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峄 洪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并明确要求,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由2020年的7.8%提升至10%。产业数字化将成为带动产业升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推动下,我国产业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并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为后续推动产业数字化指明了方向。
“数字经济”概念提出以来,我国加速推进相关政策落地,促使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不断扩大,并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
在数字技术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作用下,我国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产业数字化的有序推进,数字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当前,数字技术已经与我国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
1.在服务业方面,数字技术与医疗、教育、交通、零售等行业实现深度融合,网络课堂、云问诊、云旅游、无人超市、社交电商、直播电商和生鲜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增长。《2021中国视频电商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直播电商全年带货金额达到9610亿元,同比增长121.5%。直播电商正在带动新型产业模式的兴起,重塑电商、物流多个产业链。
2.在制造业方面,数字技术与生产的多个环节融合,推动无人工厂、智能仓库、无人机巡逻、无人配送、线上协同办公等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发展。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显示,我国智能仓储行业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323.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980.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7.18%。数字技术已经深入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引领我国产业数字化迈向数据智能、人机协同的新阶段。
新冠肺炎疫情催化加速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在短时间内激发了数字化的意愿,提高了数字化的执行力,促使我国产业数字化呈现四大新特征。
产业数字化转型更倾向于依托数字技术平台,高效解决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难题。《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2021》显示,支付、物流、电商、出行等数字技术平台对产业数字化转型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其中,公共服务类行业的数字化主要依托业务上云(云计算),如教育、医疗、能源等;商务服务类行业的数字化主要依托业务智能化(人工智能),如零售、广电、制造。而人工智能则成为疫情期间推动数字化转型落地应用最多的新技术之一。《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有25.4%的企业应用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占比最高),有19.7%的企业应用了物联网技术,有18.3%的企业应用了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众多行业中都能找到落地场景,成为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工具。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产业创新开始从消费环节创新向全产业链互动创新转变。其中,以农业最为典型。因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我国农业受到巨大影响,但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农业开始从单环节数字化向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变。
1.在流通方面,采取共享冷链物流、智能仓储、智能配送等模式,大幅提升物流时效。疫情期间生鲜自提柜成为农产品无接触配送的重要解决方案。
2.在销售方面,选择电商、社交等平台,降低农产品推广成本。根据阿里研究院统计,2020年阿里电商平台上品牌农产品的开店总数超过6万家,同比增长了34%。
3.在生产方面,采取智能养殖和加工系统,在减少劳动力、饲料等支出的同时,确保农产品品质符合新型销售渠道,最终实现数字技术对整个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串接,完成全产业链互动创新。
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与日常消费密切相关产业的数字化进程。《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2021》显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我国与消费密切相关的产业数字化高速发展,如广电行业的数字化速度最快,其数字化规模同比增长了300%。而家政、养老服务等领域的数字化进展缓慢。《迈向新服务时代——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我国家政业数字化率为3.5%,养老服务业数字化率不到1%,远远低于酒店业(35.2%)和餐饮(15.1%)数字化程度。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与生活必需相关产业的数字化,同时也扩大了线上消费群体,丰富了线上消费内容。
新冠肺炎疫情加快了产业数字化进程,同时放大了企业间数字化能力的差异。
1.转型领军企业与其他企业间的数字化差距拉大。《2021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数据显示,转型成效显著的中国企业比例持续上升,由2020年的11%跃升至16%。同时,凭借更高的数字化成熟度,领军企业扩大竞争优势,从2020年的营收增速来看,其营收增幅是其他企业的3.7倍,远超2016—2019年的营收年平均增速差距(1.4倍)。
2.企业各环节的数字化程度不同。《中国产业数字化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80%的企业均利用远程办公工具开展临时工作,但在生产运营、智能决策等核心环节有高达78%的企业无法利用实时数据进行调整及优化。当前,我国传统产业数字化进程整体仍处于简单应用阶段,企业层面的数字化应用差距正在逐步拉大。未来,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将是中小企业,同时打通上下游供应链的数字化,推进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将成为难点。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我国产业数字化出现的新特征,为后续完善产业数字化政策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未来,应聚焦重点难点,加快推进数字化协同共生,提升数字化转型效率。
1.结合产业实际分类精准施策。针对三大产业数字化进程不同的局面,应着力解决当前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核心问题。一是农业数字化,应以培育和促进领军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主,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落地;二是工业数字化,应以加速推进领军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主,发挥垂直平台、工业互联网的作用;三是服务业数字化,应以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为重点,拓展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场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上下游协同的全新生态体系。
2.培育区域产业新增长点。以我国核心城市群为基础,培育具备区域优势的产业。一是珠三角城市群,应着重发展金融数字化、广电数字化、文创数字化;二是京津冀城市群,应着重发展文创数字化、生活服务数字化、数字软件技术研发;三是长三角城市群,应着重发展电商、金融数字化、数字软件技术研发;四是成渝城市群,应着重发展政务数字化、金融数字化、数字软件技术研发;五是呼包鄂榆城市群,应着重发展文创数字化和金融数字化;六是关中平原城市群,应着重发展广电数字化和金融数字化;七是中原城市群,应着重发展金融数字化和电商;八是北部湾城市群,应着重发展数字软件技术研发和金融数字化。
1.建立健全数字化生态网络。一是通过建立流程统一、标准一致的行业数据管理平台,打通产业内部壁垒,协助企业预测预警;二是依托数字技术,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建立供应链预警体系,搭建上下游协同、渠道多元的供应链网络,提升供应链韧性;三是构建面向数字技术应用场景的安全保障体系,增强入侵检测、电子认证、安全审计等技术防护措施,加强产品安全测试和认证,完善技术、网络、平台、应用、人员等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应急预案。
2.营造良好的数字化发展环境。一是大力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RPA、区块链、5G等新技术与产业数字化应用深度融合,鼓励开发本土化、定制化解决方案,扩大数字产业集聚区的辐射范围,提高数字产业对产业数字化的支撑效应;二是积极引进复合型数字人才,推动数字人才职业培养计划,强化高等院校数字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力度;三是主动研究全球优秀企业的数字化过程,并通过集中培训、视频宣讲、媒体报道等方式,引导企业学习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四是建立数字化转型协同创新中心,重点扶持风险大、成本高、研发周期长的数字化转型项目,加快数字技术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率。
1.充分发挥数字科技平台的引领效应。一是促使数字科技平台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推动数字科技平台整合数字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数字科技平台研发破解数字化技术改革投入能力弱、技术改革合力难、技术改革后数字化生产线维护难等问题,促成企业间协作,打造行业数字化平台、社会数字化平台;二是推动数字科技平台成为培育新型产业组织的孵化器,依托数字科技平台,搭建基于数据、专利知识等无形资产的虚拟产业园区、虚拟产业集群等新产业载体,集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要素;三是建立虚拟产业联盟,促进数字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合作,形成产业数字化合力。
2.发挥转型领军企业的示范效应。一是鼓励转型领军企业打造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梳理国际主要工业数字化设备厂商标准,由行业协会牵头搭建行业统一的设备通信协议,建立数字工业设备接口标准,提升数字化模块的互联互通;二是建立各领域转型领军企业创新合作机制,加快工业软件开发,推动领域内工业软件的攻关突破和商业化应用;三是发挥好“领头羊”作用,以项目方式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改造升级和创新活动的技术支持、服务转型、技术指导,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配套软硬件设备、培训相关专业人员、引进先进创新成果,形成各类企业协同共赢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