理论的共情力与感召力,做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9]。生成性教学注重人与人心灵的互动与灵魂的碰撞,在潜移默化中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了大学生所思所想所盼所需,让大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

(二)照应师生意识的主体性,营造沉浸式体验

人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体,“现实的人”是处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教师与学生是生成性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主体。聚焦学生这一课堂主体,从话语体系转化、教师主导发挥两方面来激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创造。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话语的灵活转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安排和方法手段的选择, 不能去对象化,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思想特点和思想状况[10]。抽象的教学理论要贴近大学生话语表达方式,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照应。大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既是“剧中人”式的参与者,也是“剧作者”式的创作者。人的本质生成存在“变”与“不变”的状态,要加强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注重学生在教学生成中的情绪表达,将情绪渲染与教学目标有效融合。生成性教学注重关切人的思想与情感,把握教育主体的发挥度,满足不同状态学生的多层次需要。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读懂弄通悟透学生的想法、见解和意见,研究学生的思维表达方式,将学生的思想与思政课融为一体,推动生成式的教学方法走进思政课堂,在生成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达致有效的生成目标。针对学生积极状态的调动,教师要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建构学生深度参与、高度融入、积极对话与互动的思政课堂大格局。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最佳状态是生成性教学的亮点与灵魂。因此,生成性教学既要做好硬件设施的准备,吸引学生身体形式上的参与,又要做好软件的工作,引发学生全身心投入,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激发学生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是助推实践发展的动力。生成性教学理论要与实践进行深度融合,深入体察课堂教学实践,面向真实的生活实际,真正关注教学中的人,实现教学完整意义的呈现。

(三)厘清思维脉络的协同性,把握发展趋势

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不是一根孤立静止的线,而是无数根有序交织无穷限式渐进发展的线。每条教学线都有其存在的必然逻辑,在复杂的情境下构成优化协同式的和谐状态。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将思政课看成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立足整体性、发散性和全局性思维,注重教学脉络的发展逻辑,达成最佳的协同效果。基于系统性的整体理解,把握好教学的生成逻辑与内在机制,厘清以立德树人为基础的教学脉络,深悉与思政课内容相匹配的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教学环节。明确教学问题,把握教学指向,拓展生成性教学落实在整体性教学环节的研究思路。基于思维视角的广阔性,注重学生思想的创造过程,培养发散性思维,形成协同的发展性。生成的核心是创造,创造的价值内含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大学生创造观的培育,培养学生看待事物的生成思维,提高对思政课的思维认知,提升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比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创造观,使学生生成对创造观正确的价值评价,再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创造能力,使学生落实创造行动。基于全局性的宏观考量,注重思政课的教育进阶,形成协同的综合性。生成性教学围绕学生发展的生成点连成推动教学前进的有机脉络,以师生交互形成的交织线建构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图像。提炼有教育意义的各门课程内容,进行专题式教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研究方向教师的备课交流,完善思政课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配合制度,深化创优思政课教学体系。

三、高校思政课生成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生成性教学的实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消解固有的预设性思维,突破传统教学的瓶颈和困境,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与亲和力。生成性教学助力打造新式的思政课创生课堂,把握思政课教学的系统化生成逻辑,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预判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在教学课堂中预判“一切可能”

生成性教学的开展要以学生群体的课堂反应和教师的机智应对状况为闭环系统形成教学预设,是“基于预设而又必然超越预设”的新的教学模式[11]。思政课教师要学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好系统化的教学预设,为生成教学的实施预留充足的弹性空间。对于学情的掌握,要做好充分、全面、扎实的工作,为生成性教学的实施预留发挥空间。面向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群体,教师的风格和传授的知识不能千篇一律。深入剖析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针对文科、理科等不同学科类型的学生群体,选取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素材,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和风格进行思政课教学,引导大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为不同类型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充分展示与发挥其能力创造条件。对于内容选取的恰当程度,要注重教育内容的适切性,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与社会现实相契合的教学点并将其与大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效联结。教学设计需有“留白”,以便生成条件的发挥。教师要把握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回应不同类型大学生的提问,及时调整授课内容,把握课堂走向,进行积极创造再加工。对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层次,要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增强其临场发挥、机智应对、宏观调控思政课堂全局的能力。专业素养指的是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进而为课堂教学机智的灵活生成做好科学的铺垫。空洞的说教嚼之无味,照本宣科式教学乏善可陈,生成性教学更注重运用学理性的表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呈现出来,用透彻的理论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敏锐观察力和瞬时反应力,能在现场教学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总之,只有教师乐为、敢为、有为,用先进的“配方”、精湛的“工艺”、时尚的“包装”,系统化预设课堂发生的事件,才能有效提高思政课的生成效果。

(二)在教学目标中关注“情感升华”

生成性教学的开展要以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上层指引,突出过程中具体思政课程目标的动态生成。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12]。生成性教学要关注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具体状态、在面对教师抛出的问题时真切的情感反映以及在与同学互动时全身心投入式的头脑风暴的思维发散。2020年中宣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高校思政课课程目标重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大学生的知识教育与价值引导,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正向引导大学生实现人性的养成、人格的塑造与人的价值开发等人生观目标。大学生在知情信意行的统一逻辑下生成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体表现在思维认知、理想信念与旗帜信仰三个层面。在生成性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大学生从理论认知层面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飞跃,生成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容的理论积淀;从信念层面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震撼,生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认同;从信仰层面感悟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伟大追求,生成内在的价值引领与精神涵养,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与忠诚践行者。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大学生在思政课生成的过程中自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在教学技术中靶向“状态矢量”

生成性教学的开展要以数据性作为教学过程的生成点[13],实现思政课教学重点与难点的靶向攻关,提升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日趋成熟,利用技术载体助推思政课教学成为时代趋势。一方面,硬件软件同向发力,相关技术人员将软件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开发有利于思政课学习的软件,以软件平台为技术和路径支撑,实现思政学科能力的跟踪诊断与靶向提升。完善思政课教学的测寻技术,把握不同学生群体的课堂状态与反映,进行精准“滴灌”。利用大数据分析驱动思政课的教学创新,建设思政学科电子资源中心,增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书籍,依托智能数据分析学生在思政课教学的表现状态,靶向思政教学的重点内容与学生难以解突破的难点问题。另一方面,发挥课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因势利导,有目标导向性地将学生的关注力转移到课堂的重点上来,而不是生硬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直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结果与定性的结论。思政课不是空洞、政治化的虚假口号,而是切实的传道、授业、解惑,传播真理性的知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震撼学生的思想灵魂。总之,教师要善于利用技术平台进行精准施教,聚焦重点的内容探讨交流,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有效生成,注重教学落脚点与重点内容的引导,在循序渐进的生成过程中吸引学生眼球;把握难点并进行突破解决,将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营造的VR课堂中,在仿真性的历史语境中剖析难点的源头和价值。

(四)在教学事件中研判“偶发变量”

生成性教学的开展以偶发性教学事件的发生为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的生成契机与有效时机。偶发性教学事件,指在先前的教学预设中没有考虑到但是又对整个课堂起到一定促进或阻碍作用的教学插曲。传统思政课教学视偶发性事件为意外的课堂事故,认为其不属于正常教学轨道中应该存在的事物。然而,偶然与必然是统一的,偶然是必然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因此,教师要学会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契机,善于捕捉学生的共情状态,及时适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政课的最大功效,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时机的研判是基点,教师要超前识变,觉察偶发的思想政治教育契机。偶发性是针对教学生成事件的发生概率小,具有突发性而言,这也是教学的本质属性之一[14]。以辩证的态度看待属于常态和必然的偶发性教学事件,提前做好应对策略,预想思政课教学内容中产生分歧的内容,掌握思政课教学的转化点和生成度。时机的借力是重点,教师要积极应变,善于捕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妙细节和有利时机。培养“因事而化”的心态,抓住“化”的时间节点和时间限度[15],教师要具有灵敏的感觉,把握思政课教学发展趋势与学生发展状态,不断留意学生的变化与反应,及时观察学生的状态与表现,善于发挥教学机制进行有效转化。遵循思政课教学的连续性规律,关注非连续性的教学事件,充分发挥非连续性教学事件延伸的重要教学价值。时机的挖掘是亮点,教师要主动求变,主动跳出固有的思政课教学设计和构想,善于结合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敢于提出新的时政热点话题。教育先行,教师要培养强大的机动能力,随时做好准备迎接无法预料的事件,顺势而为,对有思想困惑的大学生予以积极回应,并对其进行适时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在教学互动中完备“反馈回归”

生成性教学的开展以协商式的评价反馈为检验思政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通行证。协商式评价既是主动打破单一结果导向型评价的重要方式,也是凸显过程性特征的明显标志,更是从本质上探析教学思路进程的创新形式。立足于思维方式的更新,跳脱出固有的评价条框,多元对标教师在思政课堂的具体表现,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评判分析。评价者要摆脱传统目标式的思维框架,以生成的视角定义思政课堂的开展,将关注点放在思政课教学的真实过程中,重新构造过程中的指标分析,具体深入每个教学要素的协调配合与发挥。评价者应监控课堂中内容的生成质量,考察其是否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清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另外,评价者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专注于学生在课堂中的精神面貌与表现状态,透析学生在思政课中表现的全过程,注重学生的抬头率和参与度,亲身感受学生学习的状态、积极性与表现性;探索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状态,追踪学生的思路,考察思政课教学的生成是否深入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以及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评价者在关注学生的基础上,也要着眼于教师的心路表达,与教师进行深度互动交流,感悟生成的设计逻辑,探索生成的增值度。思政课的设计,既要突出课程本身内容的学理性、逻辑性与感染力,又要以生动的教学方法加持思政课本身的思想引导魅力。评价者在与教师深入持续的立体视域交流中,要深析教师教学思想的变化、教学设计的逻辑与教学效果的长远影响,感悟教师的逻辑思路与价值理念,让教师把教学设计的“心理建构”呈现出来,从而得出真实有效的评价反馈。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美在课堂花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