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丹亘 许建国
(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 溧阳 213300)
慢性肾脏病(CKD)是临床内科发病率较高的疾患,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且持续时间≥3个月[1]。近年来随着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我国CKD的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占比9.4%~12.1%[2]。根据K/DOQI指南,按照肾小球滤过率(GFR)将CKD分为5期,其中3~5期CKD患者以肾功能减退、代谢产物潴留、机体内环境失衡为主要表现,若未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3~4]。在CKD的治疗方式中,药物治疗是延缓CKD疾病病程、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的重要方式,但由于3~5期CKD患者多合并诸多慢性疾病与并发症,用药情况复杂,极易发生用药安全问题,且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与自我管理能力均不够理想[5]。有研究发现[6],随着临床卫生体制的改革发展,临床药学的发展得到推动,临床药师已不再局限于药房,而是走向临床科室,直接参与患者的用药与健康宣教管理。本研究分析临床药师参与3~5期CKD患者管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溧阳市人民医院肾内科收治的98例3~5期CKD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龄42~73岁,平均(57.47±1.83)岁;病程1~13年,平均(4.05±1.12)年;CKD分期:3期31例,4期13例,5期5例。研究组49例,男26例,女23例;年龄40~72岁,平均(57.36±1.79)岁;病程1~12年,平均(4.14±1.15)年;CKD分期:3期34例,4期9例,5期6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性良好(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溧阳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21048)。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均符合《内科学》[7]中CKD的诊断标准,且分期为3~5期;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18岁;服用药物种类≥1种。(2)排除标准:精神及语言功能障碍无法正常交流者;已开始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者;合并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仅有肾内科医护人员参与诊治及管理,正常用药治疗,记录相关检查及问卷调查结果,3个月后复查,再次记录相关检查及问卷调查结果,期间若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则予以相应处理。
1.3.2 研究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临床药师参与患者管理。临床药师参与管理具体如下:(1)入院时。在患者入院当天,临床药师对患者的病史、用药史及过敏史进行了解并记录,评估患者对服用药物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培训,内容主要涵盖药物正确服用方式与剂量、药物适应证、注意事项、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式等。同时,告知患者日常饮食、运动的相关知识,并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2)住院期间。临床药师参与查房,协助医师共同制定用药方案,特别是对相同种类的药物选择时可发挥药师的特长,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及药物特点,选择合理安全的药物及剂量,尽量避免有相互作用药物的使用。在此阶段为患者的家属普及用药知识,叮嘱家属应监督患者正确服药。随时为患者提供用药咨询服务,及时解答患者疑问。注意监测患者病情,并视病情变化建议医师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重新评估患者用药的准确与安全性。(3)出院时。在患者出院前,临床药师将用药清单发放给患者或其家属,为患者再次详细说明每种药物的服用要求及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药品不良反应的初步判断与处理、服药与饮食的先后关系等,确保患者出院后正确服药。
1.4 观察指标(1)疗效评价。抽取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空腹静脉血5 ml,3 500 r/min离心15 min后,采用溴甲酚绿法检测白蛋白(ALB)水平;准确收集两组患者管理前后24 h尿液,留取3 ml送检,采用邻苯三酚红钼法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用CKD-EPI公式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2)自我管理评价。采用慢性肾脏病患者自我管理量表了解管理前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情况。量表参照于萍等[8]编制的适用于慢性肾脏病病人自我管理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02,重测信度为0.898),量表由4个维度,31个条目组成,分别为饮食管理(12个条目)、治疗管理(9个条目)、躯体活动管理(5个条目)及社会心理管理(5个条目),以1~4分评分制进行评分,量表总分为31~124分,其中各维度得分为本维度所包含条目得分的总和,得分越高则患者的自我管理越好。(3)用药依从性评价。采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9](MMAS-8)(Cronbach'sα系数0.863,重测信度为0.815)了解管理前后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情况。量表共包含8个条目,1~4与6~7条目以“是”计0分,“否”计1分,条目5以“否”计0分,“是”计1分;条目8以Linker 5级评分,分别计1、0.75、0.5、0.25、0分,总分为8分,得分<6分为低依从性,6分≤得分<8分为中依从性,8分为高依从性。(4)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收集管理后两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记录。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处理数据,疗效指标、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用药依从性分布、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指标 管理前两组患者ALB、24 h UP、eGF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两组患者24 h UP水平降低,ALB、eGFR水平升高(P<0.05);且研究组患者24 h UP水平比对照组低,ALB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eGFR水平比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管理前后ALB、24 h UP、eGFR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管理前后ALB、24 h UP、eGFR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管理前相比,*P<0.05。
?
2.2 自我管理能力 管理前两组饮食管理、治疗管理、躯体活动管理、社会心理管理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管理后两组四项管理评分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管理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管理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管理前相比,*P<0.05。
?
2.3 用药依从性 管理前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均有升高(P<0.05),且研究组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用药依从性比较[例(%)]
2.4 药品不良反应 研究组管理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12.24%)比对照组(30.61%)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近年来,我国CKD疾病的发病率与住院率均有明显的升高趋势,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0]。CKD作为一种临床终身性疾病,3~4期CKD患者的肾功能已进入失代偿期,常合并诸多并发症,而进入5期的患者则为终末期肾衰竭,均需终身药物治疗[11]。已有临床研究发现[12~13],3~5期CKD患者的治疗复杂,用药种类繁多,但临床医护人员缺乏对具体药物的详细了解,加之无足够的时间给予患者详细地宣教,难以满足对患者药物使用及健康教育的管理,因此患者易出现用药依从性不佳、对药品不良反应不了解、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等现象。因此,加强临床药师对3~5期CKD患者的用药与健康宣教管理对保证药物疗效、提高用药依从性及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前两组患者ALB、24 h UP、eGF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两组患者24 h UP水平降低,ALB、eGFR水平升高,且研究组患者24 h UP水平比对照组低,ALB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eGFR水平比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管理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佳,而eGFR水平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本研究入组患者数量不多有关,但管理后研究组患者的整体eGFR水平是高于对照组的。结果提示临床药师参与3~5期CKD患者治疗管理效果较佳。分析原因为临床药师参与用药管理可为患者的合理用药提供重要帮助,如协助医师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用药方案,包括具体药物的选择、个体化剂量的调整及避免同时使用有相互作用的药物等[14],并通过对患者的用药教育,确保患者正确用药,从而提升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前两组患者饮食管理、治疗管理、躯体活动管理、社会心理管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两组患者四项管理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比对照组高(P<0.05)。结果提示临床药师参与3~5期CKD患者管理有助于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因为临床药师通过对患者开展积极的药物与健康宣教,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了更正确的认识,对用药情况、日常饮食与活动注意点均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患者心态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通过为患者提供药物咨询服务,加强宣教程度等措施,均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15]。
本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前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均有升高,且研究组比对照组高(P<0.05)。这提示临床药师参与3~5期CKD患者管理可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这是由于临床药师通过入院时对患者进行药学问诊,全面评估患者对药物知识的了解程度,并给予针对性的药学知识宣教,大大提升患者对药物的掌握程度,而且住院期间叮嘱家属监督患者的用药情况,并且在出院时根据用药清单再次对患者进行详细用药交代,确保患者出院后可自行正确用药,从而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16]。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管理后研究组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临床药师参与3~5期CKD患者管理可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原因为临床药师的参与使得患者得到了个体化的用药治疗与用药宣教,能及时了解相关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处理方式,尽量避免药物、药食间的相互影响,并在需要更换药物时能得到用药准确性的重新评估,都充分保证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一项关于临床药师参与肾内科联合门诊服务工作的报道显示[17],临床药师参与可提高CKD患者的依从性并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用药安全,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临床药师参与3~5期CKD患者管理效果较佳,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显著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