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圈层化”背景下高校德性培育的困境与对策

2022-02-15 01:29
林区教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圈层德性培育

(中央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0)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当代青年要“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味的人生”[1]。这一要求不仅点明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强调了“明辨”、“追求”与“定力”,意味着当代青年要提高认识事物、调适情感与固牢意志的能力,将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转化为稳定的道德行动,与认知德性、审美德性和道德德性相应,使道德培养聚焦于德性这一根本品格上。德性是符合主体本性的稳定品格,是主体基于对自我的意识和理解,将自我意志体现于社会实践中的状态。德性基于“本性”和“对自我的意识和理解”的特点对德性培育提出极强的个性化要求,要在符合教育对象自我意识的基础上进行培育以转变自我意识。网络圈层是当代青年的群体画像,所倡导的思维模式、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是由当代青年自觉发起与推行的,具有个性化、定制化特征。同时,网络圈层以隐形载体的形式构筑起文化育人环境,具有草根性、颠覆传统性、简单性等特征,为德性培育创造可能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分析大学生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德性培育的依据、困境与对策,为德性培育寻找新支点。

一、网络“圈层化”背景下高校德性培育的依据

网络圈层作为大学生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氛围而产生的自我防备式反映结果,以利益结构、系统结构和符号结构为基础,具有反塑大学生价值观与思想行为、影响社会发展的能量。与此同时,网络圈层也为高校德性培育提供了新的支撑点,是高校德性培育的隐形载体、育人环境和重要渠道。

1.网络圈层具有准确的利益结构

大学生基于各自心理诉求自主选择网络实践空间,在需要满足与被满足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促生了种类繁多的网络圈层,需求和利益是贯穿网络圈层存在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与动力机制。一方面,大学生在坚信自身利益和价值标准的合理性及正当性的基础上,使之同化为社会发展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网络圈层通过承载大学生群体价值诉求,实现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互动。可见,把握大学生的利益与需要,实现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互动,是网络圈层德性培育功能生成的关键。同时,这种利益的满足和实现也是网络圈层德性培育的价值意旨。

2.网络圈层具有完整的系统结构

“不论人们对物质构造采取什么样的观点,下面这一点是十分肯定的:物质按质量的相对大小分成一系列大的、界限分明的组,每一组的各个成员在质量上各有一定的、有限的比值,但相对于邻近的组的各个成员则具有数学意义上的无限大或无限小的比值。”[2]网络圈层是一个系统群,由内容、载体、渠道等具有层级等级式结构的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内部及其相互之间具有普遍的相关性、严谨的有序性和巩固的整体性。网络圈层的德性培育功能正是在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协同作用中实现的,如果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合理配合、顺利运行,其德性培育功能的潜力就能够充分发挥,反之则受到削弱甚至产生偏差。

3.网络圈层具有专属的符号结构

“符号和语言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只有通过语言和符号才能反映和传授。”[3]人是社会关系中的存在,社会关系通过符号这一重要媒介得以建立和维系,符号是人们交换需求和价值的桥梁。大学生在网络圈层自发创作专属的流通符号,在新媒体平台形成了各自的象征,成为圈层内部准确、高效传达价值观念和心理诉求的文化符号,也是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德性培育的重要用语。除此之外,网络圈层中的大学生以其特有的文字、表情等象征性符号进行交流,信息无阻流通、情感准确传递,在线上与线下实践中不断创造、调整相互的社会关系,使网络圈层可以成为真正的情感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为高校德性培育提供了育人环境。

二、网络“圈层化”背景下高校德性培育的困境

平等的生存环境、多元化的发展渠道和人性化的运行机制使网络圈层成为高校德性培育的潜在载体。与此同时,网络圈层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高度的主体性和强力情感驱动,与高校德性培育要求的价值导向、主导性质与理性制约相矛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在深入研究、扩大包容的基础上把握网络圈层德性培育的矛盾点,以寻求解决路径。

1.网络圈层的价值导向与高校德性培育的价值要求相矛盾

当代中国社会的“失序”与“断裂”源于社会价值观体系的失衡,只有解决价值观问题,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问题作为伦理学的重要内容,成为高校德性培育的重要任务[4]。然而,网络圈层有其中介结构,不仅是大学生群体进行信息交流、情感共振、利益互补的平台,也是价值传播的载体。第一,网络圈层的生产者具有全面选择和掌握中介的权力。第二,网络圈层的生产者往往选择契合圈层价值导向的中介。第三,大学生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圈层并内化信息内容。这都决定了网络圈层专属因素比起德性培育因素更容易在中介中传播和被大学生群体接受,导致高校德性培育效果被削弱。

简而言之,高校德性培育内容即便在圈层内传播与创新,但由于其内容本身不是圈层中大学生群体的原初价值选择,在传播过程中也会被不同程度地削减甚至歪曲,或者不被大学生群体所注意。例如,动漫和游戏虽然对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教育主体为达到德性培育目的而渗透的思维方法、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往往被圈层本身内容掩盖或被大学生群体选择性忽视与曲解,大幅度削弱了培育效果。

2.网络圈层高度的主体性与高校德性培育高度的主导性相矛盾

高校德性培育要求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培养坚定同一政治立场、致力同一政治目的和肩负同一政治任务的新青年。然而,网络圈层中的大学生群体一方面受到网络圈层的形塑,另一方面也对网络圈层进行能动构建,这一能动构建过程以个体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为导向。大学生群体在圈层空间充分发挥主体性,使得圈层的发展走向更加多变难控、难以预测。究其原因,在网络圈层中,信息并非完全是塔德提出的自上而下越来越大的瀑布式传播,更多是“漫水式”的传播,即信息从某一传播中心向普遍大众横向扩散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所以,网络圈层的信息传递不再是管理者的特权,而是圈层成员集体选择的结果。

简而言之,大学生群体在网络圈层中获得自我表达的平台,这里承载着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同时,他们也对圈层进行嫁接和风格再造,使圈层具有流变性和多重性。在这个过程中,德性培育的主导性被弱化甚至消解,被主观性理解和传播的德性培育内容失去原有的德性培育价值。

3.网络圈层激化感性冲动和高校德性培育强调理性制约相矛盾

把人看作一个理性的生存者,使其依靠理性克服感性偏好是德性培育的理性路径,也是德性培育不可或缺的路径之一[5]。然而,网络圈层中蕴含着“认知”和“情绪情感”两大项及其组合,通过引发大学生的情绪和意志共鸣,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情感共同体,形塑他们的认知与情感。情感共同体的存在降低了共同体成员理性判断与选择的能力,助长了不理性行为的产生[6]。换言之,情感共同体的形成麻痹了大学生群体的认知德性,其中任何个别信息都有可能在情感共鸣的作用下成为集体意识,推动大学生在盲目的情感共鸣下作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而无论初始信息是否正确。这一机制极易被反动社会思潮所利用,在情绪煽动下形成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强烈态势。

具体而言,一方面,网络圈层通过将大学生的本能诉求和情感需要与社会价值系统关联起来,并经由特定的媒介空间和载体平台,构造一种极富创造性、表达力的内心情感运动,即情感凝聚运动。运动中文本和符号蕴含的情感能够在群体间引起共鸣,并借助集体召唤和符号互嵌,使之成为集体情感的诉说。这些运动指向本能、指向情感,既强化了情感聚合与熏陶功能,也巩固了大学生群体间的情感关联,情感共同体不断形成、不断巩固。另一方面,传统的由组织结构、权威利益等构成的“共同体”开始分裂,逐渐转变为由群体情感和意志主导的网络圈层组织形式,均指向高校德性培育目的失落的困境。

三、网络“圈层化”背景下高校德性培育的策略

自全媒体时代到来,青年网民数量激增,网络圈层迅速扩张并稳定发展。以网络圈层背后当代青年的精神状态和心理诉求为切入点,以网络圈层实践结构、集聚特点和认同泛化为突破点,以主流价值观传承、主体性人格完善、情感调适与补偿为着力点,培育当代青年的认知德性、审美德性和道德德性,是网络“圈层化”背景下高校德性培育的实现路径。

1.以高校学生的心理环境为切入点

首先,网络圈层体现了大学生心中社会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21世纪社会的急速发展,为大学生群体的个人生活带来极大冲击,网络成为青年宣泄情绪、寻求共识和缓解压力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当代青年在生活压力下寻求自我解脱的思想与情感需求。科学研究表明,过载的社会压力会减慢大脑灰质的削弱速度,影响大脑正常发展和积极情绪产生[7]。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大学生内心世界存在严重的负重过载现象,未来的迷茫、现实的焦虑削弱着他们直面生活现实、追求人生事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理想追求与现实制约之间、不完全甘于现状与对拼搏缺乏动力之间的矛盾使他们期待寻得有共同遭遇和感受的群体,以获得情感理解和慰藉。这既为德性培育明确了培育方向,也为德性培育与教育对象形成心理共振提供了切入点。

其次,网络圈层体现了大学生追求个性和渴求群体的矛盾。网络圈层是部分大学生追求自我个性化的期望受到传统范式的压抑后采取逃避行为并在网络空间寻求救赎的社会现象。第一,网络圈层体现了大学生对自我绩效感的追求。大学生群体为了释放在现实空间中自我压抑的个性和弥补在现实空间的获得感缺失,而把“抹除”现实的利害与等级关系的虚拟空间视作脱离现实社会关系、寻得舒适活动空间的活动场地。将虚拟空间视作自己的“现实活动空间”,将虚拟空间的实践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现实实践视作自己的“现实生活实践”。第二,网络圈层体现了大学生对空间疏离感的追求。大学生群体的理想社会关系与现实社会关系、对私人化空间的追求和社会公共空间透明化与同质化之间的矛盾,都使他们对现实社会关系产生疏离和逃避,沉溺于网络圈层之中。然而,归属感是人的基本需求,意味着个人社会认同的显著性,个体对自我身份的感知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个体所属的群体形成的。虚拟空间无法真正满足大学生渴望群体归属的需求,即便大学生群体在虚拟空间能够实现个性释放和获得感弥补,但虚拟空间的虚拟性和广阔性使人们难以建立真实稳固的情感关系,而是感到自我迷茫。如何恰当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归属感需求是高校德性培育的又一切入点。由此可见,追求个性和渴望归属的矛盾、追求私人空间与社会公共空间同质化的矛盾,为德性培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后,网络圈层体现了大学生心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网络圈层有时体现一种审美观念,反映了当代社会人文关怀被工具理性腐蚀的现象,大学生群体往往通过对真善美的追求去弥合理想与现实的鸿沟[8]。第一,网络圈层体现了大学生对孤独自我的慰藉。自我生活的封闭性和对团体的归属渴求导致的内心极度孤寂是网络圈层形成的根源之一,体现了大学生群体对美好感情的极致渴求与不得的强烈阵痛。第二,网络圈层体现了大学生对本真自我的渴求。在人类社会不断追求生产力更快发展的现阶段,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精细的科学计算来实现效率或效用的最大化的工具理性成为社会主流理性形式,人与物均被工具化对待的复杂思维与现象使当代大学生对简单性和纯洁性产生强烈渴望,不计利益的热爱、单纯简单的思维模式和轻松愉悦的生活氛围决定了网络圈层的强烈吸引力。

2.以网络圈层的结构特点为突破点

首先,利用网络圈层的实践结构,强化德性培育的价值引导。实践结构为大学生群体的自主实践活动提供了选择性空间,也为大学生群体自我教育创造了条件。第一,实践更容易为组织者操控;第二,实践具有最直接和最高效的培育效果;第三,大学生群体参与任一种实践活动都是遵从自身价值诉求的自主选择,具有强烈的自驱力。例如,曾风靡一时的“帝吧出征Facebook事件”是大学生群体通过用“表情包”构筑的可参与空间,自主主导的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网络政治活动,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持续、积极的影响。

其次,利用网络圈层的集聚特点,强化德性培育的主导性质。网络圈层的集聚特点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由于目的、知趣、观念等一致而自主形成的群体,它更具有随意性。一是体现为友好性和包容性,各圈层之间得以保持相对友好的姿态;二是体现为松散性和短暂性,一旦维系成员的热点转移或者成员的兴趣丧失,群体就会面临散落的境遇。网络圈层集聚友好性与松散性为教育者有针对性地推动不同网络圈层的巩固、转化和解构,导向符合德性培育要求的价值观念创造了机遇。

最后,利用网络圈层的认同泛化,强化德性培育的理性内涵。网络圈层蓬勃发展意味着大学生的集体认同更加泛化。一方面,网络圈层群体认同的标准泛化、弱化,圈层种类日益繁多、分类日益模糊、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日益流动不居。另一方面,同一网络圈层内部也存在着认同泛化现象,同一大学生往往同时归属多个网络圈层。这就为教育主体在不同网络圈层中构建多形式和多维度的价值观体系,多方位完善和调适大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推动大学生形成理性思维与行为创造了条件。

3.以高校学生的主体性人格为着力点

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平等型社会向公平型社会的深刻转型中,国民人格转型是中国社会转型不可避开的重要一环,培育主体性人格是德性培育的时代使命。人格是主体的自我塑造,是基于对自我认识、完善和确立的价值评价,是规范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实践活动的结果。主体性人格则是与价值理想相符的理想人格,是符合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所需具备的人格。主体性人格作为自觉、自为的自由人格,崇尚主体对价值的自由择定,因此对主体性人格培育提出了尊重个体人格和个体选择的要求,不仅将教育对象当作“社会的人”培养,更当作“个体的人”培养。

网络圈层作为大学生的自主选择,彰显着他们的审美和价值取向,是当代大学生主体性选择的真实反映。主体性基于理性控制下的自由,推崇主体对价值的自主择定,网络圈层的自由、自主与平等同主体性人格培育的要求相符,在充分尊重主体选择、锻炼择定能力的同时对主体性人格施以引导和规范,通过主体性人格培育实现德性培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一方面,网络圈层是大学生群体心理诉求的产物,直接体现大学生群体的德性现状及问题,既揭示了德性培育的切入点,也指明了德性培育的着力点。另一方面,网络圈层的存在机理既为德性培育带来了矛盾点,也为德性培育提供了突破点。深入把握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德性培育的实现基础和实现逻辑,是顺应社会信息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潮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应然之策。

猜你喜欢
圈层德性培育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B站冲破圈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