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存杰 顾立学 李明津 王玉霞
脑卒中是由于血管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局灶性损伤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等特点,卒中后护理的经济成本相对较高,增加了社会和个人的总体负担[1-2]。卒中后患者易出现消极情绪,但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发现经历创伤的人群在面对困难时也能表现出积极的心理变化,即创伤后成长[3]。它是指个体在遭遇创伤性事件或情境之后体验到的心理变化,是一种明显的自我积极改变[4],对创伤后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心理一致感是国内外学者又一重点关注的积极心理品质,它是指个体对生活的整体感受和认知,是一种心理倾向,也是个体拥有的普遍、持久且动态自信心的体现[5]。目前,关于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心理一致感之间的关系主要在现状调查研究较多,但缺少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本研究旨在了解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心理一致感的水平及其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来制订临床护理干预措施,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5月辽宁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患者25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6];年龄≥18岁;脑卒中后处于残疾状态,残疾严重程度(MRS)评分为2~4级[7];病情稳定,意识状态良好且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知情同意并愿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条件:有听力及(或)语言障碍;有严重认知障碍;合并呼吸、循环系统严重疾病;既往有精神病史。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一般资料调查: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住院天数、脑卒中类型及残疾严重程度(MRS)[7]。
(2)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该量表是由Tedeschi等[4]在1996年开发,由汪际等[8]将其汉化并进行修订后广泛应用于国内研究。该量表包括人生感悟、个人力量、新的可能性、与他人关系、自我转变5个维度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6级评分法,从“完全没有”到“非常多”,依次计为 0~5 分,总分 0~100分,总分值越高表明创伤后成长水平越高。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96,信度较高,具有良好的适用性[9]。
(3)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该量表是由Antonovsky编制[5],香港学者Shiu[10]进行汉化,包蕾萍等[11]进行修订后广泛应用于国内不同人群。量表包括可理解感、可控制感及意义感3个维度共13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总分为13~91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一致感越好。该量表在我国脑卒中人群研究中使用较广泛,Cronbach’s α系数为0.894[12],信度较好。
由研究者本人进入神经内科进行问卷调查,向患者讲解此研究的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患者的信息进行严格保密。问卷当场发放,在有效时间内及时回收,剔除不合格问卷。共发放问卷270份,收回256份,回收率为94.81%。
采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计算百分比;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心理一致感的关系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多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评分59.82±6.90分;心理一致感评分55.98±15.35分。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心理一致感与创伤后成长各维度呈正相关关系,且关系比较密切(r=0.872,P<0.05)。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残疾严重等级是影响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得分的因素(P<0.05)。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得分比较(分)
将创伤后成长作为因变量,将有统计学意义的一般资料变量(性别 、年龄 、居住地 、文化程度 、婚姻状况、残疾严重等级)和心理一致感各维度作为自变量纳入方程。见表2。
表2 变量赋值表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残疾严重等级以及心理一致感的3个维度,可理解感、可控制感、意义感是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P<0.05),且可理解感、可控制感、意义感对创伤后成长的贡献大于其他因素,表明心理一致感与创伤后成长密切相关。见表3。
表3 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得分为59.82±6.90分,处于中等水平,与舒美春[13]的研究类似,但高于刘瑞花[14]在结直肠癌患者研究中的创伤后成长水平得分,低于Byra等[15]在创伤性截瘫患者中的水平。这可能与研究人群的不同有关,不同疾病患者在面对创伤性的事件后所表达出的情绪与接受程度不同,创伤后成长水平也会不同。创伤后成长各维度条目平均分中得分最高的是人生感悟,与韩珊等[16]的研究一致,原因可能是:脑卒中患者在患病后,会对自己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有所改变,面对自身状态改变会有新的认知和理解。患者从医护人员、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中获得信心,增加对身体康复的信念和意志力,会从对未来生活的领悟中获得心理上的成长。新的可能性维度得分最低的原因可能是:疾病对任何人而言都是创伤性的存在,影响患者的心境以及对生活的定位和理解力。对卒中后的患者而言,短时间内转变自己对疾病的态度和自身变化看法存在一定困难,患者自身对未来生活的改变抱有期望较小,因此新的可能性维度得分在5个维度中得分最低,这与江丹丹[17]的研究结果一致。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内心状况,深度挖掘患病后的积极潜质,并根据具体问题制订心理干预措施来提高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
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一致感水平与创伤后成长呈正相关关系,心理一致感水平越高的卒中患者,越能激发出高水平的创伤后成长,此结果与路晓琳等[18]在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研究中一致。心理一致感作为一种心理保护机制,在面对压力或创伤事件时,心理一致感水平高的人会激发内部潜质去抵抗其对身体的伤害,能够拥有较好的心理调节机制、较多的积极情绪反应,情绪恢复较快,反之,则相反[19]。有较高心理一致感水平的人,善于利用自身周围的社会资源,较好地接受来自于配偶、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来帮助自己应对疾病、压力以及挑战。能得到更多社会支持的患者,面对疾病自信心和应对能力会越强,心理一致感越高,更能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20]。此外,心理一致感水平高的患者,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更多去理解自身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应对,找到更多生活中的意义,在与痛苦的生活事件作斗争的过程中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增强,能激发患者的创伤后成长水平[18]。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中能够主动观察、了解患者的内心变化,制订心理干预措施,正确引导脑卒中患者及时排除消极情绪,激发积极情绪,使其以乐观的态度看待疾病,从而提高创伤后成长水平。
本研究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脑卒中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残疾严重等级以及心理一致感的各个维度均为创伤后成长水平的重要预测因素。男性患者的创伤后成长水平较低,这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致[21-23]。女性患者思维偏感性,在遇到创伤时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倾诉的方式来分散自己的消极情绪,实现更多的创伤后成长。年龄较大的患者和有配偶的患者卒中后的创伤成长水平较高,老年患者社会压力较小、承担的社会责任较少,生活经历与经验丰富,患病后他们能够以更加坦然的态度去面对疾病,更容易从创伤中恢复过来。配偶是患者重要的家庭支持者和生活照料者,能给予患者更多生活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和陪伴。让患者在患病期间能够得到更多的理解,增加其康复的信心[21-23]。卒中后残疾严重等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伤后成长水平,残疾严重等级较高的患者,在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患者会产生巨大困扰和负担,疾病越严重,心理压力越大,创伤后的成长水平会越低[24]。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一致感的3个维度,可理解感、可控制感和意义感均是脑卒中患者的创伤后成长水平的重要预测因素[25]。心理一致感较高的患者,能较好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压力,深入感受生活的意义,正确评估和对待发生事件,且善于利用自身的有限资源去应对创伤和挑战,激发自身的积极生活潜质,从挑战中获得成长。因此,提示临床工作者对于男性患者、青中年患者、无配偶患者、残疾严重等级较高患者,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并根据具体的创伤后心理状态来制订心理干预措施进行干预,提高其创伤后成长水平。
本研究仅对脑卒中患者心理一致感、创伤后成长及两者之间关系进行横断面研究,未追踪研究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动态变化过程;且样本仅抽取辽宁省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样本缺乏一定的代表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多地区、多中心抽样调查,并监测其动态变化情况。多采用纵向研究、质性研究等方法探讨创伤后成长和心理一致感变化过程,以期为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制订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创伤后成长水平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