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祥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该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作用,认为人可以通过后天的观察学习引起个体行为发生变化。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核心就在于通过优秀的同龄人对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以期提升学生自我心理认知和心理调适能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校为了解决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不足与学生心理服务需求增加的现实矛盾,开始了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研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朋辈心理辅导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是陈国海、刘勇[1]的《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一书,其认为朋辈心理咨询是一种自助式的心理咨询,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积极构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行为是通过后天习得的,可以是直接经验学习获得相关技能,也可以通过模仿群体中其他个体行为进行学习。朋辈心理辅导员是从学生中选聘出的优秀代表,与普通学生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彼此间易建立信任感,他们可以凭借这些独特优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角色示范、积极宣传心理知识、辅助专业心理工作等提升朋辈心理辅导的效果。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因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中朋辈心理辅导员是经过筛选并接受专业培训的优秀学生,他们在进行辅导的过程中通过自身面对心理问题时的示范行为,激发个体内在需求和改变欲望,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改善个体心理行为,提高朋辈心理辅导有效性。该模式符合社会学习理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朋辈心理辅导员与普通学生处于相同的心理环境,他们在学生生活、人际关系、价值观等方面比较相似,具有天然的亲密性,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克服心理问题方面成功的经验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可以为个体提供角色示范效果,因而具有很强的推广示范性价值。相比外在的心理辅导,这种通过角色示范激发个体内在动力的心理自助模式特别强调个体具有较高自我效能和责任心。个体只有在对自身状态比较清楚,同时又具有较高自信程度的时候才能有效地调整心理状态。相同心理环境下的角色示范,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心理行为模式,它可以有效帮助个体整合已有知识经验,大大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提升心理调适能力,促进个体心理状态发生实质性改善。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坚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主渠道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目前,许多大学生对心理问题、心理咨询等认识不足甚至存在偏见,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没有正确的心理知识帮助自己进行自我调节甚至因担心受到歧视而不敢去寻求专业心理咨询。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朋辈心理辅导员与普通学生具有诸多共同点,对遇到的心理问题能够感同身受。他们通过生活化的场景将自己培训所掌握的心理知识传递出去,在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学习心理保健知识,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另外,朋辈心理辅导员以各种活动作为宣传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通过心理情景剧、心理主题演讲等体验式活动宣传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教育。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他们的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通过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的宣传,在校园中也可以培养一种人文关怀的哲学与文化[1]。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扩大心理知识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心理知识、基本技能。
高校心理辅导不能简单地采取医学模式取向,应当树立“治未病”理念,在简单心理问题向严重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转变之前积极干预,但是,高校心理工作的难点之一就在于很难及时发现有异常心理行为的个体并提早介入干预。朋辈心理辅导恰恰可以利用朋友或者同辈的身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日常的互动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专业心理辅导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另外,随着高考招生规模变大、社会压力增加等因素造成高校学生心理辅导需求增加,而专职心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不能及时有效满足这一变化。尽管我国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多个重要文件中强调必须重视心理育人功能的发挥,强调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 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但这与构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面对适应性问题、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情感压力、择业压力等一般心理问题时,朋辈心理辅导员运用基本辅导技能可以帮助当事人有效缓解心理矛盾,减轻高校专业心理工作者的压力,有效解决学生多种心理辅导需求的现实问题。
朋辈心理辅导对一线心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急需改善之处,正是这些不足导致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性不能完全得到发挥。
交互决定论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它认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个体行为是受个体认知水平、环境影响程度的结果,就朋辈心理辅导而言这体现的是一种互助形式。朋辈心理辅导员在辅导过程中不仅可以帮助身边学生疏导心理困惑,还能帮助自己提升心理适应能力。已有研究显示,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会想到找身边的同学寻求帮助,但这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朋辈心理辅导,更不意味着朋辈心理辅导广泛存在于学生群体中。同一项研究显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愿意主动寻求朋辈心理辅导的只占相当小的比例,主要原因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以心理委员为主体的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主要作用就是对班级心理相关情况进行收集、反馈,并未积极主动深入学生群体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导致学生认为这类群体就是教师安插的“眼线”,对其具有一定的防备心理。根据交互决定论,大学阶段学生认识水平不断提升、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对涉及个人隐私的事情非常敏感,担心朋辈辅导会泄露其隐私。这种心理认知一经形成势必会影响学生个体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寻求帮助对象的选择,进而削弱朋辈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医学模式取向和教育发展模式取向。现实生活中真正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还是少部分人,更多的是适应性问题、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情感压力、择业压力等。这部分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采用教育发展模式帮助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行为除受外在因素影响外,自我的内在调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准专业的心理辅导行为,与专业性的心理辅导还是存在本质性的区别,在实际工作中只能作为专业心理辅导的一种有益补充,以预防和发展为工作原则,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宣传,提升学生自我心理认知的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少专业的指导,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时,并未针对教育发展模式这个需求实施有效培训。很多培训内容不符合朋辈心理辅导的实际情况,理论知识过于专业和宽泛,缺少实践体验环节,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合适的培训资料,没有建立连续的培训体系。由于缺乏规范的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不具备较强的工作技能,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致使朋辈互助的作用非常有限。
合理有效的考评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还可以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自我效能,即提升他们对自己开展心理辅导效果的判断能力、自信程度等。
在实际的工作中,对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内容、工作职责缺乏全面的界定,大部分朋辈心理辅导员日常工作基本就是进行每周信息反馈,导致考评时只能根据其工作态度进行衡量,无法就其心理辅导效果进行很好的考查,特别是各班开展心理主题班会的效果更加难以确定。另外,由于考评机制不完善也会导致部分朋辈心理辅导员自我效能降低的情况出现,不能有效发挥朋辈互助的作用。在实际心理辅导中,朋辈心理辅导员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需要得到专业的指导,增强朋辈互助效果。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准专业的心理辅导,必须注重对其进行长期考核、培养,促进其理论知识、实务技能持续的进步,而这种进步靠一两次的主题培训是无法实现的。
同龄人之间处于相似的环境之中,相互之间容易建立信任,便于沟通与理解。朋辈心理辅导的基本思想就是利用同龄人之间的这种优势,选聘出优秀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培训,让他们具备相应的辅导技能,激发出他们助人、自助的主体意识,深入需要帮助的学生群体之中,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我国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至今都未能形成统一结论。现阶段,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构建科学、规范的实施路径是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非专业的准心理辅导,只有在建立有序组织体系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确保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朋辈心理辅导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构建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根据开展心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可以构建“学院—班级—宿舍”三级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在学院层面建立以心理健康教育部为主的院级层面朋辈心理辅导中心,在学院心理专干的指导下,主要负责学院朋辈心理辅导的统筹工作,详细制定每学期心理工作计划,进行心理委员、寝室信息员队伍的选聘与培训,定期对心理委员、寝室信息员工作进行督导与反馈,保证院级心理工作有落实、有抓手、有成效;在班级层面建立以心理委员为主的朋辈辅导队伍,他们作为班级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在院级心理健康教育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组织个体和团体辅导活动等,保证班级心理工作有进展、有反馈、有回应;在宿舍层面建立以寝室长为主的心理信息员队伍,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根据院级层面的计划、班级层面的具体工作要求,必要时为专业心理干预提供有用信息,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学院三级模式构建了一个完整有序的工作体系,各级工作重点虽然有差异,但目标是一致的,即为了确保学院心理工作切实有效的开展,完善学院三全育人体系。
朋辈心理辅导在实践过程中一直存在不少争议,主要就在于朋辈心理辅导员行为示范是否具有积极引导作用、观念启示是否具有正向积极意义、问题疏导是否具有专业建议功能等。为了能有效避免这样的争议,制定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尤为重要。
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可以分为先选拔后培训和先培养后选拔两种模式。为了能从全体学生中选出优秀的心理辅导员,实际工作中可在先选拔后培养模式指导下,制定如下指标。
第一,有合格的心理委员培训证书。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部在前期招聘宣传阶段,推广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平台,让有意向参选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学生自行在该平台进行学习,学习完成之后,考试合格就能得到证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心理委员相关知识有初步了解,自行判断是否适合从事心理辅导员工作。
第二,具有适合开展朋辈辅导的性格。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性格与咨询效果有关,有研究表明,选择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倾向于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敏感性分值较高而世故性较低,其他因子分适中的学生[2]。可以采用人格问卷、心理健康问卷等测量量表对应聘者进行筛选。
第三,能够积极主动开展心理辅导。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主动找朋辈进行心理咨询的只占少数,但是他们同时也表示不会排斥主动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因此,应通过资质量表判断应聘者是否具备主动开展心理辅导辅导的意愿和能力等。
在2017年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主要围绕知识教育、开展宣传、强化咨询服务、加强干预这4项任务开展,以此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作为高校进行心理工作重要力量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选拔之后,必须进行专业培训。大部分学生认为朋辈心理辅导的专业性会影响辅导的结果[3]。为了切实提升朋辈心理辅导有效性,学院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培训内容。第一,正确认识朋辈心理辅导。在这一部分让朋辈心理辅导员知道自己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工作原则等,避免出现超出自己辅导能力之外的情况发生。第二,注重基本心理知识与宣传技巧的学习。心理知识的宣传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除课堂教育之外,更多的是依靠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开展宣传。在这一部分,他们要学习掌握常见心理问题的辨别与自我调节方式。帮助普通学生学会合理地解决一些轻微的心理问题等。第三,心理辅导基本技能的学习。根据现有研究,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压力、情感问题、就业压力等。在进行培训时,应该着重掌握倾听、共情、积极关注、影响、记录等基本技能。这些基本技能的掌握可以使朋辈在开展辅导的时候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第四,团体心理活动开展的能力学习。在面对集体性心理问题时,例如班级学习积极性不高、班级凝聚力较差等,朋辈辅导就要通过开展合适的团体活动来提升班级整体的活力。
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基本的培训只能帮助他们对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内容、基本技能、工作程序等有个初步的认识。基于此,建立连贯的督导机制,促进朋辈心理辅导员不断加深对心理辅导的理解和增强心理辅导的实践能力是很关键的。根据朋辈心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督导。第一,利用工作日志对其进行日常工作的督导。心理工作日志内容包括每周班级心理情况总结、个体成长辅导记录表。这样的目的在于可以全面发现心理辅导员实际工作的程序是否到位、方式是否有效,及时反馈和纠正其存在的不足,增强处理问题的正确性和适宜性。同时也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从医学模式取向转变为发展模式取向,构建主动发展性辅导的积极局面,推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第二,利用经验交流会对其实际辅导能力进行督导。举办经验交流会的时候,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将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分享出来,邀请其他心理辅导员讲述自己的辅导思路,在朋辈心理辅导员内部构建自助—互助的成长环境。第三,促进其进行自我督导。这一督导形式要求朋辈心理辅导员利用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平台、学院组织的主题心理讲座等线上线下渠道,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建立连贯有效的督导机制可以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分析实际辅导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升他们在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的辅导能力,促进他们持续长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