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园
(常熟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21年11月8日到1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这次会议是建党百年新起点上的一次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深入学习这次会议精神,并将会议精神贯彻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目前的教学研究中的当务之急和紧迫任务。
将全会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一次延续和发展融入教学,可被视为全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十九届六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是继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所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所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后,党的百年历程中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党在百年之内的的经验和历史进行了总结。全会用十个“明确”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并从十三个方面总结了党在新时代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这对我们把握十八大以后的新时代的成就和内涵具有指导意义。在课堂教学中,要将这十个明确的内容和十三个方面的内容融汇到讲授的专题和与学生的互动之中,增加学生对新时代的认识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悟。
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课)的教学专题相融合,准确把握全会精神各个重要方面与原理课教材中内容的契合点,并将之无缝融入原理课教学过程中去,在课堂上将之贯彻在讲授过程中,重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这部分涉及教材中的第一章第二节的相关内容。
全会公报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1]这两次飞跃都是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作为一次历史的质变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则促成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转变,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这是一次社会形态的质变。
全会公报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这两次飞跃是量变,也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生产力,改进生产关系。量变保持了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这两个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一脉相承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调节的新阶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质变,总体是一种量变。但是这种量变也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的,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都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这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难点:对于质变和量变的把握要有辩证思维,在低层面上的质变在更高的层面上就是量变,反过来,在较高层面上量变在较低层面就是质变。判断质变和量变不光要从是否引起了事物性质变化入手,还要看到作为参照物的“事物”是哪个层面的事物。如果选取比原来的参照事物更高层面的事物,那么原来的质变就有可能是量变了;反过来,如果选取比原来的参照事物更低层面的事物,那么原来的量变就有可能是质变了。在这个问题上,要使用唯物辩证法作为讨论的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入手来讨论问题,特别是在质变量变问题上,针对某些分歧要解释清楚。其实很多分歧只是因为人们对于问题的层面没有把握清楚就轻易回答并下了结论造成的。如此一来,容易造成将问题本身的问题延续到讨论和结论中去,这是需要避免的,也是可以避免的。
这部分涉及教材的第六章第二节的相关内容。
全会公报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1]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治理方式、人才需求被,民办高校面临着新技术、新理念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这一部分论述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2]相一致。纵观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是否有一个强有力的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19世纪上半叶的三次工人运动虽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但是这三次运动无一例外都失败了,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一种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特别是没有一个坚强的有战斗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三大运动之后,在马克思对于工人运动的总结中,他都强调要建立一个有战斗力的政党,“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他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3]正是因为无产阶级政党对于无产阶级本身的历史和命运的准确把握,才能够使得他们成为无产阶级的代言人和利益的维护者。无产阶级政党是将无产阶级组织起来、联合起来的关键要素,也是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的关键一环。全会公报特别指出,在十八大之后,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重大成绩,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现象得到有效扭转,党的战斗力更强了,面对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党以坚强的毅力和强大的战斗能力有效地抑制了疫情的传播,在中国的疫情防控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党在十八大之后在反腐败、从严治党、完善领导制度等方面的具体事例来谈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亦即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坚定学生对党的领导的信心。
这部分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的相关内容。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理论成果,并且理论成果反过来又能够指导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这是符合实践与认识辩证运动与规律的,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全会公报指出:“在百年党史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共有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又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指导和引领;第二次飞跃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又对改革开放事业进行指导和引领。”[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又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和建设事业进行指导和引领,其目的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1]。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关注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现了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经历了这两次飞跃,实践和认识的运动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说它完成了,是指对于客观事物的某一个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完成了。说它没有完成,是指社会主义的实践是没有止境的,对于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探索和理论发展也是没有止境的,正如习近平所说:“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4]
这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难点,即要分清楚两种不同的“飞跃”:一是指一次完整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即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二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其实质是三次完整的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两者是不同层次的问题,后者中的三次飞跃中的每一次飞跃都包括前者中的两次飞跃,甚至包括多轮的螺旋式上升的前者意义上的两次飞跃。虽然用语相同,但是不能混淆。在授课过程中,要将这一点向学生解读清楚,避免出现论说过程的混乱和知识掌握上的混乱。
这部分涉及教材的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认识对象以及它的每一个发展过程之中,认识对象始终处在矛盾之中。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分析具有普遍意义,即使当前已经超出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认识对象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自身的独具特点。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是不同的,与马克思主义刚刚诞生时期的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辩证态度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必要性,偏离任何一方都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态度,都会在具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造成偏差、错误甚至损失。
这部分与教材第三章第三节的相关内容有密切关系。
全会公报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确立习近平同志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在全党的核心地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无产阶级领袖的相关论述,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是在长期的群众斗争、群众实践中产生的,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其历史作用和历史贡献是重大而深远的。
列宁说:无产阶级政党要是“不学会把领袖和阶级、领袖和群众结成一个整体,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便不配拥有这种称号”[5]。教材中援引了列宁的这段话并说明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环环相扣、相互依存,构成有机整体,不可割裂。一个政党是要由领袖来领导的,否则群众和阶级的活动就处于涣散和无序之中,而领袖一般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出来的,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更是在长期的群众斗争和长期的群众实践中产生,忠实地代表无产阶级以及人民群众的利益,他的作用和贡献是重大而深远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就是在长期的群众斗争和实践中产生的,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历史基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对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胜利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在这部分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重大意义和伟大作用的解读和讲授,使得全会公报的号召在大学生中落到实处。
以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主要内容展开专题教学,可以选取便于切入和结合的专题展开。纵观原理课的专题设置,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专题中,较有利于开展此类专题教学。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组织者和领导力量,是人民建设新社会获得成功的关键和保证,这个基本原则可以与全会精神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方面的论述相结合。全会精神中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论述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合乎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范例。全会精神中关于经济建设的论述可以与基本原则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要在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相结合。全会精神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可以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基本原则相结合。全会精神中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可以与基本原则中关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部分相结合。
设置相关讨论题目,比如对于四次历史飞跃,请学生结合量变质变规律或者唯物史观中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进行分析和讨论。可以先分组讨论,再请学生当堂发言,再由另一小组的同学进行补充或者辩驳,在互相激发中深入对理论的理解。
请学生围绕“十三个方面的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谈一谈自己作为一个生活在新时代旗帜下的当代大学生和中国人的切身体会和感受。这个题目可以提前一周布置,将教学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一位学生到讲台上讲演,推选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上台讲演的学生所获得的成绩就做为全体小组成员的成绩。在这个推选的过程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上台讲演的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因其成绩即为全体小组成员的成绩;而其他未上台的学生须支持和包容上台的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形成未来学习中的互相协作和积极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助益。
以“十个明确”和“十三个方面的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为主题组织学生排演情景剧。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组长,从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自选能够驾驭的题材,并与教师最终协商确定。然后由小组成员分工排演,在小组成员讨论形成剧本、分配角色并向学校职能部门借用一定的道具服装等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由组长自行组织排练,最终在课堂上演出,接受其他小组同学打分,并由专人录制视频,对于优秀的演出成果在学院或者学校的网站上予以推介。让学生在编写剧本、讨论角色及演出中领会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伟大和建设者的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激发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等有助益,对于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有积极作用。
通过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专题的无缝衔接,将全会精神贯彻在原理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不光说明这次会议的伟大精神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延续和发展,还将使全会精神在大学生的课堂上落在实处、进入头脑,并最终转变成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