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利涛,刘 璐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1)
“国家形象”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Boulding提出,包括地理空间维度、心理态度维度和物理实力维度,综合了一个国家对本国的认知和国际社会其他国家对该国的认知[1]。有关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涉及学科众多,包括国际关系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和新闻传播学。陈丽江认为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国家形象涵盖三个层面,分别是国际社会决定国家形象、国内民众对本国的评价以及国内国外民众对本国的评价得到的总体形象[2]。本研究关注英美主流媒体报道所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因此采用第一个层面。如徐小鸽所言,“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新闻流动中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说是一国在他国新闻媒介的新闻言论报道中所呈现的形象。”[3]
重大新闻事件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更具研究意义[4]。东京奥运会因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而推迟一年,于2021年7月23日至8月8日在日本东京举行。作为全球性的体育赛事,东京奥运会备受关注,各主要国家的新闻媒体进行了全面和详尽的追踪报道。中国是体育大国,近几届奥运会的成绩有目共睹,引发媒体格外关注。包括英国广播公司(以下简称BBC)和美国《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在内的西方主流媒体,有相当数量的东京奥运会涉华报道。以这两家媒体的报道为例,研究英美媒体的东京奥运会涉华报道,有助于理解英美媒体在体育报道时所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厘清其涉华报道模式,在对外宣传时有针对性地予以回击,维护积极的中国形象。
国内已有学者针对媒体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作了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刘朝霞从媒介框架理论的角度对中外媒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作了对比分析,认为中国媒体需要在更深层次上进行报道,坚持“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改变“金牌至上”的报道框架。[5]陈丽江基于自建语料库,分析了BBC对中国体育形象的呈现,发现BBC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奥运历史不长,但由于国家全力支持而快速发展和迅速崛起的体育强国;一个友好的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识的国家;一个政府特别重视奥运和金牌、注重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但却受到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的困扰,其中包括人权、网络安全等问题[2]。马伟林等自建《卫报》2000年至2020年的中国报道语料库,利用系统功能语法中及物性系统的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卫报》将中国描绘成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个影响世界的经济和科技强国,一个愿意控制碳排放的大国。然而,在一些问题上,它对中国的描述是负面的,比如涉及西藏问题、新疆问题、环境问题等[6]。杨巧燕从结构主义理论出发,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纽约时报》的涉华报道,在语料库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证实了话语是国家身份形成与变化的关键变量[7]。刘文宇利用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分析方法,指出除极少数非洲媒体因误判和偏见对中国有负面评价,非洲主流报纸媒体主要呈现出“强大的中国”和“朋友或伙伴式的中国形象”[8]。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自建BBC和《纽约时报》2021年东京奥运会涉华报道的小型语料库,使用费尔克劳的批判性话语分析的三维理论作为分析框架,从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和社会实践分析三个方面,分析英美主流媒体如何通过体育报道呈现中国的国家形象,研究其背后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为我国体育外宣中构建积极的中国国家形象献言献策。
费尔克劳指出,话语是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组成的三维统一体,并通过对话语主体的社会身份和关系、知识和信仰体系的建构来实现其社会建构性。话语的三维理解层次构成了三维话语分析框架的基础,费尔克劳进而提出了“描述性”、“阐释性”和“解释性”,分别作为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和社会实践分析的核心特征:文本分析的描述性指的是描写文本的语言特征,话语实践分析的阐释性指的是阐释文本与话语实践的关系过程,社会实践分析的解释性指的是解释话语实践与社会语境和意识形态的深层关系[9][10]。
具体到本研究的框架内,文本分析可以通过语料库的方法,分析新闻高频词和关键词的共现语境;话语实践分析主要关注文本的生成、传播和解读,可以研究文本的信息来源和信息接受;而社会实践分析,可以结合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对文本和话语实践的分析结果作出解释。
本研究将英美两家主流媒体BBC和《纽约时报》在东京奥运会期间的涉华报道作为研究样本。这两家媒体读者群体广泛,国际影响力较大,能够代表英美主流媒体的东京奥运会涉华报道。
本文语料来自英国BBC和美国《纽约时报》的官方网站在东京奥运会期间的涉华报道。在自建语料库时,考虑到新闻的时效性,笔者直接从BBC和《纽约时报》的官方网站上选择和收集新闻文章,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Olympics” “China”(或Chinese),限定网址site:bbc.com(或site:nytimes.com),分别进行组合搜索,设置自定义时间范围为7月22日至8月10日(考虑时区差异,对照东京奥运会的起始时间,搜索起止时间分别提前和推后一天)。逐一分析搜索结果,剔除未报道中国的文章,整理收集到的语料。统计结果显示,BBC有33篇东京奥运会涉华报道,《纽约时报》有38篇,共计71篇,69870词。
从统计结果看,BBC的33篇东京奥运会中国报道中,直接涉及比赛进展、比赛结果的有27篇,其余6篇非直接报道赛事,内容涉及中国网民对本国运动员、体育和娱乐界明星的网暴,粉丝围聚跳水运动员全红婵老家的事件,英美媒体捏造的所谓中国香港人权问题、新疆问题等。可以看出,东京奥运会期间,BBC在关注比赛之外,也关注了政治、人权自由、领土问题等。《纽约时报》在同一时期有38篇东京奥运会涉华报道,其中28篇播报比赛结果,剩余10篇报道涉及台北运动员战胜大陆运动员而引发的紧张局势,中国的国家体育系统,中国为即将到来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所做的准备等。
1.关键词分析
利用AntConc 3.5.9进行关键词查询的步骤包括:第一,将目标语料库加载到AntConc 3.5.9。第二,载入英国国家语料库(BNC)的词表(该词表可从AntConc 3.5.9开发者Laurence Anthony的网站上下载),作为参考语料库的词表。第三,按“开始”键进行查询。
从关键词列表(表1)可以看出,有13个关键词和东京奥运会赛事、体育播报本身或新冠肺炎有高相关性,如Olympic(s)(奥运会)、Tokyo(东京)、gold(金牌)、medal(奖牌)、games(比赛)、athletes(运动员)、Japan(日本)、sports(体育)、taekwondo(跆拳道)、champion(冠军)、authorities(官方)和coronavirus(新冠病毒)等,其余17个关键词涉及中国,如Hong Kong(香港)、Taipei (台北)等,间接反映出英美媒体在东京奥运会涉华报道中的主要关注点,在体育赛事报道中掺杂着诸多英美媒体对中国的不实指控,包括中国的领土问题、人权问题、极端民族主义问题。
表1 关键词列表筛选
续表
举例来说,“Hong Kong”(香港)、“Taiwan”(台湾)、“Taipei” (台北)、“Xinjiang”(新疆)等关键词分别有着442①、215、56和49的关键值。可见,在有关东京奥运会的报道中,英美媒体故技重施,多次提及中国香港内政管理、台湾问题、新疆问题和新疆棉花问题,无端对中国进行指责。例如,在《纽约时报》的一篇题为“台湾在羽毛球比赛中战胜中国的金牌引发了紧张局势”的新闻报道中,作者使用了“一个独立的岛屿”、“被中国声称所有”、“一个独立的民主政体”、“声称是其领土”等词汇和短语,罔顾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实,干涉中国内政。
另一个关键词是“nationalist(s)”(民族主义)。在BBC和《纽约时报》的报道中,“民族主义”以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共计出现20次,关键值分别为58和72,属中等重要的关键词。BBC的一篇标题为“东京奥运会:中国民族主义者突然攻击中国运动员”的报道中,描述了中国社交平台上的网络喷子突然开始抨击中国运动员,使用了许多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和短语,如“不爱国”、“辜负了国家的培养”、“民族主义热”、“中国民族主义者”、“怒不可遏”等,这些词描绘出一个有着强烈民族主义的民族形象。西方媒体在涉华报道中“选择”和“凸显”某些信息,并使用引导舆论的措辞,对中国的民族主义进行片面报道。
结合关键词分析和具体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到在体育方面,英美媒体将中国呈现为一个奥运竞技强国,但又将中国的国家形象扭曲成被所谓的领土争端、人权和自由等问题所困扰,被非理性的极端民族主义所困扰。
英美主流媒体将奥运报道政治化,在涉华报道中掺杂台湾、香港问题或新疆棉花事件,基于捏造和歪曲的虚假信息,按照自己的理解向其国内读者展示中国的国家形象。对比之下,中国奥运健儿们鼓舞人心的故事却被西方媒体选择性忽略,比如奥运铅球冠军巩立姣的夺冠历程、举重运动员谌利军绝地逆转等。
考虑到中美关系的特殊性,本文对BBC和《纽约时报》东京奥运会涉华报道的关键词进行了交叉对比研究。将BBC和《纽约时报》两个子语料库,互相设定为参考语料库来进行关键词列表查询,结果显示,当把BBC语料库设置为目标语料库、把《纽约时报》语料库设定为参考语料库时,未返回有意义的关键词。而对调后检索发现,Hong Kong(香港)一词出现了65次,关键值为47。
这意味着,与BBC相比,《纽约时报》在东京奥运会期间的涉华报道中对香港表现出了特别的兴趣。在中国不断加速赶超美国的背景下,《纽约时报》这一美国主流媒体在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对香港问题进行特别报道,折射出美国企图干预香港事务、破坏香港稳定、遏制中国的阴谋。
2.共现语境分析
通过语料库分析共现语境,可以研究特定词在语境中的使用情况。在分析搭配现象时,Firth特别强调了一个词所处语境的重要性,认为在词汇语义学中,通过分析语言语料库中的词汇共现语境,可以得到词汇的语义表征。他曾这样概括这一原则:“一个词的意义是由它的使用环境所形成的”[11]。本文利用AntConc软件的共现语境(Concordance)功能,分析西方主流媒体在描绘中国国家形象时的措辞方式和其所传达出的深层次的微观含义。因本文关注英美媒体的中国相关报道,故选取“China”(中国)和“Chinese”(中国的;中国人)作为共现语境分析的核心词。
在AntConc 3.5.9中分别输入关键词“China”和“Chinese”,检索两个关键词的共现语境条目,其中“China”有284个共现语境条目,“Chinese”有115个。对这些结果进行逐一分析后发现,在284个关于“China”的搭配中,94个有负面联想,占比近33%;对“Chinese”一词的115个共现语境条目进行逐一分析,发现其中62个带有负面的联想,占比近54%。综合来看,两个关键词的负面共现语境条目所占比例为39%,部分展示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China”一词的共现语境条目(部分)
表3 “Chinese”一词的共现语境条目(部分)
通过进一步的文本分析发现,在BBC和《纽约时报》的东京奥运会涉华报道中,中国是竞技体育强国和奥运强国,但体育方面的国家形象呈现复杂化,掺杂着诸多负面色彩。
第一,英美媒体的报道中,中国呈现出重视奥运、有着强烈的民族骄傲和极端民族主义色彩鲜明的民族形象(例1,例2)。
例1:“It’s a stand-off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ti-Japanese sentiments on Weibo ran high throughout the match, as users called Mizutani and Ito all manners of names. (“Tokyo Olympics: Chinese nationalists turn on their athletes”, BBC)
例2:Chinese social media users were also outraged when she showed support for Taiwan’s Tai Tzu-ying after her badminton single’s final against China’s Chen Yufei. (“Tokyo Olympics: Taiwan stars trolled by Chinese nationalists”, BBC)
第二,在奥运报道中,基于台湾问题的不实报道而渲染中国的领土主权问题,将中国歪曲成一个受到领土争议困扰的国家(例3)。
例3:Taiwan, a self-governing island claimed by China, competes in the Olympics as Chinese Taipei.
第三,在报道奥运强国形象的同时,捏造出一个人民受压迫、饱受人权问题困扰的政府形象。比如,在报道奥运冠军杨倩因晒耐克鞋被网暴的文章中,提到新疆的人权问题,基于捏造的证据指责新疆存在“强迫劳动”(例4);报道香港奥运战绩时,无端指控中国香港的政治和人权问题(例5);报道中国备战6个月之后的冬奥会时,片面凸显“采取过于严苛的防疫措施”(例6)。
例4:Her downfall? An old Weibo post where she had showed off her Nike shoe collection. People were not pleased, given how the brand is among those boycotted for its pledge to stop using Xinjiang cotton over forced labour concerns.(“Tokyo Olympics: Chinese nationalists turn on their athletes”, BBC)
例5:But Hong Kong, the Chinese territory where political and civil rights have been battered in recent months, is enjoying its strongest-ever showing at the Tokyo Olympics, capturing gold in fencing and two silvers in swimming.(“Olympic Success Gives Hong Kong an Emotional Lift in Hard Times”,TheNewYorkTimes)
例6:Guards in biohazard suits, ready to stop anyone from leaving. Athletes giving interviews from behind plastic walls, speaking through microphones. All-day armpit thermometers, with tiny transmitters to sound the alarm should someone develop a fever. (“Tokyo’s Olympic Bubble? Wait Till You See Beijing’s.”,TheNewYorkTimes)
第四,在报道中国体育体系和运动员时,刻画出被视为工具、为夺金牌日复一日忍受枯燥训练的运动员形象以及“体育工厂”的国家体育形象。比如,将中国的体育系统比喻成“流水线”(例7);在描述中国“利用青年运动员为奥运争光”时,用了“harness”一词(例8),该词原意是“马具”,意思是“to put a harness on a draught animal”(给拉车的动物套上马具),引申意思是“to control for use as power”(控制作为动力使用);在描述中国的体育学校制度时使用“harvest”(收割;收获)一次,描绘出被视为工具的运动员形象(例9)。
例7:China’s sports assembly line is designed for one purpose: churning out gold medals for the glory of the nation. Silver and bronze barely count. (“The Chinese Sports Machine’s Single Goal: The Most Golds, at Any Cost”,TheNewYorkTimes)
例8:That rac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China, which has tried to harness its youth for Olympic glory ever since rejoining the summer Olympic movement in 1984. (“The U.S. edges China for the most gold medals”,TheNewYorkTimes)
例9:To harvest maximum gold, China has built a network of hundreds of state sports schools. (“Hou Zhihui lifts, lifts more and banks gold for China’s Olympic strategy”,TheNewYorkTimes)
话语实践的特征取决于话语实践所产生的社会实践背景,而话语实践的本质特征影响着文本,并在文本的表面特征中留下痕迹。在费尔克劳的三维话语分析框架中,话语实践分析指的是解读话语产生和理解过程与文本之间的关系(Fairclough,1992),即分析文本如何生成、传播和接受。在本研究中,主要分析信息来源和信息接受,作为话语实践分析的主要内容。
1.信息来源
BBC和《纽约时报》分别是英国和美国的主流媒体,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BBC,即英国广播公司,总部设在伦敦,在全球多地设有分支机构。《纽约时报》成立于1851年,是一家总部位于纽约市的美国日报,拥有广泛的读者群,曾荣获132个普利策奖。这两家媒体的新闻报道都有着广泛的读者群体,在东京奥运会期间的涉华报道以各种网络媒体和纸质版的形式传达到全世界的读者,对话语的传播和接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
2.信息接受
新闻报道来源的权威性对文本的传播和接受有着决定性作用,能够直接影响信息在多大程度上被读者认可。同时,为了增加新闻报道的可信度,两家媒体的报道使用了一定数量的案例和图片,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信任程度。统计显示,共计71篇报道中,平均使用了2.8个案例和3.3张图片加以佐证和说明,来增强文本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使读者更加相信英美媒体刻意歪曲出来的体育方面的中国国家形象。
1.社会背景
近2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引发西方某些团体和势力抛出一轮又一轮的“中国威胁论”。此外,近两年来,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除中国以外的全球主要经济体出现负增长或经济增速陡降、失业率上升的情况。
在新冠疫情的防控方面,美国政府抗疫不力,导致疫情肆虐蔓延;英国的疫情也一再反扑,人民生活难回正轨,经济受到重创。反观中国,发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举国同心,艰苦奋战。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时,就已经基本有效遏制了疫情。在东京奥运会期间,除少数偶发病例,中国没有大规模病例。
美国作为全球霸主,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接受中国的崛起,不能理性看待中国在某些领域走到世界前列。面对中国日益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美国和英国认为中国会对他们的全球利益造成严重威胁。这一点反映到对华报道上,则是其利用各种方法突显本国的优越,诋毁中国的发展、成就和中国形象。例如,据英国广播公司8月4日报道,美国多家有影响力的媒体,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以及转播奥运的电视台——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一改通行的金牌数排位法,转而使用总奖牌数量为优先的奖牌榜排序方式,将美国排在首位。
2.政治背景
英国和美国媒体对香港、台湾和新疆问题的各种炒作和种种举措,都是其对华战略竞争的一部分,意图防范、遏制中国,这都源自对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战略焦虑。在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下,英国和美国需要转移国内不满情绪,试图通过编造各种借口和理由干涉中国内政。比如,英国和美国在奥运报道中提到新疆问题,捏造事实,采用双重标准,站在所谓“人权”的制高点上,打压异己,意欲借助此般歪曲描述抹黑中国的努力和发展,误导舆论,加深西方与中国之间的隔阂。
3.文化背景
从文化的角度看,英国和美国媒体东京奥运会涉华报道的偏见和不公正,来源于其文化和种族的优越感和其对中华民族崛起的恐惧和敌视。欧美霸权统治全球数百年之久,产生强烈的民族优越感,从心底里看不起中国。中国的强劲发展和欧美深陷高负债、低增长的泥潭形成鲜明对比,让英国和美国媒体无所不用其极地曲解、诋毁中国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成就。
例如,《纽约时报》以女子举重金牌得主侯志慧为例,以浓重笔墨描述侯志慧的训练之枯燥、教练要求之“苛刻”,将其比喻成“金牌机器”。《纽约时报》的整篇报道企图将中国体育系统比喻为“体育流水线”,暗示中国运动员都是这条流水线上的“金牌机器”。这种选择性的片面报道,暴露出其未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
再如,另一篇文章批评中国为了金牌不择手段,特意在几个西方国家投入较少或金牌多的项目上投入人力、物力,并称自1985年以来,中国75%的金牌都来自乒乓球、羽毛球、射击等六大项目。但事实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项目,比如在里约奥运会中美国队的46枚金牌中约72%来自于游泳、田径和体操三大项。
本文通过自建语料库,结合三维话语分析框架,从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和社会实践分析三个维度,分析英国和美国主流媒体东京奥运会涉华报道所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结果显示,在英美主流媒体的东京奥运会涉华报道中,中国国家形象被呈现成一个重视奥运、有着强烈的民族骄傲和极端民族主义色彩鲜明的民族形象;被歪曲成一个饱受诸多领土争议困扰的主权形象;被捏造成一个人民受压迫、饱受人权问题困扰的政府形象;被刻意讽刺为“流水线”的国家体育系统形象。
英美主流媒体刻意“凸显”和“选择”某些信息,对其所谓的“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呈现出中国在体育方面的负面国家形象,其背后的原因包括社会、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从社会背景看,英美国家感到中国的经济、科技发展威胁到了其霸权地位和核心利益,疫情防控的成效突显了欧美国家在面对疫情时的混乱和无序;从政治背景看,英美国家感到其霸权地位和核心利益受到威胁,试图诋毁中国的发展和成就,从政治上抹黑中国;从文化的背景看,是因为刻在其骨子里的种族优越感和对自身文明和制度的自信。
通过BBC和《纽约时报》的东京奥运会涉华报道可以看出,西方媒体的奥运涉华报道在体育赛事之外,对国家体育系统以及运动员的训练、政治、人权、自由等方面进行了详尽报道。这些体育赛事背后的故事,呈现出丰富的所谓的“真实细节”丰富,能够影响西方读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理解。面对西方媒体污名化的不实报道方式和呈现出的扭曲、负面国家形象,我国的外宣部门可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第一,坚持用事实击碎谣言。事实胜于雄辩,“一个国家的形象不可能长期任意为人所塑造, 客观现实最终将决定着‘他塑’极限, 使‘他塑’效应不断递减。”[12]随着国际受众接触到更多有关中国的真实情况,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最终会被清晰呈现;所有那些关于中国极端民族主义、人权和自由的指责自然会不攻自破。在体育方面的政策和对内报道上,我们需要做的是淡化金牌考核和淡化金牌报道的框架,弘扬体育教育的根本要义:提高全民体质,促进人民健康。
第二,研究国际受众,提升信息传播效果。对比分析外宣成品中接受度较好和欠佳的内容,研究西方受众对不同外宣内容和形式的认知规律。要提高外宣内容的可信度和吸引力,让国际受众关注我国的外宣渠道,相信中国媒体。此外,针对拥有不同文化和历史的受众,应区别对待。比如对欧美国家,就不宜过多采用官方宣传的方式,因为这些国家的传播策略曾经以宣传为主,导致他们对宣传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过于熟悉,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对宣传已经具有很强的“免疫”力,容易产生反感,因此我们要创新宣传途径[13]。
第三,创新传播途径,调动国内外的多元传播主体。传播积极的中国国家形象,除了需要官方的媒体和新闻报道,也需要调动国内外的民间主体。对内,可以积极鼓励民间主体通过社交媒体,从不一样的视角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对外,可以邀请外国的体育名人、权威人士、有影响力的专家或网红等到中国考察,引导西方公众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
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外宣部门还要积极争夺国际话语权,创新对外传播方式,调动各类传播资源,向世界展示一个和平崛起、全面发展、真实而又立体的东方文明大国新形象。
[注 释]
①平均值。实际检索时,Hong和Kong的频率、关键值有少量差异,因为《纽约时报》语料中出现Deanna Hong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