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舞集《微尘》中的服装造型意象

2022-02-14 09:04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段雨竹张康夫
艺术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林怀民微尘舞者

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 段雨竹 张康夫

舞蹈服装是舞蹈的视觉效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与定制类服装、功能服装、创意服装不同,现代舞的舞蹈服装需要全身心地为舞蹈内容服务,表现角色,营造意境,配合舞姿等等,是舞剧表现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林怀民是云门舞集的创始人,其中《微尘》是林怀民“意向类”舞蹈作品的代表作,将林怀民对于生命美学的赞美,对微小生命的歌颂融于一体①。《微尘》的整体基调是绝望、悲伤的,其关注点在于如微尘一样的生命所迸发的力量,向观众展现的是即使黑暗笼罩,微尘也并没有放弃的精神。天助自助者,灾难中的绝望并不会将微尘灭亡,而是绝望后的觉醒,反抗后的希望。这样的舞蹈能够给以观众心灵重重的撞击。 而马可为《微尘》设计的极简的舞蹈服装,无论是细节上还是整体表现上都十分符合《微尘》的主题,有许多匠心独运的地方,表现了马可“清贫而奢侈”的服装理念②。本文云门舞集《微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艺术诉求、舞台服装形象、色彩特色和独特工艺,进一步归纳探究意向类舞蹈服装的设计特点。

一、“微”中渺小的艺术诉求

(一)舞台表现理念

《微尘》所要表达的是对灾难中沉浮的“微尘众”的大悲大悯。《道德经》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表面上似乎是在抱怨上天的不仁慈,但是,如果深层思考其实反映了一个真理,天道无情,对万物均是无情,其真正的意义是天地对万物都是平等的。在这样宏大冷漠的空间里,细小如微尘的生命群该如何自存并绽放生命的光辉。林怀民将《道德经》中的这句话作为《微尘》的注脚, 也定下了《微尘》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去俯瞰这芸芸众生的生命状态③。

《微尘》首演于2014 年,演后林怀民谈到:“好像21 世纪是一个灾难的世纪”,提到了1979年的“美丽岛事件”,提到了我们的树不应该被砍,海不应该被盖,我们所承受的一切灾难,即使过去了,也一直存留在心里,我们在焦虑。如同林怀民在九歌中所说的“神从来没有来”。《微尘》中的“天地不仁”似乎是同样的意思,林怀民似乎在抱怨,在阐述人从来没有受到过神的庇佑这一事实。

面对巨大的天灾人祸,人是多么的渺小、可怜、无助、卑微,却又不停地挣扎、冲击、溃败。如同微尘一般,风一吹即四处飘散。但是林怀民想要表达的显然并不是单纯对神的抱怨,也不是在述说人类的悲惨,之所以选择使用微尘这个意象,正是因为佛家所说,微尘即是“其小无内”,亦是“其大无外”,它在六道中流转。微尘,小到极微之微,大至浩瀚无垠,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循环往复,无始无终④。林怀民希望,《微尘》在十年后、二十年后仍然能够唤起人心中绝望后的觉醒,就如他演讲最后的一句话一样,希望能够向观众传递出“Don’t give up”的意志。如今美丽岛事件欲有重演之势,疫情初期也闹得人心惶惶,天灾人祸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微尘在天地的冷漠注视下卑微地挣扎,再复看《微尘》,却又更加深沉、刻骨铭心。“微尘”这一意象则是其核心,而舞蹈中需要刻画的则是在灾难来临时的奋争与光华。

(二)源自灵魂的设计定位。

舞蹈服装是一种需要与舞者、舞姿、舞台都契合的艺术作品。在设计舞蹈服装之前,应该去深刻了解舞蹈的意义以及每一位舞者的个性与特质,将自己全身心地放入这个舞蹈作品中,将自己也作为舞蹈的一部分,或是当做其中一个舞者,才能够设计出好的舞蹈服装。

马可在设计初期,首先是倾听和理解了林怀民对作品的构想,反复聆听了《微尘》选定的背景音乐——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号弦乐四重奏》。其次也是最重要的,马可专程去台北考察和调研舞剧的创作团队。熟悉每个舞者的特点、性格,给每个人量身定制舞剧服装。这种定制并不仅仅是合身,而是努力寻找与其角色灵魂相契合的设计方案。所以马可到台北后,与每一位舞者吃饭、闲聊,看他们的训练,体验舞剧每一个角色的性格及符号含义。所以在拿到最后的服装时,舞者都在感叹——感觉这件衣服就是他们自己。

马可对于《微尘》服装设计的重点是想要完成忠于灵魂的定制,使得服装和舞者有更深层的维系。勉力使其创作的服装有情感、有特点,贴合角色,也是现在许多舞蹈服装设计中所欠缺的。因为,真正成功的舞蹈服装设计,应该是与角色完全融合在一起的,与舞蹈的表现形式及舞者的身体语言高度一体的,因此,服装应该是有灵魂的。只有这样的服装作品才能够一直留在观众的心中,舞蹈作品也经得起反复咀嚼,成为经典。

(三)忠于身体语言的设计方式

《微尘》的服装款式相当丰富,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款式设计。整体多是衬衫、T 恤等基础的款式,但对于细节上的设计十分用心。

领子的设计有斜领、圆领、V 字领,翻领等,而每一种领子的设计其实都契合了舞者的特色,如图1。在舞蹈中,领子其上则是舞者们因用力涨得通红,或是青筋暴起,或是汗湿的脖子、再往上则是狰狞的、绝望的或是其他各异的表情。所以领子设计能否衬托这样的颈与头便尤为重要,如图2。

图1 《微尘》中的各类领型

图2 舞蹈演员神色各异

有一位女舞者在奋力舞蹈时胸口有一块会轻微泛红,所以在设计时便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为她设计了一款较低、较大的V领,将那块通红凸显出来,如图3。前排的另一位女舞者在用力时锁骨凸起十分明显,并且因为身材瘦弱导致胸骨也隐约可见。而《微尘》正是需要这种骨感,所以为其设计了一款能够露出锁骨到胸骨一整块肌肤的V领,将舞者的骨骼美感表露出来,如图4。

图3 胸口泛红的女舞者

图4 具有骨骼美感的女舞者

同样具备这一特点的一位男舞者则为其设计了一种歪斜的圆领,起到同样的效果。有一位男舞者在舞蹈时扮演着愁苦、绝望的角色,眼神黯淡,双眉皱起,与旁边的痛苦、狰狞又不同,似乎已经对于灾难的降临毫无办法。所以为其设计了圆领,并无挣扎、撕扯而形成的歪斜或是过多的毛边或翻卷,而是用朴素的圆领设计将这位男舞者完全绝望、黯淡的脸部表情很好地衬托出来,如图5。

图5 绝望的男舞者

袖子的设计有长袖、短袖、无袖,其中又有一些分叉或是裂开的细节。每个舞者手臂的动作和特征各不一样,《微尘》舞蹈中也有很大一部分需要舞者互相挽臂或是举着手臂,似乎在振臂高呼,所以对袖子的设计也十分重要。其中一位女舞者需要站在人群中高举手臂,为其设计了一件外套,扮演着领导者一般的角色。而这件外套却在手肘、腋下的位置都裂了很大的口子,将内里的肌肤裸露出来,衣衫褴褛,仍然努力迎头抗争,在被击倒、被淹没的最后,仍然努力地伸着手臂,连手指都在用力。设计了裂口后的袖子,则蒙上了一种悲伤的情感色彩。除此之外,其余跟随着高举手臂的舞者则多是使用的短袖,这样在灯光的照射下手臂能够更加明显。这些手臂举起复又放下,似乎想要争取,在看到一个又一个人被灾难吞没时,却又犹豫,如图6。

图6 振臂高呼的女舞者

对于整体款式的设计则是需要配合舞者的情感、性格和动作。一位在人群中翻滚的女舞者,需要将双腿向上抬起,所以为其设计的衣服则是裙装,侧面开衩方便动作,也可以在她被人群捧起时,手臂和腿部的肌肤能够显露出来,以配合灯光,在舞台中凸显出来,如图7。而位于前排的舞者则多为长裤,以配合整体下深上亮的光影表现。细节上则有许多的毛边、卷边、折叠、挽袖等等,将自然的使用感表现了出来,并不像是一些新的衣服,而是仿佛经历了长久的沉淀。

图7 双腿向上抬起的舞蹈动作

整体的款式看似简单朴素,实则暗藏玄机,用心至极。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则是完全与舞者的身体相融合,与舞蹈主题相融合,将“微尘众”的渺小、卑微,合在一起却又震撼、强大的情感色彩传递给了每一个人。

在设计舞蹈服装的款式时,需要了解舞蹈动作,服装要起到配合舞蹈动作的效果。如旋转、跳跃、抬臂、抬腿、跪、躺、斜倾等等动作,在设计服装时就需要思考如何使用服装让这些动作更加具有美感或是情感,除此之外,如果有更高的艺术要求,则应该去更深入地了解舞者的性格、舞姿以及身体语言,再根据这些特点去做更加契合每位舞者的服装。

(四)归于尘土的设计表现

服装是表达艺术形象的主要手段。创作构思时所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为意象,而最终呈现出的视觉表现则为形象。作者是需要将意象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而观众则需要反过来从所看到的艺术形象中去感受舞蹈所要表达的意象⑤。

“微尘”这一意象最终是需要归于尘土的,尘土从不会单独出现,必然是成群结队地,由一个个小颗粒组成的。而这些小颗粒的力量虽小,但组合起来却可以有着翻天覆地之势。广袤无垠的沙漠、强大可怖的沙尘、无处不在的微尘,渺小而强大。所以在一个俯视的视角下,将危难中的人们比喻成微尘,用微尘这一意象去表现悲悯之心,去抒发人文关怀再合适不过。所以,如何将舞者变成“微尘”,从服装上就需要仔细考虑。马可将所有的设计用心都藏在朴素、灰暗、悲伤的设计表现之中,从基础款式的选择上来看,舞蹈中使用的都是平时人们最常穿的款式,衬衫、T恤等等,有些T恤上甚至还隐约有一些字母,十分贴近生活,如图8。而在细节上的设计,主要是时间和角色上的表达,非常细致地做出了难民们将衣服穿了再穿,破了又破的效果,无论是染色还是破洞的位置,都非常真实。

图8 隐约印有字母的服装

而每一个人都不一样的设计,也正是表现着舞者每个人的不同个性,无论整体还是细节都处理得十分到位。《微尘》的设计表现,就如同真实的微尘一般,正如韩春启老师所说的“没有设计感的设计”,这一理念符合马可的“无用”之思考,也符合林怀民所想要对于当下灾难中挣扎的人们的人文关怀,对于观众也更加地有共情感,从服装所表现的整体设计中,观众能够感受到《微尘》的意义。

二、“尘”中失落的尘土之色

(一)服装与灯光、背景的关系

色彩是服装中最响亮的视觉语言。色彩的感觉是丰富的,不同的明度、纯度,不同的色相,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深棕色是一种较深的颜色,给人的感觉可以是宁静、孤寂、质朴,也可以是沉重、紧张。《微尘》的服装使用的深棕色,是一种十分黯淡的颜色,也正是尘土的颜色。不似白色一般清雅纯粹,也不似黑色一般浓重沉闷⑥。

《微尘》中的深棕色是劳动的颜色、质朴的、泥土的颜色,也具有沉重、悲伤的情感。除此之外,深棕色也能够将人的肤色突出,从而形成对比,在穿上深棕色的服装时,因为深色自然带有的紧缩效果,可以使得人显得更加瘦弱,更符合角色设定。与此同时,舞台使用了黑色的背景,给人以悲伤、沉闷的感觉,除了黑色的背景之外没有其余的装饰,如同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更有压抑之感。冷白灯光从头顶上打下,将舞者的脸照射得惨白,也将舞者脸上、身上的脏污清晰地照射出来。而其下的深棕色服装黯淡、沉寂,与背景相融合,更加突出舞者的动作与表情,如图9。

图9 舞台背景、灯光与服装色彩

在确定舞蹈服装的色彩时,首先应该思考不同色彩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依据这些不同的心理感受去确定最合适的服装色彩,比如表现明媚或者活跃的黄色、橙色,或是让人感到温柔舒适的粉色,或是可以表现出舞蹈意象的水之白色、天之蓝色,颜色的使用都是结合舞蹈所要表达的意象、角色以及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去确定的。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和皮肤颜色、舞台背景颜色以及灯光的配合,比如有一些需要用服装作为载体去表现灯光内容的,服装就应该使用纯白色或是纯黑色这样不会干扰灯光表现的颜色,或是有一些需要和背景颜色所配合或是形成反差时,也需要纳入舞蹈服装色彩的考虑范围之内,如图10。

图10 不同的舞蹈服装色彩选择

(二)如有生命的细节色彩

由于这种深棕色不是机器所染出来的,而是使用植物染制成的,所以其中有许多手工的痕迹以及自然的磨损。《微尘》的服装是植物染色制成,所以其色彩也有层层叠叠、深深浅浅的痕迹。这样的色彩细节与经过人为设计的色彩细节不同,这样的色彩是自然形成的,是拥有生命之美的,每一件经过了手工染色,是有人的劳动与情感融于其中的。而恰如《微尘》中所扮演的角色一般,处于灾难中的人的服装就应该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磨砺,沾满了层层叠叠的“脏污”,刻画着苦难的痕迹。

除此之外,每个人服装色彩的深浅也有区别,服装正反面的色彩也有所变化。袖口处翻转的地方,其棕色浅些,偏黄,衣服边缘的地方颜色深一些。可以看出在染色时是每件服装单独染色的,并且对于色彩的深浅也有所变化与安排。袖子翻转的地方浅些,将袖子挽起来也更为明显,胸口、胸前、后背的色彩也有所变化,仿佛是多次的汗湿后形成的自然掉色,仿佛是难民们用自己的汗水将衣服上的“泥土”洗掉了些。这些细节色彩都充满难民们的特质,与舞蹈所要表达的感情十分契合,如图11。

图11 袖子染色细节

在确定了整体的款式和色彩之后,细节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少了细节设计的填充,则会看起来华而不实,较为空洞,而有了细节之后,整体效果会更加强烈,细究下来也更有可推敲研读之处,内容和形式并存。

三、自然灵性的奢侈工艺

(一)具有人情味的手工缝制

在可供大批量生产的机器出现之前,服装一直都是手艺人一针一线制作而成的,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而穿着者当知道这是一个人一针一线为他制成的,也会自心底产生一种崇敬,并无关乎服装是否漂亮、华丽。在马可“无用”的观念之中,她认为以人为本才是最重要的,别人看来无用的东西,却是她生命里最宝贵的财富。《微尘》的服装从制作到染色,都是手艺人100%纯手工完成的。这样制作而成的服装,应该是具有文化价值的,现在看起来或许没有用,但是能够保留下来,成为一个文化价值的留存之物。一针一线的手工缝制或许听起来很可笑,或是奢侈、昂贵的。明明可以用机器,为何要用手工?对于马可来说,服装是一个载体,其思想是核心,对于林怀民来说,舞蹈只是一种表达的手段,最终核心亦是其思想。所以服装并不应该仅仅关注于它的外观,更应该了解其情感,故事,背后的制作流程与工艺,服装是应该具有思想的重量的。

《微尘》为每一个人都定制了手工服装,这种一针一线制成的服装是具有人情味的,是经过了很多前期准备而成的,舞者拿到属于自己的服装时都欣喜不已,爱不释手,机器可以做出外观上一模一样的效果,但是其人情味的重量是无法复制的。他们穿着这样的服装起舞,更是加重了其演出的价值。也会在舞者和观众心里留下永恒的感动。

对于服装应该使用手工制作还是机器批量制作,主要还是取决于时间和成本。但如果有条件,可以尝试使用更加具有人情味的手工缝制,埋下一颗种子,再用时间去证明手工的情感之美。

(二)自然质朴的植物染色

植物染是从植物中提取天然染料进行染色的技法。植物染也可以叫做“草木染”,草木染一词在1912 年由日本学者山崎斌氏提出,山崎斌氏指出草木染是一种基于染色技术基础上的艺术制作工艺,是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的传统技艺。茜草、红花、苏木的红;栀子、姜黄、槐花、石榴皮的黄;蓝草制成靛蓝;胡桃树皮、柿子树皮制成黑⑦。化学染料虽然颜色鲜艳,染色效果也立竿见影,但是对于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有一些劣质的化学染料甚至会对人体有害。所以近几年植物染也逐渐走进大家的视野,植物染的工序虽然复杂,手工染制的价格也较为昂贵,但是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染整之后的效果也具有手工的痕迹,现在许多人都会选择使用了植物染的服装。

《微尘》的服装使用了自然的植物染色,而为了达到最后深棕色的效果,需要使用多种植物混合染色,一次无法达到最后的效果,需要反复进行染色,马可前后一共经过了大约15-20 次的染色,但染色之后需要用阳光来晒才能使得颜色附着在上面,由于一直苦苦等待迟迟不来的太阳,直到最后一天这些衣服才乘着飞机去到了演出的目的地。而由于经过了很多次染色,又经历了暴晒,《微尘》的衣服刚拿到时都是硬的,一穿上就开始噗噗作响,噼里啪啦地裂开了。而这恰恰是设计的一部分。《微尘》中“难民”们的衣服本就应该是破破烂烂的,与其在制作时特意地做一些裂开的设计,倒不如在舞者穿上衣服时,做出较大的舞蹈动作时,让其产生分裂,这样之后服装上破洞的位置就会十分地真实,贴近生活。所以我们在最终的演出中就能看见,有些舞者膝盖那里的面料是裂开的,手肘、腋下、领子也有许多的破裂和破洞的痕迹。这些都是自然产生的,也同样是设计的一部分,如图12。最自然的东西,往往却最能让人心动。

图12 服装破洞的位置

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当下,应当更多地使用传统技艺,使得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也可以更多地保护环境,与自然共生。有更多的传统技艺走入人们的视野,传统技艺的传承就会更加顺利,去了解传统的人群就会更多。无论是任何行业,面对传统与自然,都应该有这样的敬畏之心。

四、结语

舞蹈服装注重艺术表现,而艺术本身应当是具有深刻内涵的。通过对《微尘》的服装设计的分析,在进行舞蹈服装的设计时,对舞蹈所要表达的意象、理念以及舞者所扮演的角色也需要有深入了解。微尘所需要表达出的是人在面对苦难时渺小、绝望的形象,而想向观众传达的是即使如此也“Never give up”的精神。《微尘》的服装对“微”之“尘”这一意象的表现以及对难民这一角色的描述十分到位,之所以能够使观众身临其境,得益于马可独到的设计方法。从倾听舞蹈的音乐、到感受舞者的灵魂,对舞者的身体特征和舞蹈特点做详细的记录和分析,结合舞蹈意象去做服装的细节设计,这样不仅对观众,对舞者也给以最大的尊重和用心;再从舞者所扮演角色的性格、表情、动作等方面去安排服装的基本款式,使得每一位表现出来的角色都有从内而外的真实感;最后结合舞台背景以及观众的色彩心理选择服装的颜色,舞台使用冷光与黑色背景,再用棕色服装将舞者的肤色突出,将舞台的虚实效果安排妥当。而制作工艺上则是契合了“无用”工作室一贯的理念,使用纯手工缝制以及染制,没有造成环境污染,使得这个服装更具文化内涵,也与林怀民的理念不谋而合。舞蹈服装经历了层层打磨,最后呈现出了震撼的效果,这也是我们未来在舞蹈服装设计这条路上应该谋求的效果。

注释:

①张惟.林怀民意象类舞蹈作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②棋均.林怀民+马可:制造奢侈的清贫和优雅的愤怒[J].齐鲁周刊,2015(16).

③张江艳.上帝视角下的《微尘》——观林怀民云门舞集现代舞团表演有感[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9,13(2).

④叶鸣.“势”:作品《白水》《微尘》的生命美学探究[J].美与时代(下),2021(1).

⑤韩春启.意象的空与形象的实——浅谈音乐剧《蝶》的形象创作[J].演艺设备与科技,2009(3).

⑥田静,王洪武.色彩心理与服装[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⑦楚艳.本真色彩 道法自然——初探传统草木染技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设计研究,2012(4).

猜你喜欢
林怀民微尘舞者
舞者
舞者
世界最小电池 有望让“智能微尘”相伴我们左右
舞者
光下微尘
云门掌门人林怀民最后的谢幕
林怀民:一不小心走遍了世界
林怀民说《稻禾》:乡愁通世界
梦想微尘用力发声
美丽舞者再翩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