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敏,莫 东,赵文华
(广元市利州区农业农村局,四川 广元 628000)
利州区是广元市主城区,经济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等工作都走在当地四县三区前列,作为四川省的北大门,四川盆地北部山区,素有“女皇故里”“川北门户”之称。利州区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雨量丰富,热量充足,适合发展种植业。全区幅员面积1 536 km2,辖3 乡4 镇7 个街道,常住人口62.7 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7.9 万人、农村常住人口14.8 万人。
2021 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8 万hm2,粮食产量8.1 万t、蔬菜产量45.7 万t,肉牛0.96 万头、出栏生猪19.4 万头、肉羊4.01 万只、家禽283.7 万只。全区已建成绿色辣椒原料基地2 000 hm2,有机蔬菜认证面积累计达到0.012 万hm2,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55 个。已建成户办小庭院1.5 万个、村特色产业园130 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0 个,基本形成“园连园、园套园、园带园”的发展格局。培育龙头企业40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78 家、家庭农场813 家。打造具有利州特色的“利州香菇”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成大石、宝轮等2 个食品工业园,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3 家。
利州区地处秦巴南麓,是南北气候的重叠区,气候多样,利州区地势东北、西北高,中部低,形成北部中山区、中部河谷浅丘及平坝区、南部低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森林覆盖率达62.5%,拥有的2.11 万hm2森林蔬菜原料林基地,为全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原料林。全区具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其中大鲵、猕猴、麝、黑熊、红腹锦鸡等属于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利州区生物资源丰富,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在省内乃至川北地区都具有明显的物种资源优势。
利州区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是生态资源独特的旅游新胜地。全区现有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3 个、AAA 级旅游景区3 个以及AA 级旅游景区2 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 个。康养旅游名市核心区建设中共谋划实施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园、天曌山旅游区、月坝康养小院、大唐女儿村等生态康养旅游项目105 个,预计总投资500 亿元以上。
利州区持续开展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等惠民年活动,近5 年来共举办“风情龙潭·世外田园”“千年蜀道·千年嘉陵”城市峰会论坛、女皇故里文化高峰论坛、月坝生态音乐节、“红色利州”旅游精品线路宣传推介活动、芳香南山草地音乐节、“音”为有你·尽情放“粽”月光狂欢派对等各类活动100 余场次,不断提升利州康养旅游知名度。全区康养旅游产业尤其是乡村旅游发展走在了广元市前列,2021 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预计达到1 604 万人次,同期增长10%,总收入达到124 亿元,较同期增长20%,其中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 376 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51.236 8 亿元。丰富的山水资源和植被景观,对于发展生态康养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
随着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利州区通过积极的农村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人居环境,加上相关惠民政策落地实施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利州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揽,坚定“保供给、提质效、助衔接、促振兴”定位,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争当整市创建全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排头兵”,着力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
围绕“服务城市、富裕农村”城乡融合发展目标,坚持“建基地、优结构,创品牌、搞加工,拓市场、促融合”产业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以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休闲农业样板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集成区、新型经营主体双创孵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七大区域”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样板。从2007 年开始先后建成9 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分别是利州区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原三江现代农业园区与月坝现代农业园区合并)、龙潭果蔬现代农业园区(原龙潭现代农业万亩蔬菜示范园区和曙光现代农业蔬菜万亩生产示范园区合并)、金万果蔬现代农业园区、紫兰湖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菖溪河现代农业园区、井田现代农业园区、大荣木本油料现代农业园区、赤化现代农业园区9 个现代农业园区。其中包含1 个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利州区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2 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龙潭果蔬现代农业园区、金万果蔬现代农业园区)、1 个区级现代农业园区(紫兰湖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成高标准农田0.47 万hm2,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0.64 万hm2,建成新型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7 处,打造休闲农业示范片(点)20 余处,园区建设探索出农旅融合发展、探索的“产权扶贫新模式”“七权”同确、“三定三能三增”集体资产股份合作改革等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20 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之一[1]。
园区建设实现了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了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成为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和核心载体。利州区成功入选全国100 个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和全省22 个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21 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县、首批18 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示范县,先后荣获“中国椴木香菇之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等称号。
一是园区产业结构不够清晰,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规模有待提高。利州区农业园区定位以休闲观光与乡村旅游为引领,带动四季花卉、道地中药材、木本油料、绿色果蔬、生态养殖五大特色优质产业发展,产业种类多,每个产业都在发展,但是发展规模小、分布散,不成气候。无公害、绿色特别是高端有机农产品数量较少,规模不大,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不强。
二是农业新业态有待提档升级。全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业态,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技术管理,呈现“昙花一现”的状态,缺乏“网红景区”等特色景观,开发层次低,持续性不强,特色不鲜明,留不住游客。加上农业旅游具有季节性强、淡旺时节分明和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项目效益的长期性难以保证。
三是部分园区重建设轻管理。园区建设积极性高,工作力度大,安排资金较多,显绩明显。建成后,推进力度减弱,巩固提升资金安排不足,部分产业管护不到位,产业效益不高。设施维护运行不到位。老旧园区部分基础设施存在破损,公共服务设施设备存在不同程度老化,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机制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责任落实不到位。
四是专业人才缺乏。园区产业发展、管护,设施设备的维护运行缺乏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特别是对“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不到位,没有形成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产业发展人才队伍。
五是品牌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全区盛产具有当地特色的果蔬、中药材等农产品,目前该农业园虽然已经创建了利州香菇、利州辣椒、利州红栗、利州橄榄油、月坝石斛等品牌,但利州区现代农业园区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品牌,品牌推介、营销做得不够,致使多年来缺乏占据市场份额的“利州造”产品[2]。
一是建立县级领导挂联制度。每个园区落实一名副县级领导牵头园区建设和提质增效。二是加强园区党组织建设。已建和在建的园区全覆盖建立园区党组织,做到组织建设与园区建设同步推进。三是压实属地责任。园区所在乡镇落实园区建管领导、部门和责任人员,具体抓好园区建设管理。四是健全推进机制。全面排查园区存在的问题,制订“一园一策”实施方案,推行“工作清单+责任清单+督导清单”机制,推动园区提质增效。
一是强化政府投入。通过统筹园区专项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涉农项目资金、本级财政资金加大园区建设和提质增效的投入力度。二是引导社会投入。制订《现代农业园区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奖补办法》《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奖补办法》。同步配套园区种养殖保险、小额贷款贴息等金融扶持政策,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投入园区建设。三是鼓励农户自主投入。围绕园区主导产业,鼓励农户投入建立户办产业园,参与园区建设[3]。
排查园区基础设施现状,按照“一园一策”,对老旧园区开展常态化巩固提升,完善和修复园区内破损老旧的生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设备,破解园区现代装备、冷链物流、加工销售短板。推广应用农作物耕种收先进机械和宜机化温室设施、喷滴灌、温湿调控、绿色防控等先进适用设施装备,提升园区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物联网肥水一体化水平,确保园区建成一个,见效一个[4]。
对老旧产业园区进行全覆盖排查,建立低效园台账,“一园一策”制订改造提升方案,加强低效园改造和提升。坚持“三园联建”,围绕“5+3”产业体系和园区主导产业,鼓励农户利用自留地建立家庭产业园。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引进龙头企业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一村一品”标准化村级特色产业园。一个园区建立户办产业园300 户以上,建立6.67 hm2以上集中连片村级特色产业园5 个以上,实现户连户、园连园、连园成片,园区产业规划化发展。强化园区产业持续管护,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增强产业发展效益。
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引导各类企业向园区集中,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前延后伸,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巩固提升现有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价值链,开发系列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就地完成仓储保鲜、烘干、分级、包装等环节,促进本地特色农产品就近转化增值。在产业链延伸的过程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
大力实施“公共品牌+产品品牌”双品牌战略,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体,围绕园区主导产业,认证“三品一标”,注册商标,打造园区特色品牌。每个园区要认证“三品一标”产品品牌2 个以上,注册商标1 个以上。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七进”园区,建立产地检疫检测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域全程可追溯。
大力招引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合作方式,通过生产托管、就业带动,推广“订单收购+保底分红提成”“农民入股+专业合作社运营+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推动农户就地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通过技术培训、订单生产、务工就业和资产资金入股等模式,加大新型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力度。探索园区企业主体退出机制,逐步引导发展和带动能力不强的企业主体退出园区。
充分挖掘农业的多重价值,依托园区建景区,对现有的农家乐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村电商、康养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园区向景区转变。大力实施“农产品进城”工程,就近就地建设一批商品化处理设施、烘干冷链物流设施、配送中心、产地批发市场,推动产品向商品转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推动设施完善向生态宜居转变。
一是鼓励支持园区设立人才工作站,支持园区以项目合作、人才交流等方式开展校地合作工作,持续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集聚一批农业产业骨干人才,留得住、用得好。二是盘活乡土人才。大力引进培育返乡下乡创业主体,遴选培育“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发挥乡土人才在推动园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培育高素质农民。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乡村“土专家”“土秀才”等承担培训任务。鼓励园区、农业企业建立高素质农民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提高农民的素质水平。
坚持园区风险防范和园区发展同研究同部署,建立防灾减灾预警机制和以政府为主导的风险防范工作体系。制订园区综合防灾规划及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波动、重大病虫害、土地流转等重大风险应急预案和重大风险防范工作方案。同时,强化园区农业政策性保险,创新开展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土地租金保险和“保险+期货”模式,为园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逐步完善农业功能,提升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做强特色产业、培育优势品牌、主体培育等措施,利州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但是园区发展还存在着主导产业不突出、农业新业态有待提档升级、部分园区重建设轻管理、品牌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所以,在园区建设和发展上,要坚持健全领导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园区基础、发展优势产业、延伸链条、培育品牌、主体带动等措施,打造一批集高效农业、精品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