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为久 濮燕屏
(安徽中医药大学 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在践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应发挥主体性作用。然而,高校育人工作不是思政课教师的“独角戏”,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应运而生,专业课教师同样也肩负有育人的使命,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肩负全员育人的使命任务。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因而育人过程应当具有协同性。
协同一词起源于希腊文,意指和谐、同步。“协同也是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的内在表现,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系统或要素之间保持合作性、集体性的状态和趋势,是各要素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合作、同步与协调。”[1]虽然在协同的过程中也存在竞争,然而协同与竞争却是相互依存和不可分割的。协同具有必然性,是一种普遍性现象和实用性原理。协同的价值除了具有消解两种事物单一性存在可能导致的效力冲突以外,还能产生协同效应,即“1+1>2”的结果。“在协同学中,协同效应是指构成宏观整体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影响、相互合作所产生的总和,大于这些因素单独地、彼此分开地发挥效应之和。”[2]协同育人的内涵并不晦涩,意指多主体根据育人目标的导向,共享育人资源,联动共同育人。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明确了课程而不仅仅是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所有的课程包括专业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承担着主渠道的作用,从而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外延;进一步强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各门课程,包括思政课与专业课既要种好责任田,也要守好一段渠,形成协同效应。思政课与专业课各自承担了特定的教学任务,这是主责主业,如果二者不协同必然会影响各自教学目标的实现并减损各自的教学效果。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有效协同,不仅能避免不协同的负效应,而且能够产生放大性效果,即超出单一性思政课和单一性专业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要紧紧围绕育人这一根本目标而展开,拓展协同育人的路径和方法,避免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孤岛”困境,实现显现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形成“三全育人”的大格局。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包括主体、要素、课程和制度四个方面的协同,其中要素协同是基础,课程协同是主体,制度协同是保障,主体协同是关键。教师在课程教育教学中发挥主导性作用,不仅每一门课程教育教学效果最终取决于教师,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协同育人成效也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是协同育人中最为能动和最为关键性的要素。
思政课与专业课在价值性上具有一致性和共同性,但是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的交叉性内容较少。学界论证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视角更多是从二者的互补性上来进行阐释,较少从二者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上来进行解释,从而直接影响了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作用的发挥。从协同主体的视域来对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的价值和路径进行分析,必须首先解决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逻辑关系,论证他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和保障作用,即二者的逻辑关系。逻辑上,论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具有互动的价值,实践中才可能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和思政课教师的神圣使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4]
1. 思政课教师引领专业课教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根本任务。各个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中都有十分清晰和具体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毫无疑问无论何种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都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服务的,专业课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这一根本目标的细化或是具体化。因而思政课教师引领专业课教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2. 思政课教师引领专业课教师的价值观教育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趋于成熟和稳定,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何在?大学生应该选择走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这些问题都是摆在大学生面前需要他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当然这首先是广大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价值引领和信仰培育是高校育人的关键,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实现这一铸魂育人的主要途径。”[5]专业课教师同样肩负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塑造和教育的任务,专业课教师不能把自身的职责狭隘地限定为教书和知识传授的单一性,事实上没有任何价值教育的所谓纯粹的知识传授是不存在的。思政课教师承担学生专门性价值观教育的职责,是专门化的和全面性的;专业课教师承担与课程相关的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职责,是关联性的和个别化的,因而思政课教师引领专业课教师的价值观教育。
3. 思政课教师引领专业课教师的职业要求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的“四有”好老师。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对思政课教师的六点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一方面,“四有”好老师和思政课教师的“六要”本质上是一致的,新时代党和人民对教师、思政课教师寄予厚望,提出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性要求。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既要符合“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又要符合总书记提出的“六要”的要求,“六要”是“四有”的提升。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又在于思政课教师,因而必须对思政课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以思政课教师引领专业课教师的职业要求符合党中央的要求和社会期待。
1. 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全员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而全员育人的要求不仅在于家庭、社会和高校的全员,还在于高校内部的全员,学校的教职员工共同承担着育人的职责,而不是仅仅限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高校教师是全员育人的主力军,但长期以来高校内部始终存在育人与教学、管理、服务分裂的问题,除学校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外的其他部门教职工不同程度存在重业务轻育人的现象。”[6]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下大决心将这两支专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配齐配强。但是,这两支队伍人数毕竟是有限的,高校教师里人数占多数的还是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育人要求的提出,壮大了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形成了高校全员育人的合力和闭环。
2. 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各种要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得以有效运转的基础,同时教育资源的条件及开发和利用情况也直接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多种分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特征以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运转的客观要求看,应包含根基性资源、护航性资源和保障性资源三大要素层面。”[7]长期以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承担,渠道较为单一化,资源也较为有限,普遍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瓶颈的问题,从而极大影响和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随着专业课教师加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行列,各门专业课教学内容和专业课教学资源也同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所不同的是这些资源往往是思政课教师所不知悉的,而其中一些专业课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中往往蕴含着十分生动和具有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3. 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指为达到高校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的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和方式,教育方法服从于教育目的的需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显性的方法来开展,这主要表现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就思政课教师而言,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论法、案例教学法等。随着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思政课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在思政课中也得到了加强,但是主体还主要依靠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正式的、显性的。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主要通过日常班级管理来实施教育,其手段和方式较为多元,但是仍然是一种较为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通过渗透的方式开展,通过对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的挖掘,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而是较为隐性的。这种隐性的教育方法突破了传统教育方法的局限,更易于感染学生,从而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理念是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由一定时代人们理解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认识、思维范式、现实指向、理想原则等理性精神凝练建构而成的观念总体。”[8]就理念与行动的关系而言,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指对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应当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和追问。不能因为理念是内在的认识而认为理念是虚幻的,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协同育人理念的价值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内在的价值主要是指协同育人理念契合了育人的本质要求,并且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作为内在观念的协同育人理念可以转换为外在的育人原则和要求,从而实现作为观念形态的育人理念所具有的外在调整作用。
目前由于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各自的教育教学还是相对分割的,协同育人的意识还比较淡薄且亟待加强。
1. 专业课教师需要加强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
把育人作为专业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专业课教师在树立和培养协同育人理念时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自己完全无关,那是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在专业课教学中把德育虚化或边缘化,只做一个纯粹的教书匠;二是过度或片面放大课程思政元素,不仅思政元素提炼较为生硬,而且还忽视专业课内容的教学,把专业课上成了思政课。
2. 思政课教师要增强协同育人的意识
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师对于自身教书育人的职责的认识是清晰的,思政课教师践行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历史使命。思政课教师育人意识较强,但是协同的意识并不是十分强烈。思政课教师独自地自我进行育人是普遍的和自觉的,但是缺少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意识与自觉。
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无沟通便无协同。然而旧有的认识惯性以及现实的沟通机制的缺失都导致了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缺少沟通,影响了协同育人的实施和实效。
1. 增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对育人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存在对育人沟通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思政课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但存在对协同育人认识不足的问题;专业课教师中既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也存在对协同育人认识不够的问题。少数专业课教师仍然存在对育人工作认识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高校。如果一些专业课教师的思想中存在不重视育人的认识倾向,那么让其重视课程思政、重视和思政课教师的沟通及交流就十分困难。因而重点是提高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对育人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2. 搭建沟通平台并建立沟通渠道
如学校可以建立课程思政示范中心,以中心为平台以点带面带动学校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促进学校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为每一个专业课教学学院配备1—2名课程思政指导教师,组织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和集体备课会等,通过多种平台和形式来促进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与沟通。
协同育人,对专业课教师来讲最主要的就是实施好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主要取决于专业课教师的实施情况,除了要求专业课教师具有协同育人的意识、课程思政的理念以外,还要求专业课教师具有课程思政所需的知识基础以及实施课程思政的水平与能力。
1. 加强专业课教师学习课程思政的基础知识
这是实施好课程思政的知识基础,这里的基础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课程思政的基本原理,包括课程思政的内涵、历史演变、主要形式、本质、理念、结构、方法、思维等基本原理,只有弄懂基本原理才能搞清楚课程思政是什么,价值在哪。二是基础知识还包括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政策文件。如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内容重点、教学体系和分类推进。有的地方也出台了相关的实施要求,如湖南省出台了《2021年湖南大学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对工作举措和日程安排作出要求。专业课教师要加强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
2. 提升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
专业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对于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掌控能力、对专业课教学内容中德育点的提炼和总结能力、对于课堂教学中思政内容和专业课内容适度的把控能力等都是十分重要的课程思政能力,也是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能力。当然,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与作为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具有相通性,如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等,既是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是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要求,是属于通识性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供给情况,包括供给数量和供给质量,这显然直接影响到高校育人的效果。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供给存在的问题较为多元,包括供给主体单一、供给难以满足需要、供给分割等问题,整合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应从解决这三个问题为导向来实现教育资源供给优化并解决供需矛盾。
1. 增加供给主体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主要来自像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党委宣传部、团委、院系党委及分团委以及学工部等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主体性供给,具体来说主要由思政课教师具体承担供给任务,专业课教师是被排除在供给主体之外的,应将专业课教学学院和专业课教师纳入供给主体范围。
2. 建立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享资源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思政课和专业课教育教学都先后建立了教学资源库从而拓展了教学途径和教学手段,如慕课等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使用。而这些思政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资源库往往是分割的,仅限于本门课程教师使用,造成了资源库的封闭。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分割的,应开放和联通思政课教师及专业课教师共享资源库,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3. 共享要求共建
共享不仅要求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共享更是对共建教学资源的共享,共享要求共建。不仅对已经建成的资源库要共享,而且对已经建成的资源库要共同维护。对于新建的教育资源库,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需要共建,在实践教学中,二者也需要共建,如大学生专业课实习基地,可以同步建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
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作为育人主体,对高校协同育人成效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协同育人的体系却是十分庞大的,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只是主体育人的一个方面,协同育人还需要实现主体育人与要素育人、课程育人和制度育人联动,协同育人才会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