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剑锋
国网响水县供电公司 江苏 盐城 224600
在电力市场和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配电网逐步实现了自动化建设和运行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优化创新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电气设备在社会各个方面的使用和种类也在逐步增加。居民、企业和单位都对电网供电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必须确保供电的连续性,并尽可能避免停电。假如出现停电情况,也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供电。因此,配电自动化随之产生,是将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等和配电设备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技术,在电力智能时代下,配电系统也需要结合这种发展趋势,向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中国配电系统中应用现代硬件,并通过现代化改造将两者有机结合。配电自动化技术是在配电系统中形成的。通过通信网络监控的方式,电力企业可以对电网系统进行实时、充分的监测、研究和判断,帮助生产一线人员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在故障发生前做好处理准备,大大提高了电网系统的运行效率。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区域隔离。一旦配电网发生故障,故障区域将在第一时间被隔离,这样配电网的电力处理将不会影响其他区域的正常用电[1]。借助与供电范围内条件相对应的配电自动化运行方案,能够将配电网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监控,提升网络管理效果,巩固配电网的运行稳定性,进而满足社会对于电力资源越来越大的需求。借助与供电范围内的条件相对应的配电自动化运行方案,能够将配电网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监控,提升网络管理效果,巩固配电网的运行稳定性,进而满足社会对于电力资源越来越大的需求。
①信息收集。配电主站层从下级变电站获取电力系统的相关数据信息,监测配电网的运行状态,恢复故障区域的正常供电。配电站层收集配电区域的数据信息,转发给主站层,并根据主站层的相关指令实施配电网管理和调度。终端设备层作为配电系统的主要数据采集环节,提供变电站层的运行相关数据,终端层由FTU、DTU和FTU组成,直接影响配电自动化的运行状态。②监控管理。通过主站系统的监控管理功能,能够对配电现场的设备实现遥信、遥感、遥控、遥调,而且这四项功能同样也是配电自动化系统其他功能的基础。主站系统能够对整个配电网和用电进行监控管理,采集和整理配电网运行的实时数据,将其传输给EMS系统和MIS系统。③馈电自动化。馈电自动化作为监控、采集数据重要环节,利用线路出现故障区域反馈信息调动配电电压、开关状态,对线路开关进行自动开合闸控制。在系统负荷出现不均匀分布时,对负荷及时平衡,保障配电系统运行质量。而且馈电自动化还可以对线路出现故障区域进行隔离,限制故障范围,提高恢复供电速度。
自动化运行可以优化电力企业的配电环节,同时减少电力损耗问题。自动化运行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一方面改善了传统运行模式下配电工程工作效率低、故障处理效率低、参数分析不及时的缺陷,另一方面提高了配电工程的运行效率,将信息技术与电力企业相结合,使电力系统的输电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并在配电过程中自动优化配电网的输电效率,自动化技术的出现使电力系统更加高效稳定,并能减少因输电操作不当造成的过度用电问题。它不仅能满足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电力,而且能使电力企业的投资效益最大化。自动化实时监控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在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处理好电力系统的故障问题,维护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自动化运行技术应用在电力系统当中,既可以减少电力系统出现故障的次数,也能方便工作人员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实时了解当前供电系统的状态以及元件的各个参数,方便其在配电过程中合理控制每个原件,提升了配电的稳定性。
配电自动化缺乏广泛应用,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智能配电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持,但事实上,配电自动化的应用范围仍然相对有限,配电设备的门槛较低,极大地限制了配电网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目前多数区域配电网络系统比较陈旧,例如电缆、架空线等设备已到使用寿命的临界线,配电变压器与无功补偿电容器等电力设备均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更新,这些陈旧设备的陈旧程度越来越高,者严重阻碍了配电网技术改造及电网自动化目标的实现。陈旧的电力设备急剧提升了检修、养护难度,需投入越来越多的物质设施与人力资源。
中国国土资源丰富,土地面积广阔。在不同地区发展配电自动化的过程中,配电自动化的面貌和自动化管理水平存在差异。一些地区的开发已经成熟,但一些地区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例如,我国的西北部开发地区,经济发展本身就较为缓慢,而且交通不便,所以电力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水准也相对较低,这就使得我国配电系统的建设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弊端,进一步制约了社会的进步和均衡发展。
在配电自动化技术应用和配电网运行管理过程中,人才始终是关键。人才作为工作发展的主力军,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才的实力往往有很大的可变因素。包括专业能力、理论认知、工作经验和责任感的差异,这将导致不同的工作结果,影响整体素质[3]。中国目前的问题是急需高素质的配电装置自动化解决方案人才。如果操作人员不能了解配电装置自动化设备的性能,即使有完善的设备,也难以保证有效运行和发挥实际作用,导致存在于体系中的设备不能够完全进入到状态中,无法其实对焦企业的电能生产作业活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如果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符合标准,那么在工作人员开展供电网络施工搭建操作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导致参数的不规则问题,造成不利影响。
建立完善的配电自动化管理体系对配电自动化管理至关重要。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配电自动化管理体系,通过全面落实工作制度,规范员工行为,确保配电自动化的效果。此外,还需要提高对配电自动化的全过程管理力度,由相关人员统一协调负责,形成全面的、严格的配电自动化管理工作体系,以此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准确性,推动电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配电网自动化建设是当前智能电网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任务。要想充分发挥配电自动化的优越性能,必须保证配电网的覆盖范围足够大,否则覆盖功能就会受到限制,难以更好地发挥其规模经济性[4]。因此,在配电网规划设计阶段,相关人员应提高自动化覆盖率。通过对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分析可以看出,提高其自动化覆盖率并不容易,往往受到规模、设备、通信速率等方面的影响。为此,需要专业人员加强对配电系统各项情况的充分了解,对保护定值进行合理设置,对终端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同时还要在多个特定区域设置监控节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配电自动化的优势性能,并提高用电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从而推进智能配电网自动化的建设。
配电自动化程序的应用不仅是协调系统运行信息的前提,也是衡量配电系统自动化程度的参考。为此,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制定切实可行的自动化程序,积极更新软硬件设备,打造先进的平台,确保自动化程序能够灵活应对配电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快速应对突发事件。具体来说,企业需要更新计算机设备,升级系统配置,建立现代化的计算机管理平台,开发内部网络,为后续的自动化升级打下基础。另外,自动化程序本身也具有多样性,不同的程序发挥的作用都存在区别,都可以服务与企业的电网施工,所以企业需要保证自动化程序的联动价值,确保程序与程序之间能够相互配合,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和电力系统,让程序能够与电力资源的开发保持一致。
在配电自动化建设和运行管理中,要注重运行管理,加强运行管理,确保投入与产出成正比。在电力智能化时代,配电自动化运行管理优化的实施必须从多个角度出发,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确保他们能够整合自己在配电自动化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树立责任感,做好配电自动化运行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同时,优化经营管理模式。在配电自动化运行模式的选择上,应结合实际情况,考虑供电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运行环境和管理目标灵活应用信息传输模式,在主传输方式出现问题时及时更换备用模式。还需要强化供电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各部门之间信息互通和共享,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在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能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保证运行管理的时效性。另外,树立责任意识,明确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避免出现配电自动化运行管理上的盲区和漏洞,发现问题时能够及时找到责任人,进而针对性处理。这种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的运行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成本投入,并提升运行管理的效果,有助于供电企业的稳定性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硬件支撑系统明显不足以满足智能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运行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应用价值,必须对现有的硬件支撑系统进行改造。从实际情况来看,通过科学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不仅可以掌握未来电力负荷的分布情况,还可以准确预测电力需求,对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有效的硬件支撑体系,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实时收集与分析,从而使电力维修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大大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率,并保障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用电管理的修复系统,对配电网自动化运行状态进行管理和进度,一旦发现故障问题或异常情况,可以自动进行报警,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并提升智能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对于配电网的运行,为了进一步保证其效率和安全,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采取预防措施。特别是对于电动机保护设施,必须保证其正常运行。如果发生事故,在征兆阶段应难以解释故障位置,以确保其他线路的正常运行。其次,就是要确保管控设施额度可靠性。系统在运作过程中,切记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该功能可以避免配电网故障的进一步扩大,进而保障配电网运作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引进新的自动化技术,不断研究和创新现有的自动化技术,以确保现代电力企业能够在输电稳定的情况下蓬勃发展,自动化技术在现有电力企业的配电工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仅介绍了有关现有的配电自动化技术,未来还需要电力企业不断探索并且要深入研究自动化技术;培养大量的相关复合型人才,且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工作,在工作中技术层面要有所保障,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