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琼霞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核心素养导向的科学教学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结合各学科教学实际,组织各学科专家修订研制了浙江省初中学科教学基本要求(2021版)。该基本要求从教学准备与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测试与评价、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行动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本期邀请四位专家从各自的理解出发,分别解读了道德与法治、数学、历史与社会、科学四个学科的基本要求,并给出具体的可供参考的教学范例,既在理论上给一线教师以参考,又在实践上给予示范。
摘 要:《浙江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基本要求(2021版)》,明确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地位和课程任务,强调政治方向、思想要求和国家意志,倡导过程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辨析式学习,注重改进作业设计、试题命制和学业评价。教师应在理解《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和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基础上,积极地将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有机融入教学,以议题式教学和项目化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亲历实践,感悟道德力量。教师还要研究生本作业和素养立意试题的命制,以有效测评学生的学业成果,落实素养立意的课程改革要求。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立德树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浙江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基本要求(2021版)》(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全文共2928字,包括前言和30条具体内容,分“教学准备与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作业设计与评价”“资源整合与拓展”四个部分,内容结构框架如图1(见下页)。
为帮助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深入理解与把握《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更好地贯彻与实施,以下笔者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并提出几点实施建议。
一、背景链接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于2008年9月开始研制《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该《建议》的出台与实施,对于进一步规范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颁行后,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又着手组织省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对《建议》作了修订,在广泛征求与吸纳各地教师修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2014年版的《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建议》。2018年秋季,鉴于道德与法治新课程在初中三个年级全面实施的实际,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又组织修订并出台了《浙江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建议》(以下简称“新版《建议》”)。新版《建议》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提出了最基本的规范与要求,行文更简洁明了,表述更科学严谨,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具针对性与指导性。
2021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又制定并出台了《基本要求》,对学科教学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行动建议,对学科教学行为作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规范。这对提高学科整体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二、内容分析
与新版《建议》相比,《基本要求》在保持原有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表现出一些新特点、新要求。
(一)明确课程性质、课程地位和课程任务
《基本要求》前言开宗明义,指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其中新增“思想政治素质”,并置于“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之前,这表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范畴。
《基本要求》第1条指出:“通读学科课程标准,全面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整体要求和设计思路,明确该课程具有方向性、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这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方向性、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的课程性质。
《基本要求》前言还指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国家意志,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帮助学生增强政治认同、提高道德修养、培育法治观念、发展健全人格、树立责任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明确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课程地位,也明晰了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其主要课程任务。
(二)强调政治方向、思想要求和国家意志
《基本要求》第1条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程性质,其中新增“方向性”并置于“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之前,这凸显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基本要求》第7条指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打牢学生思想基础,注重正面教育,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增强学生政治认同,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其中新增并明确道德与法治课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打牢学生思想基础”“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等思想要求。
《基本要求》第20条指出:“立足中国,与时俱进,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中汲取教学养分,树立中国自信、彰显中国立场、讲好中國故事,使教学既有深厚历史底蕴,又具鲜明时代特点。”其中新增并明确道德与法治课要“立足中国”“树立中国自信、彰显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明示道德与法治课要落实国家意志。
《基本要求》第30条中还新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明确要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
(三)倡导过程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辨析式学习
《基本要求》第9条指出:“坚持学为中心的理念,精心实施教学,倡导情境体验、案例分析、议题探讨、项目化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把原“主题探究等”细化为“议题探讨、项目化学习等”学习方式,把原“解决实际问题”补充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倡导过程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辨析中认识、在体验中感悟、在参与中学习,体现了学为中心理念的深入实践。
《基本要求》第18条指出:“强化学习的过程性与实践性,善于对课堂生成进行恰当的承接、整合、转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引导学生在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中把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科学精神”具体化为“引导学生在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强调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四)改进作业设计、试题命制和学业评价
《基本要求》第21条指出:“精心选择和编制作业,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业布置要适量,积极开展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倡导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相结合,增加作业的选择性,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其中新增“积极开展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凸显“双减”背景下对作业设计的新要求。
《基本要求》第22条指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试题命制要以素养立意为引领,以能力立意为基础,以有效考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与法治素养的真实发展水平为目标,注重教育价值,突出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体现考试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其中新增“以素养立意为引领,以能力立意为基础”“体现考试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明确了命题和考试的新要求。
《基本要求》第23条新增:“强化过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探索增值评价。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注重发挥评价对学生的引导、改进和激励功能。”这对学业评价的方式、功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实施建议
教好道德和法治课关键在教师。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实施《基本要求》,切实提升育人质量呢?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几点粗略的建议。
(一)理解《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教师要从整体上认识和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课程标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重点阐释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领悟新时代对道德与法治课程铸魂育人的新要求,通过典型案例、结合内容主题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校和学情特点探索落实《课程标准》的方法和策略。教师要全面认识和准确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的内涵和相互关系,领会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的独特价值,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将学科知識提升为学科观念,并结合学生与学科特点探索素养培育的可行路径。
(二)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特别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充分、及时地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与党和国家的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同步推进。教师要将政治立场作为首位要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他重大主题教育内容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用正确的理论武装青少年的头脑,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课。教师还要选取具有时代特色的最新素材,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加以呈现,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
(三)探索议题式教学和项目化学习等方式
在教学中,要切实强化价值引领,学习路径的选择至关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要突出实践学习导向,探索议题式教学和项目化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打破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藩篱,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对接。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现实问题,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实际与已有认识水平,不断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范围和内容,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师还要选择富有意义的议题和项目,设计相应的序列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提供有效、渐进的阶梯,引导学生亲历实践,感悟道德力量,并在情感体验中深化思想认识,在参与社会实践中砥砺成长。
(四)研究生本作业和素养立意试题的命制
作业和考试本质上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作业研究要着眼于生本作业,加强基于价值引领的作业目标设计研究,尤其应重视课堂环节的作业实施;要加强基于学情分析的分层作业设计研究,构建“基础+拓展”的作业体系;要加强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作业设计研究,注重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作业应用。考试命题要力求素养导向,以考查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目标,以促进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与涵养为立意,正确处理核心素养和内容、任务、情境之间的关系,有效测评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业成果,落实素养立意的课程改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