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杨
(常州大学 周有光文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在高校,中国史通识教学是非历史专业学科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讳言,由于受高考分科考试的影响,理科学生在高二时即已不再学习历史课程,文科生虽然将历史作为必选课,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中国史知识多停留在高中教材、考试大纲和应试习题层面,历史基本常识相当匮乏。
关于高校历史教学的研究成果众多,但将历史教学与影视作品结合进行教学的成果则相对薄弱。李永斌将电影《斯巴达300勇士》作为辅助教学资料,结合其他历史史料进行教学的相关研究。他认为高校历史教学中影视作品运用,需要遵循目的性原则、共同参与原则和科学原则。[1]刘举认为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料作为新型课程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高校历史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2]此外,胡松柏的《历史影视作品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究》、李延森的《历史影视作品与历史教学》、刘珈含的《关于中学历史课堂置入“影视中的历史”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孙杨的《影视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毕凡的《历史影视资源在高中历史课堂运用的探究》、沙丽娜的《历史影视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究》、杨萌的《历史影视作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多篇硕士学位论文以影视作品与中学历史教学为选题,探讨了影视作品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显而易见,将影视资源与历史教学结合,多限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而对于高校非历史专业通识课历史教学的研究成果较少。基于非历史专业特别是理工科高校学生历史知识欠缺及教学研究成果薄弱的问题,结合日常教学实践,通过教学中对影视作品的运用,探讨提升非历史专业本科生历史常识能力途径,以期进一步加强非历史专业本科的通识教学工作。
早在2005年4月,《北京青年报》刊载了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在深圳、上海、武汉、北京四地对1065名17—28岁青年历史知识的调查问卷结果。该问卷满分100分,60分为合格线,合格者仅为1.5%。说明即使在经济、文化发达的京沪等地,青年的历史知识也是相当匮乏的。十余年后,此类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观。造成非历史专业本科生历史知识匮乏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受应试教育影响,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理科生基于高考要求,自高二开始即放弃历史课程的学习。文科生虽然以历史为高考必考科目,但在日常学习与应试过程中,完全是通过老师归纳整理知识点后死记硬背,无法做到融会贯通、自我探究。部分学生甚至因为死记硬背知识点而对历史学科产生厌学情绪。
第二,随着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早已融入人们生活之中,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更为人们所接受。然而就自媒体而言,良莠不齐,特别是某些自媒体公众号写手、某些流量博主,其自身对历史问题几乎一无所知,但这些人经常在互联网上信口开河,无所顾忌地讲述历史事件、臧否历史人物。其行为对于并不具备历史基础知识的青年学生造成误导。受社会风气及某些自媒体公众号影响,某些本科生或存在功利思想,认为人文学科无用;或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影响,认为历史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第三,教学模式、教学程序保守。对于本科生而言,笔者每个学期都对任课班级学生进行口头调查,通过调查可知,很多学生喜爱历史,但讨厌历史课。究其原因,除了受应试教育和自媒体影响,那就是历史课教学模式保守。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学历史教学,其教学形式大多为教师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多媒体技术早已融入教学多年,但PPT(幻灯片)教学模式多属于静态的图片与文字,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此类教学形式早已司空见惯,并无任何新意可言,很难使思维活跃的学生产生兴趣。
所谓影视作品,本文指历史题材影视剧、历史纪录片、专家访谈、讲座、考古新闻等视听作品。在前现代社会,人们获取历史知识、文化常识,主要是通过戏剧、评书、相声等艺术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机等视听载体的普及和文化市场繁荣,影视作品为广大群众所熟知。影视作品在传播知识,普及文化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影视艺术具有教化和传播功能,它已成为相当一部社会群体获取历史知识和文化常识的主要途径。影视作品因为形象直观,能够更有效地影响人的视觉和听觉感知,更易为人所接受。基于此原因,它也可以成为教学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影视信息进入历史课堂将改变教科书唯一信息源的教学状况,是教学手段改革,教学环境改善的重要内容,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3]。
随着影视市场的不断扩大,制片方或为提高票房、收视率,或为迎合出资人要求而对影片创作过分干涉,编剧、导演、服装、道化人员文化水平有限,导致各类影视作品参差不齐。历史类题材影视剧尤多。如果不加选择,一味引入课堂,必然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甚至会扭曲学生的价值观、颠覆学生的历史认知。因此,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如何选择,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任课教师必须端正史观,提升个人史识,鉴别优劣,做好相应的解读和史评。影视作品进入高校非历史专业通识教育课堂,绝不只是在课堂播放影视剧,如若这样,无异于是扭曲教学目标,糊弄学生。通识教育课的课时有限,每学期最多不过48学时,即使采用讲授形式,也无法将历史面面俱到地讲完。因此,对于影视作品进入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式,既要求任课教师熟稔授课内容,有的放矢地选择与教学内容关联紧密的影视作品,合理分配视频播放与讲授时间,又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电脑软件,做到剪辑影视作品得心应手,将影视作品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剪辑制作的教学视频力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利用影视作品设置一种情境导入,让学生贴近历史,置身于再造历史的场景中,于是产生认识冲突,进而引发问题意识,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学习历史。”[4]影视作品融入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预判教学效果,尽量避免出现偏离教学主题的话语和行为。总之,影视作品融入教学活动,是为教学“锦上添花”,而非“画蛇添足”。
影视作品融入历史教学绝非仅在课堂上播放影视剧,而是结合授课内容,辅以将影视作品剪辑后的短视频,使学生能够更直观、高效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笔者认为影视作品融入历史教学主要有纠错、代入、启发、对比四种方法。
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剧情、台词、服饰、背景等谬误百出,只有指出错误、纠正错误,才能使学生认识错误,接受正确的知识,避免重复错误。在讲授谥号、庙号、年号的知识点时,即可播放相关视频,比如在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在长安讲经时的台词为“今奉太宗皇帝所差,举办水陆大会”;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孝庄皇太后对索尼、鳌拜等声称“有我孝庄在,天塌不下来”。两段视频时长仅几秒钟,却能直观、形象地表现出误用庙号和谥号。此处即可采取参与式教学模式,或可提问学生,或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集中学生注意力。简单提问或讨论后,即可讲授庙号和谥号的概念和应用对象,如此则更易使学生掌握庙号与谥号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研究型学习的能力。再如影视剧中,特别是以明清为背景的影视剧,经常出现服饰混乱的错误。此处即可利用视频的形式,播放相应题材的影视剧,七品官着一品仙鹤的补子,或文官着武官的猛兽补子,利用此类服饰谬误,讲授明清时期文武品级及服饰特点,如此既能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文化常识,又能使学生产生对文化现象探究的热情。此外,相当多的学生受评书、小说、电子游戏等影响,形成固化的思维模式,认为古代战争如评书、影视剧《三国演义》《隋唐演义》那样,由武将“单挑”的结果决定战斗的胜负结果。在涉及诸如汉匈战争、隋末农民起义、唐与东突厥战争等内容的讲授,即可播放剪辑制作的诸如《秦始皇》《汉武大帝》《唐太宗》剧中表现大规模战役的混战画面,既能够使学生走出对古代战争认识的误区,又能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和平的思想。
所谓代入,即力求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效果融入历史现场,感知教学内容所展现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例如在讲授史前文化和文明探源时,即可通过播放剪辑中国社科院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中国通史》史前部分、夏商周断代工程相关专家采访视频,以及三星堆遗址考古等新闻视频,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现场,感知“繁星点点”的史前文明。在讲授汉匈战争时,通过播放剪辑制作的《汉武大帝》和《大汉十三将之血战疏勒城》视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族战争与民族融合的关系;两汉对西域的开发,特别是结合视频对汉军制胜之道进行讲述,强调两汉经济发展、铁器广泛使用等问题,从男生喜闻乐见的古代军事战争话题导入古代经济问题,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点的正确性和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有机地导入思政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价值观。
所谓启发法,与代入法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不同点在于,采取利用影视作品启发式教学,必须在授课过程中设置悬念,通俗地说即如评书一样,设置“扣子”。通过课堂讨论与互动的形式,启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一步思考和多角度、全方位审视。如在讲述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时期诸侯国兼并战争、合纵与连横时,可以通过剪辑部分电视连续剧《东周列国志》的视频,向学生展示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史实、齐国围魏救赵的过程,以此导入战国时期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历史现象,进一步阐释战国纵横家的历史作用、诸侯国之间人才流动以及官僚制度形成过程,以此启发学生对早期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形成进行思考,通过导入历史辩证法的方法论,使学生学会以全局、整体的宏观视野观看待历史现象,以大历史思维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再如利用《西游记》中佛道两教合作,助力孙悟空,共同收降牛魔王、青牛精的视频片段,启发学生对中华文化包容性、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和谐共存产生新的认识,继而引发其对传统文化探索的积极性。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的学科,高校历史通识教育课时较少,对于历史环境变迁对人类文化影响的讲授难以面面俱到。因此将影视作品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能够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现历史发展与环境变迁、区域文化形成的关系。例如,央视在20世纪80年代制作的著名的系列纪录片《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向观众全景式展现了长江、运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在涉及某些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变迁讲授时,即可在课前准备阶段将明代《南都繁盛图》《话说长江》中关于南京的剪辑视频,以及当代关于南京城市景象的影视资料对比展现。通过对同一区域、同一景观不同时期的视频对比播放,可以更加直观地表现出城市变化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环境变迁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高校历史通识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是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伴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中国历史教学方法更应与时俱进。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感官,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知识点接受效率,相对于普通课堂讲授,合理地将影视作品融入通识教学,能够起到普通课堂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影视作品进入高校历史教学实践,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史学基础、宏大的历史视野、敏锐的史识,能够鉴别影视作品优劣、自觉主动地收集整理教学视频,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电脑操作技巧、熟练的影视剪辑技术。同时,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更好地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合理地设计授课内容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力争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广博历史视野、深邃思辨能力、思想端正、成绩优异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