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婷
1月13日上午,第十九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地理信息软件专题会议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专题会议以“地理信息赋能智慧未来”为主题,围绕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技术演进、场景营造等话题,深入探索新时期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路径,挖掘产业发展新机遇。与会嘉宾通过主题演讲、案例分享、圆桌对话等形式,围绕当前地理信息产业热点话题进行观点分享与思想碰撞,共襄行业盛会。
地理信息软件专题会议由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主办,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联合承办,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理工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电子报》报社、《产城》杂志社协办,同时得到成都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四川省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联盟等合作机构支持。
凝聚共识,搭建“政学研企用”交流平台
会上,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健,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侯明才,成都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负责人王福平分别为会议致辞。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健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数字经济正迎来黄金发展期,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信息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发展,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期望参会各方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地理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
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侯明才在致辞中表示,“‘十四五’期间成都理工大将在信息空间技术领域强化原始创新,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成都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负责人王福平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正值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时期,工信院将立足成都,围绕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做好深入研究,更好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首次亮相软洽会的专题会议,地理信息软件专题会议通过汇聚主管部门领导、行业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士,为各方搭建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交流平台,助推业界探讨交流、资源对接。
会议现场,成都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雷刚做金牛区投资环境推介,通过对地理位置、空间载体、产业基础等进行多角度分享,充分展现成都地理信息产业承载力,吸引更多省外企业、行业资源来蓉发展。经过友好协商和深入交流,成都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分别与北京天合众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国科创(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达成初步战略合作意向并签约。
直面挑战,地理信息“朋友圈”聚智聚力
新时代背景下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明确地理信息行业的发展定位、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会议现场,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刘瑜,超图研究院助理院长陈勇,重庆交通大学教授、博士、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负责人潘建平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地理信息产业作《社会感知:从场所到空间交互》《GIS基础软件创新与发展》《遥感大数据及其工程应用》主题演讲,交流与分享国内新兴技术与最新趋势,共谋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之道。
刘瑜指出,大数据为研究人的空间行为模式,揭示背后的特征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为地理信息科学以及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需要挖掘背后的规律,从而服务于科学的决策。城市是人类活动最密集的活动,也是大数据产生最密集的区域。大数据应用与城市区域密切结合。未来需研究更多分析方法,用好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城市建设与发展,促进城市生活质量提升。
陈勇表示,地理设计正从二维向三维演进,重可视化轻分析的行业问题将得到改善。未来的地理信息技术功能不止可视化,将输出成果做更多应用,实现空间查询而非传统二维查询。且随着地理信息相关行业的技术发展,地理信息将在其它领域实现更多的跨界融合和创新。譬如,三维GIS软件与游戏引擎跨界融合,可开创合作共赢的新局面。但最关键的是,GIS创新要持续关注地学与IT的平衡。
潘建平介绍,目前遥感大数据已经在分布式集群化存储、面向数据密集型应用的高性能计算、多源异构数据关联分析、遥感大数据地理可视化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然而,遥感大数据研究才刚刚开始,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行深入研究,譬如规模巨大的多源异构遥感大数据为数据的分析、处理、计算带来了极大的复杂性问题,主要包括数据复杂性、计算复杂性、系统复杂性等。
权威发布,助力成都打造地理信息产业生态
会议期间权威发布《成都市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和成都地理信息软件生态全景图,为参会的有关主管部门、企业、院所和业界人士提供有益参考。其中,《成都市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对目前四川省成都市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做系统梳理和呈现。成都市地理信息产业链全景图则从上游(硬件、数据采集),中游(基础软件、集成),下游(行业应用)三大环节系统梳理呈现成都市地理信息产业链分布情况,为目前成都地理信息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优化建议。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邵怀勇指出,2020年全球地理信息产业规模为4392亿美元,我国地理信息产业规模约为6890亿元。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从业单位超过13.8万家(上市公司54家),四川省位列第五。目前四川省共有测绘地理信息资质单位700多家,行业规模排在全国第三位。
“但总的来说,成都地理信息产业面临企业转型升级困难,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企业承受‘市场之痛’;自主可控替代緩慢,信息安全存在隐患;产业结构不合理,亟待优化等问题。”邵怀勇强调,GIS产业正向高质量发展,中国由GIS大国向GIS强国发展。成都市在GIS产业走在全国前列,未来需立足海量、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的存储、管理与高效分析优势,坚持高效、创新、集约、高附加值、低能耗的发展之路,大力推动地理信息应用创新模式,争取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文明战略下发挥更大作用。
创新分享,7大应用案例登台亮相
当探讨地理信息前沿技术距离人们还有多远时,越来越多的相关产品、应用案例出现,释放出积极信号。会议针对成都市地理信息重点应用领域,邀请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易智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天合众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四川易利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等地理信息行业代表企业分享《智慧城市时空底座——基于PIE的三維时空大数据平台及实景三维中国解决方案》《CIM助力构建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数据在线空间监测分析平台》等7个优秀案例,充分展现国内地理信息相关技术的应用情况。
其中,来自北京的天合众达围绕“工业互联网数据在线空间监测分析平台”,分享了自身在建立工业互联网监测指标库,提供空间统计分析模型、模型自定义工具、一般统计模型等统计分析功能,提供数据可视化表达功能等方面所做的尝试。百川四维则在分析规划设计类项目的传统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的痛点与需求,表示百川四维睿图平板及MiniEarth三维可视化系统,可友好融入开放框架,对“智慧城市”的数字化建设推进具有一定意义。
四川易利数字城市科技展示了自身数字孪生技术框架,指出数字孪生为人类社会对现实实体的再设计、再优化提供支持,可推动现实实体的改进和提升。天奥空天则基于多源感知时空大数据平台及应用,指出根据云计算、边缘计算、loT等新技术新构架,构建面向繁杂商业世界的新解决方法,将形成新的数字商业基础设施。
深入探讨,以前瞻思考擘画未来
随着川渝两地围绕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合作不断提档升级,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其营造的数字经济表现形式的场景有相当数量与地理信息密切相关,为地理信息产业带来大量发展机遇。此次会议聚焦未来两地地理信息产业协力发展推进情况,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总工程师曾衍伟、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邵怀勇、成都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长姜陈升、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区域总经理谭渝川、苍穹数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软件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浩等嘉宾在圆桌会议环节围绕“地理信息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主题展开对话。
曾衍伟介绍,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来讲,作为省级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近年来致力于加强服务保障、建设服务平台、做好相关应用,支撑产业发展,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服务保障方面,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实施完善空间定位基准现代化建设等专项工程,扩大了四川省实时动态高精度位置服务覆盖范围,改造原有北斗数据服务处理中心,实现四川省边界地区与周边省市基准站的数据共享,为成渝地区提供实时动态高精度的位置服务,保障重大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实施。服务平台方面,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建成四川省遥感影像统筹服务平台,全省覆盖率达到100%,提供影像数据和应用服务以满足成渝地区的应急管理等监测需求。应用方面,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为成渝地区农业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及时提供数据;建设四川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全省一百余个部门单位提供在线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应用测绘地理信息大数据,编制提供各类途径100余种,为各级单位和政府提供相关基础支撑。
对于地理信息如何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曾衍伟表示,“四川省是测绘大省,各级测绘单位做好做实地理信息应用和服务,支撑相关产业发展。主管部门将创新引领地理信息的融合应用,准确把握新时代测绘地理信息两支撑一提升的工作定位,落实好深化川渝测绘地理信息合作,产学研用联合开展地理信息大数据应用的技术攻关,提供更加多元的满足各行业、各应用场景需求的地理信息产品,支持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成都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长姜陈升认为未来三大举措可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加强地理信息产业链或产品链合作;组建地理信息产业联盟,推进相关信息交流共享;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谭渝川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发展,对地理信息产业的从业者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依托政府及时落地的相应产业引导政策,超图软件将投身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中。张浩表示,苍穹数码正致力于打造自主国产的地理信息平台,将为上层应用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底层支撑与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