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权威的思想及新时代启示

2022-02-16 05:22
关键词:恩格斯权威意志

李 坤 刘 丹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两个确立”和“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提出都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的思想。要求党员认真学习党章,“坚决维护党章权威,做党章的坚定执行者和忠实捍卫者”,(2)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3日,第2版。并且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厉行工作规程,做到令行禁止,保证中央政令畅通。考察、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丰富的权威思想,反思马克思恩格斯权威思想对当今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启示,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巩固和完善执政党建设、提升执政党的权威影响力、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权威思想的要点

权威,就字面的概念来说,包括权和威。权,指由权力产生的一种尊严、力量。威,指由威望、威信产生的影响力。权威二字反映的是一种意志的服从关系,既包括对权力的服从,也包括对威信、影响力的服从。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社会实践及其发展规律出发,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对权威思想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首先,权威体现人民对意志的服从。恩格斯指出,“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而不管社会组织以及生产和产品流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是怎样的”。(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7页。这种服从,指的是在意志上使人信服的威望和力量,即一部分人的意志信奉、忠于另一部分人的意志。它既可以包括强制性的服从,也可以包括非强制性的服从。强制性的服从是指对别人的意志不认同,但在行动中采取了服从的行为;非强制性的服从,是指对别人意志的认同,如价值观上的认同,同时,映射在行动中自愿地服从他人的意志。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是国家真正的主人,权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的利益、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民主和权威相互渗透,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权威。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整个社会的权威形式表现为非强制性的方式,体现的是权威客体与权威主体的意志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权威的体现形式表现为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对权威的服从与价值认同。

其次,权威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巩固政权的有力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革命斗争实践中意识到政党权威的重要性。通过驳斥巴枯宁否定权威和吹嘘自由的思想,指出巴枯宁反对权威,本质上是对无产阶级政党权威的否定。巴黎公社的伟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用无产阶级政权代替被打碎了的国家机器,用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威取代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威。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指出,“革命无疑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革命就是一部分人用枪杆、刺刀、大炮,即用非常权威的手段强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8页。在革命年代,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需要以霸道的、强制性的方式来实现。如果没有权威,不可能取得彻底消灭私有制的革命胜利,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如果有人对我说,权威和集中是两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加以诅咒的东西,那么我就认为,说这种话的人,要么不知道什么叫革命,要么只不过是口头革命派”。(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75-376页。革命胜利后,组织和维护新的政权仍然需要权威。这是因为,革命取得胜利、巴黎公社成立后,必然要遭到敌对分子的破坏,无产阶级需要借助权威意志排除异己,要求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凝聚统一的思想,组织统一的力量,整合统一的行动,构建统一的纪律等机制和制度体系。

最后,权威是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权威虽然体现为对意志的服从,但从根本上来说,支撑意志的根源在于物质利益的需要,权威存在和发展形式同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始终是一致的,受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制约。以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三种形态为依据,权威的存在也呈现出三种发展趋势:第一,权威体现为人对他人的依赖现象,如奴隶主对奴隶的权威、地主对农民的权威。第二,权威体现为对物的依赖现象,如资产阶级通过资本的依赖而产生的资本权威。第三,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基础上的自主认同权威现象,即自主型权威。按照马克思恩格斯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当消除了一切阶级差别之后,新的无产阶级便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之下,真正的新的民主权威才可能产生。新的民主权威挣脱了旧有的被资本所奴役、驱使的弊端,是有利于人和社会关系和谐发展的模式,以新型的自主型的社会主义权威形式巩固和维护国家政权。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资源极大丰富,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权威,每个人的意志得到普遍尊重,人与人之间具有和谐性、广泛性。那时,权威将消失,“公共职能将失去其政治性质,而变为维护真正社会利益的简单的管理职能”。(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8页。

除此之外,马克思恩格斯还阐释了权威和民主、权威和自治的关系密不可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权威必须以民主为基础。在修订的 《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就强调,要确保“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6页。同时划分了党的各级组织的职权,确立下级服从上级、全盟服从中央的集中原则。如果没有民主的基础性和集中的必要性,将陷入个人专断主义和独裁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也应该重视权威和自治的辩证统一关系。如果过于强调权威,必然导致专制、专断;如果过于强调自治,必然导致自由、无组织性。恩格斯在给卡洛·特尔察吉德书的信中指出,“每一个人、每一个乡镇,都是自治的”“每一个支部都是自治的,每一个支部中的每一个人也是自治的”,(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78页。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权威(如他们所称呼的),怎么对付得了托伦之流、杜朗之流或涅恰耶夫之流,又怎么能够用关于支部自治——像在通告中所说的那样——的华丽辞藻阻止警探和叛徒的渗入”。(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75页。巴枯宁及其信徒却认为“权威=国家=绝对的祸害”,把权威推向专制乃至绝对坏的东西。恩格斯指出,如果“没有一个作出最后决定的意志,没有统一的领导,人们究竟怎样经营工厂,管理铁路,驾驶轮船,这一点他们当然没有告诉我们”。(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78页。

二、马克思恩格斯权威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多维意义

权威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性的一种体现。只要社会存在,权威就不会消失。那些否认权威存在的,否认权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言论,都是错误的。权威对社会发展具有多重意义,权威对物质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生产越是社会化,权威就越重要;权威对思想文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思想保障;权威维护社会交往和社会管理的有序开展。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权威思想的存在对物质生产活动具有调节性。人作为个体,首先具备的是生物属性,人类同动物的生命本能类似,都有满足吃喝住行的自然属性,“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86页。人们为了生存,首先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在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每一个人的分工和所从事的具体活动有差别,因此人们必须彼此结成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来满足、保证物质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生产关系凝结成了无数个体共同合作的集体活动,为了保证分工的平等和生产集体活动的经济效益,需要权威的存在和实施:其一,权威通过强制性的表现方式,把权威主体(统治阶级)的意志通过特定的方式、以特定的手段强加给权威客体,使权威客体产生服从意志以满足权威主体的要求。其二,权威通过非强制性的方式把纷繁复杂、无序变动的物质生产活动规范、整合为一个协调、有序的体系,以保证整个社会有机体系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从而使物质生产达到最佳的有效配置。由此看来,权威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客观现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并非由于统治阶级的权力意志,而在于它分别以强制性、非强制性的方式既满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追求,也实现了个体的物质生产需求,同时还保证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权威思想的存在对精神生产活动具有整合凝聚性。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四个要素,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起着保护和促进作用。恩格斯曾指出:“如果政治权力在经济上是无能为力的,那么我们何必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专政而斗争呢?”(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0页。政权的巩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固然需要强有力的政治上层建筑“硬”手段的保护,但不能仅仅依靠“硬”手段,还需要发挥观念上层建筑的权威作用,即意识形态的权威作用。相比“硬”手段的保护,这种观念上层建筑的权威充当“软”手段职能,即通过“柔性”的意识形态方式影响着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维护政权的合法性,是政权巩固的理论辩护者。任何一个阶级政党的思想体系或意识形态,都是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利益在其观念上的反映。维护政权的合法性成了统治阶级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的首要“天职”,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要承担起保护统治阶级政权的职责,需要通过权威来实现。其二,引领社会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思想保障。任何一个成熟的阶级或政党,在维护本阶级根本利益的斗争中,总是自觉地把思想斗争放在重要位置,因为它既可以反映、促进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发展,又可以使本阶级所拥有的经济、政治成果前功尽弃。当社会的意识形态与它所代表的阶级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相适应时,社会的意识形态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迸发出强有力的整合力和凝聚力,为实现本阶级的根本利益提供精神支撑和思想保证。统治阶级通过整合社会思想、增强社会凝聚力的权威作用向社会成员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核心价值观,使之内化为社会成员的思想,以获得认同并转化为行为,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正向合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权威思想的存在是精神生产活动的客观产物。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权威思想的存在对交往活动、社会管理具有规范有序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权威思想是人与人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的关系产物。马克思指出,“个人就是社会的存在物”,个人的生产活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一定的生活方式,“不仅我的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我自己是社会存在物”。(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8页。单独的个体无法使生产顺利完成,只有依靠彼此之间的交往才能使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在交往的过程中,每个个体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交换来弥补自身资源的缺陷和不完善进而实现自身的利益。然而,在交换过程中,为了能够顺利与他人交换,人们正是通过转让某些行动的控制权而获得更完善的资源和更好的处境(利益)。那么,在这种社会联系和共同体中就产生了权威关系,这不仅需要一个权威的、核心的人物来统一个体的意志和行动以便协调各方冲突,促进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有序、有效进行,也需要一种共同的秩序,通过作为一种既定的力量限定、规范着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的所有现实活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有一个能处理一切所管辖问题的起支配作用的意志,不论体现这个意志的是一个代表,还是一个受托执行有关的大多数人的决议的委员会,都是一样”。(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7页。“不强迫某些人接受别人的意志,也就是说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72页。同样,社会组织与管理也需要权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权威发挥着慰藉人生、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比如,早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的认识,人们认为自身的命运同自然界一样,受神灵的意志支配。因此,在遇到困难时,便依靠氏族或部落的酋长进行祭拜等宗教活动,祈求神灵的帮助。氏族或部落酋长甚至被共同体成员奉为神灵的代言人,共同体成员对氏族或部落的尊重、服从包含着对神灵权威的尊重、服从,这在某种程度上巩固了社会的稳定。在《论权威》中,恩格斯列举了铁路的例子,指出铁路运转、协作必须按照准确规定的时间来进行,必须遵从显而易见的权威。特别体现在重大的紧急危难时刻,尤其需要专断的权威,比如行驶在汪洋大海中的轮船,“在危急关头,大家的生命能否得救,就要看所有的人能否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7页。恩格斯尖锐地指出,没有一个有效能的权威对它实行领导和管理,联合活动的互相依赖的复杂工作过程就不能进行。“联合活动、互相依赖的工作过程的错综复杂化,正在到处取代各个人的独立活动。但是,联合活动就是组织起来,而没有权威能够组织起来吗?”(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5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权威思想的存在对交往活动、社会管理具有规范有序性。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权威思想的新时代启示

权威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维护权威思想、发挥权威作用,是现代国家执政党建设、国家治理方式的重要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权威思想的重要阐释,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强化执政党权威的民意基础

权威体现的是意志力的服从,意志力折射的是人民群众的整体意志。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权威的权力来自人民。权,是由人民所赋予的,但又为人民所用。权威的真正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之中,又必然要回归至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新时代,必须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观,强化执政党权威的民意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靠政党的权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8)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2年第17期,第6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强化执政党权威的民意基础,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做到:其一,必须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现实利益为基点,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使命。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19)《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6页。实践也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有力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让中国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从1978年到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20)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在现阶段的中国,依靠政党的权威,保证政治执行力,就是要把实实在在的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彰显出来,密切地同人民群众联系起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充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其二,从造福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绩中提升政治权威的认同度。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人民谋幸福。”(21)《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奋力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22年8月19日。依靠政党的权威,保证政治执行力,要把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方面取得的成就展现出来。例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 300万人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比2012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7.9亿增加到10.3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5.4亿增加到13.6亿”。(2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求是》2022年第16期,第20-21页。切实地让群众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追求就是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在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造福最广大人民群众、增进人民福祉中提升政治权威的认同度。

(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巩固执政党权威的信任基础

面对世界形势的复杂局面,党内面临着严峻而复杂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国际上对中国共产党的攻击、诋毁、围猎一刻也没放松过。执政党治国理政的难度高、使命重、责任大。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必须进行自我革命,坚定理想信念,全面从严治党,清除污染、纯洁肌体,提升政治净化力。因此,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既要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提高,也要敢于清除一切消极腐败现象,坚定信心、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中国共产党能否取得人民的信任、赢得民意,关键在于从严治党的成效,关键在于政治权力的干净运行。“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全党同志必须在思想上真正明确,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长期保持下去的,不管党、不抓党就有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结果不只是党的事业不能成功,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23)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9日。正如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所指出的,我们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2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3-14页。由此可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维护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的根本旨归,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经验总结,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巩固执政党权威的信任基础,强化权威的影响力,就要求中国共产党通过法治的方式规约权力:其一,通过法治,使共产党员分清公私,学会守法,杜绝假公济私现象,在思想行为上符合法律法规、党章纪律的要求,让政治权力在阳光下施展。其二,通过法治监督权力的实施,预防权力的过度,制约权力的界限,惩治权力的腐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1-32页。把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相结合,是执政党顺应时代潮流和建设法治型权威的必然选择,是形成有效的政治净化力,提升执政党权威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其三,健全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有效分析腐败的危害、成因,寻求防范与治理途径,发挥好政治巡视利剑的作用,落实问责制度,用好问责利器。

(三)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夯实执政党权威的领导基础

十年来,通过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实现了年均6.6%的中高速增长,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 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2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求是》2022年第16期,第18页。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运行模式和历史经验越来越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与肯定。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生产力整体水平仍然落后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发展形势和更为严峻的意识形态挑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27)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当前,一方面,中国的改革、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来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阻碍和干涉;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方向、制度、文化乃至战略发展、价值理念、政策计划面临着来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尖锐挑战和无端滋扰。在这个关键时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发挥权威意志,坚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坚定的政治稳定力。

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夯实执政党权威的领导基础,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其一,借助权威意志,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正确方向进行。借助权威意志,既要反对主张返回“封闭僵化的老路”,也要反对改行“改旗易帜的邪路”;既要击破故意歪曲党的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阴谋,也要铲除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思想毒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其二,依靠权力的发挥和运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博采众长,调动一切智慧力量,确保政令畅通,形成资源配置的最大化和社会合作效率的最优化。依靠权力的发挥和运用,既要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也要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既要跋山涉水、奋勇拼搏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也要持之以恒地坚定初心、持续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因此,依靠权力的发挥和运用,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是集中有效的政治资源凝聚强大的政治动员的不二法则,是实现社会合作效率和国家职能发挥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四、结语

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加强政党的权威思想,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时代新征程,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其关键就是加强政党的权威思想,保持强大的政治稳定力。因此,维护政党权威思想,坚定权威意志,发挥权威作用,理应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要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观,在增进民生福祉中强化执政党权威的民意基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执政观,在勇于自我革命的过程中巩固执政党权威的信任基础;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观,在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过程中夯实执政党权威的领导基础。

猜你喜欢
恩格斯权威意志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权威的影子
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