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梨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2-02-16 01:09郑青松
南方农业·上旬 2022年1期
关键词: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摘 要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是我国落叶果树栽培区的南缘,是同纬度地区发展早熟梨最好的区域,种植的早熟梨具有成熟期早、进入非产区市场便捷、区域特色明显等优点。概述德化梨产业发展现状,目前全县梨栽培面积约2 600 hm2,年产量2.4万t,现有梨产业规模企业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8个、家庭农场7个,梨产业初具规模,已成为德化县实施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动德化梨产业发展的建议:制定发展激励措施,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做好适栽品种规划,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创新科技推广方式,示范应用“五新”技术;建立标准栽培规程,强化基地科学管理;抓好知名品牌建设,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创新转变经营模式,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关键词 梨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1.014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地势较高、地形复杂,地貌以低中山为主,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适合发展多种果类,是我国落叶果树栽培区的南缘,是同纬度地区发展早熟梨最好的区域,种植的早熟梨具有成熟期早、进入非产区市场便捷、区域特色明显等优点,对优化我国梨产区布局、增加梨产品种类多样性、调节梨产品供应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推动乡村振兴、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近年来,德化县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发展梨产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发展梨产业助力脱贫成果巩固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德化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1  德化梨产业发展现状

德化县于1996年开始从浙江、山东等地引进翠冠、翠玉、新世纪、蜜雪、西子绿等梨新品种,2000年大规模发展,2012年后又继续扩种。目前全县梨栽培面积约2 600 hm2,年产量2.4万t,现有梨产业规模企业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8个、家庭农场7个,梨产业初具规模,成为德化县实施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通过业务部门多年研究探索,筛选出适宜德化县种植的翠冠、翠玉等作为主栽品种,掌握了自然开心形修剪、果实两次套袋、配方施肥、标准化生产等一套比较成熟、实用的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并在全县推广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栽培管理方式,明显提高了德化梨的品质,生产的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2.5%~14.5%,单果重在220~340 g,品质中上,套袋梨果售价达25元/kg,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为进一步促进德化梨产业发展,打造梨产业知名品牌,德化县政府积极把梨作为特色产业扶持发展,每年在主栽区的上涌镇举办“梨花节”等宣传活动,注册了“九仙山”“村上小镇”“丰裕硕”“绿源”“群芳”牌等5个梨产品商标,同时制定发布了《德化新世纪梨产品标准》为省地方标准(DB35/T 138—2001);2008年德化县被评为“中国早熟梨之乡”,梨产品先后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被评为福建省名牌农产品,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AG102289)等。

2  存在的问题

2.1  耕作条件简陋,梨园基础设施薄弱

德化县地貌以低中山为主,地形复杂多样,多为山地梨园,自然条件参差不齐,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交通不便,等高梯台平面建设不标准,加之县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有限,全縣70%的梨果园不具备标准的生产道路、蓄水池、自动喷滴灌系统等基础设施,耕作生产条件简陋,果树在大量需水时浇不上水、肥料运不上山、果子运不下山,靠人背肩挑,果农生产成本加大。“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仍然存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2.2  技术队伍薄弱,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

21世纪以来很少能招录到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果树专业的人才更少,全县从事经济作物研究的科技人员从20世纪90年代的70多人减少到现在仅有26人,出现了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乡镇基层农技推广网络薄弱,县种植业技术推广站也仅有3个经作技术员,极度缺乏果树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工作。同时,德化县自实施大城关战略以来,陶瓷等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从事梨产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部分梨园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下降。

2.3  种植技术落后,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德化梨产业以农户家庭生产居多,主要由每家每户独立经营,规模小、栽培分散,经营管理随意性很大,且栽植地多位于偏远山区,耕作条件较差,梨生产管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栽培模式上,90%的梨园均是推广自然开心形树形,标准园建设落后,“五新”技术难以有效推广应用,病虫害综合防控难以发挥作用,整体管理水平不高。全县梨产业平均产量在610 kg/667 m2,双臂顺行式修剪、矮化整形修剪、配方施肥、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等技术普及率仍低于50%;梨小食蝇发生频繁、梨叶早衰脱落、二次开花现象、着果率偏低等困扰梨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生产技术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2.4  区域品种单一,果品上市时间集中

区域特色品种自主创新选育能力较弱,栽培品种长期依赖由外引进。德化梨产业发展初期,为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面积,没有根据本地的自然生态条件适地适树进行区域品种布局,而是盲目大规模发展新世纪、西子绿等梨品种。因新世纪、西子绿等品种不适应德化县南部区域的自然生态条件,不能正常开花结果或其品质较差,就对80%以上的新世纪、西子绿等梨树进行了高接换种,嫁接了现在的翠冠、翠玉等早熟品种,造成了现在全县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果品上市时间短而集中的局面。

2.5  品牌效应欠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在种植上,因部分果农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习惯于传统栽培管理,种植技术标准执行不到位,全县约1/4的梨园管理粗放,梨果套袋率不足30%;部分果农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影响了梨果品的产量和品质,上市的梨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德化梨虽然已取得了“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称号,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AG102289),拥有“九仙山”牌等5个梨产品商标,但因全县种植品种比较单一、成熟期比较集中、套袋梨果较少等问题突出,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品牌效应还不明显。

2.6  组织化程度低,经营主体带动不足

德化梨产业以家庭小规模种植为主,专业化组织生产经营的偏少,仅占全县梨园的16%左右,而从事德化梨生产、销售的新型经营主体更少,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专业化服务水平还处于起步状态,以致大多数梨农既是生产经营者,又是营销组织者,管生产、跑市场,参与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市场开拓乏力。在销售上,缺乏专业经营主体等的带动,德化梨精品小包装礼品梨果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品质中上的套袋梨果售价达25元/㎏,但大众梨果的销售渠道不畅,售价仅在6~10元/㎏,缺乏市场竞争力,梨产业整体效益偏低。

3  德化梨产业发展对策

3.1  制定发展激励措施,加大产业政策扶持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梨产业项目发展,对建设梨基地标准果园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协调相关部门资金支持发展梨果产业项目,重点解决果园水、电、路、小型气调保鲜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台适合梨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县、乡财政拿出专门资金加大对梨生产科技培训及“五新”实用技术推广等的投入,同时对规模种植示范户、果品经销商等给予资金扶持。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引导工商资本、社会闲散资金投向梨产业,重点支持梨产业综合能力、龙头企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多渠道加大梨产业发展资金投入。

3.2  做好适栽品种规划,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针对德化梨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特有区域气候比较优势,德化梨产业品种应突出“早、优、特”,即应瞄准6月上旬至7月上旬的水果淡季,重点扩大7月10日前成熟的翠冠、翠玉等优良品种的栽培面积;兼顾发展8月成熟的晚翠品种,慎重选择晚熟品种,做好早、中、晚熟品种搭配,提高德化梨品质和效益,延长梨果品上市期。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是德化梨取得持续丰产、优质、高效的前提,有利于合理配置相关资源,便于产品集散,促进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在优势区域集中连片种植,发挥规模效应,促进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建园过程力求做到“一統、二优、三保、四大、五配套”,即做到统一规划布局;优良品种、优良苗木;保水、保肥、保土;大台、大沟、大肥、大苗;山、水、园、林、路综合配套。

3.3  创新科技推广方式,示范应用“五新”技术

加强梨产业技术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依托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福州综合试验站等科研院所,建立“科研团队+岗位专家+技术人员+专业户”的梨产业技术团队;组织县农技人员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交流、技术咨询、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定期开展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果农培训学习,加快梨产业“五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创新技术服务形式,建设德化梨新品种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园,着力打造新品种展示度大、新技术集成化程度高、辐射带动功能强的精品示范工程,通过现场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等形式,推广普及先进实用栽培管理技术,发挥示范园应有的作用。

3.4  建立标准栽培规程,强化基地科学管理

通过制定德化梨产业产品相关行业标准,按行业标准建园、行业技术栽培管理,加大无公害或绿色梨生产标准的推广应用,把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应用到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梨产量稳定、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果实品质和商品率。通过淘汰部分老品种园,采取高接换种、新建基地等多种措施,建设优良品种示范园,努力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做到稳定丰产园,不断增加投产园。推行连片高标准果园规模经营,新建梨园必须做到整体统一规划布局,应用“水肥一体化、草生栽培、山地棚架栽培、套袋栽培、综合绿色防控病虫害”等新技术,不断提升新建梨园标准。

3.5  抓好知名品牌建设,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加强德化梨产业相关品牌的树立,对重点产梨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实施品牌战略,并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认证,着力培育一批梨产业龙头企业,提升带动能力,做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积极开拓市场,提高德化梨产业品牌的知名度,倾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稳固果品市场占有率。抓住水果产业发展转型的有利时机,积极培育新型果业经营主体,引导发展以“合作社+公司+果农”为主要模式的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果农专业化生产服务水平,提高果农组织化生产经营覆盖面。扩大果品加工生产能力与保鲜贮藏能力,通过延伸果品产业链拓展产后分流渠道,增强果品市场供应调控力度。

3.6  创新转变经营模式,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新媒体等各种多元化的数字平台,不断推广和宣传德化梨产业的产供销等动态信息,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改变传统的一家一户经营方式,采取“基地+农户+经销商”的经营模式,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梨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组织建立自己的直销点,通过超市果品专柜、果品专营店、淘宝、微店、抖音等各种平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真正实现产销无缝对接,可有效解决卖果难的困境。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市场体系,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梨果大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基地为基础的产业化联合体,切实提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果品市场竞争力。

收稿日期:2021-10-08

作者简介:郑青松(1974—),男,福建德化人,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水果栽培技术指导培训与果树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等。E-mail:375188507@qq.com。

猜你喜欢
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