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卫报》与新华网数据新闻生产特色分析

2022-02-15 01:08张举玺谭亚楠
传媒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华网卫报新闻报道

张举玺 谭亚楠

数字化时代,面对海量数据信息资源,新闻工作者如何在冗杂的数据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生产出更具传播力与影响力的数据新闻,是一项重要课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具有精准、直观特点的数据新闻迎来新发展高潮。英国《卫报》是国外数据新闻的先行者,它所设立的“数据博客”是全球第一个专业数据新闻平台。新华网是我国第一个开设“数据新闻”栏目的媒体,被学界和业界称为“中国数据新闻先锋队”。两者作为国内外数据新闻发展的佼佼者,其数据新闻生产特色值得其他媒体借鉴。

数据新闻以其独有的特质和新颖的呈现形式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界业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关于数据新闻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精确新闻和计算机辅助报道。精确新闻一般是指通过调查、实验、内容分析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利用计算机技术精确收集、整理信息,进而生产出来的新闻。由精确新闻发展而来的数据新闻,是一种基于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呈现的新闻工作方式。这种新闻报道形式强调从数据中挖掘新闻价值,服务公共利益,具有鲜明的新闻价值、海量数据分析、可视化呈现等特点。

21世纪初,数据技术逐渐成熟,逐步渗透到了新闻传播领域。2009年,英国《卫报》尝试数据新闻生产,设置“数据博客”(Data Blog)专栏,围绕全球性政治、经济、法律等议题,采集相关数据,精细制作可视化报道。2010年,《卫报》推出数据新闻报道《伊拉克战争死亡地图》,借助维基解密的数据,利用制图软件制作了一张在伊拉克战争中伤亡人数的分布图。该报道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英国政府最终做出从伊拉克撤军的决定。《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也积极发展数据新闻,制作出如关于“桑迪”飓风等新闻报道,产生强烈反响。自2012年开始,我国媒体如新华网、澎湃、财新等纷纷尝试数据新闻报道。经过十年发展,国内数据新闻日趋成熟。新华网设置的“数据新闻”专栏,力求在深度和广度上挖掘数据,潜心创作新闻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形成一定影响力。

《卫报》和新华网开展数据新闻实践的时间较长,实践经验丰富,数据新闻栏目知名度较高,可相互构成参照系,故笔者选择《卫报》和新华网为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的数据新闻报道共420篇(新华网样本240篇、《卫报》样本180篇),将报道议题、数据来源、数据处理、可视化呈现作为考察数据新闻的核心指标(见表1),对两家媒体的数据新闻生产特色进行分析。

为便于对《卫报》和新华网数据新闻进行立体展示与分析,笔者将挑选出的样本按照报道议题进行分类(见表2)。同时,对新闻数据来源渠道(见表3)、每篇报道所包含的数据源进行统计(见表4),以充分透视其生产特色。

通过对《卫报》数据新闻报道选题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卫报》比较重视健康环境、社会民生、政治军事等宏大议题,并呈现出如下特色。

1.重视健康环境,关注社会民生。《卫报》数据新闻报道比较重视健康环境议题,这一议题占数据新闻总量的29.4%,排在8类报道议题首位。其次是社会民生议题,为25%。这一方面与数据新闻以服务公众利益为目的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因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各国媒体都密切关注疫情实时情况,环境健康和社会民生议题成为其报道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衛报》作为英国的综合性报刊,报道议题不仅涉及英国本土社会话题,还大量关照美国、澳大利亚等话题,内容涉及美国总统女性提名、堕胎真相、少数民族歧视、儿童性虐待、人口普查,以及澳大利亚大选、丛林大火、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等国际性议题,具有广泛的国际视野。

2.数据来源广泛,注重自主采集数据。多方数据佐证核实,可保障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增强媒体的信度。信源处于传播的首要环节,传播者的权威和信誉决定信源可信度,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强。在研究中发现,《卫报》使用三个以上数据的新闻报道占67.2%。

从数据新闻的来源渠道看,《卫报》数据新闻的数据源中政府、科研院校、媒体自主采集数据等占比较高。《卫报》比较重视自主采集数据,经常针对报道内容设计发放问卷,收集读者观点,并在报道中呈现出用户提供的问卷数据,增加与读者的互动。

3.数据处理深入,挖掘深层价值。数据处理会直接影响数据新闻的质量,透过数据表象、挖掘本质是数据新闻发展之根。《卫报》比较善于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如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中,不仅对产生原因、病毒传播、疫苗接种等给予深度分析,还对趋势做出预判。深层挖掘疫情数据中的价值,提高了新闻报道质量,增强了媒体影响力。

从数据描述情况看,《卫报》很重视多要素展示数据新闻。为方便及时交代数据来源,往往会插入被引数据的链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想了解数据来源,点击链接便可跳转至数据源页面,便于对数据求证与监督。

4.可视化呈现注重动态交互,创新不足。数据新闻的核心在于其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在视觉吸引中完成信息告知功能。研究发现,《卫报》数据新闻比较注重动态交互呈现,尤其是采用三种以上呈现方式的报道占60%。新闻报道采用多种可视化呈现能有效增强新闻的真实感与准确度,进而提高栏目的影响力。在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报道中,《卫报》多采用动态地图和音视频动态图表,显示疫情患者确诊的最新数据,带给读者强烈刺激感。

但是,《卫报》数据新闻中静态图文内容仍占40.6%。在力推多样化形式呈现的背景下,其受众对静态图文报道内容几乎失去兴趣。如果短期内无法对静态报道内容进行技术创新,可能导致部分读者流失。

通过对新华网数据新闻报道选题相关数据的分析,笔者发现新华网比较重视社会民生、经济贸易、健康环境等有关国计民生的议题,新闻生产呈现如下特色。

1.紧跟社会热点,贴近百姓生活。新华网担当国家通讯社之重任,秉承为人民服务宗旨,履行正确舆论导向及正面宣传职责。从报道议题层面看,社会民生、经济贸易是新华网数据新闻报道的核心,两者总和占比43.7%。这两个议题紧随社会热点,围绕每年冬季供暖、春节保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两会重大报告解读等话题展开报道,事事都离不开国计民生。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这些重要议题外,新华网数据新闻报道还广泛涉及共享经济、国民心理健康、恋爱、人口老龄化、粉丝文化、长租公寓、数字乡村等贴近百姓生活的内容,形成了全方位、多点面报道的风格。

2.数据来源多元化,侧重运用官方数据。新华网数据新闻向来注重广泛而多元化采集信息源。其采用官方数据说话的内容占35%,其次是新闻媒体自身采集的数据占26.7%,这两者确保了数据新闻内容的可靠性与权威度。其他7种数据渠道有效丰富了新华网数据新闻来源,使其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到广泛而多元化的信息,生产出丰富多彩的数据新闻作品。

从数据新闻来源个数使用情况看,新华社240篇数据新闻报道包含464个信息源,其中采用一个信息源的报道占33.3%,这与采用官方数据的报道数量大概一致。使用三个以上信息源的报道占26.7%,这与新华网自身采集数据的报道数量相符。

3.偏好简单引用数据,满足受众快速阅读。新华网数据新闻偏好简单引用数据,重在保证新闻作品的时效性。分析结果显示,新华网数据新闻简单引用他者数据的报道占56.7%。这类作品仅对数据做简单分析,常用“图说”等方式讲述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读者能用较短时间读完报道,快速了解事件整体发展情况,满足时效性和碎片化阅读。

当然,数据新闻的优势在于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从数据中寻找线索发现真相。但是,研究结果显示,新华网数据新闻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与挖掘的报道量仅有11.7%。面对多元化的读者需求,如果新华网数据新闻只能满足碎片化阅读需求,而不注重发展深度分析报道,不仅面临读者流失的问题,还消解了数据新闻应有的优势和品质。

4.可视化呈现以静态为主,亟待发展音视频交互。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呈现具有两个功能:其一是对受众形成视觉吸引,其二是对受众实现信息告知。丰富多样的可视化呈现,有助于展现数据新闻的传播价值。分析数据可以发现,新华网数据新闻以静态信息图表为主,占60.4%。在新闻报道中尤其善于使用扇形图、柱状图、时间坐标线等,一目了然地展示复杂数据。

与此相比,新华网数据新闻报道中音视频交互呈现的信息内容仅有17.5%。这也许跟音视频交互报道制作复杂、耗时长、成本高等情况有关。但是,静态图文的呈现方式对受众的视觉吸引力显然不足,容易使其失去应有的影响力。

通过对《卫报》和新华网数据新闻生产特色的分析,笔者发现两家媒体在发展数据新闻方面都取得了可圈可点的經验与成就,为我国其他媒体发展数据新闻提供了借鉴。

1.以小见大,关注国计民生议题。数据新闻在产生时,就一直在报道具体现实问题。数据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新闻生产方式,应保持新闻敏感度,小到日常生活,大到重大突发事件、重要会议等都是其关注的范畴。数据新闻应当运用数据帮受众解读容易被人忽略的新闻,挖掘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新华网数据新闻紧跟时事热点,紧扣老百姓关注的社会话题,以丰富的题材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风貌,其对话题的选择值得我国媒体借鉴。

同时,为了提高数据新闻的国际影响力,各媒体还可借鉴《卫报》数据新闻的生产经验,扩大国际议题报道比重,加强对国际重大话题的持续报道力度,吸引国际受众,做好国际舆论引导,以拓展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2.挖掘优质数据,建立数据众包生产模式。数据新闻生产离不开海量数据,优质数据源自广泛的受众群体。在互联网背景下,建立开放数据收集平台,实施数据众包生产模式,更能保障数据新闻的生产质量。《卫报》数据新闻对多方信源与多方观点的重视也证明了这一点。

有鉴于此,我国媒体在发展数据新闻时,要加强与社会各界开展合作,以获取多元化数据,建立优质数据资源库。我国媒体可积极推行数据众包生产模式,发挥网民才智,凝聚正气,引导舆论,提升数据新闻的影响力。

3.创新可视化呈现,增加多元交互产品。可视化呈现对数据新闻十分重要。鉴于《卫报》和新华网的数据新闻实践经验,我国媒体在发展数据新闻方面,可以将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VR技术等,应用到数据新闻报道生产中:基于物联网的传感器数据进行数据收集,为数据新闻生产提供海量、精准的数据支撑;用丰富的可视化呈现形式,让数据真正“动”起来,便于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数据背后的价值,增强数据可视化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动”起来的数据新闻有助于拓展新闻接受理念,便于受众快速了解数据图景的具体细节,提高新闻互动程度,直观、深刻感受数据新闻的特色与感染力。

4.重视人才,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数据素养。数字时代,媒介转型纷呈,技术、人才、资本是数据新闻竞争的核心要素,数据新闻从业人员的数据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数据新闻的质量。根据《数据新闻蓝皮书:中国数据新闻发展报告(2018—2019)》显示,能深入挖掘解读数据、制作高超可视化数据新闻的技术人才十分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数据新闻的快速发展。

为了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我国学界业界需要联手,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高校应自觉承担起为传媒行业培育优秀人才的责任,有目的地开设数据新闻相关课程,以便数据新闻生产方面专业人才的茁壮成长。

分析与总结数据新闻先行者《卫报》和新华网的数据新闻生产特色,有利于媒体树立开放包容的数据理念,开拓全球化视野,探讨数据挖掘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数据新闻发展新途径,以提升我国数据新闻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

用户反馈是考察媒体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卫报》和新华网的数据新闻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没有显示读者的阅读量。因此,笔者无法从阅读量上考察每篇数据新闻的实际传播效果。期待后续研究工作能够转换思路、扩大范围,进一步了解中外数据新闻的新发展。

作者张举玺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谭亚楠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陈琦】

猜你喜欢
新华网卫报新闻报道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卫报》“AI撰写文章”被指哗众取宠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自拍杆”
新华网登陆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