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煜晨,张煜斐,季霄寒
(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杭州 310018)
农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过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结果,是复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在村庄物质形态中的不良表现[1-3]。农村空心化在狭义上体现为人口非农化导致的人走屋空、宅基地建新不拆旧和经济缺乏增长动力[4],广义上是指农村土地、人口、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综合空心化[5-7]。中国社会受制度、历史、人口、自然等多重因素影响,城乡转型过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农村地域过疏、萧条情况,引起政、学界重视。
现阶段,农村空心化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后续影响、演进规律、驱动机制、整治对策[5,8-11]等方面都有相关研究成果。总体看来,农村空心化研究呈现出由简单向综合,由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由微观尺度上升到对特定县市域或具有地域特色的中观尺度层面转变的发展过程[12]。空心化问题的定量研究,聚焦在对空心化和各影响因素的测度,研究角度多从土地、人口和经济出发[13,14]。刘祖云等[15]将空心村界定为在工业化、城市化及社会转型的发展背景下,由于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大量转移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进而引起农村人才、农村产业、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多方面空心化的一种变异现象。农村空心化不只是一种空间形态,还受土地、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是农村多要素空心化的综合,是农村社会生态失衡的体现[15-22]。现有研究多以中西部的一些省、城市群和县及一些特殊地形下的县市为研究对象[11,12,23-25],缺少对经济发展更好、人口流动更大、农村空心化进程更深的东部沿海地区的研究,且构造指标的数据多源于政府数据,对指标体系的构建存在局限性。
基于此,本研究在浙江省随机抽样8 个地市作为研究对象,以这些地市16 个乡镇获得的618 份问卷为一手数据,与二手数据结合,从人口、土地、经济、文化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5 个角度,对各个地区的空心化程度进行测度,最后根据结果对浙江省农村空心化进行系统性研究。
浙江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归属长江三角洲。全省面积10.55 万km2,省内地形呈现“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布局,除浙北拥有较为广阔的平原外,省内其他地区以丘陵和山地地形为主,农业大规模机械化生产难以实现,自然资源匮乏。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浙江省常住人口已达6 456.76 万人,较10年前增长超过1 000 万人,城镇人口比重已达72.17%,乡村人口在10年间减少了291 万人左右。浙江省201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62 351.74 亿元,第三产业占比超过50%,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长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城乡收入差距较小,民营经济发达,乡镇企业众多。作为全国惟一的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引领作用,且浙江省位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经济发展早,城乡转换进度深,人口流动频繁,空心化问题已经高度凸显,以该省份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空心化的研究案例,具有较为明显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1.2.1 农户调查基本情况 如表1 所示,接受调查的618 名农户男女比例适当,因此调查结果受性别因素的影响较小,从而可以避免研究结果出现性别偏差。受访者以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主,其中学历在小学及以下的人口占比较大。实际交谈中,受访者较低的学历情况并未对调查过程产生较大影响,老年人对于调查问题的理解及回答均较为清晰顺畅。在家庭人口方面,以3~6 人的农村家庭为主,家庭结构多为三口、四口之家或三代同堂。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从访谈结果看,受访者中约2/3 的家庭存在家人长年外出工作情况,外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大量适龄劳动力的流失也更进一步导致了农村土地的荒废,被调查者家庭中耕地面积以2 000 m2及以下为主,这符合浙江省土地资源稀少的实际情况,其中部分家庭存在抛荒土地行为。实际上,各地市有部分农村的土地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被征收,因此这些农村家庭只有少部分自留地,主要用于农作物自给自足。同时,约1/4 的家庭存在多套住宅的情况,新建住宅集中于交通便利之处。
1.2.2 问卷数据转化 对于定类数据,采用组中值公式计算得到每个区间的代表值,并以此计算家庭耕地均值和抛荒土地均值,得到每个城市的抛荒土地率。对于满意度和差距认知等指标,主要采用李克特量表转化的方法,其中差距认知取值越大代表差距越大,满意度取值越大表示满意度越高。经过数据处理,最终得到由问卷转化而来用于构建指标体系的各指标值,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问卷数据指标化结果
农村空心化是土地、人口、经济空心化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本研究在当前流行的农村空心化概念内涵和构成维度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经历,从土地、人口、经济、文化教育和基础设施5 个角度共15个指标来综合构建农村空心化程度的指标评价体系,如表3 所示。
表3 农村空心化测度指标体系
根据指标构建系统性、可比性、可行性的原则,充分考虑指标的代表性、可获取性及可操作性,在土地、人口和经济子系统中的指标选择主要参考了杨忍等[13]、黎磊等[23]在农村空心化测度方面的指标构建,其余指标构建以问卷数据为基础。其中,空心化趋势、农民收入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4 个指标的构建以二手数据为基础,其余指标以实地调研结果为基础。指标的选取既考虑了整个地区宏观发展情况,也从单个家庭角度体现当地具体农村现状,进而反映整个地区的农村空心化水平。
2.1.1 土地子系统 土地具有承载功能,是农村最基础和贵重的资源,也是农村发展必需的物质基础。受人口迁移和城乡二元体制约束影响,农村土地空心化主要体现为耕地废弃、房屋闲置和宅基地的无序扩张。宇林军等[18]在研究中使用闲置和废弃宅基地数量占宅基地总数的比重作为衡量土地空心化的指标。本研究采用了土地弃耕率、空心化趋势和一户多宅比3 个指标来衡量,其中土地弃耕率反映农村耕地的荒废情况,弃耕率越高,说明家中劳动力缺失,人口外流,空心化程度严重;空心化趋势反映农村住宅面积扩张的情况,空心化趋势值越大,说明该地住宅无序扩张的情况严重,空心化程度较深;一户多宅比数据由实地调研得出,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居民在获得更高的收入后会选择在家乡修建新房,而且往往是建新不拆旧,新房多建在村庄周边,尤其是交通便利之处,因而一户多宅比值越大,说明当地村庄宅基地利用粗放,空心化程度高。
2.1.2 人口子系统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对农村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人口是反映农村空心化水平最有效和直观的指标,常住人口比、非农就业比和年龄结构3 项指标的数据皆来自实地调研,常住人口比反映当地村民外出情况,值越大说明当地常住人口就多,空心化程度低;非农就业比反映一个地区农业吸纳劳动人口的比例,由于农村地区以第一产业为主,鲜有其他产业,因此非农就业比值越大,说明当地从事非农工作的人越多,外出的人数多,农村空心化严重;年龄结构反映当地农村的人口构成,由于外出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因此年龄结构的值越大,表明当地人口结构越正常,空心化程度越低。
2.1.3 经济子系统 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农村人口快速转变和地区产业快速集聚是导致农村空心化的外在因素和重要前提。因城市经济发展好、就业机会充足和薪酬水平高而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本研究的经济空心化指标由农民收入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构成,以现有数据为基础,从微观的人均收入和宏观的经济结构来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空心化。农民人均收入越高,其建新房或进城落户的意愿和能力越强,继而导致空心化程度升高;经济发展水平是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值越高会驱动当地人口进城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继而提高空心化程度;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第一产业GDP 占比,值越高说明从事农业的人口越多,而考虑到农业地点的限制,可认为该值越高表明农村当地留守的人口越多,体现为空心化程度越低。
2.1.4 文化教育子系统 文化和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文明,在物质生活较为舒适的前提下,人们的需求会急剧膨胀。相较于城市数量和类型众多的文化活动,农村一直是文化的洼地。从实地走访的结果来看,由于文化下乡展开频率的降低和受疫情的影响,农村居民日常的休闲文化活动单一。同时农村居民对教育的需求旺盛,但在现实中,由于乡村学校的撤并和优秀教师被调往城市,农村学校数量减少、教师质量下降,乡镇学校教师年龄偏大,鲜少有年轻教师。因此该准则层指标涵盖文化休闲满意度和教育差距认知,文化休闲满意度越高,说明当地农村文化活动较为丰富,空心化程度越低;教育差距认知越大,说明当地教育资源匮乏,空心化程度越高。
2.1.5 基础设施子系统 基础设施作为社会赖以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是否便捷。农村空心化造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严重滞后,但人们对便捷生活的追求从未改变。改革开放前限于发展的不足,全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程度都相似,因而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较小,但在21世纪后,城市与农村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基础设施完善成为一种隐性的人口迁移拉力。衡量基础设施空心化的指标有村镇医疗资源满意度、城乡养老差距、城乡交通满意度和村庄基础设施满意度。城乡养老差距越大,说明当地养老资源匮乏,间接反映当地人口较少,农村空心化程度较深;村镇医疗资源满意度、城乡交通满意度和村庄基础设施满意度都是类似的,当农村居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满意度也会提高,因此这些值越大,说明空心化程度越低。
2.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的家庭人均收入、区域产业结构等二手数据主要来自浙江省统计局和8 个地市统计局的统计年鉴[26],家庭人口情况及各类满意度等一手数据主要来自实地调研问卷。
2.2.2 数据标准化 为了消除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正向指标的标准化公式为:
逆向指标的标准化公式为:
式中,xij为第i个样本的j指标的值,x′ij为第i个样本的j指标标准化的值,max{xj}为j指标的最大值,min{xj}为j指标的最小值。
2.2.3 权重确定 选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标准化的数据矩阵计算指标的熵值,继而获得各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差异系数越大,其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就越大。
式中,wj是第j项指标的权重,gj是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m表示城市数量,最终权重确定结果如表3 所示。
2.2.4 得分计算 权重确定以后,分别计算各个指标层的得分情况,最后进行加总获得反映各地市农村空心化水平的综合得分情况,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i表示第i个城市的农村空心化综合得分,j为指标数目,pij为因子分值,wj为对应指标的权重。
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后分别计算8 个地市的农村综合空心化、土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经济空心化、文化教育空心化和基础设施空心化得分,结果如表4 所示。并根据自然断点法在农村综合空心化、土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经济空心化、文化教育空心化和基础设施空心化等方面将8 个地市划分为高值区、中值区和低值区,结果如图1 所示,进一步分析空心化水平与空间地域规律。
表4 浙江省8 个地市农村空心化测度结果
由图1a 可知,土地空心化在杭州、绍兴、宁波形成高值区并向浙北与浙南递减,在台州、湖州、衢州、嘉兴形成低值区,高值区地处杭州湾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浙东的绍兴与宁波以丘陵地形为主,农业集约化生产相对困难,使得该地区的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务工,收入提高也使得村民有意愿和能力进城落户或在农村建设新宅、扩建旧宅,农村的土地空心化程度加剧。此外,高值区得分均在0.05 以上,与低值区之间的差距较大,说明高值区在土地弃耕、房屋闲置、宅基地无序扩张等方面情况较严重。
从人口空心化程度看(图1b),人口空心化得分以宁波、台州、绍兴为高值区向浙西地区递减,具体呈现“沿海高、内陆低”的空间特征。其中高值区的得分值均在0.03 以上,主要受地形和经济发展的影响,高值区的城市均位于浙东丘陵地区,地形的波状起伏导致农村地区难以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杭州和宁波经济发达、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市发展较快,能够有效吸纳浙东地区人口流入,加剧周围地区人口空心化。丽水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但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居民分布较散,周围城市群无法吸纳大规模人群,因此人口空心化水平相对较低;其余地区以盆地和平原为主,且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人口流动情况较为缓和,总体影响程度较小。
从空间分布看(图1c),浙江省农村经济空心化水平以杭州与宁波为高值区向周围地区递减,其中浙北地区经济空心化水平相对浙南地区较高。经济空心化的高值区城市包括杭州和宁波,得分分别为0.046 与0.042,作为浙江省四大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杭州与宁波的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水平高,2020年GDP 总量均在万亿元以上,二、三产业发达,对周围地区的经济辐射力强,充足的就业机会与较高的收入水平吸引周围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导致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缺少劳动力,继而造成农村的经济发展空心化。
从文化教育空心化程度看(图1d),文化教育空心化以衢州、丽水为高值区向东北方向递减,并在宁波、杭州、嘉兴形成低值区。文化教育空心化反映不同地区农村文化活动差异与教育差距情况,相较于低值区,高值区的农村文化活动较少,文化休闲活动满意度较低,而相对缺乏的教育资源也使得地区间文化教育差距较大,文化教育空心化程度较高。
从基础设施空心化空间分布看(图1e),基础设施空心化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并以丽水为高值区向北得分逐渐降低的空间特征,其中丽水得分为0.059,与其他地区都存在较大差异。丽水多为山地丘陵地带,人口密度仅145 人/km2,远低于省内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修建成本高、边际效益低,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居于末尾,全面预算支出很大一部分来自省级财政转移,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无法快速发展。根据实地调研结果,丽水的基础设施空心化体现在乡村养老设施和医疗设施的缺乏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和匮乏,尤其是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同时,以“千万工程”为基础的美丽乡村建设也使全省农村地区总体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各地区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相对较小。
就总得分来看(图1),绍兴与宁波的农村综合空心化得分较高,然后以杭州、台州、丽水为中值区,最后在衢州、湖州、嘉兴形成低值区。从区域差异来看,高值区的得分与低值区的综合得分相差接近于0.1,说明浙江省内区域间的空心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对于高值区而言,空心化主要体现在土地、人口与经济方面。
图1 浙江省8 个地市农村综合、人口、土地、经济、文化教育和基础设施空心化空间分布
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浙江省农村空心化水平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土地空心化以杭州、绍兴、宁波为中心带向南北两侧递减;人口空心化以绍兴、宁波和台州为高值区向内陆递减;经济空心化以杭州、宁波2 个城市为高值区向四周递减;文化教育空心化程度总体自西南向东北递减,以丽水和衢州为高值区;基础设施空心化以丽水为高值区向东向北递减;农村综合空心化以绍兴、宁波为中心向西向北递减。从结果看,农村综合空心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与人口空心化、土地空心化、经济空心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具有高度相似性,可认为人口、经济、土地空心化在衡量地区的综合空心化水平上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同时相较于国内其他地区农村空心化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具有较强耦合性[23,27]的结论,浙江省的农村空心化情况较复杂,8 个地市中农村空心化水平较高的绍兴、宁波与杭州恰好是城镇化率最高的3 座城市,但其余城市空心化水平与城镇化率相关度较低。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了缓解和治理浙江省农村空心化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人口方面,着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鼓励劳动力返乡就业。目前浙江省农村的常住人口老年率急剧攀升,鲜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壮年会选择回到农村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过大是主要原因。因此农村地区应当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发展如“一村一品”的特色村集体经济,为青壮年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减少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同时加大基建和公共服务投入,避免因医疗、教育等原因而外出的农村居民数量增加。对目前高素质劳动力缺失情况,政府应当积极吸引大学生返乡建设,对此要给予政策、资金、土地的大力支持。
2)土地方面,坚决落实“一户一宅”政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严禁未批建新房和农村耕地用于建造新房,同时在保证耕地红线基础上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有效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效流转,减少因农村劳动力流失导致的土地抛荒并有效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此外,对现有农村土地进行规划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实地走访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土地被抛荒是由于地理位置不佳以及经济效益低,对这部分土地可实施退耕还林。
3)经济方面,推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建设。农村经济最突出问题是农业生产吸纳就业人口少和经济效益低,因此必须推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整体发展的格局[19]。继续推行“农业+”和“互联网+”策略,促进农业与旅游业、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挥浙江作为互联网和物流大省的先发作用,推进农村淘宝建设,为农村创造更多收入来源。在二、三产业方面,要对外积极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对内扶持乡镇企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个人的创业,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丽水较为普遍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为小微企业及个人提供资金支持。
4)文化教育方面,继续推进“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加大加深城乡相互促进作用,增加农村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和数量性。从实际走访结果来看,农村居民的文化休闲活动除了电视网络外少有其他选项,各地的农村文化礼堂收效甚微,主要表现在文化礼堂长年不对外开放、移作他用和礼堂内部文化设施缺乏,对此应当加以整改并发挥其作为乡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作用。教育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受限于城乡二元体制,当前城乡教育资源存在较为普遍的不均衡现象,针对该问题各地农村应当裁撤合并一部分人数较少的乡村学校,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深化“互联网+义务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共享。
5)基础设施方面,因地制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保障农村医疗与养老能力。对于一些人口稀少、地形崎岖导致施工难度大、基建边际效益低的自然村,有必要实施撤村并居,集中提供基础公共服务,加强对经济发展一般地区农村的公共投入,建立完善的城乡交通投融资体系,鼓励有余力的村集体发挥乡贤文化,集体出资改善乡村建设,同时政府应当增加对农村医保和养老金的投入。根据调研结果,大部分农村老人月养老金低于200 元,这与农村老人年老失去劳动能力、因征地失去土地等原因造成的无收入现实形成了强烈对比。此外,在调研中也发现村民普遍养成有病就医的习惯,但多集中在药店采买和县级医院就医,乡镇级医疗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应当加大对乡镇医疗的投入,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医疗下乡的常态化、长期化和范围扩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