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城市绿道选线方法研究
——以益阳市中心城区绿道规划为例

2022-02-14 20:02吴佩
科技创新导报 2022年20期
关键词:益阳市选线绿道

吴佩

(益阳市自然资源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湖南益阳 413000)

近年来,绿道作为一种新的绿色空间结构,起到了推动“城”与“绿”交融耦合的作用[1]。从国内外城市的绿道实践经验来看,绿道的功能已从景观美化的线性空间,转变为功能集成、引领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复合型廊道[2]。许多国家与城市也将绿道建设作为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价值的手段。为科学规划和设计绿道,发挥绿道综合功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6年印发《绿道规划设计导则》(建城函〔2016〕211 号),提出绿道选线应综合考虑环境现状,包括可依托区域的可达性、长度、建设条件等因素,最终确定绿道的适宜线路,强调了城市绿道选线的重要性,也对当前绿道规划方法和技术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绿道选线做了大量研究,围绕生态要素、景观资源、用地情况、设施布局等评价因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分析(见表1)[4-9]。整体而言,现有研究绿道选线所采用的评价因子不尽相同,评价模型也各有差异。山水城市绿道建设所受的影响和限制因素众多,包括自然和人文景观、地形起伏、道路网结构、人口分布情况等。对于如何精准地确定评价要素,确定山水城市的绿道选线,笔者通过项目的实践,试图找出适宜山水城市绿道选线的路径。

表1 绿道选线评价因子总结表

1 绿道选线因子选取及评价模型构建

1.1 评价因子选取

作为线性开放空间,选线是绿道空间规划和建设的关键步骤,直接关系到建设的难度、建设的投入和成效的发挥。科学确定绿道选线的基础是进行科学评价,根据国内外对于绿道的相关文献阅览,并结合国内外城市绿道建设的实际经验[4],对绿道选线的影响因子归纳总结,综合确定评价因子,最终确定本次绿道选线评价包括资源导向、需求导向和建设适宜性3 个层面。其中,资源导向又可以细分为生态基底、景观资源和设施基础3个类别。生态基底是指绿道规划范围内的生态本底,包括场地的地形坡度、河湖水库和滨水空间、自然山体3 个因子;景观资源是指规划范围内已建、在建、规划的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地,以及确定的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3个因子;设施基础包括火车站、客运站、公交停靠站等交通站点这一因子。需求导向主要是指人对于绿道的需求,对应的指标就是人口密度和商业密度2个因子。建设适宜性包括道路总宽度,以及道路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带、人行道总宽度2 个因子,宽度越宽可供绿道改造空间越大。在此基础上建立绿道选线的评价结构模型。

1.2 评价模型构建

基于建立的绿道选线评价因子,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意见咨询,整合各方专家意见建议。对于每一项评价因子,根据因子数值不同,按0、1、3、5、7赋予不同的分值。再结合不同的分值,以资源导向为基础,通过需求导向和建设适宜性对绿道选线的评价进行修正,形成绿道选线的评价结构模型,通过ArcGIS 叠加分析,得出绿道选线的最终评价结果。

2 实践应用——益阳市中心城区绿道规划

2.1 益阳市中心城区绿道建设现状

益阳市西南部属雪峰山余脉,东北部为洞庭湖淤积平原,是中部地区典型的山水城市。目前益阳市在资江两岸、梓山湖公园、鱼形湖旅游风景区等区域内设置有绿道,在部分城市主干道路侧设置有通勤性的自行车道。整体而言,目前益阳市绿道骨干网络尚未构建,公园、景区与居民的生活空间联系性和可达性差。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研究数据来源包括3 个部分:一是从益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调取的益阳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编在编的相关专项规划等基础数据;二是从其他相关部门调取的益阳市人口数据、自然山水数据、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基础数据;三是益阳市辖区内的百度POI 数据,包括益阳市的购物、餐饮、居住、娱乐、公交站点等数据。

规划依托ArcGIS 对益阳市绿道规划的数据进行处理,将所有数据转化为各影响因子GIS数据,对各因子进行评分,运用叠加分析工具,得出绿道选线的最终评价结果,将绿道选线的评价模型进行空间化表达。

2.3 绿道选线分析

2.3.1 评价范围

为更好地划定益阳市中心城区的绿道系统,串联好益阳市区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将益阳市辖区内的资阳区、赫山区整体纳入规划的研究范围。其中,将《益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内确定为绿道选线重点范围,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的区域为绿道选线的辅助范围[6]。

2.3.2 资源导向评价

(1)生态基底分析。

生态基底包含了区域内的地形坡度、自然山水等空间,河流水系、山体周边平缓地区是绿道选线的重点区域。

地形坡度:一般认为,现状地形坡度大于15°的区域就不再适宜绿道建设,坡度越大,其建设绿道的负面影响越大。

滨水空间:滨水空间提供良好的景观环境和休憩空间。根据相关研究,滨水绿道距离自然水体在10~600m较适宜,50m以内是亲水性、景观性最好的区域,按照与重要水体及一般水体的距离进行赋分。

自然山体:山体不仅可以作为景观被观赏,同时还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憩空间,根据到山脚线的距离进行赋分。

将地形坡度、滨水空间、自然山体3 个因子,通过ArcGIS 平台进行叠加分析,得出生态基底评价。各因子所占权重通过因子之间的相互对比和结合专家咨询的意见,综合确定。后续各因子叠加的权重赋予亦采用同样的方法。

(2)景观资源分析。

城市及其周边区域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等,是居民及外来游客游玩休憩的重要区域,其周边区域是绿道选线的重点。

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旅游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能吸引居民出行,是绿道建设的重大资源导向,根据旅游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质量进行赋分。

城市公园:城市公园绿地具有良好的景观环境,是居民重要的休憩空间,根据与公园的距离进行赋分。

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对居民出行、游玩有重要的吸引力。根据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等级进行赋分[7]。

上述3个因子的叠加得出景观资源评价。

(3)设施基础分析。

交通站点:各类交通站点是支撑绿道规划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绿道接驳各类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重要节点,是绿道选线的重要参考因素。根据各类交通站点的等级进行赋分。

将于生态基底、景观资源、设施基础3 类因子叠加,得出益阳市绿道资源供给侧的绿道选线重点区域。

(4)需求导向分析。

绿道选线需要重点考虑串联起人口和商业密度较高的区域,以发挥其最大的功能价值。

人口密度:绿道及相关配套设施是为人们休闲出行提供服务的主要载体,是串联起人与人各类社交活动的桥梁。人口密度越高,分值越高。

商业密度:一般认为商业聚集越多的地方,人的社会活动也会相对更密集,对绿道服务的需求也较强。根据标准单位内的商业购物点的数量予以赋分。

将人口密度与商业密度叠加,得出益阳市绿道需求层面的评价结果。

(5)建设适宜性分析。

根据国内外绿道的建设经验,城镇型绿道选线以城市道路布局为主,郊野型绿道沿县道、水系、山脚布局。本次益阳市绿道规划采用以城镇型绿道为主、郊野型绿道为辅的布局形式。因此,对益阳道路网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城市道路的绿道建设适宜性,为后期的绿道建设提供支撑。

道路总宽度:一般情况下,道路越宽,调整的弹性相对较大,其可调整增加绿道的空间越大,分值也越高。

两侧非机动车、绿化带及人行道总宽度:非机动车道、绿化带、人行道绿道总宽度越大,其建设绿道适宜性越好,分值越高。

2 个因子叠加,得出益阳市路网绿道建设适宜性评价。

(6)最终评价。

通过对资源导向、需求导向和建设适宜性3 个层面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对比,征求专家意见,最终确定以资源导向为基础通过需求导向和建设适宜性进行修正,得出绿道选线的最终评价结果。

2.4 绿道布局规划

2.4.1 绿道网结构的确定

绿道路线的选取应以连续性强的开敞空间边缘、已有的绿道和绿化条件较好的交通线路为依托,优先串联重要节点[8]。结合评价结果和益阳市城市公园、旅游景点布局情况,确定益阳市绿道结构,整体形成2个层次,分别为区域层面和中心城区层面。

区域层面形成“一环一带两轴”的绿道网结构。一环是指围绕市辖区用于联系周边区域绿道、旅游风景区、湿地公园的益阳绿道环;一带是指沿资江两侧道路或绿地设置的滨水绿道;两轴横轴是指沿关山路、虎山路及益桃公路设置的联系道路两侧旅游景点区域型绿道。

中心城区层面形成“两环两纵三横”绿道网结构。两环是指围绕中心城区和东部新区联系周边旅游风景区、度假区、湿地公园的环状绿道;两纵是指沿云树路和龙洲路设置的城镇型绿道;三横是指沿长春路、益阳大道及云雾山路设置的城镇交通型绿道[9]。

2.4.2 绿道选线规划

根据绿道网结构、绿道选线评价结果,结合益阳市卫星影像等相关现状数据,确定益阳市绿道选线,通过实地踏勘分析各绿道实际建设难度,修正绿道选线,确定益阳市绿道方案。

益阳市绿道分为3个等级:区域级绿道、市级绿道主线和市级绿道支线,规划不涉及社区级绿道。区域级绿道包括益阳绿道环等绿道,全长约268km;市级绿道主线主要包括资江两岸绿道等14 条绿道,全长约195km;市级绿道支线主要包括金山南路绿道等支线绿道,全长约283km。

3 结语

绿道将居住区与城市公园、景点以及城市外围的山水空间连通,有利于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居民生活质量。绿道的布局除了应借鉴国内外绿道建设的成功经验外,更要建立适合当地实际情况、展示地方特色、满足地方需求的绿道网络。

本文以益阳市绿道规划为例,建立多要素叠加的绿道评价模型。笔者学习和借鉴了国内学者对于绿道选线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和总结前人经验,结合山水城市的实际情况,建立以资源导向、需求导向和建设适宜性为整体框架的绿道选线评价模型,旨在为构建更加适宜山水城市的绿道选线评价方案、为山水城市的绿道规划建设提供科学的借鉴和参考。当然文中对于益阳市绿道选线的评价模型还有待在其他实践项目进行更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以求为山水城市的绿道选线提供更为严谨的参考路径。

猜你喜欢
益阳市选线绿道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乐为编纂党史正本献余热——记益阳市中共党史联络组顾问钟明星
对党忠诚 纪律严明 赴汤蹈火 竭诚为民——益阳市消防支队侧记
基于压缩感知的电力系统故障选线研究
小波变换在电力线路故障选线中的应用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基于强跟踪滤波器的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选线
近似熵在谐振接地系统故障选线中的应用
三明市建设城市绿道
益阳市水库监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