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涛,牛亚婷,王 佩,李艳宁,李光华
(宁夏医科大学,宁夏 银川 750004)
根据《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以及《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和我校实际,将留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应着重培养既“知华、友华、爱华”,又具备岗位胜任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满足留学生来源国临床医学执业要求及毕业后回国或到第三国服务的国际化要求,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疗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我校高度重视留学生教学工作,历经数十年的努力,在总结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改革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较强的岗位胜任力的医学留学生,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初显成效,保障了留学生教学质量。现以基础医学课程为例,介绍我校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以期对其他院校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当前留学生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形势下,对留学生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当前的留学生教学中,教师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学理念亟待更新。教师教学活动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分明,教学目标不明确。
我校留学生大多来自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发展中国家,虽然其官方语言为英语,但是发音与标准音差异很大,且基本汉语零基础,使留学生与教师的语言交流存在障碍[1]。且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不同,素质参差不齐,年龄差距较大,一些学生时间观念差,不遵守上课纪律,迟到、早退及旷课等现象频繁。而基础医学课程大多开设在留学生入学后的第1~3年,此时学生还在攻克语言关、适应环境,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留学生生源国国内的教育环境一般较宽松,教学氛围活跃,以个性发展为主,课堂纪律性差、随意性强,而我校留学生教学还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留学生不适应国内的教学模式,随意性强,不遵守上课纪律,课堂上有时会干扰教师正常的上课秩序。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留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因此亟待改进。同时,留学生教学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英文原版教材版本较多,质量参差不齐,教材内容落后,学习资料单一,教学资源较少,学生的知识点大多依赖于教师课堂授课的PPT内容。
我校留学生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且基础医学课程内容丰富,特别是基础医学学科专业名词生僻,一些名词源于拉丁语,给授课教师带来极大的挑战。近几年随着我国来华医学留学生教育教学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学生留学我国,不断促进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经济发展、科技文化交流、优秀人才引进。另外,来势凶猛的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是对目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成果的一次综合考验,也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的一次探索。留学生线上教学已成为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亟待提升。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完善过程中,要求教师以生为本,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调整教学活动,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
明确人才教学目标,注重医德与医术均衡发展,培养具有友华情怀、专业素养、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的国际医学人才。基础医学教育要先于专业教育,因此要将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常见病诊断、治疗相结合,培养留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另外,依据留学生生源国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制订课程教学大纲,从日常练习、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各个环节,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严格执行,确保考核满足理论、实践技能要求,对接专业知识需求。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将职业素养教育、岗位能力培养融入其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基础医学课程普遍晦涩难懂,如果能够在临床环境中讲授,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组织留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训练,会使其深刻认识到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性,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印度医学委员会(MCI)的医学教育要求中也强调:要充分重视培养逻辑和科学的思维习惯、清晰的表达和独立的判断、收集和分析临床信息并将它们关联起来的能力。基础医学教学中引入临床病例,能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医学知识。留学生专业基础和素质能力培养跨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汉语环境下的医学听说读写能力,并通过教材与授课方式的革新,寓中国文化体验与素质教育于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认知能力和临床思维。实施早期接触临床,例如,在病理学实践课精选心血管、中枢神经、呼吸系统等的典型案例开展CBL教学。定期组织留学生参加法医尸体解剖,带领其阅片、分析结果,引导留学生了解尸解在疾病定性中的作用,培养其职业素养。局部解剖学要求留学生课前查询相关临床知识,结合临床手术操作步骤制订解剖操作计划,通过课前提问、小组汇报、全班讨论等环节完善后再进行实践操作。基础医学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可参考留学生生源国当地的疾病谱,有选择地进行讲授。随着我国留学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国范围日益广泛,对留学生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满足留学生医学教育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满足不同地域学生人群的特殊要求,增加艾滋病防治、血吸虫病、疟疾、新冠肺炎等教学内容,尽量参考留学生生源国的医师执业考试要求,与国际行业标准衔接,完善留学生培养计划,提升留学生岗位胜任力。
新时期背景下,要激发留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加强教师对现代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如MOOC、SPOC、BOPPPS、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方法的借鉴和应用。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标准化,包括知识点、习题、课件、在线教材、数字化教学资源。完善教学网站功能,开发移动数字教材App,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对教学名师录制的课堂视频进行加工,整合习题集、动画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视频的功能,以期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内容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病例讨论,采用微课、学生分组病例讨论、在线自主学习、问卷星等方式引导留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以实现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并能够学以致用。强化留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例如,系统解剖学采用绘图方式完成课后作业,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学校解剖绘图比赛。生理学让留学生讲授部分知识点,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2]。医学微生物理论课教学采用Lecture、CBL、TBL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培养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疫情期间,留学生教学改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签到、课件录播、课后答疑、随堂测验、在线考试等多种手段,保证学习进度及教学质量,同时及时了解留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教学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计划。另外,制作丰富的全英文教学课件。利用录频软件分章节、分知识点录制教学视频,以满足留学生在线自学的需要。疫情期间,留学生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认可度较高,教学整体运行情况良好,课堂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基于此,我校还专门编制了留学生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典型案例、教案等[3-4]。
不断优化教师素养与结构,落实分层次师资培养计划,努力提升教师的英语授课水平,以培养具有国际化理念、国际化视野的高质量医学人才为目标,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来华留学教育品牌,推动来华留学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增强学校临床医学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多年来,我校各学系本着“在课程建设中凝聚团队,在团队建设中锻炼队伍,培养年轻教师,群落式发展”的指导思想,将留学生教师分为三梯队:第一梯队为骨干教师,由有海外留学经历、英语授课水平高的教师构成,除承担留学生教学任务之外,还定期组织本学科全体教师对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学习交流、集体备课,为本学科培养后备师资,协助其他有条件的教师出国深造。第二梯队为助教,要求其参加学校组织的外语脱产培训,以听课、助教等形式全程参与留学生教学,并承担一部分专业课教学任务。依据学校新教师试讲、督导组听课等教学质量评价数据反馈,合格的教师可进入第一梯队。第三梯队为留学生实验课教师,要求其利用课余时间在本校参加英语培训,并跟班听课,依据学校新教师试讲、督导组听课等教学质量评价数据反馈,合格的教师可进入第二梯队。建立留学生专任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相关培训。除外出培训、学习外,我校还通过公开课、集体备课、教师试讲等途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2.5.1 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及学业评定制度 建立规范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及学业评定制度,均配套英文译本,并通过发放英文版学生手册、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及定期向留学生宣讲学籍管理制度,确保留学生知悉相关考核评价制度及学业评定制度。留学生考试组织管理、考核形式、命题组卷、监考巡考、阅卷存档等方面与国内学生要求一致,补考、缓考、重修、免修等与国内学生同等对待。留学生教学普遍采取考试成绩“分析—反馈”机制,成绩分析不仅能反映留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能帮助教师判断试卷命题是否合理,教学计划、授课方式等是否存在问题,为教师后续的命题和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5.2 形成性评价贯穿人才培养始终 基础医学课程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针对留学生教学特点,严格过程性评价,采取课堂考勤及随堂测试、专题讨论、小组学习、作业及实验报告等进行综合考核,全面考核评价留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鼓励教师利用各类线上或线下教学平台开展考核评价活动,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留学生。我校鼓励教师开展留学生考核评价研究,目前已有《病例教学法及形成性评价在留学生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留学生病理生理学多元化课堂评价模式》等多项考核评价研究成果发表。
为落实地区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相关文件精神,将留学生教学体系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同时制订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按照国际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坚持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在强化留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科学与创新精神、国际视野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加大高水平师资引聘力度,逐步提高具有海外留学、访学背景任课教师的占比。完善师资结构,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学术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打造一支适应临床医学专业建设要求的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将留学生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管理体系,制定统一规范的教学管理与考核制度,为留学生提供与国内医学生平等一致的教学资源和管理服务。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逐步扩大学科国际、国内影响力,同时,大力推进全英文授课的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临床技能规范、职业素养良好、具备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国际医学人才[5]。通过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加快学校临床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提升专业办学的国际化水平。通过教学质控工作阶段性总结、教学工作例会、教学反馈单、网络平台、微信群等形式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反馈,与人事、教务及教学单位联动,强化评价结果在职称评审、一流课题评选、评优选先等方面的应用。紧扣留学生生源国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完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考核标准,从而全面保障留学生教学质量。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开展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加强留学生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考核。细化留学生评教,根据不同课程类型实行分类评价,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与针对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行教师评学,将留学生学习效果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围绕“教、学、管”3个维度,构建校—院—系三级管理,建立由领导、督导、教育同行、学生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结合留学生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专门设立校级留学生教学督导工作组,聘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较高声誉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督导员,专门负责留学生教学相关督导工作,通过听课、教研、访谈,进行全方位监督与指导。以教学检查为抓手,对教师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考核评价、师德师风等进行检查、评价与反馈,督促整改落实。围绕教师教学各环节以及教学管理与服务、学生学习与发展、条件支持与保障等教学相关环节进行评价与反馈,加强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