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天慧, 徐容, 史菁菁, 毛春芳
《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是国家制造业大力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21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引擎和支撑。随着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实施对药学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进高端人才固然重要,但是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更是支撑生物医药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强保障。对于技术人才的培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以对接南通地区的医药产业服务为目标,提出“一目标、四对接、五阶段、多岗位”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现报道如下。
1.1 南通地区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和人力资源需求情况 南通地区目前有药品生产企业60余家,药品批发企业19家,药品零售门店2 000余家。医药产业主要涵盖生物技术药、中成药、化学药等领域,初步形成中间体、原料药、中成药及制剂的生产、销售、使用的产业链。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南通医药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性和紧迫性。其中,药品流通行业对于毕业于职业院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较为紧迫,主要需求在医药商品购销、医药商品储运、质量管理、仓库管理、采购员等一线岗位,在招聘中侧重于毕业生的品德修养和职业能力。在药品生产制造企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主要在药品生产一线操作工、医药代表、销售内勤和采购员等。医药企业负责人认为他们需求量最大的是一线技术工人,经过高职院校系统培训的药学技术技能人才是他们首先考虑的用人对象。药品使用单位需要的高职大专生总量不多,为10%左右,其主要分布在二级以下医院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主要需求岗位为药品调剂、库房管理、静脉药物配置、制剂配制、质量检验、用药咨询等,看重人才的品德修养和职业能力。
1.2 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内涵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专业设置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贴特定行业的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尤其强调与区域产业间的互动。其人才培养涉及多主体、多情境,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资源配置,都更为复杂[1]。两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本科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制剂设计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高职药学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医药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从事药品调剂、用药指导、药品销售、制剂生产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2]。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理念指导下,学校与企业基于教育目标、市场分析、区域经济、行业指导、专业要求以及双方自身发展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选择、教学方式、质量监控的综合[3]。基于教育部公布的高职药学类专业教学标准,针对南通地区生物医药企业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普遍短缺的问题,我校开展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加强药学类专业内涵建设,切实避免专业定位失准、人才培养模式趋同、专业特色无法彰显等问题的发生,不断增强专业的社会服务及区域辐射能力,持续满足医药企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已初步形成对接南通医药产业人力资源需求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院)深度融合,“一目标、四对接、五阶段、多岗位”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此培养模式以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养成为目标,注重药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培养,突出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2.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依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中切实遵循了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标准引领、坚持遵循规律、坚持完善机制等四项原则,成立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小组,与由行业企业专家、岗位一线员工、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生(在校生、毕业生)代表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一起,共同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
依托我校牵头成立的南通卫生职教集团(该集团由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组织、医院、药品经营企业、药品生产企业等37家单位组成),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在校生学情调研,发放了255份调查问卷,回收252份有效问卷,访谈了16家代表性单位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析确定了药学专业岗位(群)(见表1),深入调研探究药学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由此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开发,开发流程见图1。
图1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图(由行业企业专家、一线岗位员工、一线教师、教科研人员、毕业生、在校生共同参与开发)
表1 药学专业职业岗位(群)分析
2.2 “一目标、四对接、五阶段、多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有了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以医药产业人力资源需求为指南,以用人单位满意为宗旨,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利用,创新构建了“一目标、四对接、五阶段、多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目标,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四对接,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医药产业人力资源需求对接、课程结构内容与岗位群工作任务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对接。五阶段中的第一阶段为专业认知阶段,即以行业专家讲座、工作岗位参观、职业规划引导等形式使学生形成专业领域的直观感性认识,树立成长目标,为专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第二阶段,岗位见习阶段,学生在习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后,进入行业企业进行多次短期的岗位见习,夯实专业知识技能,提升专业兴趣,规划职业方向;第三阶段,综合实训阶段,根据就业方向,学生选择不同岗位,开展以岗位任务为单元的专业技能综合实训,完成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第四阶段,跟岗实习阶段,学生根据自身志趣特长、就业需要,在南通卫生职教集团内的企事业单位轮流进行跟岗学习(选择不同岗位群),并在“企业班”学习由校企合作开发的岗位课程,跟岗学习结束时考核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第五阶段,顶岗实习阶段,开展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依据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就业需要,进入真实工作岗位,以准员工的身份承担岗位工作任务,完成预就业实习。多岗位,即学生可以在医药行业企业不同的岗位上完成各阶段、各项实训。
2.3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服务地方行业企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医药行业的各种岗位,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整合重构,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医药产业人力资源需求对接、课程结构内容与岗位群工作任务对接,形成了“共享-专精-拓优”的课程体系。“共享”是将药学专业群内的专业基础课进行整合,形成了可以共享的专业群平台课程,集约优化了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专精”是将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行业企业的岗位需要选专做精,特别在课程内容上要从理论知识的培养、具体工作情境的融入、现代学徒制的开展三方面进行革新[4],从而符合岗位工作的人力资源需求;“拓优”是各专业开发优质的专业拓展课程作为专业群中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三者的相辅相成,逐步递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共享-专精-拓优”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三个“增强”。一是增强学校个性特色,进一步发挥药学专业群课程的交叉融合、协同培养作用,以专业群课程为依托,将药学专业课程模块及内容进行优化,增强了专业知识技能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有效性。二是增强与南通医药产业的产教融合发展,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邀请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开发,增设地方行业企业需要的特色性课程,如《自动化药房的原理及操作》《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药企文化》《医药物流强训》等课程。三是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岗位竞争力,通过对原有实验实训课程的整合,开展实施“五阶段”的见习实习活动,实行“1+X”考工考证,实现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综合问题、挑战性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培养。
在建设课程体系的同时,以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和省、市、校级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网络化,为学生提供“互联网+”下的智慧学习平台。
2.4 专业课程标准制订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形成为重点,为教与学提供详细指导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5]。课程标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课程考评的重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制订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的要求,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制订课标时,必须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文件。首先,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以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分析该门课程所承担的核心素养,进而明确课程任务和目标;其次,根据课程任务、目标、核心素养确定课程的知识、能力、素养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第三,对接岗位工作实际,将这些学习内容以科学合理的分类和顺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提出学习要求;第四,落实课程的教学组织,细化实施要求;最后,提出考核评价方法,明确考核要求标准。
在课标的制订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要有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编制,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对接、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对接,这样的课标才是切实可行、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课标。以《药剂学》课程为例,通过与南通精华制药集团合作,教师得以深入药品生产一线调研各剂型在生产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与企业探讨人力资源需求,学习了解“献健康精品、兴中华药业”的企业理念,从而紧紧抓住药学核心专业课程《药剂学》的内涵,制订出高质量的课程标准。
2.5 实践教学环节统筹优化 药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质的实践教学环节。以校内的药学专业现代化实训基地及校外的卫生职教集团为依托,整合实践教学平台,调整实践教学体系,创设了多元化的实践环境和实践方式,形成了“五阶段、多岗位”的实践教学模式。
五阶段,即专业认知阶段、岗位见习阶段、综合实训阶段、跟岗学习阶段、顶岗实习阶段。多岗位,即医药行业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包含有校内的实训岗位,如GMP实训车间内各剂型的生产岗位,分析测试中心内的药品检验岗位,医药商务实训中心内的药品采购、营销岗位;也包含了校外医药企业行业的一线工作岗位。
该模式的优势在于,“五阶段”纵向贯穿整个学习生涯,“多岗位”横向连接起每一阶段培养的核心能力目标。横向纵向全面高效地串联起各实践教学环节,并联合各种项目来培养职业能力,形成一张职业能力培养网,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经纬线上的各项实践项目中得到稳步提升。
在实施过程中,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优化,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也在持续开发建设,学校还与合作企业进一步探索了实习实训监控、考核评价机制,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共建教学团队,合作编写教材,制订课程标准,开展技能比拼。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充分体现了校企深度融合的优势。
职业教育质量水平与区域产业发展具有较为紧密的关系。区域经济的产业布局、技术结构和经济效益,对职业教育的层次、专业结构和发展速度有决定和制约作用。而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数量、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区域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两者协调发展,对接互动,才能真正助推区域经济的发展。研究坚持对接地方医药行业人力资源要求,深化了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创新构建“一目标、四对接、五阶段、多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地区医药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