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医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2021年9月,教育部启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鼓励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深度融合,提升教师智能教育素养[1]。随着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革,对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明确思政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内涵、双重属性以及提升路径。
《教师法》明确了教师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业身份,但随着教育步入“人机协同”的时代,教师的专业地位受到冲击,甚至出现了“教师消亡”的极端论调[2]。这是因为智能机器、AI教师、智慧学伴等被泛化为“教师”,海量的知识通过网络唾手可得,思政教师专业知识的垄断地位被打破。
人工智能正以不可逆转之势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思政教师必须要适应当前教育新形态才能转危为机。处于“危机”与“机遇”并存的当下,教师要积极应对,重新定位角色,成为新教育时代背景下专业思政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领路人,网络错误意识形态思潮的抵御者,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推动者。
提升思政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帮助教师不再单纯依靠直觉和经验判断学生,而是根据学生成长数据作出科学决策,让教学内容更加精准,教学手段更加个性化,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人工智能真正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标准化逐渐远去,“个性”越来越凸显,学生成为教育中心,这要求教师实施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掌握个性化思政学习方法。人工智能对学生个性化思政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精准的思政学习资源推荐、适配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思政学习方式个性化等方面。
首先,大数据可以囊括整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数据,也可以掌握单个学生学习轨迹全过程,实现了为学生群体或者个别学生的精准“画像”,形成“知识图谱”,作为提供精准思政学习的基础,为学生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其次,人工智能基于前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适配“场景”,像随机考试、及时评价、反馈建议等。再次,以“智能学伴”为代表的智能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技术平台,一方面,智能在线教育平台依据学生的学习轨迹、知识点掌握程度、评测结果等,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任务管理;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检测、诊断和反馈,智能预测未来学习动向,提供个性化指导和纠错,实现更加精准的智能督学。
从学习服务视角来看,思政教师在学生个性化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提升自身智能教育素养,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智能学习的发生[3]。基于学生学情提供个性化指导,灵活选用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走向人机协同的个性化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建构个性化学习的思维。
维克托和肯尼斯曾言,大数据时代数字信息的价值绝非单纯的算法和数据库升级,更重要的是推进教育等领域的变革与创新,智能化将是思想政治教育革新的重要动力[4]。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开展者,提升自身智能教育素养,有利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教学实践和学科疆界的革新[5]。
首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呈现数据化发展。智能思政不再囿于研究者自身经验进行直觉判断,而是将学生思想、意识、行为转化为大数据符号表征,再借助智能算法挖掘其本真意蕴和思想价值,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智能化。
其次,促进智能与思政交叉领域的衍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工智能使得“人机共存”成为可能。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使学生网页浏览的“数据”不再是单纯的符号表征,也能折射出其思想特征、行为习惯、观念倾向等,具备思想引导的价值。思政教师将成为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重要动力。
再次,“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逻辑将人的思想视为一种算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过程可视化,以便快速、精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人工智能驱动下,教师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精准,教育决策更加科学,教育管理更加有效,教育评估更加准确。
智能教育素养是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背景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提升教师教学胜任力的重要素养。通过梳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政策文件,总结出智能教育素养是通过人工智能助推教育改革、教学创新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伦理态度等方面。关于智能教育素养有代表性的论述,《智力释放:教育中人工智能的争论》强调教师掌握人工智能教育知识和技能,做出合理价值判断,并通过人机协同帮助学生学习[6]。郑勤华等人提出的智能素养理论模型,将智能教育素养分为智能知识、智能能力、智能思维、智能应用、智能态度五个维度[7]。总之,人工智能素养、信息素养、数字素养、大数据素养、信息化素养等相似研究,均包含认知、能力、情感三大要素。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智能教育素养是教师将人工智能应用到教育领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趋向。
基于人机协同的智能教育场景,教师必须处理好“师—生—机”三者之间关系,决定了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的双重指向。一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素质,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的知识、情感和应用;二是,思政为本质的学科底色,主要是思政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目标等。技术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存在,智能技术维度是智能教育素养的基础和手段,最终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赋能教育,技术是手段,学科是本质。
1.技术维度:人工智能胜任力
丹尼特将人工智能喻作哲学,大数据是基础,智能算法是核心,关键技术是手段[8]。基于此教师人工智能胜任力可以从以下方面探讨:
一是大数据素养。大数据素养是对大数据科学认知和应用的综合能力,从应用流程上看,主要包括数据的采集、数据分析、数据评估、数据决策、数据应用、数据反思等素养。与传统数据相比,大数据范围广、全过程、数量大,为教育革新提供充足数据的同时,也伴随着数据过载带来的超负荷运行。因此,树立正确价值观筛选数据、清洗数据的素养也尤为重要。
二是关键技术素养。可以从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分类概括,主要有人工智能技术的本体性知识、机器应用能力、人机协调能力、技术应用的价值边界和情感趋向、技术思维等。
三是智能算法素养。智能算法的技术逻辑是通过编码信息、运算信息,实现精准分发信息,满足用户个性化体验,本质上会形成用户的价值选择、情感趋向、意识形态。因此,教师应具备运用算法实现差异化、个性化教学的素养,还应具备识别算法风险,抵御算法风险的素养。
2.教育维度:思政学科为底色
思政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首先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否则将无法与其他学科素养区别。人工智能时代思政学科发展与智能技术交叉融合,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石、学科属性没有变,学生的全面发展仍然是逻辑起点。人工智能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此,教育维度是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核心内容。
教育维度主要表现在思政学科本体性知识的储备、传授以及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上,基于此,学科维度主要包括教师角色认知素养、创新教学素养、智能伦理安全素养。
1.重视智能技术之用,忽略思政育人之本
思政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教育”为本,“技术”为用。但当前思政教师更偏重技术增强,有本末倒置的倾向,若对技术过度推崇,存在矮化人的价值的风险,这也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宗旨。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情感、有温度的师生互动,受教育者需要与他人对话,不断思考,进而认识和改造原有的思想和行为。技术的滥用将问题答案在受教育者发问前便详尽呈现,使得学生惰于思索,新思想、新理论难以引发其内心冲突,也就阻碍了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过度给受教育者传递人工智能碎片化信息,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完整性、系统性,不利于受教育者内化主流价值。但是,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革新带来的便利有目共睹,培育思政教师智能教育素养不能因噎废食抛弃技术层面,而是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处理好技术与育人的关系、工具和本体的关系。
2.顶层设计不足,智能与教育融合度低
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包含“技术维度”和“教育维度”,教育维度决定素养属性,技术维度提供教育智能化新动力,两个维度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才能发挥教育效用。当前智能教育顶层设计不足,面临着学科范式不一、理论研究疆界不明、关键概念各言其说、没有统一评判标准等难题。思政教师对智能技术的掌握程度不一,需要规范培训,增强素养。
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技术和教育两个方面融合仍处于浅表阶段,智能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参与度较弱。智能技术涉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知识,教师掌握进度缓慢,难以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造成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恐惧心理。较低的技能素养加上智能算法不健全,可能会引发信息泄露、侵犯隐私等风险,数据缺陷带来的问题导致部分教师不敢用。许多教师的智能技术依旧止步于播放视频或者课件,多媒体教室利用率低[9]。所获得的教育数据多是“表层数据”“碎片数据”,缺乏对数据深度挖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价值低[10]。
3.算法风险识别力弱,意识形态受到冲击
算法是人工智能的三大支撑之一,通过信息标签化处理、用户数据收集和分析、精准推荐信息三个步骤掌握着信息资源配置权,信息承载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政治情感也随之被传送给用户,算法正在成为影响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11]。迎合用户偏好的算法推荐方式,更倾向于传播“用户喜欢的”而不是“用户需要的”意识形态,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1.坚守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追求
培养和提升思政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首先要明确育人为本、技术为用的价值追求。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都不能取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地位,而应该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首先,坚持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其次,坚守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2.推进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人工智能的助推,人工智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约束,两者深度融合才能提升思政教师智能教育素养。
第一,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的限度。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扮演“服务”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和学科属性没有变,思想政治教育依旧是思想引导和行为塑造的实践活动。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仍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人工智能、网络思政的论述为行动指南,探寻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在理论与应用价值。
第二,建构多模态、强计算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多元化数据来源于用户的充分参与,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展开教学活动,打破区域限制,突破机构限制,通过智能设备抓取线上线下双重教育数据,建立高整合度的共享数据库。
第三,提升教育数据应用价值。数据赋能教育的关键是应用,教师可以利用数据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追踪,准确获取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通过大数据的反馈、预测形成学生个性化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坚持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引领算法推荐的应用
尽管智能算法推荐影响了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但嵌入人工智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没有变,依旧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社会人。
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凝聚和引领作用,能够驱动算法成为传播工具。这就需要教师坚守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职责,破除唯算法论、唯数据论,提高算法风险警惕,过滤不良信息,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与受教育者本体需求的结合点;增强主流价值算法推荐,利用好《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和平台,做好舆论引导、思想引领;需要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用好算法推荐,依据受教育者特点,适当调整教育内容,灵活运用教育方式,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在符合主流价值的前提下,推荐受教育者感兴趣的信息,提高学生思政学习的趣味性、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