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与传播

2022-02-15 20:12:39王密卿张瑞民河北师范大学衡水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35期
关键词:新区文化遗产物质

王密卿 张瑞民 .河北师范大学;.衡水学院

做好雄安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探索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机制和路径,为雄安新区地域文化的保护及其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提升多元治理能力。在新形势下,挖掘、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责任,也是必然选择。

深入挖掘雄安新区文化遗产的价值,探索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和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是历史赋予当代人的使命。相关部门要着力研究和设计文化遗产产品、产业的发展路径、方向和对策建议,紧紧把握市场规律,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提出促进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方案。

国内外有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文化遗产保护”是近年来众多学者热议的一个话题。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是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Kirshenblatt-Gimblett、Bunten、Uzzell等国外著名学者对文化遗产的概念解读、保护原则、产业发展路径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影响深远。乌丙安(2006)、冯骥才(2007)、刘魁立(2017)等学者提出了现代文化遗产保护的灵魂、基本观念和准则。

王文章(2012)、李荣启(2016)等学者论证了在对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时,要坚持保护与传承的基本原则,避免过度开发。汪欣(2018)等学者梳理了生产性保护的概念、实质,及其在文化遗产项目和整体性保护机制建构中的作用。冯木兰、汪宇明(2009)等学者梳理了文化遗产的主要发展模式、资源产业化的开发特点、形式及其开发形态等。庄智斌、陈金华(2013)等学者重点研究了非遗旅游与开发模式。吕妍沁(2012)等学者探索了成都文化遗产国家公园作为主题文化公园的开发模式。田林教授(2017)认为,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要将点状保护和面状辐射相结合,形成非遗产业;静态的保护则主要是建设非遗博物馆和档案馆等,结合大数据,做一些记忆工程,从而激发非遗活力。

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和英国某博物馆联合创建了珍贵藏品展示平台,反响强烈。在平台建设过程中,相关方重视采集和储存珍贵藏品,使之数字化,对藏品的图像、音频和视频等进行了采集与整理,优化和完备了相关数据库。同时,相关方还建立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动态数字信息库,全面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其档案资料、生成背景、传播传承、工艺流程等,将这些信息数字化,运用磁盘等媒介和多媒体网络数据库进行存储和管理,采用新兴保护技术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相关方在数字化信息存储、处理与网络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了非遗数字博物馆,此后,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群众,都能够在注册登录后检索查阅相关文献。这为文物资源数字化分享和传承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广阔平台。

近年来,笔者一直关注河北省区域文化传承和对外传播,尤其是雄安新区文化传承和对外传播研究,积极挖掘雄安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笔者主持制作了英语微视频《雄安——文化之城》,指导学生完成了微纪录片《乡愁——雄安》的英文字幕翻译,并撰写了翻译实践报告。

雄安新区文化遗产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雄安新区文化遗产丰富,分布广泛,自古就是思想碰撞、文化交融的繁盛之地。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些构成了雄安文化的悲歌精神和风骨。雄安地区是河北古文化遗存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经考察调研,截至2017年,雄安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213项,211项为活态存在。其中,在雄县普查出82个项目,均以活态存在;在容城县普查出40个项目,除1项外,其他全都活态存在;在安新县普查出91个项目,除1项外,其他全都活态存在。雄安新区的成立意味着这一地区即将发生社会巨变,将由默默无闻的京津保三角地带一隅转而成为社会高速发展、在全国能够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的重要地区。但是,社会环境的改变必然会使这片土地上的原有传统文化受到影响。如果相关方不精心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那么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方热土上的文脉就有可能被现代化大潮卷起的巨浪毁掉。

在这片广袤的热土上,雄安新区人民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些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些各具特色的非遗也是雄安新区的宝贵财富。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文化传承是发展的基础。做好雄安新区的文化保护与利用工作是关乎未来的大事,要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最大限度地融入雄安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样做既是在守住雄安新区千年的历史记忆,更为雄安新区经济建设提供了文化滋养,为后续的历史文化研究留下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传承好历史文脉是雄安新区“未来之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保护和传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早在2010年就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雄安新区要抓住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契机,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展示其丰富的非遗资源,促进非遗的保护、传承和传播。

非遗数字化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路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被广泛用于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传播。随着现代商业大潮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很大的困境。数字技术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思路。利用数字技术,对非遗信息进行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动态采集存储,对非遗进行系统性识别、专业化分类,建立非遗基因信息库。同时,利用VR、AR等技术向群众展示非遗,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的动态过程进行动态、立体、高清晰的记录,通过数字复原、数字集成、数字勘测、数字解读等方式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可见,摆在我们面前的必然选择是利用数字技术构建一个网络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尽快构建非遗数字化保护规范标准,同时搭建好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尽管我国近年来已经制定了一些相关标准,但是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大数据时代,相关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应主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经验,构建科学规范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体系。裴张龙提出,我国应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协同性。搭建统一的非遗数据库云平台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我国应解决非遗数据库单兵作战、数据无法互通共享等问题,创建大数据分析模块、科研模块、开放模块、账户模块、数据收集模块、信息交流模块等数据库模块,将App和3D技术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充分发挥新兴技术的重要作用。

第二,设置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机构,统筹、指导和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云平台建设。有关部门要“有序地、合理地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与抢救工作,搭建好组织管理体系”。在国家层面,相关机构需要对大型非物质文化资源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组织学术协会、学术机构、民间文化组织等开展专业性工作。同时,相关部门应当建立起行业与部门之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加强沟通,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各级政府应提高效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文化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层次多,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因此,相关方应设立专项资金,确保每一项数字化工程落到实处,相关部门要努力营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氛围,鼓励民间团体、非营利性组织、企业、行业协会,甚至个体商户主动开展非遗数字化行动并保护数字化成果。

第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人才支撑,组建整合科研和技术力量的专业人才队伍。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为支持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举办了非遗保护培训班,以提高非遗行业人员的政策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水平。随着全国非遗行业队伍逐渐壮大、能力不断提升,将承接更多促进行业发展,促进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相关工作。而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专业的科研和技术人员。因此,有关部门要以人才为本,为非遗传承注入不竭动力,通过项目开发和团队建设,把散落在民间的大批珍贵非遗有效地保护起来,吸引更多人才加入非遗传承人的队伍,加入保护非遗中来,让非遗更好地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注入时代新活力。

这些年来,高校与科研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学校共同承担的2008年奥运会重点项目——“虚拟奥林匹克博物馆”项目;浙江大学的“民间表演艺术的数字化抢救保护与开发的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敦煌艺术的数字化保护研究;北京大学承担的故宫数字化研究;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与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合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等都为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与传播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整个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了参考。

知名专家冯骥才先生成功申请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领导课题组建立并开发了“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为后续的数字化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基础。该数据库的基础数据扎实,项目借鉴国内外非遗保护的成功经验,以数字化方式保存相关资料,为相关专家学者提供了详实的材料。数据库储存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和《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的全部内容。冯骥才先生为年画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贡献了专业力量。因此,各地可以吸取经验,通过建立传统文化中心、各类数字化展示网站,运用移动媒体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等,助力区域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

第四,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方面,亚洲的日韩等国走在前列。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也开始重视有关方面的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作出相关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后,各省市相继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各县区在尊重当地居民意愿的前提下也在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同时,各地开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标志着中国政府已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推向了全面、科学、规范的发展新阶段。

第五,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路径。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形成系统的对外传播策略,促进中华文化更好地对外传播。相关方应该运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成果,积极探寻更加有效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路径,利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索雄安新区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路径,如展示路径、市场路径、收藏路径、艺术路径、数字化保护交流教育路径、旅游路径等。我国应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重新整合文化遗产,为民间文化艺术传播提供可行的路径与方法。

截至2022年底,雄安新区已经初具规模,启动区“四梁八柱”已经基本建成,交通路网骨架成型,直通北京的快速通道将打通,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生态景观体系基本形成。一处处文化遗存愈加鲜活、明晰,让这座“未来之城”与千年文脉交相辉映。

猜你喜欢
新区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经济与管理(2022年3期)2022-05-20 10:38:10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雄安新区的期许
商周刊(2017年10期)2017-08-23 13:30:41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