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璞 杨祖山
摘 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国家愈加重视古镇名村文化景观的保护问题。陕南古镇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古镇的文化景观别具一格。本文以目前旅游发展模式较成熟、历史建筑保存较完整的青木川古镇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游客和古镇居民对文化景观的特色性感知进行调研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和游客对于古镇文化景观要素特色都有较高的感知度;居民和游客对物质文化景观要素中的选址、街巷空间以及建筑特色的感知不存在差异,对非物质文化景观要素中的饮食文化也不存在感知差异,但对非物质文化景观要素中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感知存在顯著差异。主要原因在于民俗文化、节庆载体的不足以及表达方式缺失导致古镇文化景观所蕴含的特色资源不能充分展现。因此,针对以上调查结果,为提高游客对民俗文化和节庆活动的感知度,笔者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提高古镇文化景观的特色性,促进古镇旅游行业持久发展。
关键词:风景园林;文化景观;景观感知
中图分类号:F327;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景观是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集团为满足社会经济需要所创造的景观,一种融合自然和人文关系的遗产类型[1-2]。近年来,陕南古镇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说明古镇的文化景观对使用者具有长久的吸引力,居民作为古镇文化景观的长久使用者,游客作为古镇文化景观的短暂使用者,探索了解居民和游客之间的文化景观特色性感知差异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能促进古镇文化景观建设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古镇旅游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青木川古镇在行政区划属于陕西省汉中市,地理位置上位于陕西、甘肃和四川交界处,素有“鸡鸣响三省”之称,于2009年被列为陕西省省级重点镇,2010年10月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现属于国家AAAA级景观。古镇面积约为208 km,始建于明成化年间。
选址上,古镇南部有龙池山、凤凰山,金溪河横穿古镇,属于“两山夹一川”地形,更是典型的“依山面水”格局。古镇聚落的原始雏形,位于河流南侧的凹面,河流的堆积形成了天然、安全的适宜居住地,古镇的选址是古人聚落选址智慧的体现。街巷空间主要由横穿古镇的金溪河南侧的回龙场老街和北侧的商业街道组成。回龙场老街东西长800多m,宽50余m,主体形态顺应山体和水体的走势形成整个古镇的基本骨架,两旁围合界面大多为原始民居建筑,地界面由铺地、台阶和排水系统构成,老街的铺地材料为当地青石材,老街上主要为民居建筑,夹杂少量改造的商业建筑;而商业街道则由商业气息较为浓厚的建筑围合,两旁建筑大多为前商用后民居的形式,铺地材料为切割规整的铺地石材。建筑大多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的古民居,虽然在2008年遭受过地震的冲击但保存状况依然良好,较为完好的民居有260余间,主要代表性建筑有魏氏宅院、荣盛魁(旱船舫)、烟馆、辅仁中学和飞凤桥等代表性建筑。
民俗文化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受秦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当地“草莽文化”“匪帮文化”的影响,但呈现上大多为氐羌文化,如羌族服饰、婚嫁、丧葬习俗等都是羌族文化的体现等。节庆活动受民俗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味,如傩戏、川剧、逛庙会和马王庙等节庆活动。饮食文化也极具当地特色,其中以辅唐宴最盛,除此之外,还包括凉皮、热凉粉、核桃馍和木桶鱼等。
(一)问卷设计
笔者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及理论,结合文化景观构成因素分类和古镇景观基因分类,将文化景观分为物质文化景观要素(选址、街巷空间、建筑)和非物质文化景观要素(民俗文化、节庆活动、饮食文化)两类,分别测量居民和游客对以上6个要素的特色感知[1-3]。选址的问题项包括风水格局和环境舒适两项;街巷空间的问题项结构是材料、装饰以及空间概念尺度和氛围;建筑的问题项包括材料、色彩、院落空间、结构以及细节装饰;民俗文化的问题项包括传承性、地方性和特色性;节庆活动的问题项包括节庆氛围、地域风情和主动参与;饮食文化的问题项包括风味独特、制作工艺考究和历史典故。本文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评分,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分别用5分到1分来表示。
(二)数据获取
笔者于2021年8月下旬前往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古镇进行实地调研调查,调研期间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6份。其中居民80份,游客116份。
笔者分别将居民和游客调研结果的数据带入到SPSS 26.0中运行,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居民问卷的信度检验结果为0.924,效度检验结果中KMO为0.822且sig值为0.000,因此,对于居民的问卷设置合理。游客问卷的信度检验结果为0.812,效度检验结果中KMO为0.822且sig值为0.000,因此,对于游客的问卷设置合理。对居民和游客的问卷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在选址、建筑方面游客感知度高于居民,但在街巷空间、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和饮食文化方面游客感知度都低于居民。
对于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而言,当莱文方差检验结果的显著性大于0.05时,看假设方差相等时的sig值,反之,则为假设方差不相等时的sig值。当t检验的sig值大于0.05时,代表两者不存在差异性,反之则表示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表2所示,游客和居民在选址、街巷空间、建筑、饮食文化方面独立样本检验结果的sig值均大于0.05,因此不存在差异性,但在民俗文化和节庆活动方面独立样本检验结果的sig值小于0.05,因此居民和游客在民俗文化和节庆活动感知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一)研究结论
首先,物质文化景观要素方面,居民和游客对于选址、街巷空间、建筑等物质文化景观要素的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选址和建筑的游客感知度略高于居民,但街巷空间的感知度略低于居民,原因在于古镇所呈现的现代民居建筑的外观设计和氛围均与明清时期民居、魏氏宅院等历史建筑相和谐,其建筑保留了木制、主体结构裸露、复古棕等特点。但在街巷空间营造上,商业街旁建筑大多四到五层高,街巷铺装选用切割规整的现代工艺青砖,小巷内有较多的现代交通车辆,如三轮车、电动车,所以与古镇所形成的外观与古朴氛围不同,商业步行街有了相对较浓的现代气息。
其次,非物质文化景观要素方面,居民和游客对饮食文化特色的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居民对于饮食文化的感知度略高于游客,民俗文化和节庆活动的感知度存在显著差异性,且居民对民俗文化和节庆活动感知度均远高于游客。游客对饮食的感知度略低于居民的原因在于古镇现存较多的是经营木桶鱼、石锅鱼、烧烤的饭店,经营核桃馍的店铺只有穿过飞凤桥至回龙场老街入口的两三家,主营饮食为浆水面、树叶凉粉、辅唐宴的店铺更是少之又少。游客对于民俗文化感知度较低的原因在于调研期间民俗文化展示场所无节目可看,经了解民俗文化展示只在节假日,除此之外,日常的羌族文化展示元素只有魏氏宅院外售票厅工作人员以及零零散散的几家民俗类店铺,但民俗类物品展示种类和内容较少。游客对于节庆活动的感知度低,一是由于调研期间并非传统节日,而且古镇也没有任何能够让游客感受到节庆活动的载体存在。
(二)建议
1.提高文化要素的挖掘强度,重视古镇物质文化景观的建设
除了要注重对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也应注重对古镇脉络格局的保护。在街巷空间的塑造上,除了延续回龙场老街的形状及呼应周围山水地形的走势外,也要注重街巷细节的塑造。尽可能地选用当地的青石材,或在铺地石材上刻画文化要素图案,选用与回龙场老街相似的、不规则切割的铺地材料,限制古镇核心区内建筑的高度和建筑风格,设置隐蔽的停放车点,使得商业街巷的氛围与古镇的整体氛围相融洽。
2.提高旅游项目的本土化和特色化
文化是旅游之魂,特色是旅游之基。提升古鎮特色是古镇发展的形势所趋,文化赋予特色内核。让文化包装旅游,是营造特色地域文化的关键[4]。要深入挖掘青木川古镇文化,提炼具有代表性、可表达的传统文化特色元素。如民俗文化表演、节庆活动保留传统的项目,饮食应保留传统的做法和当地的食材等。饮食中融入文化因素有助于特色性的提升,青木川的饮食在文化融入方面有先例,古镇应注重辅唐宴及传统特色饮食的推广和展示,增加经营传统饮食饭馆的数量,重视传统饮食对游客的吸引力。变观光旅游形式为“观光+体验”式,增添游客可动手体验、参与的旅游项目,如羌绣、剪纸等。在节假日时,适当增加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场次,非节日时,可在古镇公共地区以及室内可能的停留点,如饭馆、客栈等,播放青木川宣传片,包括代表人物“一代枭雄”魏辅唐的故事、往年节假日民俗文化展示活动以及节庆活动的视频和图片等。除此之外,还可生产相关文化周边系列产品,如衣服、扇子、挎包、背篓等物件,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不仅能促进古镇文化的传播,还可促进古镇经济的发展。
3.培养居民参与古镇旅游发展的意识,提高居民参与度
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古镇居民,他们不仅是古镇文化景观的使用者,也是古镇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居民浸泡在当地文化的温泉中,他们行为模式、衣着等,都有着独属于这个地方的气质,发挥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角色作用能更大程度上体现古镇文化景观的特色性。在古镇文化保护与继承发展中,不仅要注重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在形式、活动种类上的继承,也要注重继承人的培养。要鼓励居民学习当地民俗文化,主动参与民俗文化类表演活动及节庆活动,为当地文化的传播、延续做出贡献。除此之外,要提高居民的文化自信,鼓励居民勇于向游客展示自己的特色文化,如羌族穿戴可展示民族的服饰、日常生活等。
若忽视文化景观特色的表现,容易致使古镇旅游业后期发展乏力。古镇景观主体从居民变为居民与游客共生,要从居民和游客角度探索古镇文化景观现状建设中特色展示不足部分,进行相应的改造提升,为古镇旅游业的长久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5]。
[1] 汤茂林,金其铭.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J].人文地理,1998(2):45-49.
[2] 李和平,肖竞.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园林,2009(2):90-94.
[3] 张鸽娟,徐娅,韩怡.过渡性地理环境下的陕南古镇景观基因分析与表达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661-666.
[4]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2.
[5] 张琳,杨珂,刘滨谊,等.基于游客和居民不同视角的江南古镇景观地域特征感知研究:以同里古镇为例[J].中国园林,2019(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