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2022-02-16 10:13
关键词:工作

李 明

(信阳师范学院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河南 信阳 464000)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立什么制等重大政治方向问题。政治方向是根本性问题,方向对了能够实现预设目标,方向错了容易南辕北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职能越来越重要,把高校打造成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是更好地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使命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逻辑起点

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它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念。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的存在形式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形态,这两种形态的较量一直没有中断,而且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激烈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1]550在一切阶级社会里,任何一个阶级如果取得了政权,都必然要把本阶级的思想上升为统治的思想,并以此为指导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以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扩展本阶级所代表的生产关系,维护并增进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在取得政权以后,也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手段,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置于观念上层建筑的主导地位,作为统帅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思想,借以巩固和发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果。

意识形态虽然是抽象的理论,但并不空洞,意识形态工作内容庞大且涉及面广。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看,意识形态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在宏观方面主要对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和外交等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在微观方面意识形态具有组织动员、凝聚认同、批判辩护等功能。组织动员就是宣传动员群众,使共同体成员拥有共同的信仰和追求,激发起全体社会成员的热情,树立实现奋斗目标的信心和决心;凝聚认同就是通过锻造信仰认同、增强理论认同、汇聚价值认同、凝聚利益认同、形成话语认同、营造情感认同等途径,不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先后出席五四青年节座谈会、教师节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亲自接见学生代表、辅导员代表、教师代表等重要群体,多次给大学生志愿者回信、给应征入伍大学生回信、给创新创业大学生群体回信、给老教授回信,带领教育战线举旗亮剑、正本清源,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192,“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3]3。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4]111“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不当旁观者,敢于发声亮剑。勇于解疑释惑,守护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前沿阵地”[5]327。习近平强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6]42

二、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随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总体向好,意识形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但同时也看到,意识形态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不断出现,造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只能持续加强不能丝毫削弱,只能继续前进不能消极停滞,只能主动作为不能被动应付。

(一)主体责任待巩固

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严峻,工作压力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紧迫。近年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和问题。特别是部分高校党委腰杆不硬、使不上劲,一些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政治责任缺失,有些同志认知存有偏差,和主流价值观不协调、不一致。有的高校领导忙于日常工作,重表态轻落实、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学归学、说归说、做归做,装样子、摆姿态,意识形态工作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有的高校领导过度关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对意识形态工作含糊不重视,貌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做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的“开明绅士”,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太平诸侯”。

(二)整体合力待形成

新时代随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不断强化,多数党员干部对重大事件和敏感问题,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不再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也不再退避三舍、作旁观者,而是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对那些恶意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论,主动去系统讲“道”、充分论“理”,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帮助师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引导舆论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但也应看到,由于资源分散,阵地和队伍缺乏有机的统一和统筹发展,各部门、各单位缺乏沟通联系、协调联动,条块分割管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有时候虽然“心往一处想”,但“劲没往一处使”,存在着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现象,“孤立化”“随意化”“形式化”问题严重,意识形态工作整体合力还没有形成。

(三)队伍建设待加强

干好工作,成就事业,关键在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也不例外。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总体上思想过硬、政治坚定,基本能满足意识形态工作要求。但是,从长远看,与习近平提出的“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这一要求相比,目前学校现有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的新需要,主要是在队伍能力素质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愿为、不会为、不善为的问题,有的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强,是非界限不清、导向把关不严;有的人水平不高、能力不足,时机上把握不准、工作中处置不当;有的人习惯用老眼光看待新情况、用老办法对付新问题;有的人把意识形态工作当作是“虚功”、是“潜绩”、是“隐绩”,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现象;有的人遇到问题绕着走,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存在不愿担责、不想担责的现象。

(四)舆论引导待改进

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之争始终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性问题。舆论引导就是要解决话语权的问题,如果话语方向偏移甚至“南辕北辙”,话语权的影响力、引导力、控制力越强,事情就会越复杂、后果就会越严重、危害就会越巨大。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多年来传统媒体占主导地位的旧舆论格局已经被打破,网络日益成为师生发出声音、宣泄情绪的主要平台。在网络平台上,什么人都能说,什么话都能讲,特别是微博、微信等“点对点”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师生开始通过网络平台传达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诉求、维护权益,从而形成非理性的网络舆情。面对这一问题,“正面舆论”总是反应缓慢,不能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及时回应师生关切,以致很多“负面舆论”往往先入为主,混淆视听。

三、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7]335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忽视思想的力量与意识形态的作用。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坚持政治性、整体性、精准性、创新性,把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

(一)政治性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政治工作最讲政治,讲政治就要深刻认识教育这一“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分析问题,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既不能把小事说大把一般的学术观点和思想认识问题政治化,也不能把大事说小,把政治原则问题当作一般学术观点和思想认识问题来对待。

(二)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因素和领域构成的“有机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则取决于“有机体”的整体性与相互作用。我国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是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是“单兵作战”问题,而是“集团作战”问题,每个单位都有责任,每个人都有义务。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 “全校一盘棋”的工作理念,完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形成上下互通、左右联动、内外互补、齐心协力推进的强大合力和强劲动力,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全天候、全领域、全覆盖,做到长流水、不断线。

(三)精准性

靶向发力,工作才有“准头”;精准施策,结果才有“彩头”。精准施策,既要注重“精”,集中资源、集中优势、集中力量,防止撒胡椒面,避免在多头多线防控中错失时机、乱了阵脚,又要确保“准”,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环节,分类指导、分区施策,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还多多少少存在着“有理不会说”,“有理讲不明”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有的理论文章逻辑清晰、思维缜密、写出的是“大学问”,有的辅导报告语言激扬、口号翻飞、讲授的是“大道理”,让人看着犯困、听着腻味,这些现象说明意识形态工作精准性不够、聚焦性不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精准性原则,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供给侧改革”,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互动,以精准供给破解无的放矢的“错位”问题,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由粗放模式向精准模式转变、由务虚思维向务实思维转变。

(四)创新性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意识形态工作最需要的是创新,最关键的也是创新,最难实现的还是创新。当前,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越来越深入,且形式更加多样、方法更加隐蔽、手段更加灵活,迫切需要筑牢意识形态工作安全防线。做好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坚持与时俱进,从高校讲台坚守、平台管理和载体拓展等方面探索其工作路径,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师德建设创新、教育手段创新等方面,加强覆盖面、过程性和立体化建设,发挥真理的力量、正义的力量、事实的力量、榜样的力量,使立德树人落在实处,不断取得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创新是一种能力、一种责任、一种精神风貌,只有不断推进工作创新,才能让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不断展现时代风采。

四、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路径

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不是短期工程,而是系统工程;不是一时之功,而是常态之功。做好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认清新问题、新挑战,探索建立组织、制度、队伍、阵地、经费、监督等完备的保障体系,以集团化、系统化运转来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强化组织保障

习近平指出:“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2]104这就要求高校党委要切实负起责任,在管党治党、办学治校、意识形态工作等方面实抓抓实;党委书记与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要切实承担起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与直接责任人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原则,校长和班子其他成员要切实承担起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责任以及对分管部门或业务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主要领导责任;党委宣传部门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把意识形态责任制贯彻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各个教学院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形成学校党委坚强领导、全校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制度保障

现代社会无不重视制度的建构,制度的完备程度是衡量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程度和社会治理水平状况的主要标准。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来讲,规章制度既是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一个重要保障。构建完善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必须牢牢把握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全面梳理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好制度的“废、立、改”工作,建立健全理论学习、信息沟通、舆论引导、网上舆情分析研判、校园网络安全评估、制谣传谣惩处等制度体系,切实提升制度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指导性和协调性。规范制度运行,把制度的执行和监督贯穿于工作全过程,着力构建层层负责、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工作机制,确保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

(三)强化队伍保障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我们常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意识形态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不仅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而且具有任务异常繁重、工作难以量化、政策不易把握、永远没有终点等特点,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是做不好这项工作的。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选优配强意识形态工作部门领导班子,落实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高标准配强配足高校党务工作者、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人员等,完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在选留、待遇、晋升、培训等方面加大力度,鼓励和支持他们奋斗在意识形态工作一线,确保阵地有人守、任务有人管、工作有人干,真正守好高校思想文化阵地。

(四)强化阵地保障

阵地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依托。人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工作重点就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2]196完善阵地管理,就要加强对教学课堂、学术报告会、理论研讨会、专题讲座和论坛等意识形态阵地的引导和管理,严格落实“一会一报”“一事一报”制度。加强校报、校刊、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媒体网络监督管控,落实校园网络使用实名登记制度和用网责任制度,规范自媒体管理,积极做好学校重大活动、重要节点、突发事件的网上正面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监管,严格学生会、学生社团、校友会等团体的管理,施行逐一登记报备制度,有效抵御“三股势力”向学校渗透,确保所有阵地都精准管控。

(五)强化经费保障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工作,工作效果如何,离不开充足而稳定的经费保障,这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在这一明确要求下,各高校要按照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遵循“费随事走”的原则,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合理确定相关经费科目,切实予以保障,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保证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经费绩效管理和监督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深化意识形态工作政策保障,切实解决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部门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基本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六)强化监督保障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重在打通“最后一公里”,这个“最后一公里”就是监督机制。习近平指出:“自我监督是世界性难题,是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8]511高校党委要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考核机制,明确考核的内容、方法、程序,将考核与述学、述职、述廉相结合,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一同进行。高校纪委要逐条对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要求,以定期排查、不定时摸查、集中普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查,督查中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决不无原则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按照政治建设要求,建立健全相关问责制度和“失职追责”机制,加大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监管力度,出现严重问题和负面社会影响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分管、谁担责”的原则,严肃追究有关领导、部门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通过强化问责的 “硬约束”,把意识形态工作的规矩立起来,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猜你喜欢
工作
我的工作
养工作比换工作更重要
工作能让人幸福吗
不工作,爽飞了?
工作至死何所用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
工作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