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横纵枢机论治水肿*

2022-02-15 17:38:07梁慧敏杜雨芃林燕
中医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枢机水湿利水

梁慧敏,杜雨芃,林燕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2; 2.天津医科大学,天津 300070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其病机主要是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虽病位不同,然均与气机失调有关。故吴鞠通言:“善治水者,不治水而治气也。”认为治疗水肿的关键在治气。而治气的关键在于调其枢机。调理枢机法治疗水肿在临床上效果颇佳。现报道如下。

1 从气机与枢机论治水肿的依据

1.1 质同形异,治水调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由此可知,水与气质同形异。水散化气,气聚成水,因此水与气的关系又包括相互转化。水属阴,静而成形;气属阳,动而不拘,故水得阳乃化,得气乃行[1]。水液的运行,与肺、脾、肾、三焦有关,脏腑气化,行津于周身。且气可摄水,防水泛溢。病理状态下,水停生邪,阻滞气机,致水病累气,气病及水,如此反复。故《景岳全书》云:“凡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基于此,水动为津,水停为邪,治水以动;水静为阴,气动为阳,阳可治阴。故治疗水肿,常从气机着手,而气机运行是否通畅,关键在于其枢纽是否运转正常。

1.2 气赖枢转,轴转水消枢,原为门轴之义。“机,转机也[2]。”枢机有轴运之义,《辞海》将其解释为“事物运动的关键”。枢机即为气机的关键,因气机若要调畅,必需一中转之所,以助其内入外出,上腾下达。因此当以枢机为切入点治疗水肿。正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枢机一转,如轴带轮,诸气得动,气行水行,水肿自消。

2 调治水肿之横纵枢机的阐释

《素问·六微旨大论》言:“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阐明气的运动有升降出入4种形式。此4种运动形式依其主要运动方向可分为两大类,即横向运动与纵向运动。横向运动主要包括气机之出入,纵向运动主要包括气机之升降。依此可推,气之枢机亦可分横枢与纵枢。

2.1 少阳——半表半里之横枢少阳位于半表半里,可转表里之气,为气横向出入运动的必经之路,可称其为治疗水肿之横枢。正如《景岳全书》云:“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3]。”依据三阴三阳开阖枢学说,少阳为枢,联系在内阳明之阖与在外太阳之开[4]。横向运动的通路为里-半表半里-表,横枢所转出入之气横走三阳道[5]。少阳枢机转动,气走阳道,一可载水湿之邪由内至外,出表而解;二者阳化气,走阳道,化阴水,水化气而邪自解。

2.2 脾胃——沟通上下之纵枢纵枢为调节气机升降运动的脾胃之枢。就脾胃自身而言,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为气机升降运动的统一体。脾升胃降正常,其局部气机运转正常,可带动整体之气上升下降;就脾胃所处位置而言,居人体中位,斡旋上下之气,主司调节人体气的纵向运动,故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6]。纵枢之功,沟通上下,枢机一动,上下得通,营卫周流,水液自出。

2.3 横枢与纵枢的关系生理上横枢纵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横枢为少阳之枢,少阳包括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7]。胆五行属木,胆气调畅,“土得木而达之”。正如《医学求是》记载:“脾升胃降,有赖少阳之转枢焉[8]。”而脾胃为水谷生化之源,“木赖土以培之”。三焦亦属少阳,为水气运行的通道。三焦通利,则纵枢升降通畅;纵枢调畅,则三焦之气转输无碍。少阳之横枢与脾胃之纵枢虽所主气机方向看似不同,但二者对气机的整体调节作用实为联系紧密。

横枢与纵枢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横枢不利,郁而化火,横犯纵枢,致使脾胃升降失调;胆气不利,木郁克土,土壅气滞,不能制水,水泛为肿。三焦不利,横枢运行不畅,亦影响脾胃纵向调节气机之能。纵枢病变,非仅有实邪阻滞,亦有虚而行缓,日渐郁滞之故。如河中之沙,水流湍急则随河而走,水流迟缓则沉为淤泥。纵向气机郁滞,妨碍横向出入运动,横纵某一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出入交错之处必运行不畅,故一枢病变,易累及另一枢,终致全身气机不畅。

因此,临床治疗水肿,在“气行则水行”治疗总纲的指导下,不必拘泥于单独一法的运用,可疏横调纵二法共用[9]。使调一枢而其气转,气转则带动另一枢运转。枢转气行,水随气转,最终达到全身气津周流的效果。如齿轮转动之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调一枢而转诸气,气转何畏水不消?

2.4 调治横纵枢机治疗水肿乃遵“开鬼门”“洁净府”之义从横纵枢机角度治疗水肿的思路,与传统中医治疗水肿的思想不谋而合。尤其是《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的“开鬼门,洁净府”,可谓调治横纵枢机治疗水肿之源。

调治横枢与“开鬼门”之法均意在宣通表里之气,使水湿之邪由里出表。有医家认为“开鬼门”即为汗法,但并非仅指发汗解表,而为广义之汗法,即宣通表里、通畅营卫、调和阴阳以治内伤杂病[10-11]。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创制治水方剂越婢汤、甘草麻黄汤等,虽重用发汗之麻黄,但真正目的并非以发汗排水,而是意在开内外之通路,使水湿之邪由体内转至体外。

调治纵枢与“洁净府”之法均为调畅升降之气以利小便。若气之肃降正常,自可推动水液下行。升降相因,气升常才可气降顺。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协调,阴邪之水湿,自从其本,走阴位而出[12]。正如朱丹溪治疗水肿:“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

3 治则治法

3.1 治纵以补为本,以调为法,用药轻灵

3.1.1 纵枢多虚,补源运水脾胃气虚则推动无力,致气机郁滞,气不行津,水停而肿。故纵枢治法,以补为本,以益其源,源足则生化无穷[13]。临床常用方如《医宗金鉴》之茯苓导水汤。此方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使气化有源;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专攻水肿之标;木香、槟榔、紫苏运转纵枢,行气以利水。诸药合用,补纵枢之源,调纵枢上下升降之功,水肿自消。

3.1.2 祛湿为主,兼以调血脾为湿土,易生水湿,湿为实邪,阻滞气机;脾喜燥恶湿,水湿为邪,又可困脾,故纵枢之治,不可不治水湿[14]。临床常以二陈汤为基础方,以半夏辛温可燥湿化痰,又可辛开宣畅气机;陈皮行气为主,调气机之升降,兼可燥痰湿之邪。邪去则气无所阻,气行则水行。脾胃为生水之源,水运不利则为邪,故健脾为利水之根基。茯苓为佐,既补脾虚之本,又淡渗水湿之标,故二陈汤为纵枢标本兼治之方。

“血不利则为水”,在治疗水肿时注重以祛湿为主,兼顾调血[15]。常用当归芍药散,该方出自《金匮要略》,两次见于治疗妇人腹痛的条文中[16]。临证不拘于见病用方,而是抓其主要病机辨证论治,用于临床部分证属湿瘀互结为主的水肿患者。该方分两组药,一组以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一组以当归、芍药、川芎调血活血。川芎辛香温燥,走窜之力过猛,若见年老体弱久病者,则去而不用。在用药方面,常加香附以其气血水同调,一药镇三方,但以调气为主。且香附性平,入脾与三焦经,横纵枢机兼顾。气机升降出入同调,水湿之邪自可随气而解。

3.1.3 法宗阴阳,辛开苦降纵枢枢机不利,阳升阴降失调。故调和气机升降,辛开苦降之法实为切合。辛开之药可发散升阳,引气上行;苦降之药可清热降阴,助气下行。辛开为阳,苦降为阴,二法合用,纵枢阴阳平衡。又脾胃功能失常多生湿热,辛开苦降法中辛宣气、温化湿、苦燥湿、寒泻热。诸药合用,调气机而利湿热,故为治气机升降失常之善法。临床常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亦常用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之升降散,其中白僵蚕、蝉蜕,味辛开郁,可引清气上达;姜黄、大黄凉降,可引浊阴下降,以此调节纵枢气机升降[17]。

3.1.4 顾护脾胃,用药宜轻临证应重视顾护脾胃。对于纵枢的治疗,多选用质轻灵、性平和之药,以调升降、护脾胃。因气质轻,故调气之品也应选择轻清之品。轻灵之品易于升降出入,可引不正之气循其常道,又无滋腻厚重之品碍胃之嫌[18]。又常选平补平泻之品,以防药性偏颇太过伤及脾胃。此用药之法,意在行气化水,缓缓图之,日久即可见效。

3.2 治横以通为纲,疏、和、透法兼用

3.2.1 横枢多实,以通为利横枢发病多因气之通路运行不畅。横枢多实,应以通为大法[19]。三焦为气与水的共同通路,若一方出现问题,必累其通路而牵连另一方。气滞水停,水阻气运。应以通为法,必兼去实邪。枢机不利,痰湿阻滞;气不行血,瘀血内停[20]。故在治疗时,常加祛痰湿之品,且无论有无外在之瘀象,必用利水兼活血之药如泽兰、益母草。不仅有祛瘀痰之义,亦防水瘀互结,胶结难解。

3.2.2 疏利少阳,和解枢机和调横枢以柴胡类方为代表。“和解者,合汗、下之法,而缓用之者也。”此为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所提[21]。小柴胡汤治疗水肿之和法,有“开鬼门”“洁净腑’之义[22]。方中以柴胡为主药,合生姜向外发散水气,合半夏向内下行以利水,合黄芩清少阳郁热以疏通气之道路,又有参、草、枣补气生源[23]。诸药合用,使水从纵横方向出而肿消。柴苓汤因其有专攻利水之五苓散的加持,效果更佳[24],可使水湿之邪循横纵道路而走。

对于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文政教授提出“疏利少阳三焦法”[25]。并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创立肾炎3号方[26]。肾炎3号方主药有四,分别为:柴胡、黄芩、丹参、黄芪。柴胡、黄芩畅少阳之胆,疏三焦之气,调出入之横枢;黄芪既可补气又可利水,气足则枢机转动有力,转水而出;水利则气行通畅,枢转正常。故黄芪乃标本兼治之药,临证中即使不用此方,亦常选黄芪,乃效本方黄芪之义。丹参既可活血祛瘀,又与黄芪合用,气血同调,寒温并用。该方组方之法仍体现了仲景小柴胡汤之义。临床上以此方和解横向枢机治疗水肿效果颇佳。

3.2.3 辛药宣散,携水透表调治横枢时,遵“开鬼门”之义,常用味辛发散之药,以期使半表半里之水邪外透达表[27]。方以麻黄剂为主,因麻黄既可宣散达表,又可利水消肿。其中尤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杏苡甘汤、越婢汤最为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中连翘质地轻清,善疏风走表,可携水外出。且气水停滞易生郁热,借连翘之寒性,亦可除热以通气水之道路。越婢汤中用石膏同此义。桑白皮除其泻肺利水之功,更取其以皮达皮之义,使其引皮里膜外之水达表,宣散水邪。麻杏苡甘汤中二仁合用,调枢利水之功更甚。在用药方面,常用防风等风药,因防风轻宣,可以风引湿、以风宣湿、以风胜湿[28]。同时,引邪出表之药虽有宣散之功,但不可过用辛燥之品,以防过燥伤津。

4 验案举隅

张某,男,53岁,2021年3月10日初诊。患者主诉双下肢水肿1年余,加重半年。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余,现规律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血压控制在137/88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右。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诊断为“膜性肾病”,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好转后出院。半年前双下肢水肿加重,按之凹陷,稍后即起,波及颜面,就诊于当地某中医门诊,服中药治疗效果不佳,遂就诊于我科。现症:患者双下肢水肿,晨起颜面浮肿,乏力,纳差,口苦口干,寐欠安,小便量少,有泡沫,大便可。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实验室检查: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2.5 g,肾功能正常,血压131/89 mm Hg。辨证:少阳枢机不利,湿热内阻。治以疏利少阳,和解枢机,兼清湿热。方用柴苓汤加减:柴胡15 g,黄芩 12 g,茯苓15 g,猪苓15 g,泽泻15 g,槟榔10 g,木香 10 g,防风10 g,紫苏10 g,连翘10 g,蒲公英15 g,白花蛇舌草3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2021年3月18日二诊:患者水肿渐消,尿量增加,口苦口干缓解,乏力,纳食不佳,寐安,大便不爽,舌淡苔白,脉细弱。辨证:少阳枢机渐转,当健脾理气,淡渗利水。处方:黄芪30 g,党参15 g,白术30 g,茯苓10 g,泽泻10 g,陈皮 15 g,枳壳15 g,僵蚕10 g,蝉蜕10 g,丹参15 g,益母草10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2021年4月4日三诊:患者水肿明显减轻,纳可,寐安,小便畅,大便可。故嘱其原方继服14剂。

按语:本案水肿乃枢机不利,气滞水停所致,为虚实夹杂之证。先予柴苓汤,祛邪为主,邪去则水路通畅。方中柴胡、黄芩可清少阳之郁热,调横枢以转气机。加防风、紫苏、连翘诸宣散行气之品,既可引在内水邪出表,又可宣气调气;茯苓、猪苓、泽泻三药,利水邪从小便而出;配木香、槟榔则行水之力更强;连翘、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利湿清热,解枢机不利、郁而化热、湿热互结之标。患者服后病情好转,邪去大半,故二诊注重调其本虚,补气之源,调治纵枢。以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使气行有源;茯苓、泽泻健脾渗湿;陈皮、枳壳一升一降,入脾胃以调纵枢;再配合专调气机之升降散,且僵蚕、蝉蜕为虫类药,调气之力更甚。“久病易瘀”“血不利则为水”,临证遵先贤之义,加化瘀之丹参、益母草,清瘀热兼化瘀利水。三诊患者渐愈,故适度守方。

5 结语

本文基于整体观念阐发了水肿的发生责之于气机失调,气不行水以致水液不循常道、泛而为肿。可见水肿的治疗在于治气,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必须有核心枢纽的调控,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调理气之横纵枢机。横枢位于气之出入的必经之地,调横枢旨在疏调少阳,使水湿从里走表,宣散而解。治疗时注重通调横枢,疏、和、透三法并用。纵枢位于中焦,为气机升降斡旋之所,调纵枢旨在调理脾胃,恢复气机之升降则水可上腾下达。治疗时注重补脾胃之虚,以调为法,用药宜轻灵,以防滋腻碍脾。同时须辨证论治,以确定调理横枢或纵枢,或二者兼调,不可拘泥一方。枢机得调,运转自如,气行通畅,则水随气行,周流全身。

猜你喜欢
枢机水湿利水
“营分为枢”思想探讨
基于“开阖枢”理论浅析乌梅丸通利枢机之用
环球中医药(2022年7期)2023-01-02 03:23:09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贝西•黑德《枢机》中的爵士之声
何复东运用自拟益气活血利水方治疗虚损性疾病经验
玉米薏苡仁利水汤可改善小腿肿胀
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3-26 23:04:13
从少阳主“枢”论小柴胡汤治疗荨麻疹的应用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好事近·中秋感怀
益气活血利水复方塌渍治疗大鼠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