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英语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2-14 22:07周明莉王宇波
文教资料 2022年19期
关键词:师范文科英语

周明莉 王宇波

(西北工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72)

伴随着日新月异的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和风云变幻的全球经济形势,高等教育同样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机遇方面,据2020年QS全球教育集团所公布的全球高等教育系统排名,中国跻身亚洲区第一、世界第八,这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活力。在挑战方面,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困境还有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即在中国的高校,为什么如今培养出的人才,产出的学问都难以超越过往的辉煌?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这一问题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仍有待研究。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1]教育部自2018年起,为创新人才培养,先后推出了“四新”计划,即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其中,新文科是2021年由教育部决定全面推进的。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是文科,文科教育亟须振兴。“高等文科教育作为培养青年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应精准把握高等教育新形势,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2]外语教育属于文科范畴,自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以来,已有悠久的办学历史。英语师范专业作为外语教育的一部分,拥有先天的复合型学科禀赋。“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英语师范人才既是应用型又是复合型人才,且毕业后作为潜在师资遍布全国。因此,尤其需要对症下药,创新英语师范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提高外语类人才的实践能力。

一、新文科视域下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优化之需

互联网时代加速了社会的进步,在带动经济增量的同时,社会各界对于人才的需求和专业的迭代升级提出了空前高的要求。面对这一系列机遇和挑战,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亟须创新。其中,英语师范专业在大外语观的指引下,所培养的卓越教师应扎根中国大地,具备跨学科的复合能力。

(一)大外语:顺应时代挑战

近年来,AI(人工智能)翻译欣欣向荣,正以计算机手段代替了人类许多的外语翻译任务。它能便捷地将一种自然语言转换为另一种目的语言,满足用户的日常基本语言需求,亦使得师生的教和学变得异常便利。同时,由于AI在翻译过程中具有能够融合多学科知识且速度和质量日益提升的优势,它也极大地威胁到高校外语学科的人才培养竞争力。部分高校若仍保持因循守旧的学科建设模式,这将可能造成外语类专业的面临挑战。此外,受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世界对于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强烈。教育领域许多的传统专业都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据查阅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情况,近6年全国高校共撤销了2613个专业。因此,为应对“生存危机”,高校应对课程和师资设立跨学科、跨领域的要求;为应对高水平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学科建设、知识体系精益求精的要求,英语专业亟须突破传统的“外语+文学”或“外语+语言学”模式,积极优化“外语+师范”或探寻涉外英语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据此,高校的首要任务即结合院校特色和资源去制定灵活、多样的学科交叉培养方案。

(二)新文科:创新人才培养

新文科异于传统的文科建设,其首要的特色在于创新。面对长期以来文理分科过细,人文学科知识分子对待既有知识坐吃山空、科研方法和实践皆裹足不前的困局,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率先高举“新文科”大旗。其最初目的主要是以来势汹涌的高新科学技术和“攻城之势”去突破落伍的人文学科桎梏。[3]以文理交叉的培养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获得跨学科知识学习的机会。2020年由山东大学牵头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标志着“新文科”正式生根于中国大地,至此,许多高校纷纷开始钻研将如何扎根地方培育出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基于此,稳步推进并完善英语乃至其他文科专业的一流学科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英语师范专业所预期培养的人才则应兼具理论和实践性,尤其是在我国外语专业过分强调语言知识传授、毕业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欠缺、就业困难的背景下,更应当强调其素养结构的应用性和复合性。

二、新文科视域下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之殇

对于现行英语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状况而言,不少学生、师资、课程、专业、模式上的劣势严重阻碍了文科的内涵式发展。

(一)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匮乏

一方面,受传统高考招生政策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生为应试教育而读书,知识的来源多囿于书本。尤其是在未被新高考所辐射的省市,多数考生都是出于死记硬背也有机会出头的打算而选择的文科。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该类学生进入大学后,创新意识不足,在英语师范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仅重视工具性知识的记忆,无法举一反三、推陈出新。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实践经验和能力尤为欠缺。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受到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观上,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抱有“听之任之”“抱佛脚”的心态,目标导向仅拘泥于期末书面考评结果的好坏。客观上,高校的资源整合能力存在差异。[4]因此,不同高校的学生参加师范类实践的机会也会有所不同。对于财力富足院校的学生,校企合作的渠道会更加广泛,甚至不少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有进入课题组的机会。这些客观因素差异对于学生实践能力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教师:良莠不齐,缺乏双师队伍

一方面,造成教师能力和教学质量良莠不齐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高校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片面评价方式。不当评聘方式下的教师,多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再者,英语师范专业培养学生本就是为社会输送优秀教师的重要渠道,师资的教学能力对于他们来说极为重要。正所谓“依葫芦画瓢”,高校良莠不齐的师资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所产出的人才质量,且大大影响其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在选拔授课教师时,通常是以“专业对口”作为聘任标准,这在“四新”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显得略微不合时宜。[5]这就导致了多数文科专业教师的知识体系单一,进而造成了师资队伍的单一。教师的“专而不博”,使其无法将知识融会贯通地输送给学生,无法突破学科壁垒。具体到英语师范课程当中即“专人专授”,教育学、心理学类课程邀请教育学院教师授课,英语口语、写作等课程则由本院其他老师授课。

(三)课程:知识陈旧,课程内容滞后

抛开上述师资水平方面的影响因素,英语师范专业所存在的诸多定位模糊的课程也常常为人们所诟病。学生普遍无法理解该课程的定位究竟是师范还是外语,最终不少课堂沦为“四不像”。一方面,课本上的知识陈旧,教师的授课形式单一,且PPT(幻灯片)常年不更新。这些滞后于时代发展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将其与实践结合。如“英美国家概况”这门课程,课本上对西方国家的描述多为历史脉络上的梳理,学生对该课的印象往往流于表面,无法真正地实际运用到这些知识。另一方面,在本科阶段,学院往往会针对大三、大四学生开展突击性质的英语专业八级应试课程,不少学生抱怨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课程于学生而言常被局限在是否有一纸证书之上。

(四)专业:千篇一律,专业特色模糊

就设置英语师范专业高校而言,当前部分高校在研究制定外语专业建设规划时,常常游离于地方行业或者企业的发展需求,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及大纲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只重视语言的技能需求而忽略了应用功能的发挥,同办学定位、办学思路融合不紧密,呈现出千篇一律、特色不鲜明等问题。这些学校普遍存在着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重复、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致使毕业生无法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变化。同时,也造成了师资力量不足、实践训练条件薄弱、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长此以往,这种只注重语言本体研究却忽略了对学生语用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得人才培养同质化的问题愈加突出,难以较好地适应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为了推动培养目标的实现,师范类和地方应用型高校均应突出各自高校的特色,注重与区域经济密切结合。鉴于此,高校在调整与优化专业建设时,要以服务区域社会发展为出发点。

(五)教育:模式单调,亟须制度创新

在培养目标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常忽视其对学生价值观塑造、创新意识锻炼方面的影响。“哑巴英语”现象依旧普遍,创新创业比赛当中英语师范专业生报名数寥寥无几,英语师范毕业生在“师德师风”上所受到的熏陶少之又少。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当中,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囿于所在高校类型、声誉、财政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中国关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集中于各类职业院校,普通高校虽也部分涉足该领域,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改善大学生就业困难局面,但目前并不是研究与实施的主流。在人才评价方面,未充分考虑英语师范专业的“强应用性”,学期考核方式仍以试卷分数为主,这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实习实践的积极性。不当的考评方式,使得学生更乐于应付考试,并将实习一推再推,长此以往,所谓的优秀毕业生多是拥有专业八级证书的纸上谈兵大师。

三、新文科视域下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之策

面对既往文科实践中人才培养的缺陷,应持有“刮骨疗毒”与“壮士断腕”的决心、摸石头过河的严谨、开放包容的态度和毅然果决的创新。为此,要培养优秀的应用型英语师范人才,需不断调整观念,建设师资,完善课程,润色专业,以期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为学生植入创新的“金种子”

一方面,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二级学院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以此达到“以赛促创”的目的。[6]以扩大学生比赛成果在综合测评时的“含金量”的方式,提高学生在院级、校级和省级“三级”教学能力竞赛中的参与率。另一方面,为降低学生赛前的畏难情绪,还应组建一支由优秀教师所组成的英语竞赛指导团队,为学生在比赛中更好地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其中,各高校可以积极探索有助于学生教学能力提升的相关大赛,可以是英语板书大赛、微课、讲课等,也可以是有助于训练复合型能力和创业思维的大赛,还可以是跨境电商创业大赛、涉外律师国际模拟仲裁对抗赛等。

(二)打造跨学科师资的“金队伍”

“重研轻教”是大多数高校的通病,因而与之相对应的教师评价改革正如火如荼。考虑到英语师范专业所培育学生在未来就业时的特殊性,对其教师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教师评价作为教师行为的指挥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鼓励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完善教师教学成果的认证,建立多元的教师评聘考核方式以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此外,多学科素养对于当今社会来说至关重要,复合型的师资队伍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在师资队伍建设时,要充分考虑人员构成的多学科交叉、多方向协同和创新,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金队伍”。

(三)思政与信息化助力“金课程”

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当中的重要一环,高校应全面利用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来陶冶学生。一方面,在第一课堂上,教师可通过专题研讨、热点学习等形式向学生提出与价值观塑造相关或情景两难的问题,比如“你觉得什么样的英语老师才算得上是个好老师”“地震时教师舍弃学生抢先逃跑是否有悖师德师风”,从而引导他们去思考。学生可通过教师的回答与反馈来启发他们的心智,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另一方面,高校可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第二课堂的主阵地,把以志愿服务进社区、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等形式不断延伸课堂的边界。[7]此外,为锻造“金课”,教师可多采取更丰富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增强教学的创新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充分利用好自媒体、沉浸式场景影像、实景表演等教学形式,筛选出符合当代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利于生生、师生融合的课堂呈现方式。

(四)整合资源,锻造大外语“金专”

基于大外语理念,为切实提高英语师范生的语言、教学能力,各高校可从整合教学资源做起:搭建外语教学实验中心、语音测试与评估中心、3D虚拟录播实验室等形式多样的教辅资源。首先,现代化的语言教学形式,是各高校现在和未来都将长期持续探索的外语教学改革方向。其次,人工智能对于学生语言的测试和评估,能以一种泛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即时性的反馈,从源头上纠正学生不良的发音习惯,能够更好地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最后,虚拟录播实验室的存在,能够较好地适应各类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英语师范生可以通过3D录播平台,对自己所模拟的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反馈和纠错;同声传译方向学生可利用该实验室,更好地捕捉到口头翻译过程中的漏洞以及仪态上可以加以优化的细节;等等。

(五)创新培养模式,结出“金果子”

要想更好地适应社会及市场对于英语师范应用型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就必须创建“新文科”。对“世袭式”的英语师范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其具体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 培养目标上,知情意行同步卓越

“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效”[8],因此,高校应在国家的顶层设计基础上充分发挥自主性,制定出合理的、符合区域发展、利于毕业生回馈社会的培养方案。结合最新版《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在知识素养方面,英语师范毕业生应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在情感态度方面,能够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师范生在教学见习、实践过程当中,善于融入思政元素,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在能力素养方面,语言表达能力是躯干,教育教学能力是灵魂,组织管理能力是骨骼,自我调控和反思能力是血液。只有具备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帮助教师在课堂上高效管理时间;只有不断改进、调控教学环节,才能为学生源源不断输送新鲜知识。

2. 培养过程上,内容、手段同步更新

面向新时代的教育,应当是内容和手段两方面同步的更新。在内容上,鼓励高校不断完善和丰富大类招生培养制度,鼓励学院吸纳愈来愈多的“双师型”优秀教师为学生带去多学科知识的新奇体验。在培养方案上,应体现对于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的重视。将实践类课程尽可能地置于与传统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安排同样多的课时,逐渐优化“通识教育+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拓展知识+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实习实训、论文设计”一体的培养方案。[9]在教学手段方面,鼓励教师开设“线上+线下”的双课程,以线上教学作为课程导入,课中教学作为知识检验,课后补习作为查漏补缺的形式,精准把控每个环节的教育质量。此外,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有赖于新技术和新媒体的驱动,尽管英语师范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但“主动求变”的大外语绝对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教师既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选择好与课堂内容相宜的教学手段,如虚拟仿真课堂的场景要与课本生动结合,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授课为中心”,帮助学生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掌握新技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师范生掌握信息技术尤为关键。

3. 培养目的上,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人文社会科学的复杂多元性、科学与价值二重性、累积叠加性决定了新文科的人才评价应当建立健全常态化的评价制度。”[10]首先,新文科的要义是创新,因此对于学科和人才的评价也应与时俱进。鉴于学生的独特性、多样性,教师应“因材评价”“一人一策”,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反馈和优化建议,以周期性评价的方式,助力其改进和成长。其次,人文社会科学难以量化,英语师范专业学生的思想深度、知识储备以及应用能力也无法用量化的工具做出完全契合的判断。因而,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将质性评价与量化分数结合起来,如在综合测评加权计算时,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情况、学习态度、实习期间多方的满意度等置于相应的权重。再次,评价的目的是激励,是改进,是帮助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和实践锻炼超越过去的自己,再将更好的自己置于未来的工作环境之中,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宜采用增值评价的方式,从纵向上考查学生的每一次发展与进步。恰如其分的考评能够使人才培养回归初心和使命,摆脱工具理性的束缚,最终达到净化学术生态、助力学术发展、成就文科大师的目的。

猜你喜欢
师范文科英语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师范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