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副词“眼瞅着”“眼见着”的语义、时体特征及词汇化

2022-02-14 13:45李思旭聂雪琴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眼见音节语料

李思旭,聂雪琴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时间副词是现代汉语副词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次类,陆俭明、马真[1]指出现代汉语中的时间副词大约占整个副词的30%。时间副词按照内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表时段的时间副词和表时点的时间副词(即“短时副词”)。学界对短时副词“赶紧、赶快、顿时、立即、马上”等关注较多,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当然,还有一些短时副词未引起学界的注意。比如,对于三音节短时副词“眼瞅着”“眼见着”,目前学界还没有任何专文研究,即使是双音节的“眼瞅”“眼见”,有关研究也非常少。

“眼瞅”没有任何专文研究,相关研究也只有一篇,即张明辉、李萌萌的《绥化方言时间副词探析》在讨论绥化方言时间副词时,认为绥化方言的“眼瞅”是有定时体副词,具有表“不久的将来”“预判”等语义特征。[2]“眼见”的专文及相关研究也仅各有一篇:李英俊的《“眼见”词汇化的过程、机制、动因》对近代汉语“眼见”的词汇化过程、词汇化动因与机制进行了分析[3];吕为光的《与“眼”相关的两组词研究》在讨论“眼下”与“眼前”、“眼看”与“眼见”这两组与“眼”相关的词时,对现代汉语共时层面“眼见”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和语义演变进行了分析[4]。另外,相关词典对“眼瞅着”“眼见着”也未见收录,《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5]只收录了双音节的“眼见”,认为是副词,表示“马上”。本文结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对三音节短时副词“眼瞅着”“眼见着”的语义特征、时体特征进行分析,尝试探讨“眼瞅着”“眼见着”的词汇化历程及其动因。

一、“眼瞅着”“眼见着”的语义特征

(一)短时义

“眼瞅着”“眼见着”的基本语义是“眼看,马上”,说话人或者言者主语认为事件将会发展或者事物的状态将会发生变化。比如:

(1)这一切,无异于雪上加霜,使你本来就紧张的经济几近崩溃。眼瞅着年关将近,临时工们都等着钱回去过年。(1994年《报刊精选》)

(2)眼见着元旦、春节又要到了,这是一年一度北京最热闹的节日。(1994年《报刊精选》)

以上两例中,“眼瞅着”“眼见着”都表示某个日子将要来临。例(1)中,说话人认为年底快要到了,“到年底”便是表示时间的推进。并且在这小句中,“眼瞅着”与时间副词“将”共现,更加凸显其“马上”义。例(2)中,“元旦、春节来临”也是即将发生的事情。

(二)主观判断性

“主观判断性”指说话人或者言者主语根据对当下形势的判断,推测某事可能会发生或某状态将要发生改变。如:

(3)厂子穷,“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上头偏又叫兼并个纤维纸板厂。好啦,一个叫花子找了个要饭的——雪上加霜,厂子眼瞅着没指望喽。(1994年《报刊精选》)

(4)“小海,你不要这样看着我”,珍珠伤感地说,“姐姐也不愿意离开你,可海里的野生珍珠越来越少了,大同的养珠场又赚不到钱,咱们眼见着连米饭都吃不上了。”(莫言《红树林》)

此时,“眼瞅着”与“眼见着”所修饰的事件应该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事件或状态将要发生改变,二是这个变化应该是很快发生的。例(3)中,厂子本身穷又兼并了纤维纸板厂,言者主语“我”根据当前这样的情况判断厂子很快没有指望了,可能要倒闭了。例(4)中,姐姐珍珠认为马上吃不上饭了,是根据前面“海里的野生珍珠越来越少、大同的养珠场赚不到钱”这样的现实情况来判断的。

(三)亲眼见证性

“亲眼见证性”是指其所修饰的事件往往是说话人或者言者主语所亲身经历的或者亲眼见到的,见证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如:

(5)北掌村变了。村民的钱袋子眼瞅着鼓了起来。到1994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168万元,人均收入1720元,全市290个村综合实力大排队,北掌这个拥有4306口人的大村,终于跃入前20强行列。(1995年《人民日报》)

(6)在这一千双眼睛密切关注下,嫁接改造后的气体生产部分一枝独秀,眼见着换骨脱胎。(1994年《报刊精选》)

例(5)中,通过上下文语境我们可以知道,此句话想表达的是北掌村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说话人亲眼见证的。说话人了解北掌村以前的情况,又目睹了现在的状况。例(6)想表达的是嫁接改造后的气体生产部分的变化——脱胎换骨,说话人是见证了这个变化的,有亲眼见证性。

(四)不如意、无法控制性

“不如意”是指“眼见着”所修饰的往往是一些不好的事件,是说话人或者言者主语不愿意发生的事件,且这些事情往往是无法控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

(7)电脱盐装置有两块新投入的变速器因抗震性太弱而失灵,厂里先后三次请厂家和科研部门修理、核校,都未能解决问题,眼瞅着价值14万元的设备就要报废。(1994年《人民日报》)

(8)购买码单的人中大多数是下岗工人和退休老人,眼见着自己血汗钱付之东流,如同被挖去了心尖。(2001年《新闻报道》)

以上两例,“价值14万元的设备将要报废”“自己的血汗钱付之东流”都是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例(7)强调了这个将要报废的设备“价值14万元”,并不是一笔小的数目。例(8)中付之东流的钱是“血汗钱”,“血汗钱”是辛苦钱,是不容易得来的,按理说应该是更加珍贵的,前一分句说明的对象是“下岗工人和退休老人”,这些群体显得较为弱势,这样更加凸显了这些事件的不如意性。

(五)事情突然发生,具有突发性

(9)也许是她的坐骑跟不上,也许雪青马的力量奇大,奔出几百米后,眼瞅着她抓住马杆的末端,从马背上无声地滑起,在半空中悠悠向前,象一只孤零零的鸿雁,展开灿烂的羽翼,飞向碧玉似的蓝天。(《佳作》)

(10)说那蝗虫的长龙在河堤上停顿了一会,好像整顿队伍一样。龙体眼见着就收缩,变得坚硬、紧密,像一根根粗大松木,轰隆隆地响着,滚到河里去了。(莫言《蝗虫奇谈》)

例(9)中,“她抓住马杆的末端”应该是说话人始料未及的,是突然发生的动作,具有突发性的语义特征。例(10)中,龙体收缩这个事件也是突然发生的。因此,我们说“眼见着”具有“突发性”的语义特征。

二、“眼瞅着”“眼见着”的时体特征

(一)“眼瞅着”“眼见着”的时体特征

通过对“眼瞅着”现代汉语61条有效语料、“眼见着”现代汉语42条有效语料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两者都既可以用于现在完成体,如例(11)(12),也可以用于将来完成体,如例(13)(14)。

(11)天儿眼瞅着晌了,蚊腿还没回来。老婆火烧火燎的,一趟又一趟,走到村头张望。(1997年《作家文摘》)

(12)眼见着几个月一晃过去并无音讯,情急之下,一个团员甚至拿着一沓沓“请支持中国合唱艺术走向世界”的征集赞助书……(《读者》)

(13)她似乎忘了反抗,还象在迷幻中,烧鸡刘眼瞅着就要得手了,她却猛地一推,竟惨人地叨叨出声儿来了。(冯苓植《猫腻》)

(14)这可急坏了拼红了眼的吴应禄,眼见着上千名职工汗水浇筑的希望就要变成泡影。(1994年《人民日报》)

此外,“眼瞅着”“眼见着”还可以用于现在进行体,如:

(15)不到一个半月,眼瞅着牛一天一天在长膘,1100元一头抓来的牛,就有人要用1700元买走,村民们却舍不得了。(1994年《报刊精选》)

(16)眼见着漂亮结实的移民新楼一天天盖起来,无意间以这株就势保留的黄桷树为参照物东南西北形成了新街。(1998年《人民日报》)

(二)与动态助词、时间副词的共现情况

“眼瞅着”“眼见着”能够与动态助词“了”共现,不与动态助词“着”“过”共现。虽然“眼瞅着”“眼见着”能够用于进行体中表示事件或状态的持续,但是进行体往往是借助其它副词来实现的,并且在表示持续的同时也暗含了一种变化,因此不与持续体标记“着”共现。动态助词“过”是典型的经历体标志,表示曾经发生某动作或存在某状态,但是现在动作已不进行、状态已不存在,这与“眼瞅着”“眼见着”的现在完成体、将来完成体时体特征不一致,因此它们不与经历体标记“过”共现。

(17)三个月过去了,她精心饲养的繁殖到300多只,谁想,汛期阴雨一连下了40多天,兔子受潮,染上了巴氏杆菌,再加上球虫病,眼瞅着一个接一个死掉了。(1993年《人民日报》)

(18)李德龄为了掩饰慌乱,不住地干咳着,眼见着又来了四个小混混。(《乔家大院》)

“眼瞅着”“眼见着”与时间副词(如“就要、已、就、将、即将”等)共现的频率最高,这是因为时间副词与它们的语义特征一致,与时间副词连用更加凸显它们的主观短时义;也可以与频率副词(如“又、也”等)共现。例句分别如:

(19)去年农历腊月二十五,眼瞅着就要过春节了。住在鼓楼区洋下新村22座的居民却急得团团转。(1996年《人民日报》)

(20)“农民投工的积极性大吗?”“给自个家干哩,又眼瞅着效益到手,干得欢实着哩。”(1994年《报刊精选》)

(21)眼见着这条蛇已快爬到她脸上,突然间人影一闪,一个人出现在床头……(古龙《陆小凤传奇》)

(22)刚才两个女孩跑得快,木乃伊还没准备好,眼见着又得被罚奖金,却见李菁摸摸索索的奔过来,木乃伊不能再错过机会,立刻张牙舞爪跳了出来。(郭德纲《相声集》)

三、“眼瞅着”“眼见着”的词汇化及其动因

(一)“眼瞅着”的词汇化及其动因

三音节结构“眼瞅着”作为一个线性结构最早出现是在明代,一共3条语料,并且都是出现在跨层结构中。如:

(23)那汉道:“不必文诌了,有肉快切一盘来,俺吃了,要赶路进城公干。”拿起酒,大口价吃。戴宗把眼瞅着,肚里寻思道:“这鸟是个公人,不知甚么鸟事。”(明《水浒全传》)

(24)王庆对范全道:“叵耐那厮自己输了钱,反教同伙儿抢去了。”范全笑道:“这个是二哥、五哥的买卖,你如何来闹他?”那边段二、段五四只眼瞅着看妹子。(明《水浒全传》)

清代“眼瞅着”的语料一共有18条,“眼瞅着”依然有用于跨层结构的用法,但是仅有5条例句,更多的是动词性短语的用法,后面可以连接名词性结构,也可以连接动词性结构,还可以连接小句。例句分别如:

(25)宝玉正眼瞅着秦太虚写的对联,不觉想起在这里睡晌觉梦到“太虚幻境”的事来。(清《红楼梦》)

(26)到了正东,一个个越墙出去。眼瞅着是火光大作。(清《小五义》)

(27)徐良说:“追!”眼瞅着苇塘乱动,徐良虽然跺脚,并不进去。因何缘故?他在暗处,自己在明处,进去总怕吃亏,又怕里头有水。(清《小五义》)

我们将清代“眼瞅着”的18条语料进行了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清代“眼瞅着”的使用情况

根据明清两代“眼瞅着”的用法分布情况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相比较于明代“眼瞅着”全部出现在跨层结构中,清代“眼瞅着”用在跨层结构中的比例降低,18条语料只有5条语料用于跨层结构;二是出现了“眼瞅着”后面连接动词性结构与小句的用法,并且占总数的61.1%。

(28)蒋爷暗道:“难道眼瞅着小子藏在此处就罢了不成?”(清《七侠五义》)

(29)这两个人眼瞅着一个头磕死了一个,如何还敢受他那个头?(清《小五义》)

以上两例,“眼瞅着”都是作为动词性结构,后面都是连接小句,但是“眼瞅着”的语义有些差异。例(28)中,“眼瞅着”在理解为“看”的语义时,却多了任凭某事发生的意味,这个语义与后面的“罢了”形成呼应,不能眼看着小子藏在这里就算了,弦外之音是“我”还要采取些行动或措施。也就是说,清代时期,“眼瞅着”不仅仅是“看”的语义,已经有了任凭某事发生的语义。例(29)中“眼瞅着”的语义是“看”,这两个人看见了一个头磕死一个的情况发生,并且这个事件发生所消耗的时间很短。此时“眼瞅着”的句法位置也可以移到句首,语义不发生改变,即“眼瞅着这两个人一个头磕死了一个,如何还敢受他那个头?”这一例中,“眼瞅着”作为副词使用。也就是说,在清代,“眼瞅着”已经出现了副词用法。

民国时期,“眼瞅着”只有1例语料,此时“眼瞅着”不再是动词性短语用法,而是副词用法,如:

(30)所有东配殿的来人,甭管老的、小的,有一位算一位,一个没被薰倒,而铁善寺请来的山南英雄、海北豪杰,眼瞅着往下倒。(民国《雍正剑侠图》)

在上例中,“眼瞅着往下倒”可以理解为“看着就往下倒了”,也可以理解为“这些铁善寺请来的山南英雄眼看着一个接一个很快都往下倒了。”这里“眼瞅着”除了表示动作,还有表示时间的意味在里面,属于副词用法。

关于三音节副词“眼瞅着”的历时演变,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如表2所示。

表2 “眼瞅着”的词汇化历程

通过对“眼瞅着”历时演变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我们发现在近代汉语中,“眼瞅着”并没有很典型的作为短时副词的语料,但是现代汉语“眼瞅着”出现了短时副词的用法,我们认为跟以下因素有关。

首先是句法环境的改变。上文我们分析了明清、民国时期“眼瞅着”的用法。明代,“眼瞅着”一直作为跨层结构使用,这种用法中的“眼瞅着”的语义仅仅表示“看”,“眼瞅着”只能位于句子中间,前面有“拿”“瞪”这样的动词修饰,与前面动词一起充当句子重心,后面要连接宾语,也就是看到的对象。清代,“眼瞅着”不再仅仅在跨层结构中出现,它开始用于始发句句首或者后续句句首。时间副词最大的功能就是唯状性,修饰限制后面的动作,句法位置的改变,为“眼瞅着”成为副词提供了基础。随着句法位置的改变,“眼瞅着”后面所连接句法成分也发生了变化。明清时期,“眼瞅着”后面开始连接VP结构和小句,“眼瞅着”在连接小句时,因为小句的结构比NP复杂,“眼瞅着”所看见的就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眼瞅着”表示“看”的语义就有所减弱,也就是说其动作义有所减弱,这也为其成为副词提供了条件。

其次是隐喻与主观化。隐喻并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眼瞅着”所看到的空间是有限的,动作持续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它的目标域是时间域与抽象的精神活动。此外,“眼瞅着”一般可以隐喻为观念,因为这来源于“眼瞅着”这一视觉的基本功能:材料与信息的获取。因此,“眼看着”作为副词使用时,具有很强的主观判断性。“眼瞅着”所看到的空间有限动作的持续也是有限的,所以当它从动作域投射到时间域时,表示极短时间。

再次是类推机制的作用。王寅、严辰松[6]指出,类推是指原有结构不发生变化,但由于套用某个法则,类推出表层不同于旧结构但底层意义一样的新结构。上文我们提到“眼看着”在清代已经成词并在现代汉语中大量使用,“眼X着”结构有表示主观判断某事即将发生的意味。《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瞅”的解释为:方言,“看”的意思。[5]具备了“看”的语义,“瞅”便能进入这个结构中,表示短时义。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眼瞅着”慢慢地演变为副词。

(二)“眼见着”的词汇化及其动因

李思旭认为,汉语的三音节词很多是在双音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词的构成经常利用已有的词汇成分作基础[7]。三音节副词“眼见着”就是由双音节动词性结构“眼见”+动态助词“着”发展而来的。为了更好地了解三音节副词的形成,我们先来看双音节动词性结构“眼见”的发展。

“眼见”最早作为一个线性结构出现是在六朝时期,此时“眼见”出现在跨层结构中,也可用作主谓短语,分别如:

(31)开眼见佛入房,幡盖满屋,语旁人令烧香,丁自不见。(六朝《全梁文》)

(32)如是一切愚痴凡夫,眼见诸色,悦豫於心,即执为实。(六朝《佛经》)

例(31)中,“眼见”在跨层结构中出现。“开眼”是佛家用语,可以理解为“睁开眼睛”。“见佛入房”是整个句子的谓语。例(32)中,“眼见”作为主谓结构出现,后连接宾语“诸色”。

“眼见”作为跨层结构和主谓结构使用的用法一直延续至唐代。例句分别如:

(33)悉虚疏,即以开心眼见身内三十六物,心大惊喜。(唐《佛语录》)

(34)若眼见色,善分一切色。(唐《佛语录》)

例(33)中,“眼见”作为跨层结构使用,“眼”与前面“心”作为联合结构,作介词“以”的宾语;“见”作为谓语,连接后面的宾语“身内三十六物”。例(34)中,“眼见”作为主谓结构,连接宾语“色”。由此可见,无论是作为跨层结构还是作为主谓结构的“眼见”,后面都有具体可见的事物。

唐代,“眼见”还出现了副词用法的语料,如:

(35)故乡可归来,眼见芳菲尽。(唐《临别送张諲入蜀》)

(36)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唐《绝句漫兴九首》)

例(35)中,“眼见”已经不再仅仅表示动作了,同时具有表示时间的语义,可以理解为“故乡啊,我可算回来了,眼看着马上花儿都要凋谢了”。“芳菲尽”是花朵凋谢的意思,蕴含了一种时间概念在里面。例(36)中,“眼见”也表示的是时间义。此时的“眼见”已由空间域向时间域投射,有“马上”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唐代,双音节“眼见”已经有了副词用法。宋元时期,没有发现“眼见”作为副词使用的语料。直至明代,“眼见”作为副词使用的频率增加,如:

(37)今天下诸侯会兵至此,眼见灭国,无人替天子出力,束手待毙而已。(明《封神演义》)

(38)徐纣王听信谗言,杀了差官,是自取灭亡,非为臣不忠之罪。今天下已归周武,眼见此关难守,众将不可不知。(明《封神演义》)

三音节结构“眼见着”作为一个线性结构,最早出现在清代。清代“眼见着”一共有4条语料,“眼见着”作为跨层结构使用、作为动词性短语使用的语料各2条。如:

(39)昨日本县已亲眼见着,你还有何赖?再不从实供明,本县就用刑拷问了。(清《狄公案》)

(40)和尚眼见着村口路东有一座酒馆,和尚进去要酒要莱,自斟自饮,就听酒饭座大家谈论这件事。(清《济公全传》)

例(39)中,“眼见着”出现在跨层结构“亲眼+见着”中,表示看到某事。例(40)中,“眼见着”是“看见”的意思,“村口路东有一座酒馆”是看见的内容。可见这两例中,“眼见着”表示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某物或某事发生。

民国,“眼见着”延用其清代的用法,同时出现了副词用法的语料,如:

(41)猛虎蹲伏下身子,圆睁双眼,发出一阵阵低吼,眼见着又要扑上来。(民国《武宗逸史》)

(42)一个似有情,一个似有意,眼见着就要做出好事来。(民国《武宗逸史》)

以上两例,“眼见着”分别连接“又要扑上来”“就要做出好事来”,这两个事件在说话时间并没有发生,因此不可能说“看到这些事件发生”。这两例中“眼瞅着”已经不再是表示“看”的意思,应该是判断某事即将发生,此时“眼见着”不是表示动作义,而应该是表示短时义,都表示“马上,某事即将发生”。例(41)中“眼见着”表示猛虎马上就要扑上来,例(42)中“眼见着”表示马上就要做出好事来。此时“眼见着”已经是副词用法。

双音节结构“眼见”最先出现在六朝时期,作为跨层结构使用,也可作为主谓结构使用。唐代,“眼见”延用六朝时期的用法,并出现了副词的用法。三音节结构“眼见着”最先作为一个线性结构出现是在清代,此时“眼见着”既可以出现在跨层结构中,也可用作主谓短语。民国时期,“眼见着”延用其清代的用法,并出现了副词的用法。为了更加清楚地看出三音节副词“眼见着”的词汇化历程,我们绘制出表3。

表3 “眼见着”的词汇化历程

主谓结构“眼见着”本来表示的是动作,属于动作域的范畴。“眼见着”这个动作不仅仅表示具体可见某个事物,更多的是看到某个事件的发生或者某个状态的改变,而动作的发生和状态的改变会占用一定的时间,因此“眼见着”能够从动作域投射到时间域,表示短时。上文提到,“眼见着”在清代才最先作为一个线性结构出现,作为跨层结构和主谓结构使用,都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语义重心都在“眼见着”上。到了民国,“眼见着”后面不再是连接具体可见的事物,而是修饰一个动态的过程,表示某种变化或者发展,比如例(41)(42),“眼见着”连接谓词性的内容,这样整个句子的语义重心便向后移,“眼见着”在句子中作状语修饰后面的结构。张谊生[8]指出,“充当状语是实词虚化为虚词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说句法环境为“眼见着”的词汇化提供了条件。

猜你喜欢
眼见音节语料
眼见不为实
不让眼见“违实”——“依眼”看事,是一种坏习惯
拼拼 读读 写写
“眼见不为实”的奥秘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眼见未必为实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